六 质、画地

考究“质”字之义,《说文·贝部》训曰:“以物相赘。”[76]《汉语大字典》诠释说:“通‘贽’。古时初次拜见尊长所送的礼物。《六书故·动物四》:‘质,亦作贽,通作挚。’《孟子·滕文公下》:‘出疆必载质。’赵岐注:‘质,臣所执以见君者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惠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汉书·外戚传》:‘深念奉质共修之义。’”[77]《淮南子·修务训》:“是故禹之为水,以身解于阳盱之河。汤旱,以身祷于桑山之林。”汉代高诱注曰:“为,治水。解,祷以身为质。”[78]又清代俞樾注《礼记·效特牲》“扫地而祭于其质也”之句时说:“樾谨按:郑注不释质字,盖即以为文质之质。若然,当云‘贵其质也’文义方明,乃曰‘于其质也’义不可通矣。《广雅·释言》曰:‘质,地也。’《仪礼·乡射礼》记郑注曰:‘白质、赤质,皆谓采其地。’是古谓地为质。郊本祭天,乃扫地而祭者,以天体空虚而地则实有形质。故就其有形质之处而祭之。所谓‘于其质也’,下文曰‘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盖于其质而祭之,故既取象于天,亦兼取象于地矣。”[79]据上所述,笔者认为“乡(向)北斗质”之句的含义是指:面向北斗的方向(即北方)清整出一块场地作为祭坛,并在坛内陈设供品、施予祭拜。[80]

“画”字,《说文·画部》训曰:“介也。从聿,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81]南朝梁人顾野王撰《玉篇·书部》训曰:“形也,绘也,杂五色彩也……分也……界也,止也。”《左传·襄公四年》有言:“芒芒禹迹,画为九州。”西晋时人杜预注曰:“画,分也。”[82]《释名·释书契》:“画,挂也,以五色挂物上也。”[83]总之,“画”具有分划、绘制等含义。“画地”作为先秦以来世人习见之熟语,屡见载于历代典籍中。《楚辞·天问》云:“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东汉王逸注:“或曰: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84]此外,《战国策》卷九《齐二》、《史记》卷四〇《楚世家》和卷一〇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盐铁论》卷九《繇役》、《西京杂记》卷三及汉代碑刻“唐公房碑”(原碑篆书额题“仙人唐君之碑”)[85]等均见“画地”之语,皆指择地勾划某符字或图形。

值得注意的是,睡虎地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等出土文献中也出现了“五画地”说法。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第111—112号简背面):“行到邦门困(阃),禹步三,勉一步,謼(呼):‘皋,敢告曰:某行毋(无)咎,先为禹除道。’即五画地,掓其画中央土而怀之。”[86]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第13行)“诸伤”条:“一、伤者血出,祝曰:‘男子竭,女子酨。’五画地□之。”[87]整理小组注曰:“五画地,在地上画五下。”[88]前述引文中“五画地”并没有说明所画(划)的图案或字形,从字面理解就是划地五次(下)。[89]有学者认为“‘五画地’的‘五’通交午之‘午’,有午贯交叉之义。这段文字大意是说,远行者通过城邑门坎时,先走三个禹步,继之用力并足行步,同时高呼:‘皋!敬告某神,让我出行无灾!现在我先为大禹清除道路。’呼毕,在地上画个交叉图形,拾取图形中央即交叉点上的土揣在怀内。”[90]我们则认为:上古音韵中“五”、“午”虽同隶属鱼部疑纽,[91]“午”字也确有纵横交叉之义,[92]但将睡简“五”字训为“午”、并将“五画地”解释成“在地上画个交叉图形”则似有不妥当。查睡虎地秦简中也并无“五”字通“午”的其他语例用法,而放马滩秦简“直五横”中的“五”显然也不能通“午”,故不足为据。必须指出的是,周家台三〇号秦墓简牍《病方及其它》第345—346号简文曰:“马心:禹步三,乡(向)马祝曰:‘高山高郭,某马心天,某为我已之,并□侍之。’即午画地,而最(撮)其土,以靡(摩)其鼻中。”[93]这里的“午”字究竟是作纵横交叉解,抑或通“五”字,尚难定论。[94]

对于放马滩秦简“乡北斗质画地”之句的含义,发掘报告认为:“意即出行前,先在地上画北斗,然后按禹步之法占吉凶,择日而行。”[95]另有学者提出:“按照‘禹须臾’之术,出行要择日出发,走出邑门的时候,要行三次禹步,面向北斗即面朝北,审视在地上所画图形的日影,然后作出今天利于出行的判断。这样,出行的时候,就不必再高喊‘为禹除道’(替禹开路)的话,也会得到出行的吉利。”[96]无论是“在地上画北斗”抑或“审视地上所画图形的日影”,类似解说不仅有过度诠释之嫌,而且多系毫无文本依据的凭空想象,均不足信。笔者认为放马滩秦简所言“乡北斗质画地”乃系择地划“直五横”,而非北斗或其他图形。

值得一提的是,后世医书中频见画地作“十字”“五字”“土字”“王字”及“蠼形”,并取其土,或“水服之”、或“糁之”、或“唾和涂之”,藉此治疗各种疾病。[97]这应当是秦汉出土文献中所见“画地”方术之孑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