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劳动和资产阶级的功劳

这里首先要告诉读者的是,国际劳动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人类进步的表现,而且是走向共产主义的重要条件。国际劳动、国际市场,是资产阶级开拓的。人们都知道,资本主义生来就有着向外扩张的本性,这种本性就使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国际性和全球性。国际劳动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与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开拓世界市场,推动国际劳动发展,是资产阶级的功劳。资本主义国际劳动的发展,虽然为资本主义创造出了辉煌,但它受着资产阶级阶级性的局限,资产阶级最后变成国际劳动发展的桎梏。研究国际劳动和国际劳动关系,当然首先要弄清国际劳动的概念。在这里,国际劳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那种劳动产品不是为了本国消费,而是为了追求更多的价值,或满足自己需要而同他国进行交换、供他国消费的劳动活动;二是指那种利用国际生产要素进行的生产劳动。或者说,国际劳动就是指与国际劳动资源和国际市场相关的劳动。这种劳动的产生和发展,是同国际劳动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同步的。任何劳动,都是人们在结成的一定的劳动关系下进行的,国民劳动是这样,国际劳动也是这样。与国民劳动关系是国民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基础和发展的基本动力一样,国际劳动关系,则是国际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关系的基础和发展的基本动力。与国民劳动关系不同的是,国际劳动关系在更大程度上受着国家关系的制约。

一 国际劳动的产生和中国的古丝绸之路

作为一个中国人,讲起国际劳动的产生,当然就不能不自豪地联想起当年中国所开拓的丝绸之路,自豪地联想起中国在开拓丝绸之路中所表现出的文明,也不能不联想起当年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和资本原始积累,联想起其在掠夺殖民地、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中所表现出的野蛮和残暴,不能不想这种野蛮与中国文明之间的鲜明对比。其实,这种文明和野蛮的对比贯穿于整个历史,这种文明和野蛮对比的图画,当今仍在我们面前展现着。

“部际”劳动和国际劳动的萌芽

关于国际商品交换的产生,我们似乎可以追溯到阶级社会产生之前。远在原始公社末期,随着畜群和奢侈品的私人占有,就引起了单个人之间的交换。这种交换包含着商品交换的萌芽,包含着随之而来的全部变革的萌芽。在商品交换中,当劳动者不再直接消费自己劳动的产品,而是通过交换把它转让出去的时候,他们就失去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支配权力。当然,这种萌芽状态的单个人之间的商品交换,只是发生在部落内部。而且开始只是一种偶然现象。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即游牧部落从其他人群中分离出来之后,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商品交换也产生了。作为“部际”之间的交换,开始只是通过各自的氏族酋长进行,随着社会生产力特别是手工业的发展,不同部落成员之间的交换不仅发生,而且发展成为一种经常性的制度。“部际”交换作为“部际”劳动的交换,自然就意味着“部际”劳动的产生。

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产生的私有制密不可分的。原始公社末期,正是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产生了商品生产,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而且在部落基础上发展出了国家,从而使“部际”交换发展成为了国际交换,“部际”劳动发展成为国际劳动。到了奴隶制社会,由于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国际之间的商品交换得到迅速发展。而国际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际劳动的发展。随着国际交换的发展,专门从事国际商品交换的国际商人,不只以国际商品交换为业,同时还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组织国际交换商品的劳动生产。商品生产的本质是,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别人消费、为了交换的生产。在国内商品生产基础上生产的国际商品生产,作为国际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其本质不仅是为了交换,而且是为了拿到国外去进行交换。

国际商品交换和国际商品生产要能够进行,其最基本的条件,是国际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在商品交换的开始,游牧部落与其他部落交换主要物品,当然是其所拥有的财产牲畜。不过,当牲畜进入交换领域之后,它就变成了特殊财产,因为它是当时交换的重要物品,而且又方便移动和计算,所以一切商品都用它来估价,人们都乐于交换这种物品,自然而然地使其起着货币的作用,获得了货币的职能。直到贵金属货币的产生。奴隶社会时期国际商品交换和国际商品生产的发展,同这种贵金属货币即金银的产生是分不开的。

当然,奴隶社会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进入贸易的商品和从事商品生产的人数很少,所以国际劳动的规模还很小,其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当时进入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隶和奴隶主阶级所追求的奢侈品,诸如宝石、装饰品、各种织物和香料等;当时在欧洲从事这种贸易的国家主要有希腊和罗马等。到了封建社会,国际劳动的规模有一定程度的扩大,比如除了上述那些奢侈品之外,呢绒、丝绸、茶叶、象牙、瓷器、精制的各种手工业制品等,也大量进入国际贸易物品的行列。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历史一开始,进入国际交换的产品,就不是一般的产品,而是体现着先进劳动或特殊劳动的特殊产品。这种产品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上实现更高的价值,能获得超额利润,就是因为它包含有特殊的不同一般的劳动。诸如稀缺产品的劳动、技术先进的劳动、品质优良的劳动等等。

基于奴隶制对国际劳动发展的作用,马克思曾高度评价了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曾指出:奴隶制也像机器、贸易一样,是我们现代工业的枢纽。因为奴隶制使殖民地具有了价值,殖民地造成了世界贸易,而世界贸易则是大机器工业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应该说,国际劳动在奴隶制社会产生后,随着殖民地和地理大发现这两个条件而大发展了起来。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迅速促进了国际商人资本的发展,冒险远征,残酷的殖民地开拓,使当时的市场已经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随着资产阶级海外殖民掠夺、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不断开拓,使资本主义的一切劳动生产和消费都国际化了。这种劳动的国际化,使人类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古代国际劳动和丝绸之路

中国是世界国际劳动发展较早的国家,而且在这种发展中,充分显示了东方民族的文明。很可惜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受重农轻商意识的影响,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国际劳动的规模始终都很小。封闭、思想意识落后,这是导致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统治,先进科学技术不能发展,生产力落后的根源。每个中国人,都应当记住中国的历史,记住那些惨痛的历史教训。

翻开中国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中国就开辟了从新疆经中亚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是国际商品贸易和交流之路,也是劳动的国际交换之路。中国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就通过这条丝绸之路,运到了欧洲。到了明朝,郑和七次率船队下西洋,开辟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海上之路。通过对外贸易,中国不仅把自己的优势劳动产品丝绸、茶叶、瓷器、皮毛等输送到欧洲,运到世界各地,而且把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比如四大发明,也传播了出去。与此同时,也把欧洲和其他地方的优势劳动产品,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回到国内,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学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西汉王朝随着国力日渐强盛,为与西域诸国联合打击匈奴,就派遣张骞前往西域诸国游说。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从长安出发,不顾生命危险,先后两次西行,历经千辛万苦,先后到达大宛、大月氏、大夏等地。在大夏市场上,张骞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国的海西布,尤其是西汉蜀郡的邓竹杖和蜀布。他由此推知从蜀地有路可通身毒(今印度)、大夏。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一名堂邑父了。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这是有史以来的中国派往西域的第一个使团。公元前119年,张骞时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经过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国阿萨息斯王朝、身毒等国。

张骞把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国时所看到的详细情况,向汉武帝报告后,汉武帝产生了“广地万里,重九译,威德遍于四海”的强烈愿望。为了促进西域与长安的交流,他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朝廷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经商。这些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中西亚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汉朝在各个关卡的海关税收方面取得了巨大利润。以汉朝廷在西域设立官员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亚洲、北非、欧洲东西方交流的大通道,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由于通过这条大通道进行交流的产品,主要是中国的丝绸和茶叶,所以在19世纪被德国的一位地理学者称之为丝绸之路,并被各国所接受。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来说,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因为在古代世界,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就称中国为“丝国”。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除了北方的丝绸之路之外,还有南方的丝绸之路,海上的丝绸之路。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把大量商品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把商品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在古代,正是这一条条丝绸之路,在经济、技术、宗教、思想的交流中,在不同劳动的国际交换中,把中国与世界联系了起来。

欧洲的罗马人从公元前就迷恋上中国的丝绸,就加入了中国人开辟的丝绸之路这个商道。罗马帝国一开始只和周边的一些小国进行贸易,范围小,更谈不上与中国的贸易了。是丝绸之路开通了中国和罗马帝国的贸易,并通过这种贸易使东方和西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用丝织品、茶叶、瓷器来换取安息、希腊、罗马、大食和马其顿的宝石、香料、药材和玻璃器具等。除了经常进行访问、贸易外,还彼此输送自己的物产和技术,推动了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使东西方人民受益匪浅。

在罗马帝国的经济中,最重要的是农业。罗马帝国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小麦在帝国各地都有种植。罗马的经济作物主要有橄榄和葡萄,地中海地区是葡萄和橄榄的主要种植地。由于农业生产技术不高,又主要是大规模的庄园,使用奴隶和隶农劳动,所以农业生产的效率并不高。在帝国后期,这些庄园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税收。所以通过同东方的贸易,罗马不仅每年都要从中国输入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还输入大量的粮食、酒和食用油,这也是罗马税收的重要来源。当时中国的丝绸,不仅成为罗马人狂热追求的对象,而且成为沿路各国喜爱的产品。罗马帝国时期的欧洲,中国丝绸用途很广。在西罗马的中心罗马城和东罗马的中心君士坦丁堡,从皇帝、元老院元老以至权贵之家,都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基督教会的法衣、祭服、挂幕、祭坛装饰概用丝绸。国家官吏穿着特殊形式的丝袍,世俗富人普遍穿着一般丝袍。3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

当然,通过丝绸之路贸易的,特别是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不仅只是丝绸,还有茶叶、瓷器、皮毛、玉石等许多产品。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都是技术和工艺水平很高的劳动。这些生产劳动的产品,都曾是世界各国狂热追求的对象。中国通过这条大通道,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至罗马。中国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从西域和伊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

丝绸之路的开拓和通过丝绸之路的交流与贸易,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沿路各国,如印度、东南亚、锡兰岛、中东、非洲和欧洲国家经济、技术和文化的迅速发展。无数新奇的商品、新技术与新思想通过这条路,源源不断地交流于欧亚非三洲的各个国家。而且无论是陆上或海上,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沟通,都是那么的规则和有序,那么的和平、友善和文明。所以,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这条丝绸之路,称为通商之路、和平之路、友谊之路。它从先秦开始,后经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上下跨越2000多年。

在丝绸之路上川流不息交易的那些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名称,都成为中国强盛和文明的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历代中原王朝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赠送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同时丝绸的西传也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染着各种颜色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有中国瓷器,作为富有荣耀的象征。与此同时,沿路各国特有的中国没有的如稀有植物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黄瓜、石榴等,稀有动物和鸟类、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等,也传入中国。为中国的日常饮食和消费,增添了更多的选择。

这条丝绸之路,使中国及亚洲成为许多欧洲人向往的一片繁荣富裕的文明国度。欧洲许多国家都竞相开展与中国的贸易与交流。当时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还企图绕过被意大利和土耳其控制的地中海航线,经由海路直接与中国通商,并希望能从中获得比丝路贸易更大的利润。有些国家还企图通过丝绸之路将该国所信仰的宗教传至东方。1492年,哥伦布远航中的一个目标,就是最终能到达中国,开创一条通往中国的新的比丝路更好的贸易要道。

古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历史,但其在世界历史上却是中西方交流的光辉一页,其对东西方文明的沟通和交流,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种沟通和交流中,不仅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文明,也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和共同发展的高尚品德。丝绸之路上,到处撒满了平等相待、互通有无、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明珠。这些同欧洲国家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对外殖民掠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殖民掠夺和资本主义国际劳动的产生

资本主义国际劳动,是在资本原始积累和殖民掠夺的血与火中产生的。从15世纪开始,以哥伦布探险和发现美洲新大陆为标志,开创了资本原始积累和殖民掠夺的新时代。先是葡萄牙,后是荷兰和西班牙,再后是英国和法国,它们陆续在非洲、美洲、南太平洋扩展他们的势力。至19世纪初期,尽管欧洲强权已在海上遍布,中国依然是西方向往之地,是最兴旺与古老的文明之国,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史上所带来的精神性影响,使西方在近代200年期间,一直感到与中国贸易,是最能获得巨大利润的生意。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东方丝绸之路的文明与西方殖民掠夺的残暴,为什么会形成鲜明的对照,很值得人们研究。靠掠夺起家,靠掠夺发展,这是资本主义的本性。过去掠夺,今天仍在掠夺,如果没有贪婪,没有掠夺,没有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那就不称其为资产阶级,不称其为资本主义了。这里之所以要回忆这段历史,正是为了让年轻读者加深对资本主义本性的认识。

在资本原始积累中,地理大发现起有特别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迎来了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基础上,有了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又引来了欧洲以商人为主导的海外殖民活动,而这种殖民活动不仅使国际贸易冲出了欧洲,开始向亚洲、非洲和美洲扩散,大大促进了人类世界性的交往和世界贸易的大发展;而且那些大商人通过这种殖民掠夺和殖民贸易获得大量黄金和白银,从而既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提供了重要来源,又为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提供了外部条件,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资本主义劳动生产方式,或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其本质是对外扩张性的,或者说是国际性和世界性。所以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确立,同时意味着这种劳动关系全球性发展的开始。

人们都知道,残酷殖民掠夺,是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时原始积累的基础。殖民掠夺的血淋淋的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当初广大落后的殖民地国家的存在,没有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对殖民地国家的残酷掠夺,就没有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就没有现代资本主义的发达,就没有现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强大的财富积累。在资本主义的财富中,不仅包含着本国劳动人民的血汗,也包含着广大殖民地国家劳动人民的血汗。由此可见,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资帮助发展中国家,即原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发展,这实在是物归原主,理所应当。

顾名思义,所谓殖民掠夺,主要是对殖民地的掠夺。殖民地是指被宗主国占领,由宗主国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没有独立权力,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地区。除了完全的殖民地之外,还有那些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器,但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受着别国控制的各种类型的半殖民地、附属国、附属领地。而所谓殖民主义,则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实质上它是指宗主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殖民地人民进行统治、奴役、压迫和剥削掠夺的政策和行为。

殖民地虽然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就已经被开拓,但它的大发展和最具有的意义,还是在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者大都采取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如武装占领、海外移民、海盗式的掠夺、欺诈性的贸易、血腥的奴隶买卖等手段,抢占殖民地和掠夺殖民地,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积累。如马克思说的,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与掠夺,非洲变成了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是殖民制度大发展的开端。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的发展,欧洲出现了对商业资本和财富的渴望。而地理大发现,航路的开通,无疑为欧洲商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到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不仅引起欧洲在商业上的大发展,而且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这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殖民制度,正是随着这种商业的大发展,而大发展起来的。商业发展的实践说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有着封建社会手工业的基础,而且还有着商业大发展的基础。欧洲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地区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和野蛮的统治,是资本的原始积累的重要源泉。而资本的强劲扩张及其对势力范围的争夺,则是近代殖民地产生的根本原因。正是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世界贸易和航运的发展,保证了销售市场以及由市场垄断所引起的资本成倍、数十倍积累。

欧洲最早抢占海外殖民地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这两个国家在非洲和美洲沿海,就已经占领了大量殖民地。特别是由于西班牙征服地区盛产金银,大量贵金属经西班牙流入欧洲,刺激了欧洲其他地区的物价变革和工商业发展。不过,在历史上第一个充分发展了殖民制度的是荷兰,它在1648年达到了它的商业繁荣的顶点。它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别的国家。这个共和国所积累的资本,也许比整个欧洲其余地区的资本总和还要多。

贩卖奴隶,是早期殖民掠夺的重要内容。葡萄牙人从1442年起,西班牙人从1502年起,开始了把非洲黑人运入美洲,进行奴隶买卖。对奴隶贸易的需求促使两国以及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西非洲沿海建设了许多商站,进行贩卖奴隶、象牙、黄金和辣椒等贸易。但是由于西非的海岸难以接近,再加上当地的地貌和气候不适合欧洲人居住,因此在此后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对非洲的殖民只限于少数滨海据点。从欧洲国家对这些殖民地的命名,如黄金海岸、象牙海岸、奴隶海岸等上可以看出,在西非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属于资源掠夺型殖民地。

西班牙殖民掠夺的对象主要是美洲,到16世纪中期,它已抢占的殖民地已经从海地、古巴、墨西哥、秘鲁、智利,以及巴西以外的整个中南美洲。据统计,在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美洲掠夺的黄金达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还有不计其数的其他原料和消费品。依靠枪炮的优势,其掠夺的手段极其残忍。屠杀、抢劫、勒索、强迫奴隶劳动等,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对美洲人犯下了滔天罪行。而正是这种残酷的掠夺,使16世纪西班牙成为欧洲最大的殖民帝国。

在殖民掠夺的角逐中,英国虽然是后来者,但它利用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优势,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却十分惊人。正如马克思说的,其手段的残忍,比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始积累,靠的就是这种殖民掠夺。而工业革命的胜利,大量廉价商品,反过来,又大大加强了其进行殖民争夺和殖民掠夺的实力。英国依靠工业革命的优势,通过残酷的殖民掠夺,使自己变成了世界最大的殖民者国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4年,它抢占的殖民地总面积已达到了3350万平方公里,为其本土面积的110多倍;其殖民地人口近4亿,为其本土人口的8.5倍。其从这些殖民地掠夺的财富之多、之大,更是不计其数。历史上的英国霸权、英国世纪,在一定意义和程度上,都是靠殖民掠夺、靠广大殖民地人民的血汗打造的。

不仅如此,英国进行殖民掠夺手段也是最残酷的。欧洲殖民主义者不管是在一个地方定居,或者是由于事务关系在“劣等种族”中暂时居住,他们通常总是认为自己神圣不可侵犯。而在对待“劣等种族”所表现出的那种无耻的傲慢自大和烧死活人祭摩洛赫神般的残忍,英国人和荷兰人要超过法国人。马克思曾用大量事实无情揭露了英国对殖民地的残酷掠夺和统治,特别在印度和中国的残酷掠夺。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如工人的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利润的同时,也是在为资本家创造进一步剥削自己的实力和手段一样,殖民地人民在用血汗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原始积累的同时,也为其进行进一步的殖民掠夺,提供了新的实力和手段。历史已经证明,欧洲的资本主义列强,没有一个不是依靠欧洲以外的殖民掠夺起家的。它们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并在宗主国转化为资本。殖民制度宣示:赚钱是资本最终的和唯一的目的。

二 资本主义国际劳动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开拓世界市场,到世界各地安家落户,进行世界性的扩张和掠夺,按照自己的面貌、意愿,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被自己永远掠夺下去的世界,这就是资产阶级的基本特性和最大梦想,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由这种特性和特征所决定,资产者、货币和资本所有者,都是世界主义者。而资产者掠夺世界的一切梦想和行为,都只有在国际劳动的充分发展中才能实现。依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由于资本主义国际劳动关系,是一种建立在资产阶级对工人劳动者剥削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关系,所以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自始至终,都充满着资产者对劳动者的剥削,对劳动者劳动的无偿占有。

利润最大化和国际扩张无限性

国际劳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体现着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的手工业、封建社会的工场手工业、到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16世纪以前,由于手工业发展的局限,国际商品交换虽然已经有了二三百年的历史,但其规模和地区都很有限。而且由于历史和社会制度的原因,世界贸易的中心一直是在欧洲,而且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周围。如马克思所说的:“14世纪和15世纪,殖民地尚未出现,对欧洲说来美洲还不存在,同亚洲的交往只有通过君士坦丁堡一个地方,贸易活动以地中海为中心。”[1]到16世纪之后,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加快,不仅从地中海地区向大西洋沿岸、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迅速扩散,而且开始从欧洲向世界各地发展。

作为国际贸易发展基础的手工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更大发展。在劳动形式上,随着由手工业作坊发展成为工场手工业,协作劳动也发展起来。自16世纪开始,在工场手工业协作劳动的发展中,又产生了占有生产资料的工场主和一无所有的工人对立,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工场主成为资本家,无产者成为雇佣工人。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工场主拥有的生产资料越来越多,雇佣的工人也越来越多。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始终是与商品交换、商业的发展,从而与货币金融业的发展紧密联系的。许多大型的工场手工业主,都是新的大商人贵族和大金融贵族。他们的本性是要求自由市场、自由贸易、自由剥削、自由发财。这自然同旧的封建行会、封建专制制度,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这种矛盾的积累和发展,终于在1640年从英国开始,爆发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治革命成功后,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又发生了工业革命。这两场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大发展,也为国际劳动的大发展,彻底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路。这两大革命的胜利,就使比奴隶劳动和封建个体劳动先进的雇佣劳动,作为社会制度确立和巩固下来,并迅速在全世界扩展。

我们知道,国际劳动的发展,是由国际商品交换的发展带动的。商品作为物化的劳动,国际商品交换,本质上就是国际劳动的交换。商品交换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其基本条件是劳动产品的私有和对别人劳动产品的需求。商品交换和劳动分工是相辅相成的。原始的劳动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私有制,产生了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劳动分工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更大提高。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存在于国际商品交换和国际劳动分工中。不过,在国际商品交换和国际劳动分工的发展中,由劳动环境、技术条件所决定的劳动产品的差异性,也是重要的动因。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随着其对外扩张和国际劳动的大发展,其对外掠夺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着、变化着。

资本主义时代的国际劳动关系,本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只是由于国家主权的作用,这种雇佣关系具体运作起来更加复杂而已。学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都知道,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作为人类最后一个阶级压迫、剥削和对立劳动关系,其基础或者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在这种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表面上完全是独立的、自由的。然而,因为只有在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卖出去,或者被资本家买去,并能为资本家提供剩余价值,劳动才能进行,自己才能生存。所以,实际上劳动受着资本的支配,劳动者受资本家的支配。和以往不同的是,雇佣劳动制度,是一种具有隐蔽性的剥削和压迫形式。在这种形式下,金钱的力量代替了暴力,资本代替了权力。奴隶制度、农奴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三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剥削阶级剥削劳动者即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劳动的方式的不同。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资产阶级作为资本的人格化,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限的。如果说现代资产阶级与过去的剥削阶级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它的无限的贪婪性、扩张性和世界性。为了利润的最大化,为了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的需要,资产阶级一登上舞台,就鬼使神差地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侵略,到处掠夺,到处推行殖民制度,到处安家落户。到19世纪末,由资本主义扩张所带动的世界市场的迅速发展,国际劳动已经普遍化。当时的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工业、商业和殖民大帝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工业产品的主要供应地,而世界许多国家也成为英国工业原料的供应地。伦敦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和金融的中心。从此,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一切国家的劳动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资产阶级挖掉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使古老的民族工业萎缩了,或者被消灭了,代替它们的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大工业。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只靠本国产品满足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需要所代替。过去的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来往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能地向外扩张,使国民劳动越来越转变为国际劳动,从而开辟了一个国际劳动的时代。由国内劳动发展为国际劳动,这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必然阶段。

马克思在分析国际劳动形成、发展的动因和动力时,主要指出了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另一个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在马克思看来,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打破了封建所有者关系的地方性和民族性,使一种世界主义的、普遍的摧毁一切界限和束缚的能量发展了起来。使“一切财富都成了工业的财富,成了劳动的财富,而工业是完成了的财富,正像工厂制度是工业的即劳动的发达的本质,而工业资本是私有财产的完成了的客观形式一样。——我们看到,只有这时私有财产才能完成它对人的统治,并以最普遍的形式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力量”[2]

国际劳动和国际劳动关系的发展,始终由劳动力的发展、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和在这种发展基础上的国际分工所决定。劳动力和生产力上的差别,不仅决定着各国的经济实力和在国际劳动分工地位的差别,也决定着政治地位和军事实力上的差别。在经济实力上,主要表现在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专业化分工和内部交往发展的程度。生产力发展程度高、有分工优势和内部交往发达的国家,因为在与其他国家交往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因而就自然比较愿意、比较容易与其他国家交往。并在这种交往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在政治和军事实力上,主要是政治影响力、军事威慑力、武器生产的先进程度和对外的实战能力。国际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那些政治和军事实力强的国家,常通过政治影响、军事威慑和侵略战争,强迫殖民地和落后国家接受不合理的国际分工秩序,接受与他们之间的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以在这种分工和劳动关系中,获得超额利润。无论走哪种途径,其所造成的相互影响、交往活动的范围越是扩大,国际分工越发展,劳动的原始封闭状态就消灭的越彻底,国际劳动关系就越发展。然而,在这种发展中,始终对发达国家更有利,始终存在着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国际劳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性意义,还体现在它是人类实现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和条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人类与自身都达到了历史性的和解,真正实现了世界的和谐发展的社会。实现这样社会的基础和条件,是私有制和阶级的消灭,国家的消亡,各民族生活条件日益趋于一致,各民族之间的隔绝和对立也随之消失,各种带有阶级剥削性和压迫性的旧的劳动分工消灭,各种对联合劳动的地域性的障碍消除。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基础和条件,人类才能够真正达到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成果、并在共同劳动中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才能达到联合劳动在共产主义中实现着自己的同时,共产主义在联合劳动中实现着自己。大家都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按照新的管理形式、新的劳动分工,为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而自由劳动、自由交往,和谐幸福地生活。

国际价值规律和不平等权利

国际劳动的产生和发展,虽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国际劳动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是资本的附属物,劳动关系的性质是由资本的性质决定的,这种劳动关系集中体现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与劳动力的关系。同样,资本主义国际劳动的性质是与国际资本的性质紧密联系的。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是资本的产生和发展,而资本的国际性发展,也同时是劳动的国际性发展。劳动的国际性是由资本的国际性所引导和推动的,二者有密切联系。

资本是积累的劳动。由资本国际运动而激发的国际科学技术的发展,构成了国际劳动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决定着国际劳动的发展进程。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资本不是物,也不是一般的货币,而是一种社会关系。在这种社会关系中,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即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只有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才能成为资本。而资本的生存条件是雇佣劳动,它具有无限的扩张性和世界性。一旦这种转化为资本的货币跨过国界成为世界货币,资本所有者就变成了世界主义者。与此同时,作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根本条件剩余劳动的积累,即资本或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也就同时变成国际性和世界性的了。

国民劳动之所以能够转化为国际劳动或世界劳动,与国民商品交换之所以能转化为国际商品交换一样,秘密不仅在于其包含有共同的价值亦即国际价值——可以计量的抽象国际抽象劳动,有体现这种价值的货币;而且还在于通过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换,能够获得到更多的利润。国际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市场的出现和国际分工的发展,随着货币发展为世界货币,国内商品交换便发展为国际商品交换,商品的国民价值也发展为国际价值,并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随之价值规律也具有了国际性,也发展为国际价值规律。只有当国民价值转化为国际价值、价值规律转化为国际价值规律的时候,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真正具有了国际意义,才能进行国际贸易。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所谓国际价值,就是各国在世界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时所体现的国际劳动价值。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即用在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国际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和确定的。而国际必要劳动时间,又是指在国际标准生产条件下,以平均劳动生产率计算的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有劳动知识和技术含量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等。实际上,具体的国际商品交换并不都完全是按照国际价值进行的,而是围绕国际价值上下波动的。劳动的知识和技术含量高、劳动的熟练程度高、劳动的强度大,一句话,劳动的品质和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在同样的劳动时间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实际价值,总要高于国际价值,总能获得比国内市场上高的利润或超额利润。

如马克思所说的,“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的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3]。在以各国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国家不同,劳动品质和强度也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就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强度较大、劳动品质高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劳动品质低的国民劳动,自然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从而表现为更多的货币。这正是国际劳动得以不断发展的动力。马克思还说明,即使在技术比较落后,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的国家,在国际交换中,他们所付出的事物形态的物化劳动要多于它得到的,但通过这种交换所得到的商品,也会比它自己生产更便宜,从而节约社会劳动而获得经济利益。这也正是落后的国家积极融入国际劳动的原因。

当然,决定劳动在国际市场上实际价值的要素中,由劳动品质所决定的劳动产品的质量,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劳动产品的质量不仅蕴含在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中,更重要的是蕴含在劳动者的素质中。在同样劳动时间,生产出同样数量的产品,产品的质量不同,其实际价值会有很大的差别。马克思说过,一个国家资本主义生产越发达,那里国民劳动的强度和生产率,就越会超过国际水平。因此,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有不同的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这里我们应当补充说,劳动产品质量较高的国民劳动比质量较低的国民劳动,也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

由于各国发展进程的不平衡,科学技术和生产情况千差万别,国际间劳动力不能自由转移,缺乏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特别是受国际市场的垄断和强权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存在着国际价值和国际价值规律,但实际国际价格的形成却是非常复杂的。价值规律在其国际范围内的应用,还会由于下述情况而发生更大的变化:只要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他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越发达,那里的国民劳动的强度和生产率,就越会超过国际水平。因此,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从而表现为不同的价格,即表现为按各自的国际价值而不同的货币额。所以,货币的相对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较发达的国家里,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太发达的国家里要小。

从本质上说,国际劳动交换与国民商品交换一样,也是一种表面平等而实际上不平等的权利。国际市场上的劳动交换,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劳动交换,即使按照国际价值规律进行交换,也不可能是完全的等价交换。如马克思所分析的,两个国家可以根据利润规律进行交换,两国都获利,但一国总是吃亏——利润可以低于剩余价值,也就是说,资本可以交换获得利润,然而并没有在严格意义上实现价值增值。因此,不仅单个资本家之间,而且国家之间可以不断进行交换,甚至反复进行规模越来越大的交换,然而双方的赢利无需因此而相等。一个国家可以不断攫取另一个国家的一部分剩余劳动而在交换中不付任何代价,不过这里的尺度不同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交换的尺度。

加上受诸种不能等价交换因素的影响,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国际贸易中的掠夺和剥削,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一般地说,掠夺和剥削者,总是拥有较高技术、较多资金、实力雄厚、在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占有支配和垄断地位的发达国家,而被掠夺和被剥削者,总是在所有这些方面都处于劣势的落后国家。如马克思分析的,由于发达国家在和落后国家贸易竞争中,即使卖得便宜,也能以高于商品的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取得较高的利润。比如一个国家的三个工作日可能同另一个国家的一个工作日交换,或者说,不同国家的工作日相互间的比例,可能像一个国家熟练的、复杂的劳动同不熟练、简单的劳动的比例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富有的发达国家剥削比较贫穷的落后国家,就非常容易理解了。甚至在后者从交换中得到好处的时候,情况也仍然是这样。只要发达国家的劳动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使用,利润率就高,因为这种劳动没有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支付报酬,却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出售。就是说,他把他所使用的高出一般劳动的高品质劳动,作为剩余劳动来使用,因此,他实现了一个超额利润。

总之,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国际劳动交换中,比较先进的发达国家,总是能够剥削比较落后的、贫穷的国家。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落后的国家对发达国家总有着依附性或依附关系,比较先进、发达的国家总是垄断着最先进的技术、具有最先进的生产力,因而能通过垄断价格,获得垄断利润等。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形看,被比较先进、发达国家所控制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也是重要原因。形成这种不合理、有利于发达国家的贸易秩序,有历史原因、经济原因,更有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原因。比如由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所造成的市场开放的不对等、国际贸易活动的不平等、进出商品的不等价等,都严重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新型国际劳动关系的出现和国际劳动价值分配的新变化

国际劳动关系作为国民劳动关系的国际延伸,由不同国民劳动关系延伸所构成的国际劳动关系,自然存在着各种国民劳动关系的交叉、碰撞、混合或融合,从而自然有着不同于国民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征。决定这种不同性质和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国家主权及其体现这一主权的政策、法律和具体管理。国际劳动关系,是最基础性的国际社会关系,它不仅直接体现着国际生产要素的结构和关系,诸如劳动力、资本、管理等要素在劳动中的地位、作用和结合的方式等,而且还集中体现着在生产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财产关系。可以说,国际劳动关系就是国际财产关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就当今国际劳动关系现实状况,我们基本上可以把它分成三种类型,即资本主义性质的国际劳动关系,社会主义性质的国际劳动关系,以及这两种劳动关系的混合。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出现之前,国际劳动基本上是由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所统治。这种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在这种关系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者作为劳动力,只有出卖给资本家,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开始劳动产生过程,并通过给资本家提供劳动,而取得报酬,维持生存。同样,资本家只有购买到劳动力,使这种劳动关系和劳动过程得以维持,才能不断获得剩余价值。就是说,资本剥削劳动,是这种关系的本质;资本家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是这种劳动关系运行的根本目的和动力。如在第一章中阐述过的,在这种劳动关系下,由于劳动异化,劳动已经不是劳动者发展自己的力量,反而成为自己的对立面,成为资本家剥削的手段或材料,成为压榨自己的异己的力量。

国民劳动关系,是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经济关系。而国际劳动关系则不仅受着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影响,而且受着不同国家主权的制约。在国家还是国际社会主要行为体的情况下,国际劳动关系最终体现的是国家关系。国际劳动价值在不同国家的分配,是由各国在既定的国际劳动分工秩序下,其在国际劳动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依据社会制度、发展水平和在这种秩序下所处地位的不同,目前世界上存在着四类国家,即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各类之中,又有相对先进和落后之分。国际劳动剩余价值,主要是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垄断资本家所获得。其他国家则由于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国际劳动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这种剩余价值在各国分配中有着不同量。

一般说来,获得比较多的,是那些掌握有高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资本实力雄厚,在国际劳动分工中属于知识、技术比较先进,资本实力雄厚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次之是那些比较发达或欠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再次之是属于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的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也就是说,在不合理和不公正的国际劳动分工和秩序下,国际劳动价值分配的总的趋势是,发达国家吃肉,欠发达国家喝汤,贫穷和落后国家只能被宰割。当然,对于广大落后国家来说,这种被宰割也是为了自身发展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国际劳动关系作为一切国际关系的基础,不仅体现着资本对劳动的压迫和剥削,而且体现着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和剥削,体现着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一切领域中的矛盾和斗争。在这种劳动关系中,那些发达国家的大国际垄断资本家们,利用自己技术优势和运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通过各种掠夺性的不平等交换,通过对落后国家廉价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掠夺性的利用,从而获得到比在国内高得多的超额利润。当然,少数最发达的国家,不仅压迫、剥削着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而且也剥削着欠发达国家,只是剥削的程度不同。

这种劳动关系使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和斗争,具有了国际性质和国际联合性,这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国际劳动者联合起来,对付资本家为掠夺、剥削整个世界的联合的对立和斗争中,劳动者的联合要比资本家的联合困难得多。不过,从发展趋势看,全世界劳动者联合起来,为实现英特纳雄耐尔进行最后斗争,这是不可逆转的。人们都不会忘记1886年5月1日那一天在美国发生的事件。那是工人阶级起来反抗、斗争的第一次国际联合。至今工人们都还在庆祝纪念这个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

美国虽然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在剥削、压榨劳动者的残酷性方面,却走在前面。资本家为攫取更多剩余价值,都不顾工人的死活,肆意延长劳动日、加强劳动强度,使广大工人劳动者苦不堪言。1886年5月1日,在芝加哥举行了由8个国家工人参加的第一次国际工人反对资本家剥削,争取8小时工作日的大罢工和大游行。在工人唱的那支“八小时之歌”中,就体现出了世界工人阶级联合起来进行革命的愿望。歌中这样唱道: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从船坞、车间和工厂,召集我们的队伍,争取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归自己。这次工人运动虽然遭到资产阶级的血腥镇压,但只要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还存在,这种革命的烈火是没有人能扑灭的,只能越烧越旺。

人们不会看不到,在当今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随着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性的发展,虽然国际劳动关系中劳资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也在发展,但从总的趋势看,仍然是有利于资本家,而不利于劳动者。比如那些巨型的国际垄断公司,其员工遍布全世界。一方面,这些分散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劳动者相隔千山万水,加上不同主权国家的局限,他们不可能紧密团结一致地进行反对压迫和剥削的斗争,而且在国家力量的作用下,分散了他们反对资本家压迫和剥削的力量。另一方面,资本家为获得更高的利润,必然选择那些资源条件好而且廉价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除了廉价的自然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样投资进行劳动生产的必然结果是,在国际垄断资本通过使用廉价劳动力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同时,造成了子公司廉价劳动力与母公司高价劳动力的竞争和排挤,从而造成了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削弱了一致反对资本家的力量。正如马克思论述过的,资本家们在为利润而进行残酷竞争的同时,也加剧了无产者为工作即为生存的残酷竞争。这种竞争的加剧,显然有利于维护国际垄断资本的剥削和统治。

生活在现代的人都会看到,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的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一统天下,产生了社会主义的国际劳动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国际劳动关系与资本主义国际劳动关系根本不同,它不以赚取利润为唯一目的,而讲究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特别是在成熟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中,生产资料是归社会即全体劳动者所有,劳动者已经不再是可以自由买卖的商品,劳动者通过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在为了共同利益作了一定的扣除之后,应当全部归劳动者自己所有和支配,不存在无偿占有别人劳动的现象。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还属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还不能实现消灭私有制,从而还不能完全消灭劳动力的商品性,不能消除在劳动价值分配方面的完全平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时代里,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关系,即既包含有社会主义因素也包含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混合劳动关系。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尽快发展生产力,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量引进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让采用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垄断企业,到社会主义国家安家落户;处于发展生产力的同样目的,随着发展生产力的需要,社会主义国家采用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企业,也到资本主义国家安家落户。这样在现实的国际劳动关系中,就存在着上述两种性质劳动关系的混合或交叉。到社会主义国家投资生产的资本主义企业,必然要按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实行一些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因素。到资本主义国家投资的社会主义企业,同样也必须按照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实行一些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因素。这两种跨国企业实行的都不是原本性质的劳动关系,而是两种原本性质劳动关系混合的一种新型的劳动关系。

在这种混合劳动关系中,虽然剥削关系还存在,但劳动者的身份、地位和受剥削的程度,却都有所改变。而且这种改变程度的大小,决定于投资者的身份。比如由资本家投资的企业中,仍带有一定的掠夺性,其目的不是共同发展,只是贪婪利润。由于大量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其获得的利润却是很高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劳动者的获得是很少的。然而,为了能就业,为了能生存,为了能发展生产力,为了能实现理想,虽然只是赚到了很少的加工费,社会主义国家和这些国家的劳动者,也能够忍受,而且也不得不忍受。由社会主义国家投资的企业,虽然也讲经济效益,也讲利润,但其目的是为了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劳动者通行着利益共享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三 国际劳动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财富积累

毋庸置疑,资本主义的财富,是靠对外掠夺积累起来的。从原始积累的殖民掠夺开始,直至当今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都没有片刻离开过对外掠夺,只是掠夺的方式在不断变化着。国际劳动作为国际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伴侣,和世界市场一样,是由资产阶级开拓出来的,是资本主义对外掠夺的依靠。没有世界市场开拓,没有国际劳动的发展,就没有资产阶级巨大的资本积累,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奇迹。资本主义国际劳动的发展过程,既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也是资产阶级利用这种劳动关系,进行着全球性的剥削和掠夺,从而积累着自己的巨大财富的过程。

国际劳动形式和资本超额利润

同资本主义国民雇佣劳动制度一样,在资本主义国际雇佣劳动制度中,劳动者和资本家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雇佣工人是资本家存在的前提,如果没有无产者出卖劳动力,资本和资本家就不会产生;反之,雇佣工人又以资本家和资本的存在为前提,如果没有资本家的资本被用来购买劳动力,雇佣工人和雇佣劳动也就不会出现。对于雇佣工人来说,劳动只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一种手段;而对于资本家来说,是要通过这种劳动,获取更多的财富,即更多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只有为资本家提供了剩余劳动,生产了剩余价值,才能够占有必要劳动,获得自己劳动力的价值。

对资本家来说,其之所以要向外扩张,就是因为能够获得比国内利润更高的超额利润。资本主义国际劳动的动因、动力和目的,都是追逐超额利润。从历史上看,追逐这种利润的方式或手段,基本上有三种:一是利用国家的力量,直接进行暴力掠夺方式,在历史上,这种方式主要盛行于殖民地时期;二是利用他们控制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实行商品的不等价交换,即掠夺性的贸易的方式;三是利用自己所控制的资本和先进生产技术,通过资本、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垄断和输出,利用被输出国家大量廉价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采取协作劳动和机器劳动等先进劳动方式和管理方式。后两种方式是资本家一贯采取的方式。资产阶级巨大的财富积累,资本主义的一切奇迹,都是建立在这种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流进自己口袋的超额利润基础上的。

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首先是把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具体形式,即协作劳动和机器劳动扩展到全世界。资本主义正是利用这种先进的劳动方式,加之对象国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而获得超额利润的。从实质上说,机器劳动也是一种协作劳动,是由机械参与的或利用机械的特殊形式的协作劳动。协作劳动,无论在何种历史发展阶段,都是一种先进的劳动形式。资产阶级把这种劳动形式向世界扩张,自然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也就是说,协作劳动不仅始终是资本主义生产占统治的劳动形式,也是资本主义国际劳动中占统治地位的具体形式,是这种形式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如马克思已经阐明过的,协作劳动,是同规模较大的生产结合在一起的,它并不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特殊发展时代的固定的特殊劳动形式,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劳动形式。其原因,就是这种劳动形式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最有利的形式。由于在雇佣劳动制度下,实际的劳动过程隶属于资本,而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是同一个劳动过程中同时雇用较大量的雇佣工人。这个起点是和资本本身的存在始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为劳动过程转化为社会过程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劳动过程的这种社会形式表现为资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更有利地剥削劳动的一种方法。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这种协作劳动有着如下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是在这种劳动形式中,资本家的管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专制的,即通过各种强迫的手段,使工人在既定的时间,为其生产尽量多的剩余价值。随着大规模协作的发展,这种专制也发展了自己特有的形式。协作劳动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所阐明的,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专制的。随着大规模协作的发展,这种专制也发展了自己特有的形式。资本家所以是资本家,并不是因为他是工业的领导人,相反,他所以成为工业的司令官,因为他是资本家。工业上的最高权力成了资本的属性,正像在封建时代,战争中和法庭裁判中的最高权力是地产的属性一样。

二是在这种劳动形式中,由协作劳动而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无需给劳动者支付任何报酬。因为在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中,只要工人作为劳动力的出卖者和资本家进行交易,他就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他只能出卖他所占有的东西,出卖他个人的、单个的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工人作为独立的人是单个的人,他们只和同一资本发生关系,而彼此不发生关系。他们的协作是在劳动过程中才开始的,但是在劳动过程中他们已经不再属于自己了。他们一进入劳动过程,便并入了资本。作为协作劳动的人,作为一个工作机体的肢体,他们本身只不过是资本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因此,工人作为社会工人所发挥的生产力,是资本的生产力。只要把工人置于一定的条件下,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就无须支付报酬而发挥出来,而资本正是把工人置于这样的条件之下的。因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另一方面,又因为工人在他的劳动本身属于资本以前不能发挥这种生产力,所以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好像是资本天然具有的生产力,是资本内在的生产力。

三是在这种协作劳动中,细致的劳动分工,不仅有利于劳动技术的发展,而且能使社会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资本。首先,劳动分工使所使用的工人人数的增加成为技术上的必要。因为单个资本家所必需使用的最低限额的工人人数,要由现有的劳动分工来规定。另一方面,要得到进一步劳动分工的利益,就必须进一步增加工人人数,而且只能按倍数来增加。但是随着资本的可变部分的增加,资本的不变部分也必须增加,建筑物、炉子等共同生产条件的规模要扩大,原料尤其要增加,而且要比工人人数快得多地增加。由于劳动分工,劳动生产力提高了,一定劳动量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原料数量也就按比例增大。因此,单个资本家手中的资本最低限额越来越增大,或者说,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资本,这是协作劳动的技术性质产生的一个规律。

这些特征说明,贯穿于雇佣劳动制度中的协作劳动这种形式,既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历史进步和必要的发展因素,也表现为文明的和精巧的剥削手段。资本主义协作劳动中的劳动分工,使物质生产过程的智力作为别人的财产和工人相对立;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它为资本服务。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同奴隶劳动和封建个体劳动相比,无疑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而这种进步性,主要是通过协作这种劳动形式表现出来的。比如,这种协作是机器大工业的基础,是工业革命的起点。使用机器生产,是人类的进步,而机器只有通过直接的社会化的或共同协作的劳动才能发挥作用。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雇佣劳动制度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机器大工业之所以为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空前的辉煌,是因为它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从而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它使劳动力贬值了。它由于提高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婪,所以反而加强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造成了劳动者的过剩,对劳动者来说却成为苦难,成为资本家排挤工人、镇压工人反抗的杀手。

在资本主义的国际劳动中,由于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所以机器的采用不仅使资本增强了对他人劳动的贪欲,并有条件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自然界限,而且能把工人家庭全体成员都置于资本的统治之下。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家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让妇女和儿童参加劳动。机器的应用使资本主义工厂制度成为对工人的专制制度,只是奴隶监督者的鞭子被监工的罚金代替了。由于贪图剩余价值的欲望所引起的种种矛盾所决定,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正因为雇佣劳动制度存在着这种根本性的弊病,所以它必然被新的、更为先进的劳动制度和劳动形式所代替。

国际雇佣劳动和鲜为人知的秘密

资本主义国际劳动与资本主义国民劳动一样,掩盖着一个同样的秘密。那就是马克思第一个彻底研究和揭露的被掩盖的剩余价值的秘密,也就是资本剥削劳动者的秘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过,由于在国际劳动中掺入了国家疆界和国家主权等诸多超经济因素的局限,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所以除了被掩盖着的一般剩余价值的秘密之外,还存在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由国际间诸多超经济因素,诸如垄断因素、强权政治因素、各种幕后交易因素等所造成的超额剩余价值或垄断剩余价值的秘密。当然,有许多秘密也许是普通人永远无法知道的。

马克思揭露剩余价值这一秘密的钥匙,是“劳动力”这一概念的发现。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无论国内或国外,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换,表面上看,像任何其他商品市场的商品交换一样,其实有着根本的不同。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出钱购买的劳动力这个商品,表面上看,是工人的劳动,但这是假象。实际上资本家购买的,也是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不是工人的劳动,而只是工人的劳动力。这里劳动力和劳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学过马克思主义的人都知道,劳动力成为商品,成为和其他一切商品一样的可以自由买卖的商品,这既是资本主义国民雇佣劳动制度的基础,也是资本主义国际劳动雇佣制度的基础。所不同的是,劳动力这种商品在国内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而在国际上因受到国家主权的制约,却不可以自由流动。这就是所有问题的症结和秘密所在。

在资本主义国内外经济关系中,资本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工人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只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生产才能进行。资本家之所以能以工资形式在市场上雇到自己所需要的工人,就是因为工人劳动力所具有的这种商品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之所以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那是迫于生存。如马克思说的: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可是,劳动力的表现即劳动,是工人本身的生命活动,是工人本身的生命的表现。工人正是把这种生命活动出卖给别人,以获得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可见,工人的生命活动对于他不过是使他能够生存的一种手段而已。他是为生活而工作的。雇佣劳动中的秘密就在于:在这种交换中工人得到的工资,只是工人劳动力的价格,而不是工人劳动的价格,工人劳动的价格要远高于劳动力的价格。这种差额的大小,正体现着资本家所获得利润的高低。而在国际劳动中,这种差额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各国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劳动力是商品,其中就掩盖了一个秘密。如马克思说的:“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4]但却是一种完全特殊的商品。其独特的特性在于:它不仅是创造价值的力量,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其能够创造出商品的价值,比购买其自身价值即工资以及所消耗的有关生产资料的价值在内的更多价值的源泉。而在资本主义国际雇佣劳动中,工人的劳动力除了上述特殊性之外,还有着不能进行自由国际流动的特殊性。也就是说,在国际劳动过程中,不仅由于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发明,从而使得工人为偿还工资的劳动时间日益缩短,为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从而使生产的剩余价值额增加,获得了超额利润;而且还可以利用劳动量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这一特点,通过垄断的力量,超经济的力量,获得超额利润。

与国民劳动力相比,由于国际劳动力生产的商品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所以不仅它自身代表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素质和水平,而且其生产的产品也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无论其自身或生产的产品,在品种、技术含量、品质等方面水平高,而且有着特殊性,都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优势。所以一般来说,其创造的价值要高于其他劳动力。但是,由于无论国际劳动力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的买卖,或其生产的产品的国际商品市场上的买卖,都受着双重的国家疆域和主权的制约,因而也必然存在着双重的剥削。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所特有的产物。在奴隶社会,奴隶本身是商品,它可以从一个所有者手里转卖到另一个所有者手里。但其是连同自己的劳动力一次而永远地卖给奴隶的所有者了,劳动力却不归自己所有,因而不是他的商品。封建社会的农奴,只出卖自己的一部分劳动力。农奴不是从土地所有者方面领得报酬,相反,是土地所有者从他那里收取贡赋,所以农奴是土地的附属品,替土地所有者生产果实。只有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工人才成为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工人既不属于某个所有者,也不属于土地,他可以自由选择和零碎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且工人只要愿意,就可以离开雇用他的资本家,而资本家也可以随意辞退工人,只要资本家不能再从工人身上获得利益或者获得预期的利益,他就可以辞退工人。但是,工人是以出卖劳动力为其收入的唯一来源的,如果他不愿饿死,就不能离开整个购买者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工人不是属于某一个资本家,而是属于整个资本家阶级。至于工人给自己寻找一个什么样的雇主,即在这个资本家阶级中间寻找一个什么样的买者,那就是工人自己的事情了。

如果要说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性,那么似乎可以这样说,整个资本主义的进步性,雇佣劳动制度的进步性,就集中体现在工人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在必须把自己出卖给资本家阶级的前提下,可以在表面平等的情况下,按照对自己的有利程度,自由选择能购买自己的资本家。因为在这种交换中,必须出卖自己,不出卖自己就不能生存的强制性前提,与在具体出卖自己时的自由选择即自由竞争环境巧妙结合在一起,就在无形中,为生产力的提高增添了巨大的动力。问题还在于,在这种交换中,资本家用生活资料所交换的,或者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不仅只是工人四肢肌肉的一般劳动力,而且是还包括工人智力即大脑创造力在内的贵重劳动力。这种创造力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的劳动,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回顾资本主义历史,其所创造的一切奇迹,无不蕴含着工人的这种智力和创造性的劳动。

在国际雇佣劳动中,雇佣工人的命运始终取决于国际资本。这正是一再被人称道的工人和资本家利益的共同性的原因。事实上不过是说资本和雇佣劳动是同一种关系的两个方面罢了。一个方面制约着另一个方面,就如同高利贷者和挥霍者相互制约一样。资本越增长,雇佣劳动量就越增长,雇佣工人人数就越增加,一句话,受资本支配的人数就越增多。正因为雇佣工人的命运取决于资本,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追逐更大的利润,不顾工人的健康,不断加大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使劳动成为令人厌恶的事情。而劳动越是不能给人以乐趣,越是令人生厌,竞争也就越激烈,工资也就越减少。工人想维持较多工资,就得多劳动。而在竞争的环境中,结果却是工作多,并不一定就得到加多的工资,甚至会相反。如马克思所阐述过的,其原因很简单,就是创造着工人之间的竞争。他工作得越多,他就越是同他的工友们竞争,因而就使自己的工友们变成他自己的竞争者,这些竞争者也像他一样按同样恶劣的条件出卖自己。实际上,自己作为工人阶级一员,归根到底是自己给自己造成竞争。机器不断进步和普遍采用,使这种竞争更加剧烈,劳动大军不断扩大,工人的工作条件越来越差,越来越贫困化。

在资本主义国际劳动过程中,同样是劳动条件使用工人,而不是工人使用劳动条件,从而造成死劳动与工人的对立,造成智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使智力转化为支配劳动的权力,使科学、对巨大的自然力的支配、社会的群众性劳动等,都体现在机器体系中并同机器体系一道构成资本家的权力。在这种对立中,或在这种颠倒的关系中,机器的采用本来是减轻劳动的手段,却变成了折磨人的手段。因为机器不是使工人摆脱劳动,而是使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由于劳动资料变成了自动机,所以它在劳动过程本身中作为资本,作为支配和吮吸活劳动力的死劳动而同工人相对立。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那样,生产过程的智力同体力劳动相分离,智力变成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是在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中完成的。

我们还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机器的广泛采用和发展,还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劳动纪律,如马克思说的,一种兵营式的劳动纪律。这种纪律发展成为完整的工厂制度,在这种工厂制度中,监督劳动得到充分发展。十分喜欢分权制,特别是喜欢代议制的资本家,在工厂法典中却通过私人立法独断地确立了对工人的专制。奴隶监督者的鞭子被监工的罚金簿代替了,一切处罚都简化成罚款和扣工资。这就是说,现代资本家,也像奴隶主或剥削徭役劳动的封建主一样,是靠占有他人无酬劳动发财致富的,而所有这些剥削形式彼此不同的地方只在于占有这种无酬劳动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有产阶级胡说的现代社会制度盛行公道、正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和利益普遍和谐一类的话,都是虚伪的空话。事实是像马克思所说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就像以前的各种社会一样,也是微不足道的并且不断缩减的少数人剥削绝大多数人的庞大机构。

代替越来越荒谬的雇佣劳动制度的,将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于在雇佣劳动中,存在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和压迫,所以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始终存在着。而且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随着资本家对利润的贪欲的增长,随着工人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日益恶化,这种矛盾和斗争也日益尖锐。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人数不多的过分富有的资产阶级和人数众多的无产的雇佣工人阶级的社会分裂,日趋严重。这就严重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这个社会被少数人的富有和被多数人的贫困所窒息。如马克思所阐述过的:社会的这种状况一天比一天显得越加荒谬和越加不需要了。它应当被消除,而且能够被消除。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是可能实现的,在这个制度之下,当代的阶级差别将消失;而且在这个制度之下——也许在经过一个短暂的,有些艰苦的,但无论如何在道义上很有益的过渡时期以后,——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一切社会成员的现有的巨大生产力,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至今工人劳动者都一直在充满决心地争取这个新的社会制度。

国际劳动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辉煌

正因为雇佣劳动制度同奴隶劳动和封建个体劳动相比,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资产阶级运用这种制度带来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更大发展,从而也为资本主义创造了比以前一切社会更大的辉煌。160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写下了这样的话:“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历史告诉我们,资本主义辉煌的创造,与劳动者政治解放后所激发出来的智力的开发和脑力劳动迅速发展是紧密联系的。这集中表现在科学技术、机器大工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而所有这些发展,也都是与国际劳动的大发展紧密联系的。地理大发现和海外掠夺,大大刺激了科学技术革命,并为这一革命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从16世纪开始,天文学、物理学、光学、机械动力学、化学等,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开始应用于生产力的发展,应用于具体的劳动过程,从而带动着工业革命,带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从英国开始的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在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在蒸汽机的发展中开始的。从第一次科技革命至今,已经发生了四次大的科技革命,每一次革命都引起相应的工业革命,都推动生产力巨大发展和飞跃。

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中,蒸汽动力得到广泛应用,以蒸汽动力带动的纺织机、火车、轮船都迅速发展了起来,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发电技术的突破,使电力得到广泛应用,以电为动力的各种机械、照明、通信、交通工具等,都相应发展起来,使人类进入了电子时代;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原子科学的发展带动了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科学的发展,原子能技术的应用,又带动了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原子时代;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纳米科学、生命科学、医学的突破同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命技术、新航天技术等结合在一起,将形成庞大的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系统,使人类进入信息和知识时代。与这些科技革命相适应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其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力、劳动对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结合方式的发展变化上。与资本主义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相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也主要经历了相互联系、承上启下的三个不同的阶段。

一是由机械化阶段、到自动化阶段、再到信息控制化阶段的变化。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要是以蒸汽机为主的机械化时期,是一群劳动者围着一台机器转,主要靠四肢运动快速完成零部件的生产或成品的组装,虽然都是低技术的、简单的重复劳动,但劳动的紧张程度和体力支出强度都很大。国内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主要是以内燃机和电动力为核心的自动化时期,由于大型自动化机床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自动化的流水线生产,过去需要数百人一起劳动的生产车间,此时期有数十人甚至几个人就够了。而且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都是前一时期无法相比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在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和微机的广泛应用,实现了生产的程序化、数字化和信息控制化,少数人依靠电脑和控制程序,就可以轻松控制偌大生产车间和生产流水线的生产,劳动生产率比自动化时期又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是由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到资本密集型生产阶段、再到知识密集型生产阶段的变化。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是劳动密集型生产时期,劳动者的数量投入,在资本和社会财富增殖中占有绝对重要地位,劳动者跟随机器转,其体能的调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内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是资本密集型生产时期,由于电动机、内燃机、电子和自动机床等大型机器设备的应用,以靠这些大型先进设备建立起来的自动化流水生产线,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虽然劳动者数量的投入仍然是重要的,但其在资本和社会财富增殖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了,占主要地位的是资本数量的投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是知识密集型生产时期,由于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创新和发展,主要靠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创新。人们在受教育中所获得的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本。以高科技为体现的知识创新和投入,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在资本和社会财富增殖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垄断核心技术和核心知识专利,成为垄断资本财富、力量的集中体现和象征。

三是由体力劳动为主阶段、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阶段、再到以脑力劳动为主阶段的变化。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是以低技术的体力劳动为主的时期,直接从事生产的80%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靠体力劳动。国内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时期,或者是由体力劳动为主向由脑力劳动为主过渡的时期。此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地位的加强,大型机器操作的复杂性,生产过程和生产的产品中科技含量的增加,都要求劳动者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能力。由此所决定,生产中的纯粹体力劳动者的数量逐渐减少,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者的数量逐渐增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脑力支出的比重逐渐增大,既有健壮的体力,又掌握一定技术的人,成为劳动者的中坚力量,也成为资本和社会财富增殖的决定性力量。掌握多种技术或高技术的劳动者,不仅获得的收入高,而且就业的机会也多。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时期,由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在生产过程中地位和含量的提高,不仅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以及劳动者主要靠脑力支出的人数已经占主要地位,而且普通劳动者也得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通劳动者中具有专业技术的劳动者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一般都占80%。这些掌握大量科技知识,并能从事知识生产,善于把知识转化为应用技术、转化为具体产品的脑力劳动者,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脑力或智力的发展和贡献,成为社会财富增殖的决定因素。

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所创造的人间奇迹,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根本不能比拟的。在航天、航空技术方面,登月成功、空间站的建立、满天飞的各种各样的卫星、火星探测器、空中飞行的各种各样的运输机、用于战争的各种各样的战斗机,特别是隐形战机以及射程越来越远、精准度越来越高的各种各样的导弹等;在航海技术方面,用于运输的各种各样的巨型货轮、用于战争的各种各样的水面舰艇和潜艇等;在数学方面,超大型计算机的出现和应用;在物理和化学方面,各种各样合成材料的出现、核电站的不断出现、应用纳米技术的成功等;在生物学方面,生命克隆技术、基因密码技术的突破和动物克隆的成功等;在电子和网络技术方面,全球定位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电视、网上购物、机器人服务等;在人的衣食住行方面,超大小城市的出现、城市林立的高楼大厦、地面上奔驰的汽车、手机、电脑的普及等;所有这些,都是过去一切时代想都不敢想的,都证明在社会劳动里所蕴藏的生产力是无穷无尽的。

国际劳动的开创,是资本主义进行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一系列革命最带有历史意义的成果。国际劳动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到了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资产阶级在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马克思时代无法比拟的。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之后的100多年,资产阶级,在开创世界历史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前100年要更大、更多,无论是对自然力的征服,各种机器人的采用,化学生物工程在工业、医学和农业中的应用,航天、航空、电脑网络的运用等,是过去一切时代都无法比拟和望尘莫及的。

四 资本主义国际劳动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国际劳动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它不仅促进劳动生产力提高,而且还负有为未来的联合劳动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它不仅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并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而且在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基础上,还把它变成了对人的统治,并以最普遍的形式成为世界历史的力量。因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自所处的地位,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劳动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发展的程度。劳动生产力发展程度高、有分工优势和内部交往发达的民族,因为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因而就自然比较愿意、比较容易与其他民族交往。而各民族相互影响的交往活动的范围越是扩大,生产方式越发展,所造成的国际劳动分工越发展,各民族原始封闭状态就消灭得越彻底。

促进世界性社会变革和在不断变革中前进

资本主义国际劳动的历史进步性,集中体现在它把不断的社会变革、科学技术革命、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到了全世界。如果回顾一下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我们也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在不断变革中实现的。而这种不断变革又都是在其开创世界历史和发展国际劳动中实现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实质性内容,是劳动者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这个过程也是劳动者个人自由发展和解放的过程。其具体进程的各个阶段,不仅都体现着劳动者个人的发展和解放程度的提高,而且体现着人类历史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资产阶级虽然开创了世界市场和国际劳动,促进了劳动的国际化和全球性的发展,无疑把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把劳动者一定的政治解放,带到了全世界。当然,它这样做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而且始终包含着资产者贪婪私人财富的痼疾。在私有制基础上对个人财富无度的贪婪,使其开创世界历史一开始,就有着相悖的胚芽,这就是劳动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个人财富的积累,这种矛盾也日益发展、日益尖锐,致使资产阶级成为世界历史继续向前发展的障碍,理所当然地被历史所抛弃。如果说资产阶级是在无意中开创了世界市场,创造了世界奇迹的话,那么自觉促进人类历史继续向前发展,创造更大的世界奇迹,则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劳动者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者在阐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时,从来不否定其历史的进步性,而恰恰相反,对它的历史进步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从来都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它的,既肯定它的历史进步性,又肯定它的历史过渡性。马克思说过,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在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革命中,无意中使劳动者得到了政治解放,造成了工业的巨大进步,无意中开创了世界历史,使人类历史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资产阶级向人类第一次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使人惊叹的成就。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东征的远征。

资产阶级的伟大功绩,不仅在于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它在创造物质文明、物质辉煌的同时,还在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及社会政治思想等精神文化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其次,资产阶级在长期的反封建斗争中,不但摧毁了封建制度,而且还打破了中世纪以来桎梏人们心灵的神权统治和蒙昧主义,推翻了扼杀个人自由和社会生机的绝对君主制度和文化专制主义,建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特别是其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消除了民族的闭关自守和地区隔绝状态,使世界终于成为一个整体。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从而使劳动者在政治斗争中联合行动和经济中的联合劳动日益成为现实。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则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可见,资本主义国际劳动的历史作用,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它开创了世界历史,促进了科学技术和大工业全球性发展,为无产阶级开创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时代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而且还不仅如此,资本主义劳动全球化,还把竞争机制和不断变革带到了全世界。竞争、变革这也是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的重要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竞争是商品经济的生命所在,是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优势所在,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命所在。它作为资本主义的天然属性和绝对规律,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动力,贯穿于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无论这种竞争是自由的,还是带有垄断性的。经济上的自由竞争,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自由民主。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制度,正是为了维护经济上的自由竞争,其经济上的自由竞争和政治上的自由民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竞争虽表现为资本家们为争夺市场而进行的较量或争斗,但实质上是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人才、信息等多方面的较量。在资产阶级要开创的国际市场上,也是如此。

马克思关于代替封建制度的资本主义制度,就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论述,非常透彻地揭示了竞争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的重要作用。没有竞争,就没有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自然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至今资产阶级在发展中所取得的一切巨大成就,可以说都渊源于竞争这一根本动力。竞争是资本的现实发展,它符合资本本性,符合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它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无论国内或国际上,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就是在这种社会关系下而发展的,资本主义奇迹也是在这种社会关系下创造出来的。正是随着竞争的发展,资本的内在规律才确立为规律,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才以它的最适当的形式确立起来。

资本主义国际竞争的历史证明,由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所决定,这种竞争既不是自由的,也不是机会均等的,而是有条件的。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和十分残酷的一面。这种消极和残酷一面的具体表现,就是周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在缺乏国际机制对经济生活有力调控的条件下,资本以其本性所造成的生产的盲目性、竞争的盲目性而导致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给国际生产力的破坏是非常严重、非常巨大,人人都耳闻目睹的。而且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后,这种经济危机就必然演变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质的表现、各种矛盾的集中的流露,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无情的批判,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反抗。如马克思说的,要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必然要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环境中愈来愈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

尽管如此,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天然属性和引擎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因为造就了危机,也造就了变革。在分析资产阶级时代与过去一切时代的区别时,马克思说过,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地动荡,永远也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在现今的世界里,不断变革和由不断变革所必然引起的不停的动荡,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回望历史我们就知道,在这样的时代,正是这种不断的变革和不停的动荡,使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不得不用冷静地、不断变革、不停动荡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在这里,不断变革是不停动荡的原因,而不断变革则反映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本质。如马克思所分析的,在残酷竞争的环境中,战胜对方的重炮是什么?是廉价的商品。贪图个人赚钱发财、并贪得无厌的资产者,为了生产出比对手更廉价的商品,唯一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也就是说能否做到这一点,关系到资产阶级的生死存亡。

正是这种生死存亡的大战,把所有的资产者都变成为最崇尚实用主义者,变成具有讲求实效的不断的变革精神和进取心、具有崇尚科学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追求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不断进行科学技术革命以及相适应的产业革命的历史。因为谁掌握的科学知识最多,谁的科学技术最先进,谁最先使生产工具革命,谁就能生产出最廉价的商品。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每个人的地位以及这种地位的不断变动,在国际上每个国家的地位和这种地位的变化,都决定于这种革命。资产阶级在创造和积累财富的实践中,最懂得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而且最懂得科学技术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财富。

崇尚科学技术和崇尚科技人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资产阶级不仅一开始就极为重视国内的科技人才,而且还极为重视招募国外的科技人才。他们在招募国外科技人才方面,可以说是不惜代价,不择手段。在当今,基于对知识和人才的推崇,基于对知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基于对国民生活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强大、综合国力的加强作用的认识,资本主义国家都更加重视人才。在国际竞争中,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

桎梏和不能逾越的过渡

然而,由于体现资本和劳动对立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发展到一定地步,就必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在国内是这样,在国际上也是这样。在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就把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表面平等而实际不平等的关系带到了全世界。历史实践使人们看清了,在资产阶级要为自己创造的世界里,就是要把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带到全世界,把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变成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变成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把个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它抹去了过去一切等级制度,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敬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灵光,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他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使整个社会结构简单化为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的对立,把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也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些,都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要为自己创造的那个世界特征的最经典的描述。

在资产阶级为自己创造的世界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把无上崇拜个人主义,只顾个人发财,一味贪婪和聚敛个人财富的这种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的东西带给全世界。这些东西不仅有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马克思说过,在阶级社会里,每个阶级都有自己本阶级的阶级精神或灵魂,而资产阶级,资本家,只有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才有历史的价值。资本家只是作为资本的人格化才受到尊敬。资产阶级最基本的精神或灵魂,首先就是对个人财产和人权的信仰和崇拜。他们最崇尚的,就是个人主义,特别是个人的权力和个人财富。

只顾个人赚钱发财和个人权利,这也是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基本内涵,是只相信个人的价值,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和自我发展,并以个人的存在和欲望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个人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展成为包括价值体系、人性理论和政治哲学等多种内涵的复杂系统。在资本主义国家,一切价值均以个人为中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资产阶级的学者都承认,资本主义文化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个人主义,就是相信个人的尊严,个人的神圣,为自己而思考,为自己而判断,为自己而作决定,按照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而生活。资本主义最崇高的愿望都是同个人主义紧密相连的,资本主义社会最深层次的问题也是同个人主义密切相连的,放弃个人主义就等于放弃资本主义最深刻的本质。个人主义的经济内涵,就是鼓励个人创业,鼓励个人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并以此来确定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因此,无限制地发财、追求个人财富和权力,自然就成为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特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的权势、地位、智慧、荣誉,都同财富联系在了一起。谁能赚钱,能获得巨大的财富,谁就是精英,就是智者,就会受到社会的尊崇,就有了权势、地位和荣誉。

与崇拜个人财富和金钱关系相适应的,是根深蒂固的私有观念和所谓天赋人权观念。在资本主义的法律上,保护私有财产,保护个人人权,都是高于一切的。私有财产多寡,作为衡量公民社会地位和权利的基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人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都有言论、信仰和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这也是天赋的、至高无上的。这些都不仅反映在资本主义民族的意识中,也反映在资本主义的法律和制度中。在马克思看来,其实,这种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的产物,它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在资本主义社会,财产私有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它的含义就是任意地、同他人无关地、不受社会影响地使用和处理自己财产的权利。自由这一人权的实际应用就是私有财产这一人权。在自由基础上,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崇拜个人主义和个人人权纵然有利于个人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的发挥,但它最大弊端,是对集体和公共利益的忽视。资产阶级学者们也已经觉察到,个人主义使社会组织瓦解,破坏着社会肌肤,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癌症。

这种个人主义和个人人权,反映到对外关系上,就是只顾本国的利益和尊严,而不顾他国的利益和尊严,甚至为了本国的利益和尊严,侵害他国的利益和尊严。这种个人主义虽然不拒绝合作,但其参与合作完全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目的。个人主义是鼓励资产阶级无休止地改善自己生活的巨大动力。然而,在国内生活中,它易导致自私自利,甚至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利益;在对外关系上,则有可能为一己私利肆意扩张,而漠视其他国家的利益和尊严。这一点,在当今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战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正因为有这些弊端,曾经仿佛巫师用法术创造出来的巨大生产力,现在却不能再支配自己用符咒呼唤出来的魔鬼了。马克思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证明,人们经历的工业历史和商业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于是,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对准自己所开创的世界历史。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得出结论说: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生存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是完全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联合而达到的革命团结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必然爆发时,特别提到了世界市场和资本垄断这两个因素,认为世界市场和资本垄断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力的繁荣和发展,而且促进了劳动方式的变化,从而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这里,劳动方式的变化特别值得注意。因为它既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产力的矛盾,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也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发展,随着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地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的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由于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的实现,需要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所以它不仅是个漫长的政治斗争过程,而且是个漫长的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马克思说过,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以社会的生产经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所有制比较起来,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在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既不能完全消灭私有制,实现以社会占有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也不能消灭阶级和国家,而只能先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建立在无产阶级统治下的民主国家和民主制度,然后利用这种制度和国家的力量,在集中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说,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很长的过渡时期。

走向新社会的基础和条件

我们应当记住的是,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始终不能忽视利用资本主义在各方面创造的成果。而且所有这些成果,都与科学技术为引擎的创新劳动紧密联系着。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发展的成就,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都是这个过渡的基础和基本条件。我们既不能忽视其在科学技术和发展生产力方面的成果,也不能忽视其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发展方面的成果。实现共产主义,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而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社会的建立创造这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已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所证明。

资本主义为未来社会创造的基础和条件,不仅包括高度发展的生产力,而且包括与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的生产关系。比如,共产主义是全人类的事业,所以资本主义开拓了世界市场,促进了劳动全球化,让人类在密切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中进行劳动,这无疑是走向未来的自由联合劳动,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在所有制方面,如马克思特别强调的,我们始终不能忽视信用制和股份制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中的这种基础作用。而世界市场和劳动全球化的发展,不仅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力带到了全世界,而且也把这种信用制和股份制带到了全世界。

在马克思时代,当信用和股份制刚刚产生的时候,马克思就非常兴奋地认为,它是令人鼓舞地为走向新社会做好了准备。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最重要的任务是变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为社会公有制,而在信用制度基础上产生的股份制,正是实现这种转变的过渡点。他说: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动已经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要的过渡点,不过这种财产不再是各个相互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另一方面,这是所有那些直到今天还和资本所有权结合在一起的再生产过程中的职能转化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单纯职能,转化为社会职能的过渡点。

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注意,马克思提出的股份制度是对资本主义私人产业扬弃的重要意义。他说:把股份制度——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撇开不说,信用为单个资本家或被当作资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内绝对支配别人的资本,别人的财产,别人的劳动的权利。对社会资本而不是对自己资本的支配权,使他取得了社会劳动的支配权。因此,一个人实际拥有的或公众认为他拥有的资本本身,只是成为信用这个上层建筑的基础。他认为股份公司的成立和由此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的形式,只不过在前者那里,对立是消极地扬弃,而在后者那里,对立是积极地扬弃的。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者的合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虽然它在自己的实际组织中,当然到处都再生产出并且必然会再生产出现存制度的一切缺点。但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工厂内已经被扬弃,虽然起初只是在下述形式上被扬弃,即工人作为联合体是他们自己的资本家,也就是说,他们利用生产资料来使他们自己的劳动增殖。这种工厂表明,在物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形式的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怎样会自然而然地从一种生产方式中产生和发展起来。没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的工厂制度,合作工厂就不可能发展起来;同样,没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的信用制度,合作工厂也不可能发展起来。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同样,它又是按或大或小的国家规模逐渐扩大合作企业的手段。

不过,马克思在论述股份制所引起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变化时,并没有忽视资本主义股份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性质的对立。他说:这种剥夺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内,以对立的形态表现出来,即社会财产为少数人所占有;而信用使这少数人越来越具有纯粹的冒险家的性质。因为财产在这里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运动和转移就纯粹变成了交易所赌博的结果;在这种赌博中,小鱼为鲨鱼所吞掉,羊为交易所的狼所吞掉。虽然在股份制度内,已经存在着社会生产资料借以表现为个人财产的旧形式的对立面,但是,这种向股份形式的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因此,这种转化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

我们从实践中看到,资本主义的国有财产,并没有改变生产的资本主义属性,但它毕竟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那些大的生产机构和商业机构向股份公司、托拉斯和国家财产的转变表明,资产阶级在这方面是多余的;虽然无论是转化为股份公司和托拉斯,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不仅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也不是冲突的解决,但是它却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和解决冲突的线索。恩格斯曾阐述过:如果说危机暴露出资产阶级不能继续驾驭现代生产力,那么,大的生产机构和交通机构向股份公司、托拉斯和国家财产的转变就表明资产阶级在这方面是多余的。资本家的全部社会职能现在由领工资的职员来执行了。资本家除了拿红利、持有剪股息、在各种资本家相互争夺彼此的资本的交易所中进行投机以外,再没有任何其他的社会活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初排挤工人,现在却在排挤资本家了,完全像对待工人那样把他们赶到过剩人口中去,虽然暂时还没有把他们赶到产业后备军中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7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614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