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语境中的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
- 陈颖
- 580字
- 2021-02-03 17:33:04
第二章 钱钟书变易不居的性情学养
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钱钟书是睿智超群的学者和天才作家,是公众文化视野中的热点人物,常被冠以“文化昆仑”、“文化奇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智者”之名。人们乐于关注负载在他身上的卓越天资与奇闻趣事,津津乐道于他特立独行的言行举止,进而赋予了他“超人”一般神秘的传奇色彩,甚至把他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据说,有一个外国记者来到中国,只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可见他神秘魅力的影响之广。
应该看到,大众文化视野中的“钱钟书”,是被“圣化”的文化偶像,是在商业化炒作之下构筑起的“人文神话”,并非真实的钱钟书“其人”。退下涂抹在他身上的重重铅华,从生命的本真性情上还原一个真实的钱钟书,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超人,而是一个我们“似曾相识的陌生人”。在他的身上,既有痴童的憨顽稚钝,也有智者的聪慧狡黠;既有书生的张狂狷介,也有隐者的沉潜淡泊;既有文人的忧郁感伤,也有达士的通达洒脱。这些看似矛盾的性格特质虽“平行各面,如明珠舍利,随转异色”[1],但彼此并不对抗分裂,而是以“痴气”为核心,圆融地统辖在一起。从发生学的视角上来看,钱钟书个体先天已然而存的天性禀赋,加之后天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之护佑激发,丰富深厚的艺术实践之陶养润泽,以及辩证通达的哲学思想之潜修内化,共同造就了这位痴气盎然又变易不居的诗人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