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诏史
  • 梁晓强
  • 2724字
  • 2021-03-28 01:21:47

第二节 洱海区域部族分布与构成

一 洱海区域部族的分布

唐代初期,在洱海地区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部落。洱海地区属于蜀汉分置的云南郡,《南中志》云:“云南郡:有上方、下方夷。亦出桐华布。孔雀常以二月来翔,月余而去。土地有稻田、蓄牧,但不蚕桑。”[26]

林超民论述到:“洱海地区大都以北为上,以南为下。龙首关在北称上关,龙尾关在南称下关。……今天的白族语言中只有上、下的方位词,而无南、北。上方夷当指已退居到洱海以北地区的昆明等族类,下方夷当是从滇东北迁来的僰人和汉族大姓。”[27]

洱海地区唐代初期的民族部落,仍然分别为聚居在洱海周围坝子中,以农耕、邑聚为主的河蛮,“玷苍山:东向洱河,城郭邑居,棋布山底。西面陡绝,下临平川”,[28]以及散布在河蛮聚居地区外围,以游牧为主的昆明族类。

“大和城、大厘城、阳苴咩城,本皆河蛮所居之地也。”[29]洱海坝子中的河蛮,从现代考古所发现的大量时间上连绵不断、文化上不间断的遗址分布情况分析,是一支以世居当地的人群为主,融合外来人群而形成的独立民族。

由于这支分布在苍山、洱海之间坝子中的河蛮,后来全部被南诏政权迁往滇东,而被融合成为了滇东乌蛮的一部分,因此他们与后来在洱海地区形成的白族没有关系。“河蛮,本西洱河人,今呼为河蛮。故城当六诏皆在,而河蛮自固洱河城邑。开元已前,尝有首领入朝,本州刺史受赏而归者,及南诏蒙归义攻拔大厘城,河蛮遂并迁北,皆羁制于浪诏。贞元十年,浪诏破败,复徙于云南东北柘东以居。”[30]

但是洱河蛮中,除了分布在苍山、洱海之间的一部分河蛮外,还有另外一部分分布在其南的西洱河蛮,以及以东的东洱河蛮,他们共同组成了洱河蛮。

洱海地区以洱河蛮为主的下方夷族群,主要分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腹心地区,以及东南部的祥云、弥渡两县中。

环绕在这个地区北方的是上方夷族群,即以昆明族一支的后裔磨些蛮以及巂族后裔施、顺蛮组成的松外蛮族群。而环绕在这个地区西部、西南部的,还有哀牢夷的后裔,当时属于乌蛮的一个族群。

分布在洱海地区下方夷族群外围的这些游牧的乌蛮族群,几乎同时形成了六个势力比较强劲的地方政权——六诏。

二 洱海地区部族的构成

唐朝建立以后,朝廷除利用爨氏招徕滇东爨区以外,对以洱海地区为主的滇西地区,开始仍然以招抚为主。“昆弥国,一曰昆明,西南夷也,在爨之西,西洱河为界,即叶榆河……大唐武德四年,巂州治中吉弘伟使南宁,因至其国谕之。至十二月,遣使朝贡。”[31]

后来由于洱海地区已经归降的一部分部落发动叛乱,贞观十九年(645),唐朝廷因邻近洱海地区的巂州都督刘伯英的上奏,决定发兵征讨。经过三年准备,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派遣右武候将军梁建方为唐军统帅,率领蜀中军南征。《资治通鉴》记“贞观二十二年夏四月,丁巳,右武候将军梁建方击松外蛮,破之。初,巂州都督刘伯英上言:‘松外诸蛮暂降复叛,请出师讨之,以通西洱、天竺之道。’敕建方发巴蜀十二州兵讨之。蛮酋双舍帅众拒战,建方击败之,杀获千余人。群蛮震慑,亡窜山谷。建方分遣使者谕以利害,皆来归附,前后至者七十部,户十万九千三百,建方署其酋长蒙和等为县令,各统所部,莫不感悦”。[32]

梁建方击破洱海地区外围的上方夷——松外蛮后,兵威直指洱海地区。洱海地区的下方夷——洱河蛮,在梁建方派遣的使者的召谕下,全部归附,避免了一场战争,使得以农业为主的河蛮地区经济未遭到破坏,社会得以继续繁荣。“西洱河蛮,亦曰河蛮,道繇郎州走三千里,建方遣奇兵自巂州道千五百里掩之,其帅杨盛大骇,欲遁去,使者好语约降,乃遣首领十人纳款军门,建方振旅还。二十二年,西洱河大首领杨同外、东洱河大首领杨敛、松外首领蒙羽皆入朝,授官袟。显庆元年,西洱河大首领杨栋附显、和蛮大首领王罗祁、郎昆梨盘四州大首领王伽冲率部落四千人归附,入朝贡方物。”[33]

唐军统帅梁建方回师以后,曾向朝廷递交了汇报洱海地区情况的报告,这个报告比较详细地记录了洱海地区当时的民族分布、经济、风俗、文化等诸方面的情况。方国瑜从各种唐宋古史记录中,析出了梁建方的出征报告——《西洱河风土记》:[34]

其西洱河从巂州西千五百里,其地有数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户。无大君长,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各据山川,不相役属。自云其先本汉人。有城郭村邑,弓矢矛img,言语虽小讹舛,大略与中夏同。有文字,颇解阴阳历数。自夜郎滇池以西,皆云庄img之余种也。

其土有稻、麦、粟、豆,种获亦与中夏同,而以十二月为岁首。菜则葱、韭、蒜、菁,果则桃、梅、李、柰。有丝麻,女工蚕织之事。出img绢丝布,幅广七寸以下。[染色有绯帛],早蚕以正月生,二月熟。畜有牛、马、猪、羊、鸡、犬。饭用竹筲,抟之而噉。羹用象杯,形若鸡彝。有船无车。

男子以毡皮为帔,女子img布为裙衫,仍披毡皮之帔。头髻有发,一盘而成,形如髽。男女皆跣。

至于死丧哭泣,棺椁袭敛,无不毕备。三年之内,穿地为坎,殡于舍侧,上作小屋。三年而后,出而葬之,蠡蚌封棺,令其耐湿。[豪富者杀马牛祭祀,亲戚必会,皆赍牛酒助之,多者至数百人。]父母死,皆斩衰布衣,远者至四五年,近者二三年,然后即吉。其被人杀者,丧主以麻结发,而黑其面,衣裳不缉。唯服内不废婚嫁。[35]

娶妻不避同姓。[富室娶嫁,金银各数十两,马牛羊皆数十头,酒数十瓶。女之所赍金银,将徙亦称是。婿不亲迎,女至其家,亦有拜谒尊卑之礼。]

其俗有盗窃、杀人、淫秽之事,酋长即立一长木,为击鼓警众,共会其下,强盗者,众共杀之。若贼家富强,但烧其屋宅,夺其田业而已,[不至于死。穿窬盗者,九倍征赋。处女孀妇,淫佚不坐。有夫而淫,男女俱死。不跨有夫女子之衣。若奸淫之人,其族强者,输金银请和,妻则弃之。其两杀者死,家族即报复,力不能敌,则援其部落举兵相攻之。][36]

这些分布在今天大理白族自治州东部的洱河蛮,即主要分布在苍山、洱海之间的西洱河蛮,以及洱海以东、囊葱山以南的东洱河蛮,是“自云其先本汉人”,而实际上其主体也是由从东迁而至的僰人和大量汉族(包括被汉化的滇族)等组成的新的族类。

西洱河蛮中未被南诏政权东迁的部分,以及东洱河蛮,即“以杨、李、赵、董为名家”,而成为南诏政权上层重要组成部分的洱河蛮,是现代白族的直系先民。“渠敛赵,本河东州也。州中列树夹道为交流,村邑连甍,沟塍弥望。大族有王、杨、李、赵四姓,皆白蛮也。”[37]而当时的白子国的国王,也为白蛮张氏。

张、王、杨、李、赵、董,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今天的白族中,依然是分布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的大姓家族。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姓氏不仅在当时就已经成为洱河蛮的普遍姓氏,就是到了今天,张、王、杨、李、赵依然是汉族人口最多(大约占全部汉族人口的1/3)五大姓,这说明白族不仅在现实社会中是汉化程度最高的少数民族,历史上也与汉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