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家边缘:缅甸那多新寨调查
- 马翀炜 张振伟
- 8967字
- 2024-11-03 03:17:49
第一章 边境线旁的村寨
从中缅239号界碑出去约100多米,有一个25户阿卡人居住的村子——那多新寨。在这一地区,这么大的村子算是较大的了。有许多村也就十几户、甚至几户。“新寨”这一名字本身似乎就意味着这个村寨建寨的历史不是很长。确实,那多新寨迁来此处也就20年。在来此之前的几十年里,那多新寨的村民总是忙于迁徙。其他的阿卡人村寨在这几十年里也都经历了许多的迁徙。迁徙往往是为了寻求安全及找寻新的生存资源。导致这一地区的阿卡人不断迁徙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躲避战争和各种动乱。
阿卡人在缅甸约有20万人口,主要分布在缅甸掸邦高原东部的景栋及其边缘一带。那多新寨属缅甸掸邦第四特区南板县景康乡。第四特区即原缅共“八一五”军区。1989年4月19日脱离缅共领导后,该地区成立了掸邦第四特区。特区总面积为4952平方公里,有9个行政区,500个自然村,辖区内人口约8万人。特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有独立的政府、财政、军队等,首府所在地为勐拉。这一地区过去也是“金三角”的一部分,鸦片种植被禁止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第四特区较早开始实施“替代种植计划”,各种援助基本上是来自中国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不过,那多新寨村民对于该地区的政治格局变迁的这段历史并不特别清楚,他们只能模糊地记得在1989年之前村里的年轻人都要参军,加入与缅族人的战争中。至于战争双方的领导人是谁、打仗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村民并不了解。
据那多新寨的老人讲,他们这里的阿卡人是从中国云南的红河地区搬迁而来的。但是由于阿卡族没有文字,早期的历史没有留下文字记录,因此他们对整个阿卡人从红河迁徙到缅甸的经过的详细情况记忆不多。只是大略知道:很久之前,由于阿卡人与其他民族发生战争,阿卡人最终战败。他们从红河地区迁徙到西双版纳,之后又从西双版纳迁徙到了缅甸。
村民对于自己村寨的迁徙史要稍微清晰一些。他们的祖先同迁徙的其他阿卡人一道,从红河地区迁徙到西双版纳地区勐龙等地,之后又从勐龙迁徙到南板。20世纪七八十年代,阿卡族与缅族爆发战争。寨里人为躲避战乱,绝大部分家庭于1978年从南板搬迁到那多老寨所在的地方。南板附近的那个寨子至今还居住有8户人家。但是大部分村民对老寨这个地方并不满意,因为老寨周边没有水田,只能种植旱地。村民想找一个有水田的地方定居。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缅239号界碑(参见图1—1)南边约1公里的山上有个叫“那各”的阿卡族寨子,村民在村寨附近的山脚下开垦了一些水田。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内战期间,那各寨村民为了躲避战乱,搬迁到了其他地方。也许他们找到了更好的地方,也许他们死于战争或者疾病。他们没再回来过,只是他们开垦的水田留了下来。那多老寨距荒废的那各寨不算很近,老寨村民对那各寨发生的事情并不了解。他们只是在上山打猎追野兽的时候,很偶然地发现了这些被抛荒的水田。一部分迫切想种上水田的老寨村民主张搬迁到这片水田附近居住,但是老寨村民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已经定居下来十多年了,很多村民都不想再次搬迁。主张搬迁和主张留下的两部分村民的意见最终变得不可调和。因此,全寨人分成两部分。其中主张搬迁的一伙人在一个头领的带领下搬走,另一伙人留了下来。搬迁的一伙有130多人,留下的那部分有100多人。搬迁的那部分那多老寨村民在中缅239号界碑的南偏东200米处居住下来,新建立的寨子称为那多新寨(因为紧邻239号界碑,附近寨子的村民又称呼那多新寨为239)。那多新寨的村民把原先那各寨遗留下来的水田稍微修整了一下,归为己有。
当时那多老寨的村长苦子不太愿意搬迁,也就一直没有动,后来主张搬迁的部分村民利用苦子离开村寨去小勐拉开会的机会,在一个叫拉子的人的召集下,开了一个会,下定决心要搬迁到有水田的那里居住。苦子回来后发现有人竟然趁他不在的时候开会并作好了决定,他的权威受到了莫大的挑战,更是拒绝搬迁。这样,村寨最终分裂了,愿意搬迁的那一部分人由拉子带领,搬迁到那各寨留下的水田附近(靠近239号界碑)居住。不愿搬迁或跟苦子关系比较近的一些家庭,在苦子的带领下,仍在老寨居住。
图1—1 那多新寨附近的中缅239号界碑
那多老寨的村民最初搬迁到239号界碑附近的时间是1991年,当时他们在239号界碑东南方约200米处的一处山脊居住。那处山脊较为狭窄,但是距水田较近。村民搬迁到那里,还没来得及为得到这些水田而高兴多久,一种流行病就开始出现,人口大量死亡。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村子里死了40多人,即有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去世了。死亡人口最多的两户人家都是死了3个人,绝大多数人家都有1—2人去世,没有死人的家庭只有阿住1家。生病的村民就更多了。没有医生,各种除秽的仪式也没有任何作用。村民人心惶惶,认为不能在那里住下去,他们相信,如果再接着住下去的话,整个村子都有死绝的危险。于是大家商议后又往西搬迁了200多米,到了现在这个地方。这次搬迁的时间在1992年年底。搬迁到现在这个位置之后果然再没有发生过大量村民死亡的事情,村民生活也开始稳定下来(参见图1—2)。
对于当初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短时间内接连死亡,村民们依然会给出对他们来说是合理的解释。大多数村民认为是由于搬迁时在路上遇到了一只麂子。在村民的观念中,搬迁寨子时遇到麂子是非常不吉利的。按照习俗要求,搬迁时遇到麂子要重新选择建寨的地方。当时曾有村民建议不要搬迁到既定的地方,重新换一个地方居住。但当时带领村民搬迁的人,即现在居住在村里的拉子的父亲不同意村民的建议,最终还是搬迁到既定的那个地方。村民认为正是搬迁时遇到麂子后没有重新选址,村里才死了那么多人,除此之外,他们也再找不到其他原因。
图1—2 那多新寨局部图
迁徙到新寨之后,零星的搬迁也依然存在。村里连洁家的大女儿三十年前嫁到了湄公河边的皮萨寨,2009年连洁带着妻子和两个小女儿也搬迁去了那里,跟女儿、女婿一起居住。连洁家的水田、茶叶地及刚种了两年的1000棵橡胶树,全部送给了妹夫可缺一家。在村寨内部,一个家庭也会因为种种原因,不断转移自家居住的地方。如村民香可家,最开始搬迁到新寨及刚结婚的那几年,他们在村子中间一处凹地建房。后来,家里人不断生病,最严重时全家都躺在床上,家里的3个孩子相继夭折。有人指出是他们居住的地方不好,需要另外搬一个地方居住。到2006年的时候,他们把家从村子中间搬到村子上边。在那里住了一年,觉得不好住,又往上搬迁了10米。在村口建了一座房子居住,之后一直居住到现在。
那多新寨位于一条东西走向山脉的向阳面的山腰上。这条东西走向的山脉在那多新寨附近被西北—东南走向的中缅国境线分隔成两部分,国境线东面的部分属于中国,国境线西面的归缅甸。那多新寨的房屋坐落在属缅甸一侧山脉一处稍微突出的小山上。山脊长约500米,寨子所在地海拔约1040米。寨子北侧的山峰是附近的最高峰,当地人称为“布加普路”,又称为“那起巢”(意为有瀑布的山)。
那多新寨的上方,是属中国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龙镇勐宋村委会几个寨子的水田。在那多新寨下方的溪流附近,零散分布着属那多新寨的水田。在跟那多新寨处于同一海拔的缺水地方及附近的几座山上,是那多新寨的旱地。那多新寨就处于这样一个被水田和旱地围绕的环境中。
那多新寨所在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分干、湿两季。每年的5—10月为雨季,降水较集中。每年11月至第二年4月为旱季,晴朗天气占据绝大部分时间。7月份平均气温在20℃左右,1月份平均气温在10℃以上,可以说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农作物多数为一年一熟。
站在那多新寨上方的山坡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缅国境线的东边,属中国管辖的那部分领土内,山上原生的树木已经被全部砍伐干净,换上了人工种植的橡胶林。由于这些橡胶林种植的时间不长,还不能覆盖住裸露的山体,因此可以看到有许多地方是黄色的。而在缅甸这一侧,尽管有些地方被开垦成水田或旱地,但大部分地方还是葱绿的树林。
那多新寨周边的树林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中较原始的森林多数也被砍伐,砍伐下来的木材被村民拿来建房或卖往中国。现在剩下的多数是最近二三十年重新生长出来的次生林。林中常见树木包括阿卡语叫做枝嘎、石沙保、康保等数十种,以及阿沙、阿宝、阿普等几种竹子。村民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各种竹器,因此竹子的消耗量较大。
那多新寨的北边与中国勐宋村委会的曼加坡坎、马排等寨相邻。寨子东边最近的寨子是中国的曼伞新寨(当地人也称为巴萨卡),距寨子直线距离约1.5公里。那多新寨的东南方向是缅甸的曼龙、那多老寨等。曼龙距那多新寨直线距离约2公里,老寨距新寨约7公里。西边是马扫寨,距那多新寨2公里左右。寨子的西北方是补讲、南油等寨。那多新寨与周边寨子只有路况很差的土路相连,而且道路崎岖。虽然那多新寨与周边几个寨子的直线距离都不是很远,但来往都不甚方便。骑摩托去最近的中国寨子曼伞新寨,去的时候是下山,要骑10分钟,回来的时候是上山,要骑15分钟左右。去其他的寨子需要的时间更多。
那多新寨没有通自来水,也没有挖水井,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全靠从山上流经寨子附近的两道山泉。这两道山泉都发源于那多新寨背后的那起巢山,分别流经寨子的东西两边,绕寨子而过,汇入寨子下方山谷里的一条溪流中。村里的水田分布在寨子下方这两道山泉的旁边。村民的饮用水也从这两道山泉中接取。
现在村子里共有三个可供接水的地点。第一个在寨子西北方,距寨子约300米,走路需5分钟左右(参见图1—3)。这个接水点是村民在流经寨子西边的山泉上架设一根竹管而成。这个接水点水量较大。但是由于这道山泉上游流经曼加坡坎寨的水田,又被村民改道流经一块旱地,水质较浑浊。加上这道泉水离村较远,因此村民一般不来这里接取饮用水,多数情况下只是在这里洗浴和洗衣服。当然,村民家中办喜事或丧事,需要大量用水时也会来这里接水。第二个接水点在寨子中间,这是村民用硬塑料管把第一道泉水上游较清澈的一部分水引入村中而成(参见图1—4)。村民在第二个接水点周围用竹篱笆围了一块2米见方的地方,朝北的一面露出宽约一米的缺口,下面铺上厚木板。这里是村民主要的接水点,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村民在这里排队等待接水。吃过早饭,接水的人比较少时,会有村民来这里洗衣服,下午还会有村民来这里洗浴。由于引水的胶管较长,同时也是好几段管子拼接而成,所以中间不时会产生漏水或断裂的情况。一旦胶管断裂而短时间内又没有人修理,村中的这个接水点就会断水,这时村民就被迫去第三个接水点接水。第三个接水点在寨子东边的小山沟中,要沿着小路往下走约70米,落差约20米。这是流经寨子东边的那道山泉分出来的一部分,水量较小,水质清澈,村民一般来这里接取一些饮用水,下午的时候偶尔也有村民来这里洗浴。
图1—3 村子西边的第一个接水点
由于没有电热水器,也没有太阳能,村里除少数婴儿需用水壶烧热水洗浴外,其余村民整年都是洗冷水澡。不过由于那多新寨全年气温不算太低,村民对洗冷水澡并无太大的不适应。除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在天气不太热时洗澡频率较低,部分中年男性洗澡的频率也不是很高外,其余青少年及中年女性几乎每天都去洗浴。村民洗浴的地点主要是第一及第二个接水点。其中青少年男女多数去第一个接水点,中年男女多数去村中的第二个接水点。洗浴的时间一般是在下午5点至7点半钟。这时候大多数村民从田地里干完农活回来,身上到处都是灰尘。洗浴不单可以把身上的灰尘清洗干净,同时可以顺便把弄脏的衣服也洗一遍。由于村里能提供洗浴的地点较少,因此多数时候是几个男女共浴,但村民对此已习以为常。洗浴时不论男女,均是仅着内衣。洗浴结束后女性用一个筒裙围绕,在里面把湿掉的内衣换下。男性是先穿上一条干内裤,再把里面的湿内裤换下来。之后把换下来的湿内衣洗干净带回去晾晒。
图1—4 位于村中的第二个接水点
那多新寨的村民从中国村民那里学会了安装发电机、接电线及使用电。现在他们是用从中国购买的小型水力发电机来发电(参见图1—5)。发电机安装在第一个接水点的上方。最早的一个水力发电机从2000年开始使用。在此之前村庄内每到晚上只能用柴油灯或蜡烛照明。第一个发电机开始发电后,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不过由于小型发电机发电量较少,而且受从山上流下来的水量变化的影响很大,用电的情况不稳定。每年只有6—11月的雨季,水量较大时,自己发的电才勉强够用。村里每家每户的电灯及少数几台电视机在这段时间基本能使用。虽然那多新寨每年5月份就已进入雨季,但这一时期山上勐宋村的水田开始灌水插秧,大部分泉水被截流到水田中,因此这一时期的发电量与干季相比也只是稍大一点。而到了每年12月至来年4月的干季,从山上流下来的水量较小的时候,小型发电机发出的电量就远不够村民使用了。在旱季的晚上用电高峰时,一个100瓦电灯的亮度还远不如一个蜡烛,几乎没有照明能力,甚至有时候直接不会亮。村民如果想看电视,往往要把一整条电路上所有人家的电灯全部关掉。但即使这样,有时还是无法打开电视。
图1—5 那多新寨村民使用的小型水力发电机
那多新寨距中缅239号界碑的直线距离只有100多米,被中缅两国的两段国防路夹在中间。寨子北方是中国的国防路,村口离这条国防路的距离只有50多米。寨子南方是缅甸的国防路,距村子约100米。中国方面的国防路是2005年年底重修的,之前只有一条田间小路。修建后的国防路宽约3米,上面铺有碎石。经过四五年的碾压,路基已经损毁严重,路上到处坑坑洼洼的。缅甸方面的国防路修好于2006年,路况更差,除越野车与卡车外,其他车辆很难通行。
中缅两国的军队沿着各自的国防路进行边境巡逻,村民说这些部队都是一星期巡逻一次。同时,中缅两国都没有在那多新寨周边设置边防哨卡。这样,那多新寨村民可以自由地来往于中缅两国。即使那多新寨村民偶然在中国的国防路上遇见巡逻的中国军人,一般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发生。除非村民扛着猎枪,这种情况下,猎枪一般会被收缴。在实际生活中,村民砍竹子都会砍到中国境内。村民认为自己村子周边的林地都是属于自己村子的,尽管他们也知道国境线就在那里,但因为在这些地方也并非经常遇到巡逻队,因此也不是非常理会那条国境线。
那多新寨有三条道路通到村外。第一条道路在村子北方,它连接了村子里最主要的一条街道。这条道路是唯一一条可通机动车的道路,它只与中国的国防路相连,这条路在2009年被村民拓宽过。拓宽之前,这条道路只有1米多宽,仅能通行拖拉机和摩托车。拓宽之后,这条路宽近4米,多数机动车都能通行。第二条道路在村子南方,它与缅甸的国防路相连。这是一条不足1米宽、坡度很大的山路。第三条道路在村子西方,宽约1米。这条道路与中国的国防路交会后通向村里的旱地,最后也与缅甸方面的国防路相连。村民骑摩托车外出时,往往都是先通过第一条道路骑上中国的国防路,之后才能到自己准备去的地方。后两条道路主要作为村民步行去田地劳动或上山打猎时的通道(参见图1—6)。
以前村民外出都是走路,现在到较远的地方时大多骑摩托。家中没有摩托的,也会借村里或外面朋友的摩托。年轻村民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徒步走远路。村民衡量那多新寨与周边几个主要城镇的远近,也大多以骑摩托车到达的时间来衡量。从那多新寨出发,骑摩托到景康乡政府,需要约40分钟;骑摩托到南板县政府,需要约1.5小时;到湄公河南考(音译)码头,约2小时;到中国东风农场六分厂,约45分钟;到勐龙镇,约1小时;到东风农场,约1.5小时。
图1—6 那多新寨示意图
实际上,那多新寨的村民去景康乡或南板县的机会较少,除涉及与自己相关的公事之外,其他时候几乎不会去景康或南板。这主要是由于去往景康或南板的道路崎岖,路况也很差。旱季全是尘土,雨季又泥泞不堪,骑摩托走这些路十分困难。而且这两个地方也不如中国境内经济发展水平高。这些地方所卖的商品大多是从中国境内买入,加上关税及运费,这些地方的物价要比在中国境内高很多。景康乡政府所在地只有两条约一公里长的街道,南板县政府所在地比景康乡还小,只有一条街道。因此村民外出购物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选择去中国境内的东风农场或勐龙镇(参见图1—7)。那里又热闹,东西又便宜,同时路途比去南板还近一些。
图1—7 中国勐龙镇一角
不过,从那多新寨到勐龙镇,前面有三分之一的路程是下山的土路,坡度较大,路况也很差。旱季骑摩托还可以通行,一旦到雨季,遇上好几天连续下雨或雨下得较大的时候,这段路就无法通行摩托车,那多新寨与外界的交通就断绝了。
除购物外,村民到中国境内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走亲访友。那多新寨从1992年搬迁到现在所在的地方之后,已经有10多个年轻女子嫁到中国。加上之前在那多老寨时嫁到中国的一些年轻女子,以及因为这些姻亲关系而构成的亲属网,那多新寨在中国境内的亲戚数量是相当多的。大量亲戚居住在中国,给那多新寨村民到中国提供了方便。
个案1—1: 2月17日,缅甸景康乡政府的一个工作人员飘路(化名)一家三口开着一辆丰田越野车到勐龙镇买东西,由于越野车是缅甸车牌,无法驶入中国境内,因此飘路把车辆停放在那多新寨村内的一片空地上。然后联系在勐龙镇的朋友开车来寨子里接自己过去。飘路一家在勐龙镇停留了两天,到2月19日这天,勐龙镇的朋友开车送他们回来。把买来的东西搬到飘路自己的车上之后,飘路开着车回乡政府。飘路从勐龙镇买回来的东西有两条烟、两箱酒、一些食品,还有一辆折叠自行车。
个案1—2: 2月20—22日,村民香可从一个中国朋友那里借了一辆摩托车,带着妻子和女儿到嫁到东风农场的姨妈家走亲戚。在姨妈家住了两天之后,22号晚上香可回到寨子。香可原想从姨妈家那里借一些钱回来补贴家用,但是没有借到。最后从姨妈家回来的时候带回来一些肉、蔬菜和水果。
那多新寨村民到中国那边去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小的麻烦。一个叫曼伞新寨的布朗寨子的人要他们交过路费。
从那多新寨到勐龙镇要经过中国的曼伞新寨。从那多新寨到这个寨子大约有10分钟的摩托车车程。曼伞新寨是最近几年才从山上搬迁下来的。这次搬迁属于当地政府异地整体搬迁扶贫工程的一部分。在中国政府的资助下,曼伞村里的全部人家都建起两层的木楼。楼房非常漂亮,不仅那多新寨的村民羡慕不已,就是中国境内的其他村寨的村民也十分羡慕。我们没有在调查中听到中国境内的村民对此有何嫉妒或不满的,他们说那是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政策,是应该的。他们也相信如果他们也像过去的布朗族曼伞村村民一样穷的话,政府也会帮助他们的,他们相信政府今后也会照顾他们,只是要慢慢来,“国家也不容易,一下子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许多村民的原话。
曼伞新寨在自己的村口建了一个收费点,向过往的车辆收取过路费。理由是他们出资修整了这一段道路。收费的对象除那多新寨外,还有那多新寨西边的属于缅甸的几个布朗族寨子以及景康乡政府想要到勐龙镇的车辆。摩托车单次通过收费5元,越野车及卡车收费是10元到20元不等。收费之后,过往的车辆会得到一张村民自制的写有5元或其他金额的小纸片。那多新寨村民认为,自己村子与曼伞新寨距离这么近,相互之间联系算是比较多的。甚至在那多新寨,每天都可以看到来村里串姑娘的曼伞新寨的年轻人。因此,曼伞新寨的这个收费点不应该向自己收取过路费。村里人甚至说,曼伞新寨的水牛经常跑到那多新寨的田地里吃草,如果曼伞新寨再向自己寨子的摩托车收取费用,那么那多新寨就要向曼伞新寨来吃草的水牛收取费用。不过,到2011年7月,曼伞村已经不再干这种“留下买路钱”的发财生意了,因为中国这边的镇政府已经出面干涉过了。事实上,那条路是政府出资修的,曼伞村村民实在不好意思再说“此路是我开”了。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过的这种在路上拉上绳子就收钱的事情也传染到了最边缘的山寨,真有些让人哭笑不得。好在这些制造小麻烦的事很快就解决了。
那多新寨与中国边民的交流,除体现为那多新寨村民到中国境内购物或走亲访友之外,还有一些中国人因做生意或其他一些原因经常经过那多新寨或停留。由于离边境线较近,一些中国的商贩在到了中国边境曼伞新寨之后,会再往前走一段,到那多新寨再叫卖一会。中国的小商贩进到村里来的情况是比较多的(参见图1—8)。2010年2月10日,一个中国的商贩骑摩托来村里卖鱼。2月11日一个商贩骑摩托来村里卖猪肉、米线。12日两个商贩骑摩托三轮车来村里卖米线。15日三个商贩开一辆小货车到村里卖米线、咸菜,然后收购扫把花。23日两个商贩开一辆货车到村里收购做肥料的牛粪。
图1—8 中国商贩到那多新寨收购扫把花
个案1—3: 2月3日,勐龙镇的一个餐馆店主带了5个人开了一辆微型车来村里找阿住,餐馆店主是阿住生意上的伙伴。他带来的这5人中除一名司机外,还有三名医生、一名警察,这些人是趁轮休时间跟随餐馆店主来村里捉鱼吃的,并带了一台蓄电瓶。这些人在阿住家休息一段时间之后,派出两个人开车带着阿住和村里的另外3名青年去小河沟捉鱼。车子走到缅甸方的国防路上时,由于微型车密封不严,灰尘不断从车门下面的缝隙处钻进来,坐在车里宛如经历一场最严重的沙尘暴,下车时每人头上及衣服上都落了一层尘土。到了小河沟之后发现蓄电瓶有问题,修理了一个小时才修理好。之后开始捉鱼,从下午6点多捉到7点半,一共捉到大约1公斤的小鱼。捉完鱼往回赶时车子出了问题,一行人步行到晚上9点才回到村子。微型车随后也被司机修理好,开回村子。阿住家人把捉到的小鱼烹制好,全部人吃完饭之后已经是晚上10点多。这时餐馆老板带来的5人中有1人对阿住家的居住条件不满意,坚持要连夜开车回勐宋。但是另外几个人说去勐宋的路难走,车子也刚出现过问题,万一车子开到半路再出现问题,则晚上就要在山上休息。一行人因为这个问题争论到晚上11点多,最后坚持留下来的人占据上风。这些人在阿住家休息一晚上之后,第二天一早就开车去了勐宋。
在那多新寨西北方向的白土山上,福建人投资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矿场,开采锰矿。开采出来的矿石运到240界碑附近之后再进行加工、销售。往返于白土山矿场与240界碑之间的运矿卡车从2007年开始走缅甸境内的国防路。经过三年多的碾压,缅甸方面的国防路已经被压出两道10多厘米深的车辙。旱季的时候,这条道路上的浮土平均厚度超过7厘米。到了雨季,这条道路又泥泞不堪。由于路况太差,每年7—8月份,南板县政府会找施工队来对这条国防路进行一次修整。修整的主要工作是把过往的货车压得不平整的路面推平,同时在积水较多的地方铺设桥梁。不过由于修整的力度不大,因此路况得不到明显的改善。到了雨季,雨下得比较大的时候,车辆仍无法通行,停留在那多新寨附近的车辆的司机会到寨子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