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写作思路

本书以话语为核心要素,采用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框架,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维度,以教育部《工作要点》为切入点向整个教育政策系统延伸:从教育政策的引导性文件,到国家执行性、操作性教育政策,再至地方和院校的教育政策,考察教育政策系统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的关注状况和政策话语的生产过程。透过我国近30年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调整、民间和政策的互动,以及其中的权力和利益变迁,对话语在教育的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中林林总总的社会关系进行研究。

第一章为绪论,对问题的提出、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基本概念、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做了梳理,并回顾了学术界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政策的相关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至第五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侧重文本向度研究,关注文本的语言分析,包括传统的话语分析单位:词、句子等语法单位,主要的技术手段是考察政策话语的“关键词”和有关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相关表述,勾勒出30年间有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政策话语的变迁历程和变迁特点。是对话语和文本进行的事实描述。

第三章侧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话语实践研究。本章采用互文性视角,通过对政策话语的言说对象、文本高级结构属性的分析,描绘了政策文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过程,以及政治话语、政策话语对民间诉求的回应和政策的传导;本章考察整体话语实践过程中,中国社会关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话语秩序是怎样不断松动,并如何努力重塑新的话语秩序的。

第四章和第五章侧重话语的社会实践分析,研究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议题的话语过程中,文本间、话语间、话语与社会习俗间的相互建构关系,通过分析不同类型话语的互动情况,考察社会话语秩序变化中隐藏的权力与利益变迁。第四章展现了政策话语与民间话语互动中的权力变迁,分析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争夺的社会环境变迁及大众心理的变化如何激发民众对话语权的渴望,新的话语力量如何形成,以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话语权的争夺。并分析了权力争夺中政治话语对民间话语的接纳,两者之间展开的“对话”及其特点。关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话语规则在权力的角力中被改变。第五章研究政策话语构建中的利益变迁。分析了30多年来,尤其是新世纪后,国家、地方和院校的教育政策是如何进行区域、阶层和城乡之间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利益调整,有何成效,话语对利益关系重塑由什么影响,以及政策制定面临的状况等等。

二 研究方法

(一)政策文本分析法

对政策文本的分析方法存在不同的理解。国内的教育政策研究者多使用思辨形式对政策内容进行解读,此类方法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思辨能力和对政策问题的现实体察。近年来国际上较多使用的是对政策自身的话语、结构关系进行考察,并结合社会背景、历史沿革来研究政策,多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政策科学诞生于“二战”以后,其时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自然科学中的许多研究方法被大量引入。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政策科学的量化研究似乎很早就具有合法地位。不过随着政策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政策现象是高度偶然、高度复杂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简单的量化研究不能解释复杂的政策问题,小约瑟夫·斯图尔特等人认为,近年来公共政策研究出现了挑战实证主义的后实证主义分析法(post positivism approach;或自然主义分析法,naturalistic approach)。[65]后实证主义主张,政策现象是多面的,过分强调科学方法的研究无法合理解释现象整体,应倡导“直觉”方式进行研究和充分吸收信息,对定性和定量方法都需有度使用。越来越多的政策研究者尝试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混合研究路径进行政策分析。

(二)历史文献法

本书是基于高等教育政策文本的实证研究,政策文本是文字形式表现的静态政策决策结果,本身已是一种文献资料。此外,政策的出台和政策变迁都离不开其得以出现和存在的历史情境,历史文献会提供政策制定重要的背景信息,反映政策文本背后的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变迁的历史脉络,将有力地支撑、佐证政策文本的分析研究。

(三)案例分析法

本书研究政策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调节,涉及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公平导向和走势的系统分析、国家政策与地方、院校政策的关系、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阶层和城乡的利益争夺等。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做研究是不现实的,选取具体的政策问题和相应的政策案例做深入研究,比泛泛而谈将更有说服力,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四)文献计量法

19世纪中期以来,人们开始通过对文献的量化加工处理研究科学发展过程和规律,由此形成的文献计量学通过统计发现规律并作定量输出,已经发展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普遍而有效的方法。其研究对象可以是与文献相关的个体或集体(如作者和读者)、出版物(如一次引文、二次引文、三次文献、期刊)、词汇、某些文献动态指标(如阅览登记表、文献复制申请单等),[66]是信息计量学(informetrics,1992年前多译为情报计量学)的组成部分。文献计量方法在我国的教育政策研究中虽使用不多,但在其他研究领域早已为人重视并广泛运用。[67]教育研究中对文献计量学的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以来逐渐受到关注”。[68]


[1] 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促进高等教育平等权课题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调研报告》,2010年1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edu.cyol.com/content/2010-01/08/content_3028235.htm)。

[2]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30页。

[3] Norman Fairclough,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p.3.

[4] 谢维和、陈超:《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走向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教育政策数量变化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5] 胡适、欧阳哲生:《胡适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页。

[6] 同上。

[7] [美]海伦·英格兰姆、斯蒂文·R.史密斯:《新公共政策:民主制度下的公共政策》,钟振明、朱涛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8] [美]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楚艳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9] [俄]巴赫金:《巴赫金集》,张杰编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211页。

[10] [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编著:《政策研究百科全书》,林明、龚裕和鲍克等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458页。

[11] 杨正联:《革命话语与公共政策话语: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话语变迁的历史路径》,《人文杂志》2007年第3期;《公共政策文本解读的方法论》,《 理论探讨》2007年第4期;《公共政策文本分析:一个理论框架》,《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1期;《析公共政策话语的基本内涵》,《理论探讨》2006年第4期;《公共政策言说:一个理论模型》,《理论探讨》2005年第3期。

[12] [日]村田忠禧:《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3期。

[13] 林小英:《中国教育政策过程中的策略空间:一个对政策变迁的解释框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4期。包海芹:《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与高校——国家学科基地政策案例的分析》,《高教探索》2008年第1期。程化琴、陈学飞:《有限理性的决策过程——〈民办教育促进法(草案)〉制定过程的实证研究》,《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濮岚澜、陈学飞:《中国教育政策的议程设置过程研究——一个信息互动网络的视角》,《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话语运动与议题建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议程设置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14]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02页。

[15] 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4页。

[16] [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8页。

[17] 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6页。

[18] 有学者强调CDA对文本的关注,将其翻译为“批评语篇分析”,鉴于费尔克拉夫认为“文本分析是话语分析的一部分”(Norman Fairclough,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p.187),本书将CDA翻译为“评判话语分析”

[19] 纪卫宁:《话语分析——批判学派的多维视角评析》,《外语学刊》2008年第6期。

[20] Norman Fairclough,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p.4.

[21] Norman Fairclough,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pp.8—9.

[22] 转引自彭利元《翻译语境化论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

[23] Michael Alexander Kirkwood Halliday,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Baltimore:University Park Press,1978.

[24] 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25] 本段内容参见田海龙《语篇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3页。

[26] 陈忠华、杨春苑和赵明炜:《批评性话语分析述评》,《外语学刊》2002年第1期。

[27] Teun A.van Dijk,Discourse and Context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p.4.

[28] 唐青叶:《语篇语言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4页。

[29] 唐青叶:《语篇语言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4页。

[30]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8—69页。

[31] 徐赳赳:《话语分析二十年》,《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32] 张宽:《话语》,《读书》1995年第4期。

[33] 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3页。

[34] Teun A.van Dijk,Discourse and Power,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8,pp.37—38.

[35] 王晓路等:《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页。

[36] 王晓路等:《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页。

[37] 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9页。

[38] Norman Fairclough,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p.4.

[39] 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

[40] [美]爱德华·W.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韩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41] [英]乔纳森·波特、玛格丽特·韦斯雷尔:《话语和社会心理学:超越态度与行为》,肖文明、吴新利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42] [美]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43] [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彭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44]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30页。

[45] [美]E.R.克鲁斯克、B.M.杰克逊:《公共政策词典》,唐理斌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第97页。

[46] 孙绵涛:《教育政策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47] 成有信:《教育政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页。

[48]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20页。

[49] 孙绵涛:《教育政策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50] [英]H.K.科尔巴奇:《政策》,韩志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51] 潘正云、彭水生:《论价值选择》,《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第4期。

[52] 王伟光、郭宝平:《社会利益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8页。

[53] 苏宏章:《利益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54] 高鹏程:《政治利益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55] 王伟光、郭宝平:《社会利益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3页。

[56] 同上书,第64页。

[57] 同上书,第50页。

[58] 卢斌:《当代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59] [美]詹姆斯·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载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158页。

[60] [瑞典]托尔斯顿·胡森:《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载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179页。

[61] [瑞士]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为国际教育局写的研究报告》,王静、赵穗生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98—102页。

[62] [瑞士]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为国际教育局写的研究报告》,王静、赵穗生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69页。

[63] 同上。

[64] 同上。

[65] [美]小约瑟夫·斯图尔特、戴维·M.赫奇、詹姆斯·P.莱斯特:《公共政策导论》,韩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6页。

[66] 王崇德:《文献计量学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4页。

[67] 如李波就使用字词频统计方法研制出了《史记》全部单字的属性数据表(见李波《史记字频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国家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六家单位近年来通过提取“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 来把握社会生活发展的脉络和轨迹(见《201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发布》,2010年12月,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012/113648.html)。

[68] 张斌贤、陈瑶、祝贺等:《近三十年我国教育知识来源的变迁——基于〈教育研究〉杂志论文引文的研究》,《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相关研究如张斌贤等通过对《教育研究》杂志引文的统计,分析了我国教育学术界的知识来源及变化态势; 谢维和等在研究我国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时采用了词频方法描述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关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