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增繁与表意明确

摘要: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如果写得太简略而不能明白地传情达意,就应该考虑增加一些词语来使表意明确。这就是词语的增繁。词语的增繁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因表意不明晰、不准确而增繁;二是因分句之间的关系不明确而增繁。

关键词:词语;增加;表意;明确

讲究繁简适当,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繁简都有正反两方面的意思:正的方面,繁是繁丰,是繁而不冗;简是简洁,是简而不漏。这正如钱大昕所说:“文有繁简,繁者不可减之使少,犹简者不可增之使多也。”(《与友人论文书》)反的方面,繁是啰唆,是词语多而无用;简是苟简,是词语少而意不明。

从正的方面而论,繁与简各有各的妙处,难以强分高下。这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辞在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从反的方面来看,词语多而无用是啰唆,这时就应该删繁就简(简称“删简”);词语少而意不明是苟简,这时就应该增简就繁(简称“增繁”)。这正如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所说的那样:“简之胜繁,以简之得者论也;繁之胜简,以繁之得者论也。要各有攸当焉。繁之失者,遇简得者,则简胜;简之失者,遇繁得者,则繁胜。执是以论繁简,其庶几乎!”

综上所述,繁简的选择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在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时候,是用繁笔还是用简笔。这样就有一个选择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遇到词语多而无用或词语少而意不明的时候,就有一个增删的过程。繁简的选择,既包括词汇方面的选择,也包括句子方面的选择。

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如果写得太简略而不能明白地传情达意,就应该考虑增加一些词语来使表意明确。这就是词语的增繁。词语的增繁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因表意不明晰、不准确而增繁;二是因分句之间的关系不明确而增繁。下面分别展开论述。

一 因表意不明晰、不准确而增繁

因语言太简而造成的表意不明晰、不准确,主要表现在词不达意、合说不当、义有两歧和句式杂糅等方面,这时就需要增繁。下面分别举例来加以说明。

(一)因词不达意而增繁。例如:

(1-1)憎恶黑暗有如魔鬼。(阿累:《一面》,见《中国现代散文•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1-2)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一面》,见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2册)

(2-1)这么一研究,就发现天文学可是热闹,到处有星的爆发,一颗星象氢弹一样爆炸。(钱学森:《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人民日报》1977年12月9日)

(2-2)这么一研究,就发现天上可是热闹——到处有星的爆发,一颗星爆发象氢弹爆炸一样。(《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见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2册)

例(1),原文中少用了一个“憎恶”,意思就成了“像魔鬼一样憎恶黑暗”。这显然与原意不合,因此改文在“魔鬼”之前增加了“憎恶”一词。例(2-1),“一颗星象氢弹一样爆炸”是什么意思?这实在令人费解。改文在“一颗星”后面增加“爆发”一词,就使得表意明确了。

(3-1)“什么?”小李被老同志这种淡漠的反应激怒了。(王愿坚:《普通劳动者》,见同名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3-2)“什么?”小李被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激怒了。(《普通劳动者》,见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6册)

(4-1)“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茹志鹃:《百合花》,见同名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4-2)那个担架员负罪似地说道……(《百合花》,见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1册)

例(3),小李把听来的有关红军长征时吃皮带的故事讲给林将军听,而吃过皮带的林将军则认为当时那样做是很自然的,丝毫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此说:“那样的环境嘛,不吃那个吃啥?”由于小李不知道这位老同志就是故事中的林将军,因而误以为这位老同志的反应是淡漠的。原文缺少必要的修饰语,说成“淡漠的反应”,语气过于肯定;改文添上“看来”一词就准确了。例(4),“负罪”,那是确确实实的有罪,而对通讯员的牺牲,担架员是没有责任的,可见原文表意不确切;“负罪似地”,这是一种主观感受,比较符合担架员当时的心情。因此有“似”与无“似”,其表达效果可不一样。

(5-1)这座桥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记载最早的石拱桥。(茅以升:《中国石拱桥》,《人民日报》1962年3月4日)

(5-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中国石拱桥》,见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3册)

(6-1)当然旧知识分子的经历是复杂的……(黄宗英:《大雁情》,见《中国优秀报告文学选评》,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6-2)当然旧知识分子的经历可能是复杂的……(《大雁情》,见《中国优秀报告文学选评》,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7-1)朦胧中听见广播到奉节。(《长江三日》,见《刘白羽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7-2)朦胧中听见广播说,到了奉节。(《长江三峡》,见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1册)

(8-1)在劳动的过程里,很少人为了个人的什么去锱铢计较,倒是为集体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才感到是真正的幸福。(吴伯箫:《记一辆纺车》,《人民文学》1961年第4期)

(8-2)在劳动的过程里,很少有人为了个人的什么斤斤计较,倒是为集体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才感到是真正的幸福。(《记一辆纺车》,见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4册)

例(5),“旅人桥”不是“记载最早”的石拱桥,而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例(6),旧知识分子的经历不一定都是复杂的。以上两例原文都因词语简略而使表达跟客观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例(7),原文“广播到奉节”是什么意思?表意不明;改文换成“广播说,到了奉节”,增加了几个词语,表意就明确了。例(8),“很少人”与“很少有人”意思不一样:前者是说这种人很少,但是有;后者是说这种人几乎没有。二者的意思恰好相反。原文因词语简略而使得表达跟原意大相径庭。

(二)因合说不当而增繁。例如:

(9-1)工作的人员和印刷物都从井口进出。(茅盾:《梯俾利斯的地下印刷所》,见《散文选•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9-2)干这件工作的同志们就从那井口出入,印好的东西也从井里运出去。(《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见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1册)

(10-1)就义时自若和响亮的口号声,使反动派丧魂落魄。(毛岸青、邵华:《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人民文学》1977年第9期)

(10-2)她就义时从容自若的神态和响亮的口号声使反动派心惊胆战。(《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见试用本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5册)

(11-1)在延安人的记忆里,主席永远穿一套总是洗得很干净的旧灰布制服,布鞋,灰布八角帽。(方纪:《挥手之间》,《人民文学》1961年第10期)

(11-2)在延安人的记忆里,主席永远穿着干净的旧灰布制服、布鞋,戴着灰布八角帽。(《挥手之间》,见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6册)

例(9-1),人或动物具有“进出”这样的动作行为,而物品却不能产生这样的动作行为。例(10-1),“自若和响亮的口号声”是什么意思?可以说“响亮的口号声”,不能说“自若(或从容自若)的口号声”。例(11-1),衣服可以穿,鞋可以穿,帽子却不能穿。以上三例原文都是因合说而引起词语搭配不当,因此改文不得不通过增加词语并采取分说的方式来使表达准确。

(三)因义有两歧而增繁。例如:

(12-1)本互助组有两户,是他组长垫着。(柳青:《创业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

(12-2)本互助组有两户,是他这当组长的垫借的。(《梁生宝买稻种》,见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2册)

(13-1)我真悔没给他缝上再走。(茹志鹃:《百合花》,见同名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3-2)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就让他走。(《百合花》,见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1册)

(14-1)“让我进去吧!”她对医院的门卫说。

“不行,有外宾。”(茹志鹃:《离不开你》,见《中国优秀报告文学选评》,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14-2)……“不行,有外宾要来。”(《离不开你》,见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6册)

(15-1)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挨骂。(唐韬:《琐忆》,见《人民文学》1961年第9期)

(15-2)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哩。(《琐忆》,见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2册)

例(12-1),“他组长”,是指“他的组长”,还是指“他这当组长的”?例(13-1),“再走”,是谁走了?是“我”还是“他”?例(14-1),“有外宾”,是说“里面有外宾”,还是“有外宾要来”?例(15-1)“我替你挨骂”,是指“我来替你挨骂”(未然),还是指“我在替你挨骂”(已然)?以上四例都是由于苟简而引起句子产生了歧义,改文通过增加一些词语才使得句子的表意变得明确起来。

(四)因句式杂糅而增繁。例如:

(16-1)传说有这么一个湖是古代一个不幸的哈萨克少女滴下的眼泪。(碧野:《天山景物记》,见《现代游记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6-2)传说有这么一个湖,湖水是古代一个不幸的哈萨克少女滴下的眼泪。(《天山景物记》,见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2册)

(17-1)她抱着一个用网兜兜着的有盖瓷缸,一个盐水瓶里,灌满了原汁鸡汤。(茹志鹃:《离不开你》,见《中国优秀报告文学选评》,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17-2)她抱着一个网兜兜着的有盖瓷缸,一个盐水瓶,瓶里灌满了原汁鸡汤。(《离不开你》,见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6册)

(18-1)我们爱韶山的杜鹃象烈火。(毛岸青、邵华:《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人民文学》1977年第9期)

(18-2)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韶山的杜鹃象烈火。(《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见试用本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5册)

以上三例中的原文都因词语简略而造成句式杂糅,使得表意不明;改文通过增加适当的词语,把杂糅的句式改成两个句子(或两个分句),这样就使得表意明确了。

二 因分句之间的关系不明确而增繁

复句的各分句之间总是要表示一定的意义关系的:或为并列关系,或为递进关系,等等。各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往往是借助关联词语来表示的。因此,如果在各分句之间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就可能使得复句所表示的意义关系不明确,层次不清楚。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必须增加恰当的关联词语。例如:

(1-1)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孙犁:《荷花淀》,见《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

(1-2)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荷花淀》,见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2册)

(2-1)直到日本投降,共产党来了,我当上民兵排长,斗船主,闹减租减息,轰轰烈烈干起来啦。(《海市》,见《杨朔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2)直到日本投降,共产党来了,我才当上民兵排长,斗船主,闹减租减息,轰轰烈烈干起来啦。(《海市》,见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3册)

例(1),这是一个并列复句,改文在第二个分句中增加了一个“也”字,文意就显得比原文顺畅一些。例(2),这是一个多重复句,但由于原文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因此第一个层次该如何划开,就不是很清楚;改文在“我”后面添上“才”字,层次就清楚了:一、二分句同三、四、五、六分句之间构成并列关系。以上是并列复句因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而增繁。

(3-1)每当我捧起它,不由得想起那件激动人心的往事……(《珍贵的衬衫 难忘的深情》,《北京日报》1977年1月22日)

(3-2)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一件珍贵的衬衫》,见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1册)

(4-1)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荔枝蜜》,见《杨朔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4-2)一螫,它自己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荔枝蜜》,见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2册)

例(3),由于原文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因而语气不太顺畅,于是改文在第二个分句的开头增加了关联词语“就”。例(4),这是一个多重复句。原文缺少与“一”相搭配的关联词语,因而使得层次不太分明;改文在第二个分句里添上“就”字,让第一个分句跟后面两个分句构成第一层关系,即连贯关系,这样层次就清楚了。以上是连贯复句因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而增繁。

(5-1)王文鼎行医以后,由于他不墨守成规,拘泥一格,虚心学习,破旧创新。(张寿康:《评改〈用辩证唯物论指导看病〉》,见《认真学点语文•中》,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5-2)王文鼎行医以后,他不墨守成规,拘泥一格,而且虚心学习,破旧创新。(张寿康:《评改〈用辩证唯物论指导看病〉》,见《认真学点语文•中》,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6-1)大家没有办法,带他一块去看病房。(周而复:《诺尔曼•白求恩断片》,见《中国现代散文选•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6-2)大家没有办法,只好带他去看病房。(《截肢和输血》,见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1册)

例(5),原文“由于”跟后面的短语组成一个介宾短语,只能作状语,因此这句话给人语意未完的感觉;改文去掉“由于”,在“虚心学习”前面加上“而且”这一关联词,从而使整个句子构成一个递进复句。这是递进复句因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而增繁。例(6),原文因缺少关联词语而使得分句之间的关系不太明确;改文加上“只好”一词,就使前后两个分句之间显示出因果关系。这是因果复句因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而增繁。

(7-1)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会断头。(吴伯箫:《记一辆纺车》,《人民文学》1961年第4期)

(7-2)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就会断头。(《记一辆纺车》,见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4册)

(8-1)如果你顺着弯弯曲曲的涧流走,沿途汇入千百泉流就逐渐形成溪流,然后沿途再汇入涧流和溪流,就形成河流奔腾出天山。(碧野:《天山景物记》,见《现代游记选》)

(8-2)如果你顺着弯弯曲曲的涧流走,就会看见沿途千百条泉流,逐渐形成溪流,再汇入许多涧流和溪流,就形成河流,奔腾出天山。(《天山景物记》,见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2册)

例(7),改文添上“就”字,从而使得复句的假设关系更为明显。例(8),这是一个多重复句。原文句首有“如果”,而句中表示第一个层次的位置上缺少与之搭配的关联词语,因而容易使人误解为最后一个分句中的“就”字是跟“如果”搭配使用的;改文在“沿途……”这一分句的前面加上“就会看见”等词语,这就清楚地显示出了第一个层次之所在。以上是假设复句因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而增繁。

(9-1)是的,胜利来了。人们所盼望的,所流血争取的独立自由和平民主的生活,又要被蒋介石和美帝国主义所破坏!(方纪:《挥手之间》,《人民文学》1961年第10期)

(9-2)是的,胜利来了,可是人们所盼望的经过流血争取的独立自由和平民主的生活又要为蒋介石和美帝国主义所破坏。(《挥手之间》,见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6册)

(10-1)虽然百废待兴,已经是万紫千红的局面。(徐迟:《地质之光》,见《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

(10-2)虽然百废待兴,但已经是万紫千红的局面。(《地质之光》,见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6册)

以上两例的改文分别添上关联词语“可是”“但”之后,复句的转折关系就更加明显了,表意也更准确了。这是转折复句因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而增繁。

(原载郑州大学《语文知识》200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