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1]

城市化是推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是有效解决城乡居民就业和消费结构的调整的主要机制,还是带动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是影响乃至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变量。

(一)中国城市化水平与阶段

根据并不连续的数据,中国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1952年为12.46%,1980年接近20%(19.36%),1996年突破了30%(30.48%),2003年则突破了40%(40.53%),2011年突破了50%。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存在两种不同的划分。

第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为“波浪起伏期”,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28个百分点;第二阶段(1979-1996)为“稳步推进期”,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64个百分点;第三个阶段(1997年至今)为“快速推进时期”,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28个百分点。

第二种划分则认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是城市化“起步阶段”,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67个百分点;第二阶段(1958-1965)是城市化“大起大落阶段”,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37个百分点;第三阶段(1966-1978)是城市化“停滞阶段”,城市化率降低0.06个百分点;第四阶段(1985-1992)是城市化“平稳发展阶段”,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56个百分点;第五阶段(1993年至今)是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22个百分点。但无论是“三阶段”说,还是“五阶段”说,它们都认识到了一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城市化开始了一个加速发展的进程。

中国城市化水平还可以通过建制城市数量显示出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新建城市和工业集聚地一度成为城市化主要目的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化以现有城市为主要目的地。1985-1995年间中国建制城市数量翻了一番(见表1-7),但1995-2009年新建城市数量增加很少,城市增长主要表现为既有城市市区数量增长,市均辖区数量由1995年的1.08个,迅速上升到2009年的1.31个。

表1-7 1985-2006年间中国建制市数量增长及其分布

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表明:一国或地区城市化率超过50%,则该国或地区就进入了都市圈发育和形成的时代,也就是都市圈化时代。中国的城市化率接近50%,中国即将步入都市圈化时代。中国的发达地区已经率先进入了都市圈化时代。概括地说,中国城市化目前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趋于协调;第二,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镇大规模流动;第三,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巨大(30%-75%);第四,大城市率先发展,大城市化趋势明显;第五,城市化的动力主体趋于多元化。

(二)中国城市化对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的影响

城市化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长期以来的现实是,中国在解决“住、行、学”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引致有效供给不足(并非有效消费不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在“固定资产投资”范畴下,生产性投资与消费性投资相混。而要真正解决居民消费问题,必须快速增加消费性投资;[2]而加快消费性投资的过程,就是城镇化建设过程,实际上它同时也是民生工程。

一个事实是自1995年以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不断上升,2008年之后超过了85%,15年平均也超过了80%。

图1-5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图1-5中可以看出,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是城镇固定资产的重要部门,它们合计平均超过了50%——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2004年以来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开始超过房地产业。从图1-6中可以看出,房地产投资(城镇中)增长速度在2004年之前,基本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了相似的上升趋势;但自2005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而且这种波动与房地产价格波动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

图1-6 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图1-7中可以看出,就城镇投资中的消费型投资来说,近十五年来,房地产投资增速基本上处于中上水平——其中的6年曾经排在第一位。[3]

概括地讲,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来说,城市化不仅是单纯的市场空间转换,也是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提升。首先,城镇化中后期阶段,较高层级消费服务需求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增长;其次,城镇化中期阶段,居民家庭居住消费支出将大幅提高,城镇房地产业将迎来一轮快速增长周期;最后,城镇化中期阶段,也将迎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高潮。

图1-7 城市消费性投资增长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城市化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别上。对东部地区来说,一些主要以工业集聚组成的工业主导城市则可能由于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流,迎来城市发展停滞甚至衰退。这些地区主要包括东南沿海的广东、浙江等省区一些远离大都市区并且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为主导的中小城镇和工业集聚地可能迎来城镇常住人口的负增长。对于中西部来说,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和资源开发型产业发展,将迎来就业城镇化高潮。这些地区包括安徽、江西、湖南等邻近沿海地区的中部产业承接区,也包括四川、重庆大量农民工回流和国家重点支持形成的区域发展中心,此外,新疆资源产业发展、就业城镇化加速也将迎来快速增长趋势。

(三)中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

城市经济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承接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因此,当前推进城镇化的关键在于推进消费利益导向城镇化。因此,以消费利益导向城镇化为核心,可以给出抑制性和促进性两种政策条件下城镇化前景趋势。抑制性的城镇化政策包括城市住房用地偏少的用地结构政策、鼓励投机投资型的房地产市场管理政策、产权不明晰流动困难的农村土地制度、农村住房建造支持补贴政策等。该类政策条件将对城镇化进程产生抑制效应。在此政策条件下,未来时期中国城镇化速度可能回落到2008年的0.74%甚至更低,照此预测,2015年全国城镇化率将低于51.%。激励性的城镇化政策则是对上述抑制性政策的改革,包括平衡城市用地结构供给机制、遏制投机投资型的房地产市场管理政策、明晰的农村土地制度,与退出农村土地关系呼应的农民工城市住房购买支持政策等。该类政策将有利于促进城镇化进程,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在此政策条件下,预估平均城镇化速度能重回1.2%以上,则2015年城镇化率将达到54%左右。

总之,由于中国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紧密联结关系,尤其是中国城市化目前已经呈现的大都市圈的特征,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城市化道路在于确立竞争发展与合作发展的良性互动,即实行错位竞争、链式发展,构建一体化的新型产业分工格局,形成都市圈产业链整体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