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中国工业化道路可从“阶段”和“区域差异”等角度展开分析,我们由此入手分析中国工业产业在不同地区之间梯度转移的现实,然后,探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和未来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一)中国工业化的阶段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十一五”中国经济重大问题跟踪分析》的研究成果,“工业化是一国(或地区)随着工业发展、人均收入和经济结构发生连续变化的过程,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转换是工业化推进的主要标志。具体而言,工业化主要表现为:(1)国民收入中制造业活动所占比例逐步提高,乃至占主导地位;(2)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技术含量不断提高;(3)在制造业部门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4)城市这一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5)在上述指标增长的同时,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不断增加。”

一般认为,中国整体工业化水平处于中期后半段(见表1-3)。

表1-3 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

续表

但是,在中国不同经济板块、经济区域和省市区之间,工业化进程存在较大差异。表1-4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十一五”中国经济重大问题跟踪分析》的研究成果。

表1-4 中国各地区工业化阶段的比较(2007年)

续表

从表1-4中可以看出,在“十一五”中期的2007年,上海、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天津、广东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浙江、江苏、山东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辽宁、福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山西、内蒙古、吉林、湖北、河北、重庆、黑龙江、宁夏、陕西和青海10省区域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河南、湖南、安徽、四川、江西、新疆、甘肃、云南、广西和海南10省区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前半阶段,而贵州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前半阶段,西藏还处于前工业化阶段。

(二)中国工业化的区域差异发展

中国的产业经济发展往往与区域经济布局密不可分,这既有改革开放政策优先考虑的因素,也与不同地区的地缘优势直接相关,其结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体现为产业次序与等级的差异,而不同地区之间工业化程度的显著差异是一个具体体现。

从表1-4中可以看到,各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差异巨大,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基础设施、市场发育、产业基础等也都不同,各地区需要针对自己地区所处的工业化水平阶段,以及自身的各种条件,探索适合自己区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迅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快速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改善民生、快速优化生态环境、尽快建设和谐社会,这成为科学发展观对地方探索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具体要求。由于各地方的经济条件和基础的差异,这里存在两类科学发展模式:一是经济相对落后、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地区,试图采用“跳跃式”模式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从温饱到全面小康、跳跃总体小康阶段的科学发展;二是经济发达、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地区,采用“演进式”模式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科学发展。事实上,很多东部地区已经明确提出这种科学发展的目标。

(三)后危机下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早在2003年,中国就明确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但承担地区产业发展任务的一部分地方政府并没有真正全面推进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型工业化战略——直到“十一五”期间。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并要求全党同志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这意味着,中国工业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目标、路径要求来推进的新时期。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工业生产和运行出现了较大下滑。2008年下半年,工业生产增长放缓,出口明显下滑,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增速同比回落5.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季度增长16.2%,第二季度增长15.9%,第三季度增长13%,四季度增长6.4%。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增速比11月回升0.3个百分点,同比回落11.7个百分点。2008年工业增加值下降十分明显,是“十一五”前三年的谷底,受此影响,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相比前几年明显下降,但是,由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中国的快速工业化进程并没因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

于是,在2008年年底和2009年年初,作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要措施之一,中国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见表1-5)。

表1-5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内容

续表

续表

这十大产业或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或是涉及民生的重要产业,或是攸关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十大产业中的九个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的比重达1/3,规模以上企业上缴税金约占中国税收收入的40%,直接从业人员约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30%。

就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内容来看,这一刺激措施并非简单的应急之策,而应是中长期内工业现代化规划——按照表1-5中内容分类,只有有关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政策是所谓“救市”政策,而其他有关鼓励企业创新行为、完善市场竞争结构和调整产业发展方向的政策,都是有关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政策。

从2009年9月开始,国务院开始明确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历史上看,任何一轮经济危机,总是由新经济、新产业引领而走出,并重新走上平稳较快发展之路的。就中国而言,2009年以来的经济复苏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升级的投入,但这种产业升级转化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能够实现。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渡过难关、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对于中国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过,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表1-6简要地列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内容。

表1-6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简要内容

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以科学发展来引领中国产业、中国工业的现代化,是以信息化为先导的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延续,特别在后危机时代下,在积极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同时,努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工业现代化的未来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