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研究
- 卓越 邹之坤
- 3182字
- 2021-03-26 17:55:50
三、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正能够促进社会关系的全面和谐,在充分正义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稳定。中国的现实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并存的多元社会,各个领域的制度公正原则总是试图成为指导一切社会生活的普适原则,这势必带来矛盾和冲突。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如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侵害公民权利等,有些已经不再是道德层面问题,而是一个制度层面的问题了。这些现象的经常发生和屡禁不止充分说明,社会转型时期公正的制度体系还远没有健全和完善起来,种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长期存在,正是这种制度体系不健全的直接表现。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仍在于制度本身,这就是如何从制度设计上保证其自身的公正性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的供给与安排是为着最大化地实现效率、公平与自由原则,目的是要为每一个人平等地追求效率、公平与自由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和可能空间。我国正在发展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有诸多不完善的方面与环节,严格地说,它还是一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混合的经济类型。在有些地方和有些部门,各种制度的制定与操作权力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常常被垄断在少数人手里,成了他们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经济腐败和政治腐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制度失范,其根本表现便是制度供给与操作上的不公正。这种状况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完全对立的。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只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是一种建立全新的民众评价体系,并找到社会公正的实现方式的过程。民众评价的社会作用就在于对国家或政府的制度供给及其行政管理过程实施监督,其目的在于使之更加合理有效。然而,在民众评价日益成熟而广泛的同时,实现民众有效评价的手段体系还远未建立起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除了强化民主监督的机制之外,更主要的则在于公正的制度建设。
以人为本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的两大认识原则,也是促进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应有之义。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确立人在价值理性中的主体地位,将促进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制度设计的根本原则,在制度设计上必须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出发,通过人们的日常认识对制度安排的公正性做出评价。协调发展就是在制度设计上要统筹安排,尽力避免由于制度安排所带来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公正的制度设计是公正原则得以持之以恒地贯彻的根本保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有了制度的保证,公正原则就不会因为人为的变更而受到影响或遭到破坏。国家的活动是通过国家机构来实现的,因而国家机构的设立只有体现公正原则的要求,才有可能使国家的活动体现公正原则的要求。只有使公正原则成为国家一切活动的准则,公正原则才能得以全面地贯彻实行,一个社会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45页。
[3]陈江玲:《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月刊》2006年第6期,第13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45页。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页。
[9]《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89页。
[1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18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49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280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页。
[18]同上书,第270—271页。
[19]同上书,第274—275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4页。
[21]同上书,第303—304页。
[22]同上书,第78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
[24]同上书,第298页。
[25]同上书,第297页。
[26]同上书,第347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0—731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04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31]《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9页。
[32]同上书,第9页。
[33]《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
[34]《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页。
[35]《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36]《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215页。
[37]《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5页。
[38]《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0—451页。
[39]同上书,第429页。
[4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1页。
[41]同上书,第91页。
[4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43]同上书,第30页。
[44]《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
[45]毛泽东1974年10月26日会见丹麦首相保罗·哈特林的谈话。
[4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
[4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7页。
[48]同上书,第143页。
[49]同上书,第357页。
[5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51]同上书,第332页。
[5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53]同上书,第333页。
[54]同上书,第336页。
[55]同上书,第146页。
[5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页。
[5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
[58]同上书,第157页。
[59]同上书,第155页。
[6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页。
[6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页。
[62]同上书,第258页。
[6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64]同上书,第139页。
[65]同上书,第373页。
[66]《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48页。
[67]《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50页。
[6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69]同上书,第364页。
[7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页。
[71]同上书,第152页。
[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7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页。
[7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页。
[7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1页。
[76]王文斗:《关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性透视》,《理论前沿》2004年第8期,第34页。
[77]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96页。
[78]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2页。
[79]基里·格里芬:《可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页。
[8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页。
[81]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8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9页。
[83]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8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8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86]万俊人:《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第12页。
[87]保罗·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73—174页。
[88]同上书,第83—84页。
[89]秦晖:《公正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9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