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过“机会之窗”分析苗族经济困境与路径依赖
- 陈宗福
- 1040字
- 2021-03-30 02:26:09
第二章 农业经济理论综述
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出现农业经济思想。中国春秋时期,关于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安定民生以及土地制度等问题,可以从孔子与孟子的著述中找到相关论述。战国之初,李悝创“平籴法”[1]、汉代董仲舒“限民名(占)田,以赡不足”的主张,体现了中国奴隶社会的农业经济思想。而宋代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政策等,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农业经济思想的主要体现。
欧洲古罗马的一些文献中也有涉及农业经济的思想论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促使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与商品化。如何在市场条件下,有效进行农业的生产与经营,成为当时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于是有关农业经济的理论运营而生,并逐步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18世纪中叶,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F.魁奈,宣扬自由竞争和重农学说。他主张土地和农业是一切超过生产成本之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于是他创立了用于农业生产分析的投入产出对照表。在英国,A.扬在其著作《英格兰及威尔士南部游记》中,提出诺福克轮作制度,并将其视作近代农业的主要特征。他论证了大农业经营的优越性,同时阐述了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成本与收益的关系等问题。A.扬可视作近代西方农业经济学的先驱。1913年,牛津大学成立了以农业经济问题研究为宗旨的农业经济研究所。20世纪初期,艾列波著《农业经营学泛论》发展了农业经营经济学。
在德国,18世纪中叶,官房学派代表人物A.泰尔和J.H.von杜能分别对农作物耕种、农地利用等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其中A.泰尔提出农业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并认为轮作制优于三圃制,因此,他极力主张和宣传轮作制在农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其代表作是《合理的农业原理》。而泰尔的学生——德国经济学家J.H.von杜能,则创立了“农业圈”之说,主张农业经营集约化,即农业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主要代表著作是《孤立国》。他的研究对级差地租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视为农业要素资源配置学的创始人,以及德国农业经营学派的奠基者。T.布林克曼集德国农业经济学之大成,在其著作《农业经营经济学》中,阐述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要素配置效率理论、投资收益边界以及生产规模效率等农业生产经营问题,并着重强调了农业集约度与农业经营制度变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应用动态分析方法,从微观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农业集约度的主要因素,同时还分析影响农业经营制度变革的社会客观因素。T.布林克曼对农业经营与农地利用的深入与拓展研究,使西方农业经济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发展成为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当代生产经济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