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内老年人生活质量及评价标准理论回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对生活质量作过理论上的探讨,但大规模经验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的,而且起初大多是致力于探讨生活质量的评估指标和研究方法。多限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特殊人群的生活质量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才逐渐增多,但研究表现出地区差异。国内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生活质量内涵及指标体系的研究。如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承担的“首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该课题组在其“首都社会发展指标及其评估方法”一文中指出,“生活质量是全面衡量生活优劣的尺度,既有物质水平的提高,又有精神道德的内容,物质条件是生活质量的基础,生活质量的提高又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10]。美国社会学家林南教授和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合作在天津市进行了千户居民生活质量问卷调查,他们采用因素分析法和结构模式分析法,通过测量人们对生活各方面的感受和满意程度,提出了一系列生活质量结构与指标模式[11]。林南与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合作在上海市进行了一次关于市民生活的千户居民调查,并根据问卷调查资料,建立了关于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的结构模型[12]。复旦大学人口所、南京大学人口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人口所等共同组成的“中国人口生活质量比较研究”课题组在北京召集全国性生活质量学术研讨会,就生活质量的定义、指标以及评估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并于1992年出版了第一部关于生活质量研究的专著——《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13]。这部著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在生活质量评估指标与方法研究上的成果。

其次,引进、研制和开发各种评价量表,不断完善生活质量的研究方法。国内开展生活质量研究明显晚于国外,因此,研究方法在借鉴国外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同时开发研制适用于本国国情和文化社会特征的量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流行病学组于1994年制定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内容及评价标准建议,李凌江、杨德森等参考国内外生活质量问卷编制的QOL—74量表,可以用作社区普通人群生活质量调查。

最后,对不同地区、不同人口群体生活质量进行研究。我国学者自开展生活质量研究以来,陆续对城市、农村、老年人、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和老年妇女等群体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改善生活质量的对策。这为开展人口生活质量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数据和资料。

此外,一些学者对生活质量的某一侧面或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人口、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进行专门研究,另一些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生活质量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国内对生活质量的研究已逐渐从把生活质量作为社会发展的局部指标转向将其作为社会发展的标识,即核心指标来研究;注重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研究生活质量,而在欠发达地区,生活质量研究的重点仍将放在客观指标物质基础方面。

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将不断深入。从国内研究的情况可以看出,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的研究还大多集中发达的城市或地区,且大多针对城市社区居民,对老年人口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研究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