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师眼中留守与流动儿童的比较分析

把教师眼中的农村留守与流动儿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农村留守与流动儿童两者间既有共同性,也存在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习成绩的比较分析

近78%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10.2%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处于上游;95%左右的教师认为,农村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2.8%的教师认为,农村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处于上游。从教师的视角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处于上游的比例高于农村流动儿童,这是相比较而言的,是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流动儿童与城市当地学生相比。52.3%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男童的学习成绩要差于留守女童;75%的教师认为,农村流动男童的学习成绩要差于流动女童。总体上来说,在教师的眼中,无论是农村留守儿童,还是农村流动儿童,他们的学习成绩大部分处于中下游的水平,但处于上游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要高于农村流动儿童;无论是农村留守女童,还是农村流动女童,她们的学习成绩都要好于农村留守和流动男童。

二 课堂表现的比较分析

在农村学校教师的眼中,农村留守儿童在课堂表现上的主要问题是“不参与课堂活动”;在城市学校教师的眼中,农村流动儿童在课堂表现上的主要问题也是“不参与课堂活动”。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留守与流动儿童在课堂表现上具有共同的特性,无论是农村留守儿童,还是农村流动儿童,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是他们在学习上的主要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方面,与留守儿童的学习基础不好有关系。“学习基础不好”使留守儿童无法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因为在课堂活动中,如果不熟悉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师生间就无法对话,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干脆不参与课堂活动。另一方面,也与农村流动儿童还不适应城市学校的教学方式有关。当农村流动儿童还习惯于原先的教学方式时,原有教学方式的惯性使农村流动儿童无法融入目前城市学校的教学方式中,致使农村流动儿童成为“局外人”,从而被排斥在课堂活动之外,他们也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农村流动儿童的眼中,课堂活动无论再热闹也与自己无关,自己只是这场表演活动的旁观者,而不是亲身的参与者。

三 学习问题的比较分析

在农村学校教师的眼中,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的最大问题是“学习习惯不好”,其次是“注意力不集中”;但在城市学校教师的眼中,流动儿童在学习中的最大问题是“不适应老师的上课方式”,而“学习习惯不好”是排在其次的问题。在教师的眼中,农村留守与流动儿童在学习上所表现出来的最大问题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性和留守与流动儿童的学习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农村留守儿童的最大学习问题是“学习习惯不好”呢?学习习惯是逐渐形成的,特别是在学习初期所形成的学习习惯将影响到后续的学习效果。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会形成惯性的力量,直接影响到学习结果。“学习习惯不好”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来各种问题,它是各种学习问题的根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他人的不断督促才能逐渐形成,而在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期,由于父母亲外出务工而造成的缺位,不能经常督促他们的学习情况,自然会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成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最大问题。为什么农村流动儿童的最大学习问题是“不适应老师的上课方式”呢?其实,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做过分析,从农村学校来到城市学校,由于课堂教学环境的变迁,农村流动儿童无法适应城市学校中以快节奏为主要特征的上课方式,这成为他们在学习中的主要问题,因为无法适应老师的上课方式,农村流动儿童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就不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就无法明白课堂教学的内容,从而导致农村流动儿童在学习上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不愿意去努力学习。

四 受助情况的比较分析

在农村学校教师的眼中,他们认为,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的最大帮助是“多关心”;在城市学校的教师眼中,他们认为,能为农村流动儿童提供的最大帮助是“多辅导”。从教师的观点可以看出,农村留守与流动儿童所需要得到的帮助是有差异的。为什么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的帮助是“多关心”呢?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表现在学习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品格和心理方面。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这与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关爱有着极大的关系,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的帮助是“多关心”,在学习、心理和品格等方面的多关心,从“多关心”的角度来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为什么农村流动儿童最需要的帮助是“多辅导”呢?农村流动儿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学习方面的最大问题又是学习适应问题。农村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教学进度、教学节奏、教学风格等方面,而且学习适应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提供的最大帮助就是“多辅导”,通过“多辅导”来解决农村流动儿童在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这是农村流动儿童最需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