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社会力量研究
- 张兆林 齐如林 束华娜
- 1678字
- 2021-03-29 18:52:18
一 高等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分析
任何一种社会力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并依据自我的这个角色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高等教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保护力量的一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主要扮演两种角色: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的主要构建者,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才的主要培养者。这两种角色并不是截然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甚至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角色。但是,为了学术研究的方便,我们还是将其分为密切关联的两种角色。
(一)高等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的主要构建者
虽然由于我国政府的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级政府也相应地开展声势浩大的保护活动,一些机构也逐步建立,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逐渐走向了前台,普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并对政府的有关保护工作出谋划策。从表象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已经点燃了全面的热情,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文化热潮。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受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时间所限,我国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学者较少,且这些学者的学科背景多而杂,微观研究势头较强而宏观把握相对不足,导致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真正具有稳态知识谱系的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尚未建立。从近10年的成果统计分析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无外乎以下两类:一是学者把各自原从事的专业作为出发点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研究,从而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视角;二是学者以各自原从事的专业为落脚点,把逐渐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本专业研究,丰富了原专业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鉴于以上原因,就造成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出现了学术话语不尽统一、研究视角稍显纷杂、立论言说互不支撑的现状。当然,学术界也有一批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王文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苑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乌丙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等,但这些论著多侧重于教材建设和保护实践指导,其研究广度与研究深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论研究的系统化建设是不相符的。故强化基础理论研究,扩大研究视角,提升研究水平,完善理论体系,将是我们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及科学化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
为满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才需求,高等教育的专家学者应承当起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逐步成长的重任,把规范理论研究和理论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高等教育凝聚了相当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学者,无论在学历层次还是理论水平上都可担当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构建与完善的重任。因此,高等教育完全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研究,从根本上构建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体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一个学术概念成长为学术方向乃至一个学科,从而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缺少高度综合的基础理论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的困境。
(二)高等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主要培养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由此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已经从法律上成为国家系统教育内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国民教育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应当担负起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的重任,这既是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形态与生俱来的义务,也是法律所赋予的必须担当的责任。高等教育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主要在两个层面进行。第一个层面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如高素质的理论研究人才、高水平的一线工作者、优秀的传承人。尤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素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人才是保护工作的基础,我们当前的保护工作走了不少弯路,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理论研究人才的匮乏而导致理论研究的不足。第二个层面是培养广大民众的保护自觉,提高最大范围的广大民众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化活动,促进全民长效性保护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