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咖啡馆经营者养成笔记
- 武钰峰
- 2162字
- 2020-06-25 17:17:24
1.2 开店之前先考察
真正开一家咖啡馆之前,考察学习还是不能少的,有这么多口碑好的咖啡馆、知名度高的咖啡馆、值得学习的咖啡馆,我们为什么不去看一看、学一学呢?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有很多朋友都知道在开咖啡馆之前要去别的咖啡馆看一看、学一学,但是看什么呢?学什么呢?不知道,只知道应该坐下来点一杯咖啡喝,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当年开咖啡馆之前出门考察,不仅闹了笑话,而且没有任何收获,去之前两眼一抹黑,回来之后仍旧两眼一抹黑,现在回过头想想,那时候的自己还真是傻得可爱。
Tips:很多计划开咖啡馆的朋友在开店之前也都会把考察当作必修课。在考察的时候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考察。要考察什么?要学习什么?是学习人家的装修设计风格,学习人家对空间的合理利用,还是学习人家的产品出品方式?每家咖啡馆都有每家咖啡馆的不同,去看的时候一定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多看别人的细节,回头在自己开店的时候要想办法利用上,这样的考察才有意义。
独立咖啡馆考察项目
我听从了田淼的建议,去上海的田子坊和北京的南锣鼓巷考察咖啡馆。田淼还借给我一本《城市画报》,那一期封面就是田子坊,而且有一个很吸引我的标题《上海最隐最瘾的弄堂——田子坊速写》。看完那期《城市画报》,我就决定去田子坊看一看,去体验一下在上海老弄堂里喝咖啡的感觉。
上海6月的天气潮湿闷热,在这衣服能拧出水的梅雨天里,我开始了我的咖啡馆考察之旅。田子坊当年还不是大众目的地,大力推广了田子坊的《城市画报》也是小众刊物,虽然是周末,但田子坊里的人并不多,我们可以悠然地逛,每一家店都进去看一看,每看到一个好玩的东西,我都会跟苏娘娘说:“将来我开店了要做这个。”
田子坊是好多条老弄堂组成的一个小区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浓浓的老上海风情,但也贴满了街道办事处印刷的“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的现代招贴画,操着听不懂的上海话的风采依旧的上海老阿姨与操着听不懂的外语的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姑娘擦肩而过,一个多元化的上海在这里浓缩。
上海的梅雨天也真是让人受不了,艳阳高照却突然说下雨就下雨,下雨也下不痛快,一通淅淅沥沥戛然而止,接着就出了太阳,地上的积水向上蒸发着热气,空气都是湿漉漉、热乎乎的。上海人似乎早已见怪不怪,可苦坏了我这个北方人,说来就来的雨在我还没找到避雨的地方时说走就走了。我们逛累了,就找了一家小咖啡馆坐下来休息。
我之前从没在独立咖啡馆喝过咖啡,听说过的咖啡只有“蓝山”、“拿铁”和“卡布奇诺”,但什么是蓝山,什么是拿铁,什么是卡布奇诺,我根本不知道。我像在饭店吃饭时一样,点了人家的招牌菜,喝了几杯到如今也记不得名字的咖啡,如今也记不得味道了。
后来我经常去上海参观国际酒店用品博览会,也去过几次田子坊,但每次去都是人挨人、人挤人,我喝过咖啡的那家小咖啡馆怎么也找不到了,我熟悉的田子坊也随着那些蒸发掉的湿热水汽,再也找不到了。
Tips:上海的独立咖啡馆非常多,在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独立咖啡馆总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咖啡行业信息,是全国独立咖啡馆的风向标。开店之前如果要去考察,上海是必须去的。
上海归来,生活依旧,我躁动的心却收不回来,没消停几天,我跟苏娘娘说我还想出去考察。经田淼同学再次指点,我把目的地定在了北京的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当年真的是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普及,地图类APP更是没有,我拿着一张巨大的纸质北京地图找到南锣鼓巷的位置。我们公交倒地铁,地铁倒公交,终于来到了南锣鼓巷。
2009年8月的南锣鼓巷是当时的北京的缩影,退去了奥运的热情,留下来的只有纯粹的老北京的三伏天,树荫下露出点点阳光、传来阵阵蝉鸣。巷子口新建的大牌楼上书“南锣鼓巷”四个金字,多么古朴的老北京范儿的地名,巷子两侧都是老北京式的平房或者四合院,路上没什么游人,外国人占了大多数,开着门的店铺也透着些许慵懒,小酒吧和杂货铺居多,酒吧懒懒的,杂货铺也懒懒的,偶有几家老板打起精神来跟你聊两句,浓浓的京腔京韵,听着都那么舒服。
我们边逛边走,从南到北,巷子里的外卖饮品店倒是比较多,不过没有田子坊那种适合坐下来在露天喝咖啡的小咖啡馆,我看了看这家,又看了看那家,却不知道该喝什么,说到底还是因为自己什么都不懂。
我最近一次去北京,地铁6号线已经开通,出了南锣鼓巷地铁站就是人山人海,隔着地安门东大街便能看到人头攒动,我拼了命挤进南锣鼓巷,抬头只能看到前人的后脑勺,低头只能看到前人的脚后跟,路两旁的小店一家也挤不进去,到处是举着小黄旗的旅行团。我便拐进帽儿胡同直奔什刹海去了。南锣鼓巷的回忆也随着悠扬的蝉鸣越飘越远了。
Tips:北京集中了大量优秀的咖啡师,各种胡同里也都深藏着一些优秀的独立咖啡馆。北京的独立咖啡馆和上海的不同,这种不同只能感受,无法描述,如果有精力去考察,北京的独立咖啡馆也是值得一去的。
随着开咖啡馆的年头越来越久,我对咖啡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我每次出远门到外地还是喜欢泡咖啡馆,窝在别人家的咖啡馆的沙发里,尝一尝别人家的咖啡,看别人家的咖啡师如何工作,看别人家的店面如何设计,总能从中吸取到“营养”。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别人能把一家咖啡馆开起来,总有其独到的过人之处。即使是我们这些经营咖啡馆多年的老江湖,在见到新开的咖啡馆时,也应该抱着学习的态度去观摩、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