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通信研究者认识到需要允许在不同计算机用户和通信网络之间进行常规的通信,这促成了对分散网络、排队论和分组交换研究的开展。

1960年美国国防部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高级研究计划署)出于冷战考虑建立的ARPA网引发了技术进步,并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中心。ARPA网首先用于军事连接,后将美国西南部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院、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和犹他大学的4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了起来。

1973年,ARPA网扩展成互联网,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国和挪威的计算机。

1974年,ARPA的鲍勃·凯恩和斯坦福大学的温登·泽夫提出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网间协议)协议,定义了在计算机网络之间传送报文的方法。

1983年1月1日,ARPA网将其核心协议由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网络控制协议)改为TCP/IP协议。

1986年,美国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NSFNET,这是互联网发展历史上重要的一步。

1990年,整个网络向公众开放。

1991年8月,在蒂姆·伯纳斯-李在瑞士创立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和CERN(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最初几个网页之后两年,他开始宣传其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项目。

1993年,Mosaic网页浏览器1.0版本推出。

1994年,NSFNET转为商业运营。

1995年,随着网络开放了商业应用,在互联网中成功接入的比较重要的其他网络有Usenet、BITNET和多种商用X.25网络。

1996年,“internet”(互联网)一词得到广泛使用,不过指的是整个万维网。

自1996年以后,互联网成功地容纳了原有的计算机网络中的大多数,这一快速发展要归功于互联网没有中央控制以及互联网协议非私有的特质,前者造成了互联网的有机生长,而后者则鼓励了各厂商之间的兼容,并防止了某一个公司在互联网上称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