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药应该怎么吃才是对的?

吃药也是门技术活好吧……

我国清代名医吴鞠通,创立了三焦辨证治疗大法,他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由于上焦在人体的最上部,所以治疗上焦的病,用药时一定要注意药性轻盈,宜用如羽毛那样轻清升浮之品,否则药就无法达到病灶;中焦处于人体的中部,为升降出入的枢纽,所以中焦有病用药时须不偏不倚,既不能用药性过于轻浮的药,也不能用药性过于滋腻沉降的药。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在人体中是平衡的支点,所以用药亦应该照顾到这个平衡的法则;下焦部位最低,而偏于里,此时用药就必须重浊,犹如秤砣那样沉重之品,才能直达病灶。

看一下人体三焦的分割图:

所以治疗咳嗽这样的上焦疾病时,用药一定要轻盈,不能过多、过重、过厚,如果是煎煮,时间也不宜过长。有很多人急于将咳嗽治好,每次喝止咳药水都超量,这样反而让疗效大打折扣。其实应该每次少量,加次服用。

金元时期的中医大家李东垣先生,写了经典名著《脾胃论》,他认为脾胃位于中焦,是人体的根本。所以他拟定的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当归拈痛汤等方剂都是升降寒热补泻同用的典范。

明朝名医张景岳在给病人开滋补肾阴的药物时,熟地黄经常能用到60~80克,这在现代中医看来药量简直太大了,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药性的沉浊滋腻,稳稳地到达下焦滋补肾阴,遵循的药理其实就是“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了解三焦辨证治疗大法的原则,可以让我们在平时用中成药或者煎煮药物时,自己进行适度的加减,有时要轻、有时要重,才能更好地取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