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理论支点——心理距离说

 

朱光潜先生检视了已经成为欧洲美学思想主流的康德—克罗齐的学说。按照他们的学说,审美经验有以下特点:1.非实用性。与普通的实践活动或道德活动不同,审美活动不是由任何满足实际需要的欲望所推动,也不是引导出任何要达到某种外在目的的活动。2.非概念性。与科学的思辨活动不同,审美活动不包含逻辑概念的思维,却伴随着热烈的情感。3.自我与非我的同一。由于全部注意力都凝聚在一个孤立的对象上,主体与客体的区别就在意识中消失了,一方面是主体感情向客体的投射,另一方面是客体情调向主体的渗透,前者即罗斯金(Ruskin)所谓的“感情的误置”和立普斯所谓的“移情作用”,后者即谷鲁斯(Groos)所谓的“内模仿”。

康德、克罗齐等由此出发,得出了几个极重要的结论:

首先,由于审美观照是一种高度专注的精神状态,所以与概念的联想是不可调和的。因为据他们特别是形式主义者汉斯立克(Hanslick)、盖尔尼(Gurney)等看来,概念的联想总是变幻莫测、摇摆不定而且是混乱的,缺乏对于艺术十分必要的内在必然性与和谐的秩序,它不是使思想集中凝聚于美的物体,而是把思想引入迷途。

其次,审美态度和批评态度不可能并存,因为批评总要包括逻辑思维和概念的联想。批评态度是理智的、清醒的;审美态度是情感的、入迷的。像柏格森所说的,审美是一种类似被催眠而昏睡的状态。

再次,享乐派美学把美归结为快乐的观点是错误的。从逻辑上讲,美给人以快乐这个命题是不可逆转的;从心理学上讲,审美快感的意识只是事后的一种意识,当人们沉醉于对美的事物的观照时,很难停下来思考它是否给人以快乐。快乐是美的结果,而不是美的本质。

最后,审美经验是独立于道德考虑的。一件艺术品可能有道德价值,甚或有明确的道德目的,但当我们欣赏它时,这种道德价值或目的是被置于脑后的。

朱光潜先生认为康德—克罗齐的美学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是值得重视的,但并非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他认为,他们的观点显然是形式主义的,从主观方面来说,他们把审美感觉归结为先于逻辑概念思维,甚至先于意义的理解的一种纯粹的基本直觉;从客观方面来说,他们又把审美对象缩小到没有任何理性内容的纯感觉的外表。他们的观点包含了两个基本的谬误,一个属于观点本身,一个属于支撑这一观点的方法。就观点本身看,他们从纯粹抽象的方面理解审美经验,使审美经验成了缺乏现实生活基础的空洞的理想。在现实中,艺术总是具有某种意义的,同时,人们的审美活动总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审美不可能不涉及联想,因为人们必定要借助于旧的生活经验去理解艺术所提供的新的生活经验;审美也不可能不涉及道德,因为伟大的艺术总是道德的艺术,人们在审美活动的刹那虽然不考虑道德,但在此之前,道德感必定潜藏在心里,并起着决定作用。如果道德感没有首先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满足或至少未受到干扰,审美快感就永远不会来临。就方法来看,他们采取的是机械分析的方法,他们把精神生活分解为最简单的成分,却忘记了生活是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是各种成分的简单组合。他们完全不理会生活作为整体可能以何种方式对艺术及审美经验产生的影响,而是过分夸大了审美经验的独立性和纯粹性,好像审美经验可以不依赖于任何内在的与外在的条件似的。

朱先生以为,美学需要有一个比“纯粹的形式的直觉”这个形式主义的公式更为广阔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源于德国的叔本华、缪勒·弗莱因费尔斯(Müller Freienfels),而被美国的爱德华·布洛(Edward Bullough)详尽阐发了的“心理距离”说。“心理距离”说同样也强调审美的纯粹性,肯定审美快感是由于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插入了一段距离,使主体脱离了狭隘的实际利害的考虑,把注意力集中于客体的外表而造成的。就这一方面来说,它不过是形象地重述了形式主义观点;但是,“心理距离”说的一个优点就是它不忽视有利或不利于产生和维持审美经验的各种条件,它提出了一个确定审美经验条件的标准。依据爱德华·布洛的学说,对审美对象的单纯的观照由于“距离”而成为可能,“距离”包含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含义,一是“切身的”,一是“有距离的”。因为是“切身的”,所以客体能强烈地吸引我们,达到与我们智力及经验的个人特质的和谐一致;因为是“有距离的”,所以客体又似乎超然于我们之外,使我们不至于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去观照客体。艺术成功的秘密就在于距离的调整。距离过度是理想主义艺术常犯的毛病,距离不足则是自然主义常犯的毛病。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本质上是形式主义和反写实主义的。

朱先生把“心理距离”说当作自己悲剧理论的基点。他说:“无论是康德和克罗齐纯粹形式主义的美学,或是柏拉图、黑格尔和托尔斯泰明显道德论的美学,都不能作为合理的悲剧心理学的基础。我们不仅要把悲剧的欣赏作为一个孤立的纯审美现象来描述,而且要说明它的原因和结果,并确定它与整个生活中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心理距离’说是一条有用的标准,可以用它来确定这些关系。”

用“心理距离”说来观察悲剧就会发现,悲剧与其他戏剧一样,是通过真人来表现人的行动和感情的,在保持距离这一点上,悲剧具有先天的不利条件。但是这种不利条件却被悲剧的种种手法弥补起来了。悲剧为保持距离,往往造成一种空间、时间的遥远性,人物、情境、情节的非常性质,艺术的程序化、人为化、抒情化及整个安排的超自然气氛。悲剧通过这些手法把生活“过滤”了、理想化了,给人提供了生活本身所不可能提供的壮丽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