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博物学评论(第一期)
- 刘华杰 薛晓源
- 897字
- 2021-03-31 01:32:34
贺词
刘兵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中国博物学评论》的创刊,对中国出版界来说,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对于文化传播来说,更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里之所以说文化传播,是因为,其一,正如此刊的主编在发刊词中所讲的,“严格来讲博物学并不完全属于科学”。当然,博物学与科学的关系,涉及到对科学的定义和理解,若有人愿意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定义科学,博物学也可算作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历史的意义上,还是在现实的意义上。尽管在当代狭义的科学中,它已经几乎被排除在外。其二,文化,其实是可以大于科学的,讲文化传播,其包括的范围和具有的价值,也显然大于狭义的科学。
人们不能不承认,科学界不关心博物学,学校里也不专门教,许多人甚至不了解博物学究竟是指什么,这是现实。但博物学在当下又是有其社会需求的。近年来,博物类著作的热销,就是明显的证据之一。一方面,对于博物学的回归,就平衡科学发展以及科学的现代化带来的问题和弊端,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狭义的科学,虽然对社会的影响巨大,但普通人毕竟难以接近,而有着悠久历史的博物学实践,却是普通公众更容易亲身体验和参与的。对博物学的实践参与,或哪怕是在文化上的关注,都可以成为公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或者说,热爱博物,可以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公众对博物学的关注,也体现出了这种生活方式的吸引力。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要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时,有了博物学的观念,就会让人们对自然的热爱有更好的依托。
在不同的文化中,博物的概念也会有所不同,希望这份刊物,能以更开放、包容的方式,体现出不同的博物传统,包括中国文化中的博物传统,以及中国文化传统中亦会重视的(与现代化产品有所不同的)人工物的博物观,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博物学的传播阵地。
虽然在现代化的今天,博物学文化还相对小众,还远未能与更强大的现代化、商业化的社会发展和主流文化相抗衡,但正因为其相对弱小,同时又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潜能,才更突显出创办这份在中国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刊物的重要性。
愿这份刊物能持久地办下去,为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希望、对生活和世界有爱心的人们提供一份精致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