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注意文字相通、相混的條例

我們在閱讀古籍文獻時,必須瞭解一定的文字方面相通、相混的規律,如俗寫中“木”旁、“扌”旁不别等,古人也多有論述,往往散見於學術筆記、韻書、字書等各種著作中。宋人孫奕《履齋示兒編》卷二十二引《字譜·總論訛字》云:“久矣俗書,字體分毫,點畫訛失。後學相承,遂成即真。今考訂其訛謬,疏于後。且如蟲之虫,虫音虺字;須之湏,湏古頮字;闗之閞,閞音弁字,又扶邁反;船之舡,舡音航;商之啇,啇音的;蠶之蚕,蚕音腆;鹽之盬,盬音古;美之羙,羙音羔;體之体,体音坋;本之夲,夲音淊(滔);匹之疋,疋音雅,又音所;麥之夌,夌音陵。凡此,非為訛失,是全不識字也。”注109同前:“如宜image富宼皆從宀,而俗書冝冥冨冦而從冖;沖況梁涼皆從水,而俗書冲况image凉而從冫,冫音冰字;廚廳皆從广,而俗皆從厂;博協皆從十,俗皆從忄。又有偏旁相錯者,如舀臽相似,取耴相亂,束朿不分,奕弈無辨,隹佳通用,月image同體,凡此,皆俗書之訛也。”行均的《龍龕手鏡》就展現了俗寫“瓜”“爪”不分、“瓦”“凡”不分、“鬥”“門”不分、“雨”“兩”不分等情況,在《瓜部》的“瓜”字下注云:“古花反,……又瓜部與爪部相濫,爪音側絞反。”注110在《image部》“image”字下注:“巨支反,相考也。此字與衣、示三部相涉。”注111元代李冶《敬齋古今黈》卷二:“晉郗超之郗,則讀如絺音。郄詵之郄,則讀如綌音。今人不復别白,皆從綺逆反,大謬也。”清人徐鼒《讀書雜釋》卷十三指出“已巳無兩字”,等等。今人張涌泉先生也在其俗字學著作中時有提及文字通例;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中做了一系列總結。下面我們結合明清小說談談這方面的問題。

“了”“丫”相混

古籍中“丫”寫成“了”是個普遍現象。《集成》清刊本《金石緣》第一回:“想自己將來一个夫人是稳稳可望的了,便任情驕縱,待下人了鬟,動不動矜張打罵。”(16頁)“了鬟”即丫鬟。同書中“丫”寫“了”的語例甚多。《集成》本《意中緣》第四回:“今日要娶親過門,先僱下這隻大舡,又送個了鬟過來服事。”(69頁)《集成》清刊本《聽月樓》第一回:“裴爺夫婦居中坐下,一子二女旁坐相陪,了鬟上酒上菜,一家暢飲,好不快活。”(4頁)同前:“裴爺大乞一京,忙着了鬟到庭前看來,是什庅東西。了鬟領命。”(8頁)《集成》清抄本《虞賓傳》卷四:“雖有翠雲說須寬解的話,究竟了鬟無甚見識。”(128頁)“了鬟”即丫鬟。《集成》清刊本陳梅溪搜輯《西湖拾遺》卷二十八《俠女散財殉節》:“一日,鄭康成怒一個了頭,把他曳去跪在泥中。又有一個了鬟走來見了,就把《詩經》一句取笑道:‘胡為乎泥中?’這個跪的了鬟也回他《詩經》一句道:‘薄言往愬,逢彼之怒。’這兩個了頭將《詩經》一問一答,這也是個風流妙事了。”(1102頁)其中“了頭”“了鬟”就是丫頭、丫鬟。《集成》清刊本《隋唐演義》第五十六回:“正在那裏對着影兒摹擬,不提防其母走來,看見嚇了一跳,說道:‘這了頭好不作怪,為甚裝這个形像?’”(1403頁)《集成》本《章臺柳》第二回:“柳姬道:‘這了頭是甚說話來?’”(16頁)“了頭”即丫頭。《集成》清刊本《鐵冠圖》第十回:“这周氏懷着一个孩兒,係李闖在金鎖山生的賊種,其餘都是了环使女。”(65頁)

《集成》清刊本《蟫史》卷一:“左三里港,右七星塘,二珠瀧四水峽可為肩,六了頭村八蠻進寶坡可為足。”(2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標點本《蟫史》也作“六了頭村”注112,根據俗寫通例,我們整理古籍時,“了頭”當錄作“丫頭”。《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之《張協狀元》第二十出:“〔淨〕拜辭君,我和伊今夜有人相請,隔岸村莊祭土神。〔末白〕只為吃。〔淨連唱〕你道婆婆,怎地了脚頭緊。”注113按:“了脚頭”當釋讀為“丫腳頭”。

正因俗寫“丫”“了”相混,故“image”俗或作“image”。《集成》清刊本《大清全傳》第四十八回:“自那年打死那箇image頭,我是親眼見的,真是遠怕水,近怕鬼。”(626頁)《集成》清抄本《雅觀樓全傳》第四回:“這小image頭,轉會疼男人。”(86頁)

“丞”“亟”“函”俗混

古籍中“亟”“丞”“函”俗寫不别,具體是什麼字,必須依上下文而定。《集成》清刊本《新世鴻勳》第十六回:“老子當年羽化,曾由image谷邊関。”(328頁)“凾”是“函”之俗。《集成》元刊本《秦併六國平話》卷上:“楚襄王親為招討,尅日兵至丞谷関,會合諸囯人馬。諸囯大王各帰本囯,點集雄兵猛將往路中,丞谷関相會。”(7頁)“丞谷関”即函谷關。《集成》清刊本《走馬春秋》第一回:“西望瑤池降王母,東来紫氣滿亟関。”(1頁)“亟関”即函谷關。《集成》明刊本《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降龍羅漢》:“倨傲龍王少養image,何須心上問行藏。”(93頁)《集成》明刊本《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現相羅漢》:“道雖遇而後傳,未有無image養之提孩,豈尽超悟宗旨?”(235頁)《集成》本《醋葫蘆》第十回:“復蒙妻子大人海image,不加懲治,實出天恩。”(319頁)《集成》明刊本《石點頭》卷一:“你文字做得淵image辭正,大有學識,此乃必售之技。”(42頁)“image”即“涵”字。

《集成》明刊本《孔聖宗師出身全傳》卷三《詳論冠婚喪祭》:“率尔祖考,永永無image。”(96頁)同前:“孔子曰:礼言其image,不是过也。”(96頁)《集成》明刊本《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施笠羅漢》:“所建寺院,image其侈靡,寶殿悉用珠砌,棟楹純用金裝。”(154頁)《集成》清刊本《女開科傳》第五回:“此童亦深體他憐爱,已到image處。”(150頁)同前第九回:“況情不可image,樂不可縱,何可不顧前後?”(301頁)同前第十一回:“這二句詩,image是的確不破之論。”(372頁)《集成》高麗刊本《九雲夢》卷三:“時西域太真國進白玉洞簫,其制度image妙,而使工人吹之,聲不出矣。”(139頁)《集成》清刊本《吳江雪》第十五回:“明日起來,取下靈丹,處處紅腫青綠,如打得image狠的一般無二。”(257頁)“image”均是“極”字。《集成》清刊本《鳳凰池》第十六回:“朕今日命汝夫媍各將前後事情,合成一調,俾填入樂府,將来奏之,以見文章至此而拯也。”(467頁)《集成》清刊本《花陣綺言》卷一《三奇合傳》:“有趙應京者,新蔭萬戶官也,家拯富。”(110頁)《集成》清刊本《後三國石珠演義》第三回:“三人又轉過敘義門,方纔遠遠望見大殿。殿前都是白石砌成的坦平大道,兩傍都是廻廊曲檻,果然拯其華麗。”(38頁)上揭三例“拯”字當釋讀為“極”。

《集成》清刊本《大明正德皇遊江南傳》第四十五回:“林士華亦係星宿降世,前程遠大,所以他的妻子方得在危中,卻遇人皇image救。”(541頁)“image救”即“拯救”。贊寧《宋高僧傳》卷二《唐五臺山佛陀波利傳》:“師可還西國,取彼經來,流傳此土,即是徧奉衆聖,廣利羣生,拯接幽冥,報佛恩也。”校勘記曰:“拯接:《清涼傳》作‘極濟’,極乃拯之形譌。”注114《集成》日本抄本《郭青螺六省聽訟錄新民公案·追究惡弟田產》:“告狀婦章氏,係順慶府南充縣在城民籍,告為極救孤寡事。”(443頁)“極救”當作“拯救”。

“常”“嘗”相混

古籍中“常”“嘗”二字混用的情況常見。《集成》清刊本《西湖拾遺》卷三十《登金鼇神兵救駕》:“嘗嘗拍着一口寶刀,大呌道:‘寶刀哥,汝是我之知己,我若有些不是,你便殺了我罷。’”(1215頁)“嘗嘗”即“常常”,今標點本《西湖拾遺》作“常常”注115。《集成》明刊本《孫龐鬬志演義》卷十五:“魏王大怒,道:‘你幹得好事!嘗是胡言亂語,賣嘴誇强。不看公主面上,把你碎屍萬叚,决不輕恕!’”(419頁)又卷十七:“生作登壇師,亡為鎮國神。口牌應滿道,千載事嘗新。”(477頁)《集成》清抄本《忠烈俠義傳》第九十一回:“小姐連忙荅道:‘平素時嘗往來,不想此次船家不良,也是姪女命運不及。’”(2841頁)《集成》明刊本《魏忠賢小說斥奸書》第十回:“雖不曾見他有甚奇謀異略幫助魏忠賢,却等閑言語間,嘗是把人害了。”(154頁)同前第十二回:“只這魏給事聞之,嘗是哈哈大笑。”(186頁)《集成》明刊本《雲合奇蹤》第六十四則:“掙開了一雙鬼眼,白多黑少,竟是那討命的無嘗。”(738頁)《集成》明刊本《戚南塘剿平倭寇志傳·汪五峯復寇台州》:“臣綸半生竊祿,克(充)位府官,捫心嘗自愧耻。”(36頁)《集成》明刊本《雲合奇蹤》第三十二則:“那友德長成,果然靈異不嘗。”(356頁)同前第三十六則:“友諒對說:‘勝敗兵家之嘗,今日此戰,誓必捉你。’”(407頁)這些“嘗”均當作“常”字解。《集成》清刊本《剿闖小說》第一回:“或受他的嘗例買路,放走反將賊人。”(10頁)“嘗例”即常例。《集成》清刊本《五虎平南後傳》第三回:“依小將看來,宋兵乃平尝之勇,宋將乃些小之能。”(35頁)“平尝”即平常。

亦見古籍中“常”當作“嘗”解的。如宋代錢易《南部新書》戊:“宣皇在藩時,常從駕墮馬,雪中寒甚,困且渴,求水于廵警者,曰:‘我光王也。’及以水進,舉杯悉變為芳醪。”校勘記曰:“常從駕墮馬:伍本‘常’作‘嘗’。”注116按“嘗”字是。《集成》清刊本《前明正德白牡丹傳》第二回:“王岳聞言,大驚曰:‘奴婢何常拖欠先帝艮兩。’”(17頁)“常”當釋讀為“嘗”。

“几”“凡”“卂”“丸”相混

“几”“凡”“卂”“丸”諸旁,古籍俗寫中往往不别。注117宋人周密《癸辛雜識》前集《imageimage書》論及俗書“丮”與“几”“丸”不别。注118《集成》清刊本《忠烈全傳》第四十一回:“尹其明同眾人告坐,坐下道:‘適見靈凡之上,供列枯蘭一本,是何取義?’”(609頁)這是眾人前往弔唁的場景,“凡”是“几”的俗字。我們可以看到類似的情況,《集成》清刊本《綠牡丹全傳》第十五回:“任正千不多一時,酒擁上來,頭稱眼花,遂隱image而臥。”(149頁)“image”當釋讀作“几”字。《集成》清刊本《大明正德皇遊江南傳》第九回:“再說陳家兄妹,走入養閒宫內,天子與這班奸党坐在凡筵之上。”(116頁)“凡筵”即“几筵”。《集成》清刊本《雷峰塔奇傳》卷二《白珍娘吕廟鬪法  許漢文驚蛇隕命》:“白氏道:‘相公,妾自幼点滴不能,官人自飲凡杯消愁解毒。’”(82頁)“凡”即“几”字,“幾”之俗。《集成》明刊本《大唐秦王詞話》第四十六回:“李靖又令軍士于沿江北岸口,搭起一座三丈高臺,臺上扯五方旗號,中央放靜凡一張,擺下祭禮,一口剱,一爐香,一盃水。”(914頁)“靜凡”即靜几。“几”字或增旁作“机”,而“机”或俗寫作“杋”,如敦煌卷子伯3429、伯3651《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音義》:“杋:音義同案几之几,或作几。”(24/174)“機”或俗作“杋”,《集成》清刊本《飛龍全傳》第四十一回:“愚兄因想天杋不宜多泄,不敢直言。”(1005頁)“咒”俗或作“image”,《集成》清刊本《林蘭香》第九回:“葉淵道:‘必不得已,我有換容image、勝陰丹,傳與思柔,亦無不可;但須心誠,方能有濟。’大剛長跪懇求,葉淵先將丹丸賜了數粒,然後密密口傳image語,大剛皆拜而受之。”(178頁)同前第十回:“每至想其所愛美人,便將使女image誦,換了容貌,一任取樂。”(190頁)“肌”或俗寫為“image”,《集成》清刊本《後三國石珠演義》第十五回:“金盛(盔)金甲,籠着玉骨冰image。”(260頁)

《集成》明刊本《唐三藏出身全傳》卷三《猪八戒思淫被難》:“八戒無禅有几意,被神绑缚在深林。”(159頁)“几”當釋讀為“凡”字。《集成》清刊本《續西遊記》第七十回:“這寺僧個個望空瞻拜道:‘爺爺呀!活菩薩臨几。’”(1242頁)“臨几”即臨凡。

《集成》清刊本《白圭志》第九回:“時乃半夜,四方士子,各image火把,左衝右探,爭看榜文。”(227頁)“image”即“執”的俗字,因“執”可俗作“执”。

《集成》清刊本《林蘭香》第一回:“乃數十年來,嫡宗相繼,嗣厥蒸嘗,支庶紛繁,漸臻土芥,image非所以重國典而敦世臣之誼也。”(6頁)同前第二回:“今只據可用攀指虛詞,一體究問,臣image重刑之下,何求不得?”(26頁)“image”即“恐”之俗。

《集成》清刊本《駐春園小史》第十八回:“太守見如此說,想道:若要image明,必須有人作証,方可正刑。”(346頁)“image”即“訊”的俗寫。

“雨”“兩”互混

古籍俗寫“雨”“兩”往往相混。《集成》清刊本《隋唐演義》第四十五回:“再說翟讓、李密雨支人馬。殺兵劫商,占地據城,在河南地方勢甚猖獗。”(1098頁)《集成》清刊本《綠牡丹全傳》第三十四回:“鮑自安留駱大爷再住三image日,許他赴浙。”(335頁)《集成》清刊本《走馬春秋》第一回:“那宫人聞言大警(驚),雨淚交流。”(6頁)上揭“雨”當作“兩”字解。

我們再看“兩”作“雨”解的例子。《集成》明刊本《雲合奇蹤》第十三則:“苗葉鎗替那箭,如兩點的飛來飛去。”(137頁)《集成》清刊本《續金瓶梅》第三十六回:“人間天上兩茫然,image鎖雲收散暮烟。”(959頁)《集成》清刊本《雲鍾雁三鬧太平莊全傳》第三十六回:“風吹荷葉差多少,image打黎(梨)花一樣仝。”(768頁)《集成》清抄本《雅觀樓全傳》第四回:“說著,泪如image下。”(74頁)這些“兩”就當作“雨”字解。《集成》清刊本《療妬緣》第三回:“越思越悔,越悔越苦,不覺心痛神迷,淚如image下。”(57頁)“両”本是“兩”的俗字,這裏當釋讀為“雨”。

《集成》清刊本《五美緣全傳》第五十九回:“那日行至斗峰寺,天降大image,我夫婦投寺避image。”(786頁)例中這兩個“image”,顯然當解讀為“雨”字。但同刻本中,“兩”也如此寫。同前:“林公聽了大怒,將image個和尚帶上來,問道:‘你們呌什麼名字?’image個和尚戰戰兢兢,禀道:‘犯僧呌做一空、一清。’”(787頁)這裏“image”作“两”字解。可見此刻本中“雨”“兩”無别。《五美緣全傳》第五十九回:“他們那日夫妻在寺中避image。”(788頁)“避image”當作“避雨”解。同前:“這image個禿驢酒色過度,怎經得夾棍?”(788頁)此例則作“兩”字解。

“緣”“綠”不别

“緣”“綠”俗寫易混。《集成》清刊本《錦香亭》第八回:“想起三生夙願,一生良綠,天南地北,雁絶鴻稀。”(127頁)《集成》清刊本《萬花樓演義》第一回:“小姐曰:‘哥哥既然思念父親,綠何說到違逆聖旨,自恐主家受累,罪及非輕之言,此乃何觧?’”(10頁)《集成》清刊本《綠牡丹全傳》第十二回:“今既在我店中,還放了他去,是何綠故?”(124頁)同前第五十九回:“宅門以里,便是二堂,亦不見狄老爺坐于其間,又不知是何綠故。”(557頁)《集成》本《五鼠鬧東京傳》卷一:“五鼠問道:‘呌我等俏地速轉,是何image故?’”(26頁)《集成》清刊本《合錦迴文傳》第一卷:“將表梁生,須先把廻文錦的image由說與看官聽。”(3頁)上揭諸“綠”字當解讀為“緣”。

我們看“緣”為何會與“緑”俗混,下面是“緣”的俗寫。《集成》明刊本《古今律條公案》卷四《馮縣尹斷木碑追布》:“縣尹曰:‘此布印記,非是你的,image何冒認?’”(159頁)《集成》本《潛龍馬再興七姑傳·再興又遇毛秀英》:“再興見問,遂以姓名併其中image故,一一直告耳。”(125頁)《集成》清抄本《忠烈俠義傳》第十七回:“老爺何不見,明问了来歷?倘有机image,娘娘若能与狄后娘娘見了面,那時便好商酌了。”(611頁)《集成》清刊本《鴛鴦配》第九回:“因想道:申、荀二生,人物文章,難分高下,况姻image之事,亦非偶然。”(130頁)同前:“向天祝告,用手將鬮拈起,拈着者即係姻image注定,就招為女婿。”(130頁)又同前:“向天拜祝,告以憑天配合姻image之故。”(130頁)《集成》清刊本《夢中緣》第六回:“罷,罷!不如我辭了金公,回家見我父母一面,尋個自盡,與小姐結來世之image罷了。”(133頁)上揭諸例均為“緣”的俗寫,從這些例子中,可以明白“緣”“綠”相混之原因。

再看“緣”作“綠”解的例子。《集成》清刊本《野叟曝言》第十回:“雖在緣林,並不打家劫舍。除了和尚之外,從沒妄殺一人。”(276頁)《集成》清刊本《續西遊記》第七十七回:“翠緣陰中觀鶴舞,崎嶇嶺上听猿號。”(1365頁)《集成》清刊本《品花寶鑑》第二十回:“忽見闌干外,走上四箇人,穿着緣油紬短衫,紅油紬褲。”(814頁)《集成》清刊本《飛龍全傳》第四十四回:“可惜埋没于image林之中,誠美玉韞藏,明珠蒙滓。”(1077頁)《集成》清刊本《後宋慈雲走國全傳》第九回:“吾豈登汝响馬image林之地,污辱吾清白之名?各行其路,休得多言。”(163頁)諸例“緣”字顯然當解讀為“綠”。《集成》清刊本《品花寶鑑》第二十回:“說罷,遠遠望見水榭邊盪出兩箇花艇來,白舫青帘,尚隔著紅橋緣柳。”(804頁)“緣”當解讀作“綠”,今標點本《品花寶鑑》正作“綠”注119

《集成》清刊本《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一回:“脚底下一個蹲不穩,便咕imageimage從房上直滾下來,‘咕咚’跌在地下。”(1420頁)“咕喙喙”即“咕imageimage”,“彖”“彔”二旁俗寫不别。

“潜”“潸”相混

古籍中“潸”“潜”容易相混。明代張位《問奇集》卷上《image讀諸字》云:“image然:image音山,涕也,image潜。”注120說明“潸”俗寫作“image”。《集成》本《意中緣》第四回:“說着,不覺潜然淚下。”(74頁)《集成》明刊本《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卷二《李綱諫車駕南行》:“肆朕纂承,永念先烈,眷懷舊京,潜然出涕。”(147頁)《集成》清抄本《螢窗清玩》卷一《連理枝》:“桃公暗暗禱祝,两淚image然,望至不見乃已。”(39頁)同前:“李生不覺觸動隱恨,淚潜潜然,欲訴真情,恐碍於事。”(81頁)《集成》清刊本《枕上晨鐘》第七回:“說罷,潜潜淚下,刁仁也假意弄出几點眼淚來。”(134頁)《集成》本《春秋配》第二回:“心中却暗想道:‘哥哥這般言語,到底教人疑惑。……’不覺潜然淚下。”(16頁)《集成》清刊本《五虎平南後傳》第十一回:“想來不覺潜然下淚。”(137頁)上揭諸例“潜”字,當解作“潸”無疑。蓋“潸”字或作“澘”“image”,與“潜”形近。《集成》戚序本《紅樓夢》第二十九回:“都低細嚼此說的滋味,都不覺澘然淚下。”(1105頁)

“佞”或作“image

“佞”字的右旁,俗寫往往作“妾”。《集成》清刊本《飛花咏》第七回:“我受朝廷大恩,除奸厺image,以致忤觸権奸。”(192頁)“image”即“佞”之俗。《集成》清刊本《海公大紅袍全傳》第四十一回:“所謂親賢遠image,恩威並濟。務使天下旡貪墨之官殃我赤子。”(781頁)同前第四十五回:“不倿稍備一杯之敬,伏乞大人償臉。”(851頁)同前:“雖然如此,然不倿寔不放心。”(852頁)

“須”“雖”混用

“須”往往俗寫作“雖”字。《集成》清刊本《五虎平南後傳》第二回:“狄爺說:‘陛下阿,臣受王恩,須粉身难报其万一。敢不股肱之力,代主之劳。蛮兵須銳,何足介懷。’”(20頁)同前第三回:“昨日須然不勝,今日小將出馬,定要雪了昨天之辱。”(35頁)

“陝”“陜”相混

明清小說中,俗寫“陝”“陜”無别。《集成》明刊本《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卷四《韓世忠平定建州》:“今吳玠以数千衆,殺退金人十餘萬,関陜一路,朕無憂矣!”(331頁)同前卷四《劉豫建都汴梁城》:“且說劉豫,大金既立為大齊子皇帝,大金為父皇帝,治中原,陜西之地皆屬焉,都于東平府。”(337頁)同前卷四《吳磷大戰仙人關》:“宋將守川陜,可慮者惟吳玠、劉子羽二人而已。”(372頁)《集成》明刊本《隋唐兩朝史傳》第一百五回:“却說玄宗升殿,近臣奏曰:‘今有賊將崔乾祐在陜,兵不滿四千,皆老弱之士,不設隄備,何不遣一驍將領兵襲之?破賊易矣。’帝從其奏,即遣使催節度使哥舒翰提兵以復陜洛之地。”(1242頁)上揭“陜”字,均當作“陝”字解讀。

“兢”“競”不别

古籍中“兢”“競”互用,在明清通俗小說中也是如此。《集成》明刊本《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卷一《岳鵬舉辞家應募》:“康王禱畢,忽見濃雲布密,朔風兢起,吹得岸上人馬寒不可立。”(86頁)同前卷四《劉豫建都汴梁城》:“比年群盗兢作,朝廷廣德,多使招安。”(344頁)同前卷五《岳飛兩戰破李成》:“三處兵喊聲兢起,一齊攻入。”(413頁)同前卷七《岳飛上表辭官爵》:“忽聞山頂大喊,火光兢天而起,上下通紅。”(665頁)《集成》清刊本《說唐演義全傳》第十二回:“叔寶又想起了李靖之言,對伯當道:‘凡事不可與人爭兢,忍耐為先,要忍人所不能忍處,纔為好漢。’”(204頁)《集成》武林刊本《隋唐演義》第二十六節:“兩下金鼓連天,征塵兢起。”(305頁)諸例“兢”即競的意思。

《集成》清刊本《走馬春秋》第十五回:“君臣正然議論,忽聞炮响驚天,声振殿廷,唬得門(閔)王战战競競。”(273頁)同前第十六回:“唬淂邹妃魂飛魄散,战战競競,一句話也說不出來。”(296頁)“競競”即“兢兢”。

“阝”“口”二旁近似

有些刻本“阝”與“口”近似。《集成》清刻本《前明正德白牡丹傳》第二十二回:“邱曰:‘姻緣大事,非奴家可以自主,須是义父章image伯主張。’”(284頁)“image”即“阿”字,“阝”旁俗作“ㄗ”。同前第三十四回:“陛下image,貧賤人人所惡,富貴人人所欲。”(437頁)“image”為“阿”字,與“呵”字甚似。正因如此,有的刻本“口”“阝”相混。《集成》清刊本《紅樓幻夢》第九回:“瓊玉聽了這番話,面紅耳熱,嗽了一image。”(423頁)《集成》本《唐三藏出身全傳》卷一《真君收捉猴王》:“說未了,又聽得大聖引猴兵來戰。木叉云:‘父王在上,男領菩薩分付,云:遇戰可助一image。今男愿往。’”(47頁)“唓”即“陣”字。《集成》清刊本《生綃剪》第十九回:“兩下裡僂儸一齊image喊,竟將這老子和那一個同去的人,叉出寨門之外。”(986頁)“image”為“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