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注 意 變 通
俗字解讀最宜注意變通,不可死板套用。在具體古籍環境中,靈活掌握是很必要的。俗字實際上並非訛火,並非沒有規律性。
婦、帰
《集成》清刊本《忠烈全傳》第四十六回:“不講皇爺說畢回宫,再講李林甫退婦府第,請了同朝文武謪議其事。”(681頁)同前第四十七回:“顧濱及第婦故里,看見孩兒學力深,即命進京把名取。”(695頁)這兩例“婦”字,明顯當作“歸”字。為什麼“歸”會刻成“婦”字?聯繫俗字知識,這個問題也是容易解釋的。“歸”字的俗寫或作“帰”,如敦煌卷子斯4277《歸義軍節度左都押衙安懷恩並管內三軍蕃漢百姓一萬人奏請表》:“臣本帰義軍節度使張某乙,自大中之載,伏靜河湟,虜逐戎蕃,帰於邏娑。”(6/18)《集成》明刊本《唐三藏出身全傳》卷一《猴王勒寶勾簿》:“玉皇覽畢傳旨:‘着冥君回帰地府,朕即遣將擒拿。’”(30頁) “帰”字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歸”的俗寫,但也不能凝固不變。“帰”又是“婦”的俗字,《集成》清刊本《北魏奇史閨孝烈傳》第三十三回:“只聽得花木蘭小姐喝罵,賤婢長,妖帰短,催馬冲来,對他心窩就是一鎗刺来。”(518頁)“帰”字,顯然就是“婦”的俗寫,因同回後文花木蘭還有罵語:“好一個無恥妖婦!”(518頁)這個“帰”字不是字,因“女”旁俗寫也往往寫“リ”,周志鋒《說簡化符號“リ”》也有論及注105。如“娘”寫“”,《集成》清經綸堂刊本《萬花樓演義》第三回:“不特奴萬死之罪,即累及匕亦危矣。”(46頁)“”即“婢”之俗,“匕”即“娘娘”。同前第四十八回:“海寿遠遠瞧見,呼:‘母親,外厢許多官員在此叩見。’归人曰:‘教他各請回衙理事,不必在此俟候。’”(652頁)此“归”當釋讀為“妇”字無疑,即“婦”的俗字。《集成》清刊本《枕上晨鐘》第十二回:“即或不幸,九泉之下,亦可了一段夫归之願矣。”(253頁)“夫归”即夫婦。正是因為“帰”記錄了兩個不同的詞,刻工面對底本“退帰”和“帰故里”時,以為“帰”是“婦”的俗字,便刻成了“婦”字。《集成》清刊本《忠烈全傳》第四十九回:“今夜悄悄出関,從無人之地,直抵番王後營,搗其巢穴,斷其婦路。”(722頁)“婦”字當作“歸”。《集成》清刊本《紅樓幻夢》第二十三回:“只見在前一位艷麗驚人,到了面前,並且幽香透體;通名問好畢,各人婦坐。”(1109頁)“婦”字當作“歸”。《集成》清刊本《鐵冠圖》第九回:“王十九得了这些微財,事後思量,不勝悔恨,不独妇家难見母姐,更慮反賊尋杀报仇。”(57頁)“妇家”當是“归家”,即歸家。《集成》清刊本《綠牡丹全傳》第十五回:“又漸漸有些人同來,都是直眉竪眼,其像怕人,小归人就知道他是此道了。”(154頁)同前:“小归人若要開言,他就照嘴几个巴掌。小归人後來樂得吃好的,穿好的,过了一日少一日,管他則甚。”(154頁)“小归人”即小婦人。《集成》清抄本《忠烈俠義傳》第十一回:“这日正走之間,看見一所坟塋,有个老归人在那里啼哭,甚寔哀痛。”(459頁)“老归人”即老婦人。
《集成》明刊本《詳刑公案·許兵廵断妬殺親夫》:“惜哉,上佐判官死于帰人之手;狠哉,嫡妻媵妾肯將鋒鏑之加。”(317頁)“帰人”即婦人。又《詳刑公案·蘇縣尹断光棍争帰》:“金華府金華縣崇德鄉民潘貴一,娶妻鄭月桂,生一子,纔養八月,因岳父鄭泰一生日,夫帰往賀。來至清溪渡,雜與衆同過渡,婦坐在船上,子飢,桂取乳與子食。”(328頁)“夫帰”即夫婦。同前:“及下船登岸,潘貴一攜月桂往東路,洪昂扯月桂往西路。貴一曰:‘你這等無耻,緣何無故扯人帰女?’”(328頁)“帰女”即婦女。《集成》清刊本《綠牡丹全傳》第五回:“不料這两个帰女這个(麼)利害,今日之氣,如何报伏(復)?”(57頁)《集成》清刊本《鳳凰池》第十三回:“對二状元道:‘二卿非二女不足以為帰,二女非二卿不足以為夫。二卿今當首肯矣。’两个状元相對犹豫不决。”(381頁) “帰”均是“婦”之俗。
《集成》清刊本《續西遊記》第三十三回:“行者道:‘獃子!斋飯被黧猫打家伙了。且往西取宝貝要緊。’”(592頁)此“”是“掉”的俗寫。同前第四十九回:“手捧的穢物,又拋棄不,個個如釘定住一般,莫想掙挫得動。”(859頁)同前第五十九回:“待三藏們船到中流,他把船底輕鑿,抽一板,那水直滾,漏入船內。”(1045頁)或俗作“吊”,《集成》本《三教開迷歸正演義》第五十三回:“杞國仁道:‘小子憂吊下天來。人常說女媧煉石補天,天既是石頭的,萬一根生不牢,吊將下來,却怎生處?’”(809頁)
“”又是“吊”的俗字。《集成》清刊本《續西遊記》第四十三回:“魔王與小妖道:‘這毛頭毛腦和尚動輙自叫外公,不知是張外公,李外公?且起他來問他姓甚名誰,是那家外公?’”(761頁)同前:“倒林間樹,皮鞭打得兇。”(762頁)同前第五十八回:“漢子僧人拿捆,將刀割肉做香囊。”(1024頁)同前:“老道姑曾說叫做女古怪,盤據在此山,拿人捆。”(1027頁)《集成》本《三教開迷歸正演義》第十二回:“狐妖有此十怕,真是驚心膽。”(172頁)
有的“”相當於今之“調”。《集成》清刊本《續西遊記》第五十七回:“真好笑,不知羞,這樣妖精也喉。”(1003頁)“喉”即調喉。同前第七十九回:“美蔚君听了,笑道:‘我也曾聞唐僧有三個徒弟,惟有孫行者會弄虛頭;到不知又有你這個,更會弄虛頭謊的。’八戒道:‘二位隱君,我老猪句句是實,怎叫謊?’”(1409頁)“謊”即“調謊”。《集成》本《三教開迷歸正演義》第二十一回:“家兄渾名說謊,舍弟渾名詖。”(313頁)
活淡
《集成》本《三教開迷歸正演義》第三十八回:“不知大儒們純是一團冲虛活淡,隨寓而安,資斧行厨,不過是交酬餽遺的。”(566頁)“活淡”即恬淡,“恬”字受“淡”字影響而類化了偏旁,成為“活”字。“活”字不能按正字讀。
涌
《集成》明刊本《關帝歷代顯聖誌傳》卷四《秀水縣両救張孝廉》:“信步撞向前,‘涌’一声,全身翻下河去,竟沉至水底。”(226頁)同前卷四《潞河率龍神救客船》:“如忠聞得,大喝一声:‘孽畜!’那女子‘濮涌’一声,跳下水去。”(235頁)“涌”字不能按正字解,“濮涌”就是今天的“噗通”,因跟水相關,故俗寫從水。
摷
《集成》清刊本《飛龍全傳》第五十八回:“匡胤忙進御營,取過金盆,將水傾出,用孔雀毛摷水,搽勻瘡上。世宗正在昏迷,覺得一時暢快,心地清涼,開眼一看,正見匡胤手執羽毛,摷水搽瘡。”(1436頁)“摷”就是澆的意思,或寫“超”,《集成》清刊本《清風閘》第二十五回:“次日五太爺起來,有六个人伏伺:一个代五太爺頓辮子,一个提手巾,兩个捧面盆,一个超着水洗臉,一个手取擦牙盒子,一个拿肥皂。”(319頁)“超”即澆。或寫作“抄”,《西遊記》第七十四回:“手裏拿着一條鐵棒,就似碗來粗細的一根大扛子,在那石崖上抄一把水,磨一磨。”贛縣客家方言指下澆為“抄”,蓋水從下往上澆起,自然會有自由落體的過程,故引申指淋。如淋雨說“抄雨”,“冷水抄酒飯”即冷水淋酒飯,“雨抄濕啦衫袴”,“摷”“抄”的此義就是從撈、從下往上取的含義引申來的。撈的含義還有寫“勦”的,《集成》清刊本《快心編》卷五第九回:“一要做賊時,手脚便零碎起來,撈東摸西,伺候沒人,不管什麼東西物件,順手即便勦去。”(424頁)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三十七“綽袖”條:“上昌若也(反),下囚就反。案:綽袖者,大袖衣也。葢時語也。以袖寬大,行則綽風,名為綽袖。”注106“綽袖”云云,姑且不論;其中“綽風”一語即是“摷風”,撈風的意思。另外,風斜吹也可用“掉”,《集成》貫華堂本《第五才子書水滸傳》第九回:“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蹌蹌,捉脚不住。走不過一里路,被朔風一掉,隨着那山澗邊倒了,那裏掙得起來。”(569頁)北京圖書館舊藏明萬曆刊本《金瓶梅詞話》第三十回:“月娘道:‘只怕你掉了風冷氣,你吃上鍾熱酒,管情就好了。’”注107同前第三十三回:“小産比大産還難調理,只怕掉了風寒,難爲你的身子。”(862頁)或寫“綽”,《集成》本《清平山堂話本·陳巡檢梅嶺夫妻記》:“真君乃於香案前,口中不知說了幾句言語,只見就方丈裡起了一陣風,但見:無形無影透人懷,二月桃花被綽開。就地撮將黄葉去,入山推出白雲來。”(213頁)阮元《兩浙輶軒錄》卷二十六《柳林前後野步》:“蟬葉輕紗怕綽風,赤亭紅榭兩相逢。平沙鴈宕迎潮緩,深柳鶯簧喚酒濃。”
ㄗ
按照《說文》,“ㄗ”是“節”的古字。但俗書中往往不能這樣理解。《集成》清刊本《昇仙傳》第五回:“相公,昨晚只顧閑談,失問貴姓尊名,仙何処?”(27頁)同前:“小塘出园来見如本,說:‘長者你拿着緣箔,到趙宦門首,如此如此,管呌他自上緣箔。’”(29頁)同前:“且說鬼頭賀龍一陣阴風,到了趙宦家,这宦名呌趙完璧,正在書房閑坐。”(29頁)同前第二十一回:“開言問道:‘三位高姓,仙何处?’”(147頁)同前第二十七回:“衆位兄長,小弟身在他,手內空虛,这可如何是好?”(192頁)這幾個“ㄗ”就是“鄉”的俗字。今天簡體字是“鄉”字省去了“郎”旁,成為“乡”字;而此“ㄗ”字是僅保留了最右的偏旁“阝”,又俗寫為“ㄗ”。古籍中“阝”“ㄗ”往往俗混,宋人孫奕《履齋示兒編》中有論述注108。
摽
《集成》明刊本《隋唐兩朝史傳》第十五回:“且說秦瓊拜受其酒,且傳李密令,摽賜衆軍訖,分付程知節、夏琦各引一支軍馬為左右羽翼,只看軍中紅旗起,便各進兵。”(181頁)這個“摽”也不是常規字典中的諸義項,它在此明顯是“俵”的俗字。《玉篇·人部》:“俵,俵散也。”《集韻·笑韻》:“俵,分與也。”因分俵是動作,故俗寫為“摽”。《隋唐兩朝史傳》第五十回:“摽撥已定,各自准備去了。”(602頁)“摽撥”即分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