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风起云涌的1980年代

杠杆收购在1980年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80年,私募股权业的筹资总额只有24亿美元。而到了1989年,这一数字膨胀至219亿美元。考虑到当时的基金杠杆率可高达10倍,私募股权基金几乎可以买下美国的任何一家公司。1960年代美国风行一时的公司多元化模式被证明是低效率的代名词。通用电气是为数不多的多元化成功案例。1981年杰克·韦尔奇担任通用电气的总裁之后,将公司的350个经营单位裁并为13个主要业务部门。即便如此,韦尔奇还是卖掉了价值100亿美元的边缘业务,其中一部分为私募股权基金所收购。不少多元化公司在1980年代土崩瓦解,为私募股权的茁壮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982年1月,以美国前财长威廉·西蒙为首的投资者以8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吉布森贺卡公司Gibson Greetings Card,美国最大的贺卡制造商之一。,而其中投资者投入的股本仅为100万美元。16个月后,吉布森公司上市,按发行价计算的市值为2.9亿美元。西蒙个人从中获得了6600万美元的利润。吉布森收购案的曝光吸引了不少投资者进入这一领域。私募股权业的著名管理公司贝恩资本(1984)、黑石集团(1985)以及凯雷集团(1987)都成立于1980年代中期。

1980年代是私募股权业的黄金年代。1979—1989年间,金额在2.5亿美元以上的杠杆收购超过2000宗。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主要为现金流稳定的传统产业,包括食品、医疗、零售、汽车和房地产等。虽然这些并购案中屡有失败者,但其平均收益仍然超过了标准普尔500指数的3倍,使得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的奥秘在于这一时期的杠杆率非常高,10倍以上的案例屡见不鲜。高杠杆率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升了股权收益率,另一方面则放大了财务风险。这也为后来一系列失败案例埋下了伏笔。

这一时代还催生了一批著名的“企业袭击者”。他们借助垃圾债券融资收购企业股份,获得企业控制权后采取裁员或出售资产方式提升企业收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艾卡恩(C.Icahn)对TWA航空公司的收购和皮肯斯(T.Pickens)对优尼科石油公司的收购。由于有利可图,不少对冲基金也参与到这种收购中来。德崇证券提供的垃圾债券融资是这些企业袭击者所依赖的弹药。

杠杆收购时代在1988年的RJR-Nabisco收购案达到顶峰。这家公司由雷诺烟草公司(RJR)和国民饼干公司(Nabisco)合并而成,是当时美国第19大工业公司。RJR-Nabisco的著名产品有国人熟知的骆驼和云斯顿香烟,以及奥里奥饼干(现属于卡夫公司)。但烟草和食品业务并没有互补关系,公司股价长期处于低迷状态。RJR-Nabisco的CEO罗斯·约翰逊(Ross Johnson)联合雷曼兄弟公司美国著名投资银行,当时为美国运通公司的子公司,称Shearson Lehman Hutton。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对公司发起管理层收购。随后华尔街的主要投行纷纷卷入对RJR-Nabisco的争夺。经过四轮竞价,收购价格由最初的每股75美元被抬高到每股109美元。

在德崇证券和美林证券的支持下,KKR最终以311亿美元的代价买下RJR-Nabisco,创下了杠杆收购金额的历史最高纪录,直到2007年这一纪录才被打破。以购买力计算,目前这宗交易仍是史上最大的杠杆收购。2007年得州公用事业公司(Texas Utilities,现称Energy Future Holdings)被KKR、TPG及高盛以48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交易金额最高的杠杆收购。这场战役也是典型的华尔街盛宴。德崇证券等4家投资银行共获得3.8亿美元的承销及顾问费,而花旗等200家银行组成的银团也收取了超过3亿美元的融资费。但是,沉重的债务负担在后来几乎拖垮了RJR-Nabisco。事实上,KKR分别出售RJR和Nabisco后得到的实际收益为-7亿美元。这一并购案也是杠杆收购盛极而衰的标志。以该案例为题材的《门口的野蛮人》一书也成为金融人士必读的畅销书,后来还被拍成电影。

1989年垃圾债券之王迈克·米尔肯因内幕交易被判入狱。1990年2月,德崇证券在美国财政部、证监会和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要求下,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德崇证券的陨落标志着垃圾债券市场进入低潮。而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国会1989年通过的《金融机构复兴法案》禁止储贷协会等存款机构投资垃圾债券。没有了垃圾债券的支撑,杠杆收购的黄金时代在顶峰戛然而止。

拓展阅读KKR

KKR&Company是杰罗姆·科尔伯格(Jerome Kohlberg)、亨利·克拉维斯(Henry Kravis)和乔治·罗伯茨(George Roberts)三人姓氏的缩写。他们在1976年离开贝尔斯登的直接投资部,开设了这家后来称雄世界的基金管理公司。一开始,科尔伯格是公司的领军人物,克拉维斯和罗伯茨则是前者的学生。科尔伯格因投资理念冲突于1987年离开公司单飞后,KKR便主要由克拉维斯运营,他的表兄罗伯茨则负责西海岸业务。

KKR成立之后恰逢熊市,1973—1981年间道·琼斯指数只上涨了1点,或者说0.1%。股市的低迷状态影响了企业的估值水平,这反而方便KKR的收购行动。KKR的典型操作手法是以资产或现金流为抵押向银行借入60%的资金,再向保险公司借入无抵押的30%高息贷款,其余10%则是基金的有限合伙人投入的股权资本。高杠杆率降低了项目的资本成本,从而使得基金在企业业绩出现些微改善时便获得巨额的回报。此外,保险公司的贷款审批时间较长,往往延误收购时机。垃圾债券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使得私募股权基金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筹集巨额资金用于收购。

KKR一般会设立一家特殊目的公司(SPV)作为融资主体,而基金本身则不举债。这家特殊目的公司通常会在收购完成后和被收购企业合并,从而达到减税的目的。此外,KKR倾向于与管理团队合作收购企业,允许管理团队以较低的代价获得企业10%—20%的股权。如果企业经营有所改善,管理团队将获得巨额财富,基金也将获得高额收益。这种激励机制也是管理层收购(MBO)在私募股权界风行的重要原因。在RJR-Nabisco收购案中,KKR至少两次提出和管理团队合作,但罗斯·约翰逊的拒绝导致了两败俱伤的结果。

KKR的优势在于其精湛的财务技术和管理人赢得交易的坚定决心。这在RJR-Nabisco的多轮竞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管理团队率先报出每股75美元(总价约170亿美元)高价的背景下,KKR毫不犹豫地提出每股90美元的报价,比对手足足高出约35亿美元,并最终以每股109美元的价格获胜。

相比惨胜的RJR-Nabisco收购案,金霸王电池Duracell,著名的电池制造商。则是KKR的得意之作。1988年,KKR经过5个多月的竞标,最终从众多买家中胜出,以18亿美元的价格从卡夫食品Kraft Foods,美国著名的食品公司。手里买下金霸王电池,而之前普遍评估的价值仅为12亿美元。KKR买下金霸王之后,允许公司的35位高管投入630万美元购买股份。此外,KKR还给管理团队的股份按1∶5的比例派送期权,使得管理团队持股达到9.85%。1989—1995年间,金霸王每年的EBITDA(税息折旧摊销前收益)以17%的速度递增,并在1991年上市。1996年9月,KKR将金霸王出售给吉列Gillette,著名刮胡刀品牌,除了收购金霸王之外,还收购了中国南孚电池。,累计获利约42亿美元。

在30多年的投资历史中,KKR为投资者提供了每年26%的内部收益率,扣除管理分红后的净收益也达到20%(见表2-1)。这一世界级的投资业绩可以与巴菲特、索罗斯和罗伯森等投资大师媲美。

表2-1 KKR历年基金收益率

*业界惯例不对成立三年以内的基金计算收益率,因为通常来完成投资部署。

资料来源:KKR 2007年招股说明书。

截至2010年年底,KKR公司总共收购了185家企业,总值约4350亿美元,基金管理总资产规模达610亿美元。KKR在全球拥有14个办公室,业务也从传统的杠杆收购拓展至债券、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和能源。KKR旗下私募投资基金之一KKR Private Equity Investor(KPE)于2006年5月在泛欧交易所(Euronext)集团旗下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上市,筹得50亿美元。此前,KKR管理的房地产投资信托KKR金融控股公司(KFN)也于2005年6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筹得8.5亿美元。2009年10月,KKR基金管理公司(KKR&Company Limited Partnership)以合伙企业形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筹资22.12亿美元。

图2-1 KKR管理资产规模

资料来源:KKR公司网站。

与并购基金相比,创业投资在1980年代的发展相对缓慢。虽然,十年之内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由几十家迅速增加至650家左右,但所管理的资产仅仅从280亿美元增长至310亿美元,每年筹集的金额也在30亿—40亿美元之间徘徊。低迷的股市以及1987年股灾1987年10月19日,道·琼斯指数毫无征兆地暴跌22.6%,史称黑色星期一,此后全球股市也随之暴跌。神奇的是,黑色星期一之前和之后都没有任何重大利空消息出现。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使得这一年代的IPO回报乏善可陈。随着日元升值,大量日本资金涌入美国,使得不少初创公司不再缺钱,这也减少了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机会。在这十年中,一些金融机构,如通用电气,纷纷出售或关闭了以创业投资为主的直接投资部门。而一些著名基金管理公司则转型为并购基金,譬如创业投资界的元老惠特尼公司J.H.Whitney & Co.,约翰·惠特尼于1946年创立,主要从事创业投资。“创业投资”这一说法便是出自约翰·惠特尼。和华平投资Warburg Pincus,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在中国投资了哈药集团和红星美凯龙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