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略财务的研制

为财务上的投资预算增添“战略”内涵

某日,我应邀出席一个公司举办的内部“财务战略五年规划”座谈会。对于这种把“财务”与“战略”进行整合的规划我很感兴趣,特别欣慰的是该公司的确提出很多有创意和挑战性的财务战略目标,比如融资创新、目标资本结构、公司长期再投资能力(自由现金流量模型构建与运用)。然而,整个财务战略就是缺少“投资规划”(资本预算),对此我质询该公司财务总监,她的答复是:投资战略不属于财务战略范围,我们公司将其划归“战略投资部”负责,财务部门只是“参谋参谋”。这番答复使我陷入了“财务”、“投资”、“战略”三者关系的“辨析”思考。

财务科学的核心内容包括“资本预算”、“资本结构”和“股利分配”三大模块,但是我们打开现有财务教材,我们发现“资本预算”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必要报酬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资本预算指标”、“投资组合”等。这些内容都是关于资本预算、长期投资的效益与风险评估,侧重资本预算分析的财务“分析技术”。再者,财务专业中“投资学”的课程内容主要针对金融市场的“证券投资”。众所周知,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证券投资与在商品市场上的实业投资,尽管都是以盈利为目的,都必须兼顾“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性原则,但是在投资理论、决策条件、目标导向、过程控制方式等诸多方面两类投资行为的差异实在明显。第一,投资的条件不同。证券投资几乎只与“钱”有关,只要有钱就立即可以实施证券投资。而实业投资却是“仅仅有钱是不够的,没有钱是不能的”。它需要技术、工艺、组织、营销、人力、品牌等多种条件。第二,投资的对象属性不同。证券投资的对象如股票、债券就是市场交易对象,其流动性是至关重要的。实业投资的对象有的是交易对象,如产品;但是,大部分投资对象不是交易对象,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它们属于生产工具,对于这些生产工具的“流动性”显然不是首要的投资决策标准。第三,投资的核心理念有别。证券投资应该特别关注“投资组合”,强调“不要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消除风险、平滑收益。实业投资特别强调“核心竞争能力”、“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篮子死死盯住它”、“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等理念,实施一元化投资策略。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奉行“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无关多元化实业投资的结局往往是“低回报、高风险”。第四,对风险的关注重点不同。由于“非系统性风险”能够被投资组合“消除”,所以证券投资只是特别关注“以β系数为代表的系统性风险”。实业投资同时关注以固定成本为“支点”的“经营杠杆系数”或“经营风险”,也关注以利息为“支点”的“财务杠杆系数”或“财务风险”,并且对两类风险一视同仁。第五,对投资“收益”的内在要求有别。证券投资谋求的收益,是获得的股利、利息,或是“一次性”的“资本利得”。实业投资谋求反映核心能力和与持续经营能力相关的“主营业务利润”或“营业利润”,它强调应该扣除一次性、与持续经营能力无关的“非经常性损益”。所以,对于一个致力于谋求商品经营“主营业务利润”,而不是从金融市场上获取资本利得等“投资收益”的企业,证券投资与实业投资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我列示这些区别,不是说证券投资与实业投资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我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实业投资与战略规划“水乳交融”,相比而言,证券投资与“战略规划”的关联度很低。现行财务学科中投资学尤其是资本预算太缺乏“公司战略”成分,或者说投资学隔离了“财务”与“战略”的内在逻辑。难怪,类似上述公司的CFO们认为:“投资战略不属于财务战略范围”。

什么是公司战略呢?简单说来,战略就是公司未来定位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为什么、什么时间或何种节奏做、具体的行动方案是什么、收入和盈利将会是多少,从而形成了企业一整套关键的盈利模式和财务运行机理。看来,公司战略的核心问题是“投资”问题,战略方针的差异基本上体现在与商品经营相关联的投资方向、具体项目、投资对象、投资区域、投资性质、金额大小、时间节奏等方面。

这样一来,我这里强调应该对现有财务投资学的内容与结构进行“战略化”改造,为财务上的投资增添“战略”内涵,具体路径包括:(1)财务投资从证券市场向商品市场的转变。公司战略重点一定是在商品市场。证券市场充其量只能是财务投资的附属市场或商品市场的补充。其实,商品市场是企业经营的主要战场,实业盈利是公司内涵价值的根基,证券市场显示的是公司“市价”。公司的市场价格决定于公司内涵价值。(2)财务投资的基本任务是形成长期的、固化的公司格局与盈利模式。财务投资实现对独特的盈利模式的构建,就是着眼于培育与提升具有本企业个性优势且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3)聚焦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水平”预测分析。如前所述,公司战略主要与主营业务利润相关联。实业投资决策分析务必“精细化”投资项目后可能取得的“主营业务收入”,因为它是投资成功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KVD),需“精细”到销售规模、单品价格、品种结构、顾客结构、时间节奏、地域分布等。只有这样对主营业务收入进行立体的、多维的评估与测算,才能刻画投资规划的战略价值。对此,我很难忘记一份日本公司的“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整份报告达300多页,其中对“主营业务收入”这个数据的测算内容就超过120页。而且,可以肯定完成这部分内容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超过完成整个报告的一半。(4)在对“投资额”的分析中,不仅要区别“付现投资与非付现投资”、“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等,而且特别需要细化和考虑“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规模与结构,因为它们的差异首先不是投资品的“流动性”,而是其组合决定着战略结构与盈利模式。(5)财务学中资本预算分析有一个“投资与融资相分离”的基础假设。资本预算中“忽视融资利息和融资现金流”是为了避免利息与资本成本的重复计算。在实际的投资分析中如果忽视融资现金流,不顾利息资本化与费用化对公司的现实影响,则隐含分析陷阱。(6)要放弃财务投资分析中“线性假设”、“直线回归模型”、“单变量分析”等思路,在投资分析中加大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和供应链分析。我们希望通过上述六个方面,实现财务投资在战略上的“转轨、变型”。

当然,财务学投资要向战略靠拢,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一点也是不可缺少的,即实业投资的决策中应该“导入”财务学上资本预算的一系列理念和工具,这些理念包括:(1)货币时间价值理念;(2)现金流至尊理念,使用现金流而不是利润;(3)机会成本理念;(4)增量现金流量或边际收益理念;(5)净现值大于零或者内部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率理念等。离开了这些理念和工具,实业投资分析就缺少归依。

总之,实现“财务投资规划”与“公司战略”的“无缝连接”是财务战略不能小视的。

(根据原载于2007年《新理财》第5期的同名文章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