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体万化: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
- 潘立勇
- 1909字
- 2020-07-09 16:18:21
灵光透显
钱穆先生曾对阳明的早年生活作过一番激情洋溢的写照:
阳明是一个有多方面趣味的人,在他的内心,充满着一种不可言喻的热烈的追求,一毫不放松地往前赶着。他像有一种不可抑遏的自我扩张的理想憧憬。他的内心深处,隐隐地驱策他奋发努力。他似乎是精力过剩,而一时没有找到发泄的出路。他一方极执着,一方又极跳动,遂以形成他早年的生活。
阳明智慧的灵光,在其少年时代就已经透显出来了。他真的是与众不同,带有传奇的色彩。
少年赋诗
传说阳明母亲因梦见瑞云降身而怀上了他,故父亲起初给他取名叫“王雲”。然而阳明一直到五岁还不会说话,后遇见一位蓬头丐面的道士,对其父亲说:“天生一个好坯子,可惜被道破了!”阳明父亲猛然有所领悟,即把儿子改名为“守仁”。结果,名字一改,阳明就会说话了。这个故事当然只能作为传说,但透露出阳明生来与众不同的信息。
阳明虽会说话较迟,但从小聪慧过人。《年谱》记载他11岁时,随祖父竹轩翁到北京去,路过金山寺,竹轩翁和客人即景赋诗,众人正沉吟间,小阳明在旁边先脱口而出: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客人们大为惊异,对如此小子的诗才将信将疑,于是又出题叫他做蔽月山房诗。阳明又随口应道: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如果说,前一首诗刚见出阳明的才思敏捷,后一首诗则已经透显出他从小过人的哲学思辩、超乎常人的胸襟眼界。
阳明父亲很为他豪迈不羁的性行担忧,便请了塾师,想对他严加管教,以图日后在科举上有所成就。哪知12岁的阳明已对陈腐的科举时文感到不耐烦,有一天直接向塾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何为第一等事?
塾师的回答是:“惟读书登第耳。”阳明却不以为然:“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可见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已有了做世上第一等事的雄心。而且在他看来,读书中举乃是俗事,并非第一等大事,他要做的第一等事是学圣贤,完成自己的德性人格,顶天立地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这种志向,固然与古人崇尚圣贤的普遍意识相关,但确实透露出阳明从小就有“超凡入圣”的出尘之志。
居庸习射
阳明从小禀性“英毅凌迈,超侠不羁”(龙溪语),孩提时代就“以豪杰抗志为学”(章太炎语)。15岁随父亲出游居庸关,便慨然兴起经略四方之志。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留心兵法,遍习骑射,查看塞外地理形势,研讨防御策略,以致“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俨然呈现少帅风范。有一天,他梦见伏波将军马援之庙,当即赋诗曰:“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在阳明眼里,腐儒固无足称道,状元也不过一代风光,唯有疆场功名方能流芳百世,表现出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他曾经说:“儒者患不知兵。仲尼有文章,必有武备。区区章句之儒,平日叩窃富贵,以文章粉饰太平,临事遇变,束手无策,此通儒之所羞也。”(《王阳明先生出身靖难录》卷上引王氏信中语)宋明理学家常常被后人看做是“平时袖手修性命,临危一死报君王”的腐儒,而王阳明却是例外,他的武韬兵略、事功成就绝不亚于将帅重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哲学家中,哲学思辩与武韬事功如此并驾齐驱、双璧生辉的,除王阳明外,实不多见。日后阳明的事功成就,在少年已可见倪端。
婚夜论道
17岁的秋天,阳明奉命从浙江家乡到江西南昌迎亲。成婚之日他随心迈步,无意间走进一座道观——铁柱宫,看到一位道士正在打坐。阳明因着那不可羁束的好奇心与浪漫的情趣,便向道士扣问养生之术,并试着与道士对坐;不料由于他那认真而执著的性情,竟然一坐忘归。他岳父见新婚之夜新郎失踪,赶紧派人寻找,一直到第二天早晨才把新郎找到。世人把“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作为男人两大快事,阳明却把两者都不放在心上。在常人如果这样行事,一定是荒唐之至,而在阳明,却由于他的近于天真的执著,一念真挚,全无作假,反而显出十分的可爱。其出尘之志趣、超人之性情,一如其真地朗显,真是活泼泼的一个超俗拔群的真性情之人!
旅途问学
18岁,阳明携新婚夫人回浙江,路过广信(今江西上饶),特地去拜谒当时的大学者娄谅(号“一斋”)。娄一斋为他讲了宋儒格物之学,并勉励他:“圣贤必可学而至。”阳明听了,深会于心,由此开始走上研读儒家心性之学的路子。唐一庵曾述说阳明:“自少负奇气,不欲为俗学所困,乃遍求百家二氏(佛道)。有所得,辄察其敝,辄逃之他求。如是者数过,乃独得不传之绪。”(《国琛集》卷下)阳明从小就有格物致知、成就圣贤的志向,自此则自觉地跨入宋儒正宗的格物致知学问的大门,“遍求考亭(朱熹)之书读之”,直致最终接上中国心性哲学的主脉,开启心学的宏阔境界。旅途问学这番经历,对阳明产生了终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