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校组织变革及其理论

国内外学者对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理论的研究已有很长历史了,也取得了很多成果。组织变革是指组织为适应内外环境及条件的变化,以组织发展为目标,主动或被动发生变化的过程。组织的持续发展,是组织变革不断推进的根本目的和不竭动力。当代国内外学者将组织变革理论与组织发展理论从企业管理研究拓展到学校组织变革的研究中来,为实现学校组织变革,提高学校效能,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组织变革与学校组织变革的内涵

组织变革与学校组织变革,组织发展与学校组织发展既有区别,又有着紧密的联系。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理论最早应用于企业和国家机构,后来才应用到教育领域之中,目的是提高学校效能并实现持续发展。

(一)组织变革与学校组织变革

1.组织变革与学校组织变革的概念

(1)组织变革的概念

关于组织变革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组织变革(Organization Change,简称OC),是根据内外环境变化的要求,组织及时调整和完善自身结构、制度、人员、战略、技术和功能,以提高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应变能力。”汪大海,康德龙,等.变革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7.

“组织变革是组织用系统的思想与方法措施指导和作用于本体后,自身所发生的一些变革,是组织通过革故鼎新,实现动态平衡的发展阶段和活动过程。组织变革活动是组织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反应,是使组织管理更符合组织发展要求的努力过程。”“组织变革,狭义上是指组织正式结构的变革;广义上不仅包括组织正式结构的变革,而且包括组织和组成成员的行为变革和组织技术变革。人们通常意义上讨论的是广义上的组织变革。” 时巨涛,马新建.组织行为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367.

综合以上观点,组织变革是指在内因或外力作用下,以组织发展为目标,组织主动或被动发生变化的过程,是组织为适应内外环境及条件的变化,对组织的目标、结构、技术及组成要素等适时而有效地进行各种调整和修正。组织变革是组织保持活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组织为开放有机体的前提下,组织必须随着内在及外在的环境变化,进行调适与改变,对内调整目标为改善组织成员的态度与行为、提升组织文化;对外调整目标则是使内部组织的优势更加充分地作用于外部环境,促进组织稳定成长,绩效提升。

(2)学校组织变革的概念

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里,西方发达国家对学校进行改革的行动明显加快,范围不断扩大。这场改革的主要目标为改革学校办学体制、提高学校效能和公立学校的办学质量,期望能将“沉闷的学校”变成“黄金之地”。以加拿大教育变革研究专家富兰的复杂性理论为代表,理论界将学校变革看做一个复杂系统的演化,学校变革的过程就体现为面对复杂的关系,集聚变革力量、推进学校变革的过程。

在对组织变革的理解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变革可理解为:学校组织在内因或外力的作用下,以学校组织的发展为目标,学校组织主动或被动发生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学校结构、学校成员、学校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改良和调整。学校组织变革的基本步骤和组织变革的步骤相似,主要包括:①对学校组织进行诊断;②确定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③ 制定学校组织变革策略并加以实施;④ 对实施学校组织变革过程的领导;⑤评估学校组织变革效果。

2.组织变革与学校组织变革的作用

(1)组织变革的作用

组织变革的根本目标是促进组织的发展,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从而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组织变革的主要作用有:①使组织目标、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方法更加明确;② 提高组织机构的管理效率;③使组织做出的决策更加合理、更加准确;④使组织更具有稳定性和适应性;⑤ 确保组织的信息沟通渠道畅通无阻,信息传递更加准确;⑥增强组织的自我更新能力。

(2)学校组织变革的作用

学校组织变革的根本目标是适应内在和外在环境变迁,优化学校的组成元素,提升成员适应能力,以维持学校均衡,进而达到学校持续发展与进步的目标。学校组织变革的范畴主要有行政与组织变革、课程与教学变革、规章与制度变革和观念与文化变革。因此,学校组织变革的作用主要有:①适应环境变迁以维持学校的持续发展;②促进学校的不断进步;③提升学校成员的满意度;④ 提高学校的竞争力与学校效能;⑤ 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

(二)学校组织变革的类型

学校组织变革作为组织变革的一种特殊形态,它的分类与一般的组织变革的分类具有相似之处。同时,学校组织变革的类型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依据学校组织变革的要素,主要可以分为:

1.学校组织目标的变革

学校组织目标是学校管理者和学校一切成员的行动指南,是学校组织决策、效率评价、协调和考核的基本依据。如果学校目标的确定不符合实际、不明确、缺乏共同协商和参与的基础,或者不能适应学校持续发展的要求,学校就应当进行组织目标的变革。

学校组织目标的变革,是学校在全面分析和判断校情的基础上对使命的重新思考,从而明确学校的后续发展目标,或对学校的发展目标进行调整的过程。学校组织目标的变革,本质上是对学校发展战略的调整,它必须放在综合性的组织变革规划中来解读,通常需要对学校进行全面性、根本性和深远性的谋划。

2.学校组织人员的变革

根据学校人员在学校组织变革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和影响,可分为三类:①学校组织变革的核心团队,主要包括校级领导、部门主任、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他们是学校组织变革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开发、设计、引导和管理变革的重任;②学校组织变革实施者,主要指教职员工,他们承担着落实学校组织变革计划的任务,变革只有深入这个层面才能真正影响学校组织的发展;③学校组织变革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学校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指向学生的,学校所有的活动最终也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在学校组织人员的变革过程中,必须重视调动教职员工的变革能力,充分发挥组织变革动力——激励的作用,通过优化学校岗位设置和职能配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途径,不断激励教职员工,这样才可能在组织变革过程中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

3.学校组织任务的变革

学校组织任务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评价、教与学的方法和过程等方面。学校组织内容与任务的变革,就是指这些组织内容与任务的选择、完善、整合和重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变革后的学校组织目标。

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必须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逐渐实现教学由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发展的转变,由重视教向重视学的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的转变,由重视单向信息传递向重视多向信息交流的转变,逐渐实现老师由埋怨学生厌学向引导学生好学、由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向多把尺子衡量学生的转变。

4.学校组织结构与制度的变革

学校组织结构是影响学校管理效能的最基本因素。因此,要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管理者应该思考学校组织结构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学校组织制度建设是个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任何组织的建立,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首先面临的是组织制度问题,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组织集体(集团),和怎样建设这个组织。前一个问题,是讲这个组织的性质;后一个问题,是讲用什么样的制度、文化保证这个组织的目标的实现。

学校组织结构与制度的变革,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特征性。学校组织结构并非越细密越好,学校组织制度也不是越严格越好。因为教师的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个体劳动的特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和适应权,同时由于教育效果的滞后性,教育工作的“质”有时也很难即时监控。因此,学校组织结构与制度的变革应该从无序到有序,再到强序,而后走向弱序,成为一种学校文化潜在而深刻的场力。

5.学校组织程序与技术的变革

学校组织程序一般指学校中一个或一系列有规律的行动,这些行动以确定的方式发生或执行,促使学校办学目标特定结构的实现。程序强调的是学校教育教学任务如何在学校组织中得以完成的流程和方式。学校组织程序的变革通常包括学校教育、教学、后勤等程序的改造和方式的改变,其目标是设计出教育教学等工作最有效的流程和方式。

学校组织技术是指学校将输入转为产出过程中学校运转赖以活动的工具,包括课程教材、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同时还包括教学方法、资讯与科技、教育工作程序以及其他解决学校组织目标达成的程序发明等软件设施。因此,学校组织技术的变革包括学校教育教学设备的更新,教育教学工作流程的优化和操作程序的改变,教育德育系统的变革及有利于学校组织达成目标的发明程序的更新等等。

6.学校组织文化的变革

所谓学校组织文化变革就是学校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对原有的学校文化所进行的部分或整体性革新。有无健全的学校组织文化,是高效能组织和低效能组织的重要区别。

学校组织文化变革具有创新性、多元化的特点。进行学校组织文化变革,必须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从办学理念出发,对学校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制度纪律进行修改、调整和规范。还可以从校内的团队行为和教师的个体行为着手,将校内的教育行为、管理行为、考试行为、招生行为等,塑造成面向社会的稳定、持久、传承的表现;对教师以提升精神境界为目标,将非正式的个人行为文化与团队文化行为相结合,促成教师文化修养的逐步提高。

因此,创造一个开放的、支持性的组织文化,促进教师的个体与群体的专业化发展和自我实现,是每位校长的基本职责。

二、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与实践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理论的研究起步早,研究成果相对比较成熟,对相关的概念、分类、模式、变革方法、变革流程等都有较详尽的研究。而学校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理论目前更多地还只是停留在间接的研究之中,尚未形成系统的、严密的学校组织变革与发展理论。

(一)国外关于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西方各发达国家以学校组织变革与发展为对象的研究,相对于国内略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理论研究

(1)注意研究“学校有效性”

国外学者一致认为,“学校有效性”研究源于科尔曼(J.Coleman) 1966年发表的《教育机会均等》报告书。针对“学校教育无所作为”的悲观论点,布鲁科弗与莱佐特(W.Brookover, &L.Lezotte,1979)、埃德蒙兹(R, Edmonds,1979)及拉特等人(M.Rutter, et.al.1979)进行了“有效学校”(Effective School)研究。

目前,人们开始注意到“学校有效性”,并非主要取决于学校资源投入——产出因素,而是与学校过程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学校气候或学校文化。谌启标,柳国辉.国外学校有效性研究发展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0(01).对此,一些学者认为,强有力的学校领导、明晰的目标、高决策力,社区和学校氛围等是有效学校的重要特征;学生参与学校事务会促进学生积极行为的形成;学校组织文化比学生家庭背景更能影响学生的成就;国家经济水准越低,学生社会背景对其成就影响越弱。

“人们开始相信,如果想要提高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将着眼点由课堂层面转向组织层面,并着力改善学校系统和学校管理。”郑燕祥.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一种发展的机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7.于是,学校效能与改进的研究成为学校改进实际问题和政府决策的理论基础。这方面的研究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西方教育管理学界有关校本管理和学校效能的研究成果,对当下我国的教育改革和新世纪的教育管理研究都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与参考价值,给各级教育行政决策者和中小学领导以启迪和参照。

(2)注意研究学校“软性变革”

软性变革与硬性变革不同。硬性变革通常涉及组织结构、系统和战略的变化,适于在短期内实施执行;软性变革包括学校文化、工作方式、人员技能等方面的变化,是一项长期计划。

挪威学者波·达林(Per Dalin)在《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一书中就试图在一种复杂思想框架下重构学校,强调变革是一种学习或文化过程。赛格凡尼(Sergiovanni)认为,文化的特征就在于它是一个能将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综合的东西,学校中的文化生活是在现实中构建形成的。学校的教工、学生、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及关系、优势地位、建筑、项目和计划状况等综合因素决定着它为什么是A学校而不是B学校。同时,人们也注意到,作为组织的学校以传统价值观和信仰的基因核为特征。因此,学校必须正视的不仅是变革,而是稳定与变革的结合。西摩·萨拉森(Seymour Sarason)谨慎考虑了学校在多年改革面前表现出的不易控制性,预言除非改变改革的策略和战术本身,否则教育改革将失败。因此,计划、管理和控制变革的策略和战术,成为当代研究学校组织变革与发展的主流。罗伯特·钦(Robert Chin)提出了三种对计划和控制变革有效的“战略方针”:经验——合理的策略、权力——强制的策略、规范——再教育的策略。规范——再教育策略不同于前两种策略,认为学校组织的相互作用影响系统(态度、信仰、价值观,简称为文化)的规范,可以通过组织中人们的合作活动有意识地变为更加有效的规范,提出运用道德领导,变革学校组织文化,建立合作共同体,塑造学习型学校等。

(3)注意研究市场取向的学校变革

约翰·E.丘伯(John E.Chubb)和泰力·M.默对学校受之控制并赖以生存的民主和科层体制作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择校、竞争和学校自主权等改革。在教育分权化和市场机制背景下提倡这些学校变革显然迎合了政府和社会的要求。

2.改革实践

首先,改革公立学校的办学体制和模式。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公立学校——“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特许学校是由公共教育经费支持,由教师团体、社区组织、学生家长、企业集团或个人开办并管理,在相当程度上独立于学区(美国公立学校系统的基层管理机构)的一种新型学校。

其次,扩大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选择权利。教育选择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公立学校本身看做一个开放的系统,允许人们在不同的公立学校之间进行选择,以改变长期以来学生及其家长在教育方面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不利状况,赋予他们主动的选择权利;另一种是更大范围的既可在不同公立学校之间,也可在公私立学校之间进行选择的做法。

(二)国内关于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近年来,我国学者根据学校组织的特点,有选择地借鉴一般组织变革的研究成果,拓展学校组织变革的研究视野,也做出了一些研究成果。

1.研究“新型学校”

研究者认为,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这个发展阶段,为满足新时期每个人的生存、发展的需求,迫切要求创建现代型学校。以叶澜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为代表,试图通过更新基础教育观念系统、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和师生生存方式,实现“新型学校”的创建。他提出现代型学校具有五个特质:第一,价值提升。第二,重心下移。第三,结构开放。第四,过程互动。第五,动力内化。这五个方面是从学校的基本形态、内在基质和实践过程三个维度综合思考提出的,这五个方面密切相关、相互渗透、由价值始到动力止,基本勾勒出现代型学校的内涵。

2.研究公立学校制度变革

对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的研究,尽管我国与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无法比肩,但也并不缺少对学校变革的关注或以学校变革为中心的研究。例如在吕型伟主持的“普通教育整体改革的实验与研究”及后续的系列研究中,学校变革的主题就不断凸现。现已出版的研究成果中,周金碧负责的《未来学校模式的探索》也是一本比较到位的用系统理论指导学校整体改革实践的著作。崔相录在其《中小学多样化·特色化大趋势》一书中则对以学校为中心的变革历史作了梳理。来自第一线的自主探索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市育才中学的《现代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范国睿、董君武编著)和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的《选择教育》(赵凤飞主编)。育才中学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自主办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性实践,其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涉及学校管理的多个领域,包括课程与教学改革、学生教育与活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其基本出发点是通过课程与教学使其系统发生变革,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努力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晋元高级中学的校本研究则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学校内部制度的创新上,努力通过制度的变革保证教育的选择性。

3.研究新课程改革

研究者认为,新课程是当前学校组织变革的主要驱动力。龙君伟在《新课程与学校组织变革》一文中指出,新课程对学校组织的工作任务、教职工、组织结构、教育技术四个变量提出了变革要求。其促成因素包括:学校组织自身存在的弊端、学校组织环境的变化、学校组织内部因素的变化(包括学校组织成员的心理变化、学校组织实现工作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方法等的变化以及学校组织领导的管理思想与方式的变化)等等。为了应对新课程的挑战,学校组织变革应采取如下策略: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确立校本管理模式;变革学校领导方式;建立新型的合作教学文化;倡导行动研究。龙君伟.新课程与学校组织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0).

4.研究学习型组织构建

学习型组织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被认为是新世纪管理新模式的理念。学校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社会组织,需要不断用新的理念来进行组织变革。学习型组织的思想为学校组织变革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者通过对学习型组织的一般特征以及学习型学校的组织特征的分析,结合我国学校的实际,从结构、文化、制度和理念几个方面对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学校组织变革进行了探讨。学校组织正处于一个多变和复杂的环境之中,学校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要求学校必须不断加以调整,以增强自身的适应和发展能力。学校组织变革与发展是适应组织内外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构建学习型学校是学校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策略之一。

5.研究学校组织文化

在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今天,研究者认为改进组织表现的关键因素是改变其文化。健全的组织文化是高效能组织和低效能组织的重要区别。而且,开放的组织文化较之封闭的组织文化更具有创新精神,更具有成功的可能性。因此,创造一个开放的、支持性的组织环境,促进教师的个体与群体的专业化发展和自我实现,是每位校长的基本职责。具体而言,开放的组织文化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个别自律性与合作互动性;阶层性与同僚性;效率性与创造性。

目前,学校组织一方面受到各种环境压力的驱使而必须变革,另一方面学校组织常常缺乏内部的活力,没有建立自我变革机制,使学校组织变革陷入两难境地。走出困境,增强学校组织的适应力和发展力,要求人们对学校组织变革与发展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校变革走向理性的成熟。

纵观关于组织变革的研究进展,可以看出:我国学校组织变革研究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我国目前关于学校组织变革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不尽如人意,表现为几多几少:泛泛而谈的粗放研究多,深入扎实的具体研究少;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移植的研究多,对学校变革与发展的内在机理、内生机制的研究少;理想层面的定性研究多,实践层面的定量研究少;以应用为目的的应急性策略研究多,理论分析、实践反思和基层视角非常稀缺。成功组织变革的诀窍在于找到一个特定组织环境中进行一项专门革新的专门策略。马克·汉森.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冯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305.学校变革最终还是落在学校变革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上的策略与技术上。张兆芹.学校变革与发展的理论和策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11).因此,我们认为,我国学校组织变革研究视野有待拓展,需要从价值探讨走向策略设计,需要从文献参考走向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