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英文化的特异性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8页。

许多人类学家、社会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经济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尤其如此。在古代,文化和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决定人们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及行为模式或行为的社会规范,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塑造出完全不同的文化及完全不同的民族个性。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从比较文化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了中西文化的个性差异后指出: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文化,属于平行发展、互不冲突、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两种文化的主体内容截然不同,汉文化以人本为主体,西方文化以物本为主体。汉文化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位,富于人文意识,注重人文精神,其本质是一种典型的内倾性人本文化,其内倾性表现在重人格、重道德、重创人。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倾向于求外在表现,故重创物、重物理,更看重人怎样来创物。以德为本的内倾性文化与以物为本的外倾性文化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汉民族的大陆农耕文化与英美民族的海洋商业文化的不同。

中国古代是农耕性社会,汉文化植根于农村,发祥于黄河流域广阔的农业大地。中华民族享受到更多大自然的偏爱,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使汉民族养成与其相适应的生活习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有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重本轻末”根深蒂固。中国人重农轻商,靠土地为生,使人与土地、气候的关系十分密切。安守田土、依时而行的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滋养的农耕民族,不求空间之扩张,唯望时间之绵延,形成一种固守本土、安定守成、质朴厚重、崇尚和平的内倾性文化特征。

与以安、足为特征的中国农耕文化相反,西方文化属于唯求富强的外倾性商业文化、海洋文化。英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一个山呼海啸、动荡不安、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中,他们更多地领略了大自然的暴戾无常、云谲波诡,征服自然及与自然作斗争、顽强求生存的需求与内在不足、不断向外寻求营养满足自己的需要,都构成了英美民族注重空间拓展与武力征服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等性格文化特征。这种求变好奇、流动进取、崇尚竞争,战斗性、扩张性强的民族个性,是一种典型的外倾性海洋文化。中英文化所表现的种种不同的个性特征,其根源在于两个民族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气候物产相异,进而影响各自的生存方式。不同的生存方式必然会有不同的物质文化,同时也衍生出观念、信仰、兴趣、行为习惯、智慧发展方向乃至心理、性格上的种种不同,形成中英文化的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