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欧洲1820年革命运动及“欧洲协调”的破裂

欧洲革命运动的兴起

反法联盟国家经过了22年的作战,虽然恢复了波旁王朝在法国的统治,但是,它们却无法阻挡由法国大革命唤起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就在梅特涅控制下的德意志邦联,自由主义思想便十分活跃。在1817年10月(亚琛会议召开前一年),一部分德国大学生集会于瓦特堡,以庆祝宗教改革300周年和打败拿破仑的莱比锡战役四周年。会上,学生们焚烧了宣扬专制主义的书籍。1819年3月23日,又发生了沙皇的一名政治及文化情报人员被杀事件。梅特涅绝对不允许这类现象发生在德意志的领土上。于是,他于同年7月底与普王进行了一次会晤,并以退出邦联相威胁,迫使普王同意召开一次邦联会议。

这次会议于当年8月7日在位于波希米亚的卡尔斯巴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除普鲁士、奥地利外,还有巴伐利亚、巴登、拿骚、符腾堡,以及萨克森—魏玛等。会议在梅特涅的坚持下,通过了一系列法令,统称“卡尔斯巴德法令”。其主要内容有:每一所大学都必须设一名由该校所在的邦政府指定之监护人,负责检查该校教学之政治倾向;解散一切未经许可的学生团体;建立新闻检查制度;在美因兹设立一专门委员会,负责调查各种革命活动,凡被该委员会指控之任何个人(即使仅仅依据某种怀疑),当地政府必须将其加以逮捕。不久,“卡尔斯巴德法令”即被德意志邦联议会通过为邦联法律。不无讽刺的是,这个设在美因兹的专门委员会自成立至1822年底,总共炮制了34卷调查报告,却未能发现任何一起“不轨图谋”。

西班牙人民早在1808年反抗拿破仑入侵时,就曾发动了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并在1812年召集临时议会,制定了自由主义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并废除了封建义务和特权。此外,西班牙在拉丁美洲殖民地也爆发了民族独立战争。维也纳会议后,波旁王朝在西班牙复辟,斐迪南七世重返王位,立即宣布宪法无效,并解散了议会。1819年,斐迪南七世在加迪斯港集合了一支部队,准备派往拉丁美洲去镇压那里的独立运动。但是,这支部队拒绝执行命令(即“加的斯兵变”),并由此引发了全国起义的爆发,起义军民迅速夺取了首都马德里,斐迪南被迫恢复了1812年宪法和一系列改革法令。

意大利在维也纳会议后仍处于分裂状态,其北部由奥地利统治,南部由波旁家族的斐迪南一世统治。当西班牙革命的消息传入后,烧炭党人立即于1820年7月在那不勒斯发动革命,迫使斐迪南一世同意实行宪政。1821年3月,北部意大利的皮埃蒙特也爆发起义,撒丁王国被迫颁布了西班牙1812年宪法。

特罗保会议、莱巴赫会议与意大利革命被绞杀

上述这些革命的爆发,极大地震惊了欧洲的各国君主和大臣。尤其是意大利革命的爆发,直接威胁到奥地利对北部意大利的统治,因此,梅特涅感到十分沮丧。他的心腹和密友根茨曾说:“自从认识梅特涅亲王以来,我从未见过他受到像意大利革命如此之大的打击。”为了尽快在意大利恢复“秩序”,梅特涅急于进行武力干涉,但是,他需要得到盟国的道义支持。

对于以武力干涉爆发于欧洲各地的革命运动,俄普两国没有不同的意见。但是,英国担心这种“干涉原则”一旦被接受,日后有可能被用于不利自己的场合,故反对这种不经一个国家的邀请,便干涉该国内部事务的做法。在这个问题上,法国也采取了与英国类似的态度。

为了说服英国,梅特涅提出两点理由:其一,镇压那不勒斯革命不只有关奥地利的利益,也符合各大国的利益。因为,维护根据维也纳会议建立起来的秩序和体系,是各大国的共同利益所在。既然任何革命运动都将威胁到根据条约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因此,各大国本应采取一致的行动将其扑灭。其二,革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领导者自己发动的,这是合法的;另一类是由民众以武力发动的,这是非法的,那不勒斯革命即是属于这一类。对于前者,不允许任何一个国家对其进行干涉;对于后者,其他各大国则应联合一致,不仅永不承认其所造成的一切事实,还应设法消除其给该国带来的各种变化。尽管如此,英国依然反对这种无限制的“干涉原则”。

然而,由于有了俄普的赞同,梅特涅还是希望通过一次国际会议取得更多的道义上支持。这样,在梅特涅的要求下,奥、普、俄、英、法五大国于1820年10月至12月在位于奥属西里西亚的特罗保举行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奥皇弗兰茨一世和外交大臣梅特涅;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和哈登堡、贝恩斯托夫;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以及涅谢尔114罗迭、卡波迪斯特里亚。英国因对会议的主题有不同的认识,未指派正式代表,只让其驻维也纳大使斯图尔特(卡斯尔雷的弟弟)列席观察会议。同样,法国也令其驻彼得堡大使费龙奈斯和驻维也纳大使卡拉曼列席会议。

会上,亚历山大一世为了扩展自己在意大利的影响,主张对意大利革命进行联合干涉,梅特涅最为担心的正是俄国插手西欧事务,所以坚决要求会议授权奥地利单独干涉意大利革命。由于奥地利得到了普鲁士的支持,俄国只好让步。但是,英、法两国仍然在原则上反对这种干涉。最后,奥、俄、普三国排除了英法两国,于11月19日签订了一项议定书,宣称“凡经革命而改变其政府的国家,在其合法的秩序和稳定获得保障前,将停止该国为欧洲同盟的成员,……如果上述这种变更直接危及他国的安全,同盟各国将联合一致,或以和平手段,或根据需要采用武力措施,使该肇事国回到伟大同盟的怀抱”〔美〕阿尔布雷克特—卡丽:《欧洲协调》,第48页。,这就是被称作《特罗保议定书》的主要内容。英法两国都拒绝接受这个议定书。这样,在五国同盟内部便出现了分裂。

此后,梅特涅仍不愿让同盟内部的分歧公开化。于是,他立即将该议定书抄送一份给其驻英大使,同时附了一封信,令其尽量说服英国政府让步。梅特涅在信中解释说,议定书只是一种原则的主张,奥地利绝不会利用它去干涉一个合法政府的内部事务。同一天,梅特涅在另外一封信中表示,他希望维护大国之间的团结,并要求那些未能签署《特罗保议定书》的国家给奥地利以道义上的支持。然而,英国仍坚持拒绝议定书中的干涉原则。这位大使取得的唯一成果,就是英国将不妨碍奥地利干涉那不勒斯革命的暗示。

为了制定共同干涉意大利革命的详细计划,奥、俄、普三国决定邀请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一世到会参加讨论。为了等待斐迪南一世到会,特罗保会议遂暂告休会。续会将于1821年1月8日在莱巴赫(今卢布尔雅那)举行。

出席莱巴赫会议的除俄、奥、普三国的君主及其外交大臣外,还有那不勒斯国王、撒丁国王以及摩德纳和托斯卡纳等邦国君主。英、法两国仍未指派正式代表,只令观察员出席会议。会上,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一世请求奥地利帮助他恢复权力,并取消那不勒斯新宪法。梅特涅仍希望英法两国签署议定书,结果又遭拒绝。颇为气恼的梅特涅遂说:既如此,英国的官员还是以离开会场为好。代表英国出席会议的斯图尔特则反唇相讥说:请放心,我们会这样做的,因为我们并没有乞求出席会议。五国同盟内部矛盾之尖锐,由此可见一斑。在有关那不勒斯问题上,其他国家都同意帮助斐迪南一世恢复那不勒斯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废除新宪法,并授权奥地利派兵执行上述任务。

3月23日,奥地利军队占领了那不勒斯,镇压了那里的革命,斐迪南一世恢复了他旧日的王权。4月10日,奥地利军队又联合撒丁军队共同绞杀了皮埃蒙特的革命。至此,意大利各地的封建王权再次复辟。

维罗纳会议与西班牙革命的失败

1822年10月22日至12月14日,为了讨论西班牙革命问题,奥、普、俄、英、法在意大利北部的维罗纳举行了五大国的最后一次会议。出席会议的除奥、普、俄三国的君主及其外交大臣外(梅特涅已于1821年5月出任首相并兼任外交大臣),还有撒丁国王、那不勒斯国王、摩德纳大公、帕尔玛女大公以及托斯卡纳大公。出席会议的法国代表是外交大臣蒙莫朗西和驻英大使夏托布里昂;代表英国出席的是威灵顿和斯图尔特。

在维罗纳会议上,大国间的争论十分尖锐。由于西班牙与法国毗邻,且又同属波旁家族(斐迪南七世是路易十八的表弟),所以,法王路易十八对西班牙王室的命运颇为关心。尤其是西班牙革命爆发后不久,法国索米尔军校(位于今曼恩—卢瓦尔省)的学生举行集会,表示拥护当时住在奥地利的拿破仑一世之子赖希施塔特公爵。法国的保皇者们便认为这是西班牙革命的“政治传染病”在法国的反映。因此,出席维罗纳会议的法国代表蒙莫朗西宣称,法国不能容忍西班牙的无政府状态,它将在比利牛斯半岛采取军事行动,同时还要扑灭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的反西班牙起义。

亚历山大一世既仇视革命,又想乘机在欧洲大陆扩展自己的军事影响,遂提出大国共同干涉西班牙革命的主张,他表示愿意派出一支15万人的军队,通过德意志领土开赴西班牙。但是,法奥普三国都深知亚历山大的真实用心,尤其是奥普两国在西班牙问题上并无直接利益。因此,它们不想卷入战争,至少是不想卷入一场导致俄国军队要跨越自己国土的战争,故只同意授权由法国派兵干涉西班牙革命。于是,法国代表在会上进一步提出三个问题:当法国断绝同西班牙的外交关系后,其他大国是否也同西班牙断交?如果法国与西班牙爆发战争,其他大国将以何种方式和行动给法国以道义上的支持?如果法国提出请求,其他大国将打算在何种程度上及以何种形式介入战争,以便给法国以积极的援助?〔英〕哈罗德·坦珀利:《坎宁的外交政策(1822—1827)》,伦敦1966年版,第65—66页。对于法国代表提出的问题,四大国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

俄国表示在上述所有三种情况下,都将真诚地支持法国,并愿意派兵开赴皮埃蒙特,随时准备援助法国作战。对此,无论是法国,还是奥地利和普鲁士都表示反对。因为,它们绝不允许俄国的军队再次出现在欧洲大陆上。

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回答是:在第一种情况下,两国都同意与西班牙断交;在法国与西班牙爆发战争的情况下,两国均保证给法国以道义上(但不是物质上)的支持;至于有关军事介入的问题,两国则未作正面回答,它们仅表示,如果各大国能就军事援助的数量、范围及管理等方面取得完全一致的认识,并协同行动,奥普两国将同意提供这种援助。

英国既反对干涉西班牙革命,更反对干涉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独立战争。于1822年8月接替卡斯尔雷担任英国外交大臣的坎宁认为,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如果脱离西班牙后,必将有利于英国在那里的渗透。因此,他不顾英王的反对,训令出席会议的代表威灵顿公爵:英国不得签署有关欧洲大国干涉西班牙革命的任何决定和决议;不承认西班牙有权占有拉丁美洲殖民地;不应将拉丁美洲各地的独立战争视为叛逆行为。

根据坎宁的指示,出席维罗纳会议的威灵顿公爵于10月30日向其他四国提交了一份备忘录,他宣称:对西班牙的干涉似乎是一种毫无必要的假设的责任;英国绝不介入上述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鉴于西班牙因革命而爆发内战,英国同意法国有权在其与西班牙交界的地段维持一支“观察部队”。与此同时,威灵顿强烈表示他绝不相信那种有关西班牙革命是一种“道德传染病”,并将威胁其他国家的安全的说法。

由于英国的不妥协态度,大国之间的裂痕越发加深了,其中尤以英、法为甚,于是,法国便同东方三个神圣同盟国家维持了一种并不稳固和勉强的“团结”。此后,法、奥、普、俄四国便背着英国讨论有关问题,并于11月19日共同签署了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的议定书,同时授权法国执行干涉任务。关于武力干涉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独立战争问题,由于英国的反对并以将出动海军相威胁,维罗纳会议未能做出决定。

维罗纳会议还提出了意大利和希腊问题。关于意大利问题,梅特涅欲在意大利的皮亚琴察建立一个类似于在美因兹的那种委员会,以调查意大利各地的革命运动,但遭到了以教皇国为首的一些意大利邦国的抵制。同时,俄、法等大国也反对奥地利在意大利握有更多的特权。有关希腊革命问题,这次会议没有进行讨论。因为,奥、俄两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是对立的。梅特涅认为希腊革命是反对其合法的君主。亚历山大一世则认为那是同属于一个东正教教友反抗土耳其的宗教迫害。迫于梅特涅的压力,这次会议还是谴责了希腊革命。因此,亚历山大一世只得拒绝会见前来向他请求援助的希腊革命代表。

维罗纳会议于1822年12月14日结束。当天,俄、奥、普三个神圣同盟国家发表通报,重申它们有权干涉任何威胁别国君主制度的革命,以显示三国的一致。然而,英国在维罗纳会议期间的坚决不合作态度,表明“欧洲协调”已难以为继。

1823年4月6日,法国根据维罗纳会议的决定派干涉军入侵西班牙,并于5月24日恢复了斐迪南七世对西班牙的封建专制统治,118这是三个神圣同盟国家“干涉原则”的最后一次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