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同“掩耳盗钟”。【掩耳盗钟】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汉大成语大词典》)

“掩耳盗铃”这则成语是由掩耳盗钟演变来的。掩耳盗钟,是晋国走向没落,最后导致三家分晋的真实记忆。

熟读春秋战国历史的人往往会感叹,假如三家没有分晋,那最后统一天下的未必会是秦国。历史没有假如,然而就当时的实力而言,晋国确实不容小觑。而且,从三家分晋后的走势看,韩、魏、赵都能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可见势力是何等显赫。不过,晋国的瓦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却是注定要被瓜分的。晋国鼎盛时的一项大举措,铺设了历史运行的轨道,沿着这轨道运行,终点就是三家分晋。

这项大的举措是什么?为何会断送晋国的命运?晋国曾经发生过曲沃和翼城争位的血腥厮杀,而且一争就是67年,最后旁系的曲沃武公战胜了直系的晋哀侯,夺取了国君的位置。晋武公去世,继位的是儿子晋献公,他怕自家的权位落在旁系手里,就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车厢城,供公族子弟吃喝玩乐。公子们争先恐后搬进去居住,突然,晋献公一声令下,众多公子全部死于利刃之下。晋献公没了竞争对手,安居君位,直到终老。可是,他死后又发生了变乱。所以,晋国便立下了不给公族子弟分封土地,不许任职的规矩。这规矩确实限制了公族势力的膨胀,可是,国事总得有人打理,不用家人,需用他人,大夫的势力逐渐壮大,甚至互相倾轧。到了后来,仅存“六卿”,即韩氏、魏氏、赵氏、范氏、知氏、中行氏。

这“六卿”架空了国君,还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倾轧继续进行。公元前493年,范氏与中行氏联合郑国向韩、魏、赵发起进攻。赵简子很会调动士兵的积极性,他宣布:“克敌者,上大夫多县,下大夫多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也就是,战胜敌人者,上大夫赏给县,下大夫赏给郡,士赏给十万亩土地,庶人工商做官,奴隶获得自由。这样一奖赏,士气高涨,奋勇杀敌,范氏与中行氏被赶出国去。范氏一跑,庭院荒落,有人瞄上了他家里的大钟,便去偷盗,“掩耳盗钟”就发生在此时。

很显然,掩耳盗钟是蠢人的行为,然而,还有人步其后尘。步其后尘的不是蠢人,而是最为聪明的人。这位聪明人是知家的,知即智,人称智伯。在晋国仅存的四卿当中,智家实力最强,智伯胃口也就最大。对智伯这人,族人智果评价他有五长一短。五长是:仪表堂堂,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言善辩,坚强果断,基本上具备了一个贤才的所有优点。可惜他还有一短,居心不仁,而这一缺点足以抵消全部优点。

晋出公被架空了,却不甘于被架空,要控制四卿,又没有实力,思来想去,竟然要借助齐国和鲁国的力量来恢复权势。不料,齐、鲁两国不但不支持,还将他给出卖了。公元前458年,智伯联合韩、赵、魏三家讨伐晋出公,晋出公一见大势已去,仓皇逃窜,死于途中。

晋出公死了,四家都知道逼死君主名声不好,就急忙寻找新的晋侯,立晋昭公的曾孙骄拉即位,这就是晋哀公。晋哀公只是挂了个名,哪里还能主宰得了国家大事呢?所幸,他还识些时务,大权旁落,忍气吞声,维持着气息衰微的晋国。

这时,最强的智伯还嫌自家不强,还要更强,便玩开掩耳盗铃的招数。智伯变着法子向其他三家勒索土地,还给自己找了个理由。他对韩、赵、魏三家说:

“晋国历来是中原霸主,没想到在黄池大会上让吴国占了先,在徐州大会上又让越国占了先,这是晋国的耻辱,也是我们几家的耻辱。我们应该打败越国,恢复霸主地位,这当然需要实力,我主张咱们每家拿出一百亩土地及人户交给公室。晋国强大了,我们就可以出兵伐越。”

说得冠冕堂皇,其实是要中饱私囊,三家不是傻瓜,岂能不知道这是掩耳盗铃?因而,谁也不想给。如果三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这事也就流产了,只是各自心知肚明,都不吱声,这就为智伯留下了可乘之隙。

智伯首先敲诈韩家的土地。韩康子不想给,谋臣段规劝说,智伯贪得无厌,不给土地,必然会出兵。我们给了,他还会敲诈别家,别家不给,就会兵戎相见,到时我们再做商议。韩康子听段规说得有理,一咬牙划出百里土地。

智伯得到韩家的土地,更为骄横,又向魏家敲诈。魏桓子起初不答应,经家臣任章相劝,也忍痛割爱划出土地。

智伯越发得志,故伎重演,去敲诈赵家。没料到赵襄子不吃这一套,把智伯顶了回去。智伯大怒,出兵讨伐赵襄子,而且命令韩、魏两家出兵,两家不敢不从。于是,三家军队浩浩荡荡进攻赵襄子。赵襄子眼见难以战胜,便躲进晋阳城中坚守不出,三家军队围攻了两年也没有攻下。智伯未免焦急,急中生智,想出引晋水灌晋阳城的计策。时至雨季,到处涨水,智伯命令将士扒开河堤,大水滔滔不绝流进晋阳城中。不几日,晋阳城便泡在水中了,城中军民巢居而住,悬锅而炊,苦不堪言。

眼看危在旦夕,赵襄子同谋士张孟谈商议,应劝说韩、魏反戈破智。张孟谈连夜潜出城,告诫韩康子和魏桓子:“智伯能引晋水灌晋阳,为何不能引平水灌平阳,决汾水灌安邑?”

平阳是韩家都城,安邑是魏家都城,二位一听,顿时醒悟,打败赵家可能就轮到自己倒霉了。与其联合破赵,还不如联合起来灭掉智伯,消除心头之患。当下约定,共同破智。约期一到,韩、魏两家兵士挖破河堤,流往晋阳城的大水向智伯营中冲去。赵家大军从城中杀出,直奔智伯营帐。韩、魏两家也从两翼夹攻,智伯措手不及,抵挡不住,匆忙逃窜。未跑多远,正遇到提前设伏的赵襄子,手起刀落,智伯身首异处。随后,三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田宅。

从此,晋国就剩下韩、魏、赵三卿,也就是三家。本来灭掉智伯,三卿应该更好地辅佐晋室,可是,此时谁还把晋哀公放在眼里呢?实际上从智伯被杀,三家分晋就成为事实了。不过,直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王才正式批准韩、魏、赵三家为诸侯,三家的历史地位才算名正言顺。春秋时期结束了,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司马光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就是由此时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