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埃里克森:自我认同与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埃里克·H. 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是著名的美国人格发展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1902年出生于德国,祖籍丹麦,1939年加入美国籍。他是个私生子,生父是丹麦人,继父是德国人。

与很多心理学家不同,埃里克森早年没有受过正规大学教育。18 岁高中毕业后,他违背继父要他成为一名医生的愿望,游学欧洲并“寻找自我”,曾先后两度进入艺术学校学习,但都没毕业就放弃了。1927年,埃里克森应同学之邀到维也纳的一所小学担任美术教师,因此结识了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的六年,是他重要的人生转折期。这期间埃里克森除了获得精神分析的训练,建立系统的弗洛伊德思想体系外,还谋到了一个心理分析师的职位,被吸纳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常规会员,从此迈入精神分析这扇玄妙而深奥的大门。1933年至1950年是埃里克森人生的第三个阶段,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他逐渐形成了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1936年至1939年,埃里克森在哈佛医学院神经精神病学系任研究员,并被录取为心理学哲学博士候选人,但几个月后他又放弃了。1939年至1944 年,埃里克森参加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儿童福利研究所有关“儿童指导”的纵向研究,这项研究涉及人生各发展阶段冲突的解决以及儿童游戏的性别差异等。从1942年起,他一直担任该校的心理学教授。

整个50年代是埃里克森生命的第四个阶段。1950年,埃里克森离开加州,同年出版著作《童年与社会》,该书论述了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1951年至1960年,他居住在马萨诸塞州的斯多克桥,在奥斯丁-里格斯中心(Austin Riggs Center)(情绪紊乱青少年治疗中心)任高级教员,并在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讲授精神病学课程。1960年至1970年是埃里克森人生发展的第五个阶段,这期间他被聘为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和精神病学教授,讲授“人类生命周期”课程,直至1970年退休。

埃里克森的主要贡献是首创“自我认同”(identity)(也译作“自我同一性”)概念,被称为“自我认同研究之父”。他以自我心理学和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闻名于世,尤其是针对“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阶段”的系列研究影响深远。代表性著作有《童年与社会》(Childhood and Society)、《青少年与自我认同危机》(Identity:Youth and Crisi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