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论韬晦

韬光养晦是一种示弱的策略或智慧,它要求强者本该实话实说时,却故意不说。因此,韬光养晦是示敌以弱的政治手段,是自我保全的妙法。

塔西佗曾说过:“利维亚兼有其丈夫的机智和儿子的深沉,”并且认为其机智来自奥古斯都·恺撒,而深沉正是提比略的优点。在谈到穆奇阿努斯建议韦斯帕芗进攻维特里乌斯时,塔西佗又说:“我们的敌人既不具备奥古斯都明察秋毫的智慧,也不具备提比略的审慎和深沉。”的确,机智和深沉显示不同的习惯和能力,必须加以辨别。一个人如果具有深刻的洞察力,能晓得什么应当公开,什么应当保密,什么应当半公开,能晓得何时及对何人公开(这实际就是塔西佗所谓的那种政治的艺术),那么对他来说,韬光养晦就会变成阻碍,成为一种软弱的表现。反之,一个人如果不具有这种明智的判断力,那他最好不动声色,懂得掩饰自己,因为当一个人无法抉择时,最好是选择最安全、最谨慎的路线,比如避开众人耳目,悄悄地前进。最伟大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以言行一致、诚实可信而闻名于世。他们正像那种训练有素的马,晓得何时应当止步,何时应当转弯,因此当他们觉得有必要掩饰自己时,因为他们诚实、磊落的名声在外,他们真正的意图反而几乎无人知晓。

韬晦之术有上中下三策。上策就是保守秘密,喜怒不形于色,不让别人注意到或了解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中策是真真假假,用虚假的符号和言论来掩饰真正的自己。下策是施放烟幕,故意乔装成某种样子。

谈到三策中的第一策,保守秘密,它可说是告解神父的美德。毫无疑问,能守密的人才有机会听到很多秘密。谁会对一个大嘴巴敞开心扉披露隐私?一个人倘若被认为能够保守秘密,就会有人前来吐露心扉,这就好似一个皮囊吸进的空气越多,就越敞开一样。在忏悔过程中,坦露秘密不是为了世俗的目的,而是为了求得心灵的慰藉。同样,与其说人们想分享秘密,不如说是想摆脱思想包袱,因此能够保守秘密的人会因此了解很多秘密。简言之,因为守密,才有神秘。况且,(老实说)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赤裸都很不雅,因此把肉体和灵魂遮掩得严严实实,可以使人们的行为举止大受尊敬。而那些饶舌者和无所事事的人,通常都很虚荣,偏听偏信。这是因为议论知道的事情的人,同样也会议论他们所不了解的事情。所以,必须牢记:保密的习惯不仅明智,而且正确。而且就保密而言,人的脸比嘴更有发言权。一个人的真实自我倘若通过表情而流露出来,这是懦弱、不善掩饰的表现;倘若其表情比言辞更让人相信,则这种表现更明显。

再说第二策,真真假假,它在很多时候都是出于保守秘密的需要。因此,凡是想保守秘密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不得不善于伪装。世人都太精明,不允许执两可之词,要想守密,必须选择某一方。他们会穷追猛打,不停追问,直到被问之人显示某种倾向,而不是愚蠢地沉默不语;即使被问者避而不答,他们也会从沉默中得到答案。模糊其词或者雄辩大言都不能持久。因此,凡是想要保守秘密之人,多多少少都需要伪装,换句说,用无关紧要的事实来掩盖真正的秘密。

至于第三策,施放烟幕,我认为,除非事关重要,否则与其称道其机智,不如加以谴责。因此,动辄施放烟幕是一种恶行,要么是因为此人天生就爱作假,或杞人忧天,要么是因为他的思想出了毛病,仅仅因为人有时候需要伪装,就不断习练伪装,以备不时之需。

韬光养晦有三点好处:第一是可以迷惑对手,攻敌不备。一个人的意图一旦明确,就会给对方一个警告,使得对方动用一切手段来破坏这些意图。第二可以给自己留有余地,从容退却。一个人一旦大张旗鼓地做某件事,就只有两种选择:不成功,便成仁。第三是更容易探悉对方的意图。对坦诚布公的人,世人往往很友善,不加干涉,不枉加评议,有什么想法都闷在心里。所以,西班牙人有一句成语:“撒个小谎,换来真话。”这句话似乎是说,只有通过伪装才能发现秘密。同样,韬光养晦也有三种害处:第一,韬光养晦往往表现为懦怯,从而影响正大光明地实现目标;第二,韬光养晦使很多人迷惑,从而失去合作者,只能孤零零地走向目标;第三,这也是最根本的害处,韬光养晦剥夺了一个人最重要的行为工具之一:信任和信仰。因此,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树立坦荡的美名,养成守密的习惯,有时候真中不妨带几分假,但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行欺诈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