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从化学到心理

杨敏毅

1981年9月是我入职的开始,2017年10月是我退休的时刻,整整36年的教育生涯,我走过了杭州、上海两个城市,换过三所学校,承担过化学、心理两门学科,从事班主任、教研组长、团委干部、工会主席等多种职位。我体验了丰富的多重角色,也遭遇到不同工作的挑战,但回顾自己的成长与发展,始终未变的初心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做最好的自己的追求。

1981年8月,杭州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的我,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被安排到整个初中不足100名学生的某大型企业子弟学校任教化学,我的教育生涯就这样开始了。因为只有初三才开设化学课,我只教30个学生,一个教学班的任务,让我感到太轻松,但我不甘心在这样的轻松中度过自己最富活力的青春时光。我开始寻找机会给自己增加任务,让自己有机会接触更多不同群体的学生。在学校领导的同意下,我申请担任了企业青年工人文化补习夜校的教员,我外出到教育局直属的高中学校兼课,到同类的企业子弟学校高中部代课,同时还去浙江教育学院参加化学本科函授学习。每周穿梭在几所学校之间,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虽然身体有点疲劳,但心中是充实的,在这期间我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这所学校工作期间,我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老师,所教学生化学成绩平均分超市平均分十几分之多,我也成为家长们放心的老师,收获了校级、局级、市级的荣誉,并得到企业的嘉奖。

有人问:“这样差的生源,你是如何教出这样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回想一下,大约是运用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一杠杆,撬动了学生乐于学习的主动性。我真切地体会到“因为学生喜欢你,所以把你教的学科学好”这句话的真谛。

有人又问:“你是如何做到让学生喜欢你?”我细细想来,大约就是尊重孩子,读懂孩子,让老师与学生成为朋友。记得班上有一位学生,别人都叫他“傻大个”,整天穿着邋遢,脸上总是拖着两条鼻涕,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各学科考试成绩得分都只是个位数。在第一堂化学课上,我看到了他专注的眼神、努力听课的样子,其实还是挺可爱的。课后我把这一发现告诉他,并对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看到了你充满兴趣的眼神和努力学习的潜质。”我鼓励他一定可以把化学学好。该学生兴奋地跑回家,激动地告诉家长,他一定要把化学学习好,因为神奇的化学老师看到了他能够成功的未来。在我的精心教学、主动辅导、及时鼓励的帮助下,该学生的化学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让人刮目相看。他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欣赏与鼓励是教育的“神药”。

有人又挑战性地问我:“30个学生你可以做到精细教育,面对四个平行班,200个学生的教学任务,你依然可以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吗?”我认真地思考,暗自下决心,不妨挑战一下自己的能力,去尝试一下。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一次“跳槽”经历。在离开学校的时候,校长表示理解,对我说:“虽然学生、家长舍不得你走,学校也很想挽留你,但为了你更好地发展,我们支持你!”我万分感谢领导的开明与支持。1993年8月,我坚定地离开了工作12年的学校,去省级重点中学应聘,那年我36岁。

面对新校长的提问:“你为什么要来应聘?”我充满信心地回答:“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我可以教好更多的学生。”进入省级重点高中后,学校领导安排我担任高一化学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对具有12年教龄的我来说,一切都是新的。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特点、教学难度都不一样。但我抱定一个信念,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胜任工作。

现实是残酷的,我接班的第一学期,班级学生期中考试成绩让我吃惊,各科平均分都是年级“垫底”。领导对我怀疑,家长对我不满,搭班老师对我抱怨,学生更是沮丧:“什么老师啊,究竟行不行啊?”面对这样的质疑,我想用行动证明自己。

我首先想到了学生的感受,入校第一次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会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会扰乱自我定位,会让他们在抱怨中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我明白,只有学生改变了,任课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的态度才会随之改变。所以,我在班上开展了两项活动:第一项,组织学生到宝石山上观日出。第二项,组织学生到西湖上划船。“观日出”活动让学生们感受“黎明前的黑暗”,让学生明白在黑暗中要有信心,满怀信心地等待才能迎来朝阳。虽然这次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我们不能丧失信心,鼓励学生充满信心地迎接成功。“划船”活动的目的,让学生学会“保持平衡的技巧”,明确“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的道理,体验“团结就是力量”的经历,经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挫折,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内动力。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和强化自律行动的同时,我也反思了班级管理中的缺陷,向老教师学习,改进自己的带班方法。又过了两个月,在期终考试时,班级学生学习成绩出现了极大的改变,我们班各科成绩都进入年级前位,学生高兴了,家长满意了,同事、领导信任了,我也获得了杭州市“优秀园丁”的荣誉称号。在这所省级重点高中工作了九年,我也逐步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化学高级教师。

1994年3月,在参加杭州市骨干班主任培训时,我写了一篇论文《论中学生健全情绪的培养》,文中的观点与做法得到专家认可。就这样,我成为杭州市第一批涉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员,开启了我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涯。因为我没有大学心理学专业背景,深知专业理论底子浅薄,所以我利用各种机会,认真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学培训,努力探索心理教育工作模式。1999年9月,由我开发并创建的“心灵家园”学生自主心理辅导网站开通了,填补了浙江省校园心理网站的空缺。“心灵家园”心理网站,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宣传普及心理知识,在网上与学生互动交流,解疑释惑,增加与学生心灵互通的渠道。我的两篇论文也获得了全国心理健康教育评选一等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在省市和全国媒体展示,我并被业内专家誉为省内学校“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第一人”。

一个偶尔的机会,让我有幸接触了上海的校长们,在为赴杭参观的校长们介绍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经验时,有校长问我:“想去上海发展吗?”我果断地回答:“上海的发展平台一定可以让我有更好的发展。”这样就有了我第二次“跳槽”的经历。我坚信,到上海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自己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改变,但是是富有挑战的经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2002年9月,45岁的我离开了舒适的家,告别了家人,独自向上海出发,开始了教育生涯中的第三段经历,从化学教师向心理教师转化。

到了上海七宝中学以后,我放弃了从事了22年的化学教学工作,担任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工作内容,让我一切重新开始。为了更好地胜任专职心理教师的工作,我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参加“沙盘治疗培训”“意象对话技术”“心理剧”“箱庭疗法”“九型人格”“系统排列”“房、树、人”等多项专业心理技术技能培训。在广泛学习进修的基础上,吸取百家之精髓,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特色。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潜心研究,在心理咨询、心理活动课教材开发、心理师资培训、心理教育科研、心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上海市乃至全国各地心理学专家和教育同行的高度认可,成为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的知名人物,被业内专家们誉为奋斗在学校心理教育第一线的“临床专家”。

想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与品牌。2003年3月,我在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尝试教师心理培训的模式,开创了“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校本培训模式。这一模式在国内颇具影响,得到专家和同行的认同,我应邀在全国骨干校长培训班、全国德育工作论坛、首届海峡两岸心理教育研讨会、21世纪第二届学校心理教育论坛、全国中小学心理教育高峰论坛等会议上作专题报告与成果展示,该培训模式也成为上海市“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教师培训共享课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勤奋工作、全情投入的同时,近几年我在论文和科研成果方面也收获颇丰,担任《中学生心理》——“与杨老师谈心”、《中学生天地》——“来来往往”、《当代青年研究》——“扬·聆听手记”、《上海教育》——“学校心理工作坊”等专栏作者,出版《中学生心理辅导实用技巧与案例》等十部专著。

我本着一切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以最大的热情和接纳的态度,服务于学生、教师和家长。以“接纳每个人”的胸怀,追求“教育无痕”的境界和“互赖、双赢”的实效,将心理教育这一意义深远的事业作为自己终生的追求。

我的努力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我成为闵行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和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也荣获了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首届教书育人楷模、2011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等荣誉,在2009年9月被上海市政府授予特级教师光荣称号,2016年10月被批准为上海市首批正高级教师。

我的专业成长,离不开领导的培养、同伴的支持,但也需要自己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我成功的动力和理想的信念。

有人羡慕地对我说:“你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做出了成绩,应该很有成就感吧?”我的回答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快乐,身心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真是幸福。”

2017年10月,我年满60岁光荣退休了,有人问我:“你退休了,还会干点什么?”我想回答说:“我虽然离开了校园,但不会离开心理的舞台;我虽然离开了校园工作,但不会放弃教育的责任。”如今的我,更像一名阳光使者,带着志愿者的情怀,走进家庭、深入社区、走向社会,帮助更多人走出心理阴霾,收获人生快乐。

陈军,1982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先毕业于芜湖师专,后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现任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上海市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主持人、上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考试与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特聘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先后被《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等全国语文期刊推为“封面人物”,介绍教学实绩。长期研究语文教学点拨法,归纳其理论立意和实践形式,是《语文报》社和全国中语会首评的全国中学语文“学术领军人物”,长期致力于中国语文教育传统现代化研究,出版《语文教学时习论》等学科研究专著2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