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理论依据与现实挑战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理论与实践

一、货币国际化的基本理论

1.主权国家货币国际化与该国的综合实力相关

所谓货币国际化,狭义的概念就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货币在超出主权范围的区域之外发挥货币的职能。人类早期所经历的实物货币和贵金属货币时代,无货币国际化概念,即使到了金本位时代,民族国家之间的贸易已经在工业化的基础上日益发展,货币一出国界仍要脱下民族的外衣,还原成金银条块的形式,按其实际价值兑换,起国际货币职能的还是黄金。但是随着金本位制的崩溃,本身没有价值的纸币代替了黄金成为货币,到了今天,更是仅仅以电子符号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交换过程和支付体系中,其主要依赖的是主权国家的信用。当主权国家货币流出境外,要成为其他国家接受的货币,仅靠在境内所具有的政治强权和法律赋予的排他性,即所谓的主权保护是不足以让其在境外流通的。此时,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货币的价值稳定程度以及该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地位等综合因素对于主权国家货币被外部接受作为国际经济交易的媒介和支付手段,甚至是价值贮藏手段就变得非常重要。国外学者关于货币国际化的研究主要是从历史和实证的角度试图证明国际货币的产生是企业为了降低经济交易成本选择的结果,而影响这种选择的因素包括该种货币币值的稳定、广泛接受的程度、交易外部性等。姜波克、施琍娅和李继民等人的论文对国外这方面的文献有比较好的综述。参阅姜波克、张青龙:《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影响的研究综述》,《新金融》2005年第8期;施琍娅:《关于货币国际化研究的趋势》,《新金融》2009年第3期;李继民:《对货币国际化研究成果的一个综述》,《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2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英镑及战后的美元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国际货币都与其国在当时所处的国际经济地位直接相关。

英国是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曾经是最大的殖民地的宗主国,原世界经济第一强国。虽然后来殖民地不断独立,但其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关系仍然十分密切。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大英联邦所涵盖的面积以及经济规模都是世界第一,这很好地支撑了英镑的国际地位。英国对外贸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直雄踞世界第一,英国与殖民地之间以及殖民地与英国乃至欧洲之间的国际贸易都是以英镑结算的。这使得伦敦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和保险中心。这一切,都为英镑代替黄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独霸世界货币地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后来美元和法郎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混乱货币格局中崛起,成为挑战英镑世界货币地位的区域性国际货币,英镑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货币。可见,一个主权国家的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与其综合经济实力紧密相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元取代了英镑成为最重要的世界货币,也主要是因为美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的黄金储备世界第一,战后初期曾经一度占到世界黄金储备的2/3。当然,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发挥作用其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已经显现,但是那时美元只是美国与其殖民地和附属国之间的贸易货币,仅仅是美元区的货币,到了美元区之外,英镑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国际经济实力格局,美国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的国家,英国则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以及战后殖民地的独立,丧失了国际贸易强国和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英镑让位于美元,使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只是在国际法的意义上强化了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的现实,让美元有了等同黄金的法律地位。很多学者都认为成为国际货币既要有经济基础还要有政治基础。但是对政治基础的解读,学者间并不一致,有人认为是政治上有影响力,是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有人认为是政治强大,能够获得国际合作。笔者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但是建立在经济实力基础上的其他实力,包括军事实力和文化、制度等软实力也是综合实力的一部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导构建的国际货币体系就是这种政治实力的体现,但是它是建立在美国超强的经济实力之上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独霸国际货币地位的格局开始改变,一些发达国家的货币也开始了国际化的进程。除了原有的英镑之外,德国马克、瑞士法郎、日元等也逐步成为辅助性的国际货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在本质上也是美国相对经济实力下降,以及这些国家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在国际货币领域内的一种反映。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金融体系,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相对实力也出现了重要的转折性变化,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经济规模突破了世界的50%,中国则通过改革开放获得40年快速的经济增长,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而且还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成为重要的资本输出国。在这个基础上,人民币国际化就成为一个必然。中国政府也顺应客观经济规律,开始了政策上的调整,将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各种限制逐步取消或者放宽,人民币国际化随即启动。到了2016年11月,人民币又被正式纳入了SDR货币篮子,在IMF这个国际货币体系中其国际货币地位得到了正式认可。

2.一国货币的价值稳定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

讨论这一条件时,可能有些人会质疑,因为美元的汇率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并不稳定,长期处于不断贬值的过程中,但是美元仍然继续稳坐世界货币的霸主地位。这实际上并不能否认主权货币价值稳定是成为国际货币重要条件的判断,因为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关键货币和锚货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历史惯性,在有限的汇率波动范围之内,既不会带来美元信用危机,也不会直接影响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但是对于其他国际货币而言,汇率与它们的国际货币地位直接相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影响了欧元的汇率稳定,欧元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就受到了明显的影响。日元的汇率大幅度波动,也会在相应的范围内使得日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占比发生变化,而且也影响日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被接受的程度。即便如此,由于美元停止兑换黄金,美元价值不稳导致其失去了独霸国际货币地位的能力,国际货币多元化就是国际经济体系对美元价值不稳的一种反应。

一般情况下,当一国货币汇率大幅度贬值时,该货币的国际化指标会受到不利的影响,比如该种货币的境外存贷款、债券发行,以及其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比重就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当然,这种货币汇率的下跌并不一定导致该货币失去国际货币的基本功能,不再在国际贸易中作为结算货币或者不再被用于国际金融资产的衡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汇率对于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只在于国际化水平和程度上,并非决定性影响。

在充当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时,汇率坚挺的货币更容易被出口方接受,因为货币价值坚挺不仅不会令出口收汇方因汇率波动而有所损失,还会潜在地令出口方获得该货币升值的利益。如果此时进口方国家支持本国货币跨境使用,那么该国货币流出境外将变得比较容易;相反,如果汇率走软的货币要走出国门,被境外出口商接受,难度可能大些。而此时用本国货币作为出口的国际结算货币可能更容易获得境外进口商的接受,那么出口国货币就会从境外重新回流国内。如果汇率波动的幅度不大,在正常的范围之内,进出口商的这种货币选择倾向对于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可以相对比较小。但是如果波动幅度过大,而且在某个时段又是单向的浮动,对于这种货币的国际化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国际货币的高级阶段是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成为其他国家持有的价值储藏手段,这对货币的价值稳定性要求就会比较高。如果一种货币的价值长期处于不稳,尤其是不断下跌之中,持有者就会有价值下跌的担忧,就不会长期持有该种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另外,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还会要求储备货币的发行国有一个结构完善、规模大、流动性强、自由交易和法制保障比较健全的金融市场,因为境外的持有者需要这个市场提供金融手段,让境外投资者持有各种金融资产,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载体。而这一切,都与货币的世界价值稳定性直接相关。

二、货币国际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货币的国际化过程是指一国货币跨越国界,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储备及市场干预工具的经济过程,也就是由国内货币转变为国际货币的过程。国际货币是一个经济实力比较强大的国家的货币被其他国家接受,成为国际支付手段的一种状态。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既取决于该国的货币制度和相关的政策,也受国际市场对该货币的评价和接受程度制约。后一个因素实际上是国际市场选择的结果,也与该国的经济实力和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相关。

货币国际化通常的发展会有三个阶段:徐明棋:《从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看人民币国际化与区域化》,《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第一阶段是货币作为跨境贸易使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权国家货币在边贸以及与贸易伙伴的国际贸易中充当清算货币和支付手段。这是初步的国际化,通常是与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使用本国货币,或在一定的区域,通常是周边国家区域内使用本国货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因此,这个阶段的货币国际化既是贸易交往中的国际化,也具有区域化的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镑代表黄金长期占据世界货币的地位受到挑战,典型的金本位制开始崩溃,美元、法郎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开始时也主要是在其贸易联系密切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内部起国际货币的作用,这也可以看成一种类似的区域化。

第二个阶段是该种货币被第三国用于与其他国家之间作为贸易支付手段和债权债务的结算手段,同时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被广泛地交易,作为国际金融资产的载体存在。在这个阶段,该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升,交易的范围不再是区域性的,而可能已经具有全球性质,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主要的交易货币之一。通常情况下,该种货币也成为国际融资的主要提供者,成为国际流动性的一部分。

第三个阶段,即该种货币能够作为其他国家国际储备的货币,成为各国政府持有的资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德国马克(及后来的欧元)、日元、瑞士法郎的国际化跨越了第二阶段后迅速成为辅助性的国际储备货币,成为美元之外的国际化货币。虽然,从规模和国际化的水平看,这些货币与美元还存在差距,不是国际货币的标准,除了欧元之外也还不是锚货币,但是国际货币的基本职能都已经具备。

在国际货币发展的第一阶段,客观上要求它的价值具有稳定性,可以比较便利地成为国际经济交往的计值手段。当发展到第二阶段时,在稳定性之外要有流动性,发行国际货币的国家要能够通过适当的渠道提供这种流动性,这就要求该种货币的资本市场有一定程度的开放,资金的跨境流动要有一定程度的放松和便利性。第三个阶段来到时,客观上会要求它还要具有保值、增值性,以该种货币计值的金融资产能够提供这种保值和增值的可能,并且要具有相当的市场容量。目前人民币只能说开始了第二个阶段的国际化进程,要向第三阶段推进有待时日,需要等待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国内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需要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中国政府正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始于2009年,当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当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来减少我国进出口企业的汇率变动风险,避免美元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产生冲击。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自2009年以来迅速扩大,2010年全国人民币贸易结算的规模增加至5063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58倍,2011年达到2.08万亿元,2012年增加至2.94万亿元,2013年跃升至4.63万亿元,2014年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更是达到6.55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41.5%。2015年跨境结算规模就达到7.2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0.5%。2016年,因为人民币汇率下跌以及贸易规模下降预期等因素,跨境结算的规模有所下降,为5.23万亿元。但是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的结算规模仍然上升,从2015年的2.32万亿元增长至2.46万亿元。人民币还在2016年10月1日起正式成为SDR计值货币篮子的成员,成为仅次于美元与欧元的第三大国际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初期的直接目的是让国内进出口商免遭美元汇率波动风险,但除此之外,还有着更加长远的战略目标,那就是应对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以及维护中国国际金融利益。从长远看,推动人民币走出去,分散我国在国际金融资产上的风险,避免我国境外金融资产的价值损失,尤其是在极端条件下免受美国失信行为的损害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目标。我国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积累了将近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些资产目前主要是以国际货币发行国家的政府债券的形式保有的,其中美国政府债券占比较大的比重。随着美元和其他外汇储备货币不断贬值,我国在境外的金融资产价值就会受损失,因此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让人民币走出国门,成为我国在境外投资的计值货币,不仅可以让我们的“软资产”变成境外的矿产资源、土地、优质企业的所有权等“硬资产”,还可以让我们的境外资产避免外汇贬值可能带来的损失。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还可以让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分享国际货币发行收益。

用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就要求人民币必须保持价值稳定。一国主权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由购买力衡量的基本价值的稳定是关键因素。这一点对于非“关键”货币的其他国际货币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美元甚至欧元在国际货币经济体系中处于一种核心地位,即使其价值发生一些波动,国际社会很难大量抛售转而持有其他货币。而对于非关键货币的国际货币,价值稳定是维持其国际货币地位的前提,否则其国际货币的地位将被削弱。因此,非关键货币作为国际货币所付出的成本比“关键”货币要多。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保持了多年的国内价格稳定,通货膨胀率一直很低。人民币对内价值一直很稳,加之人民币由于长期盯住美元,其对外价值也很稳定,人民币开始走出国门,被周边地区、国家所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在边境贸易中作为计值货币和流通手段奠定了基础。但是,还不能说中国已经完全具备了维持人民币价值稳定的条件,因为我们目前维持人民币价值稳定是在资本账户仍然存在较多管制的状态下实现的,如果能够在资本账户自由兑换且人民币汇率不紧盯美元的条件下,仍能够通过市场的均衡维持人民币对内和对外价值的稳定,那么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条件就会得到巩固。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从国际货币的发展史来看,一国的经济规模、经济实力只有达到一定程度,该国的货币才会被别国接受,否则其使用的普遍性就会受到限制。一国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一方面表现为其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另一方面还表现为其出口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已经排名世界第二,国际贸易也已经排名世界第一,人民币已经有了成为国际货币的基础性条件。但是这一条件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将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与美国、欧盟相比较,仍然存在差距。因此,人民币要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尚需等待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的健全和金融市场的规模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只有高度发达、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才能为国际范围内的资产转移、资金流动提供低成本的服务。作为国际货币的发行国,还要能够为境外提供以该种货币计值的金融资产,并且以该种货币计值的金融资产也必须有足够的数量和流动性很强的交易市场,才能满足外部经济主体拥有储备资产的需求。欧元诞生以来尽管在各个方面都与美元形成了竞争局面,但由于欧元区资本市场仍处于分割状态,欧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吸引力也就无法与美元相比。这也是为什么美元汇率虽然一路下滑,美元在国际储备上的地位并未被动摇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民币要成为功能齐全的国际货币,即既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又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在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完善方面还有许多步骤要完成。

货币国际化还要具备一定的政治基础。货币国际化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问题,它对该国的政治也会有较高的要求。一般而言,发行国要政局稳定,在国际上有良好的形象,在地缘政治格局中能发挥重要影响力等。对于中国来说,上述条件也已基本具备,但是,中国作为政治制度与西方不同的发展中大国,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对世界发展的不同看法,在亚洲与美、日等国有着潜在的利益竞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难度。因为美、日等国不会愉快地看到中国的崛起和影响的扩大,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是中国在亚洲和世界发挥影响的途径之一,也一定会成为美、日试图制约和遏制的目标之一。因此,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走向国际舞台,最大的障碍之一可能就是来自地缘政治的制约。

综上所述,人民币已经逐渐具备了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但尚没有具备所有条件。另外,笔者还想强调的是一国货币即使已经具备了作为国际货币必要的条件,但这也仅仅是必要条件而已,是否具备充分条件还取决于国际社会对该国货币“实力”的评判。一国单方面是很难让本国货币国际化的。为此,中国一方面要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越来越深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建立更为市场化的金融体制,发展金融市场,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内部基础;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人民币被更多的境外市场接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