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富的真相:你应该知道的98个经济学关键词
- 蔡平 吴永佩
- 3024字
- 2021-03-27 19:06:10
第2节 关系民生的代名词——物价水平
2011年3月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把今年全国物价调控目标设定为CPI涨幅4%左右。这一目标,与2010年的调控目标相比提高了一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半年以来至今月度CPI最高点低了1.1个百分点。
为什么温总理会将物价水平定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呢?因为物价与老百姓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它最直观地反映出生活水平的高低。我们经常听见挎着菜篮的大妈大婶们在街头巷尾议论:“如今啥都贵,带一张红票子去买菜,回来就剩点零钱,还没买回多少东西。”或者说:“最近还不错啊,买回这么多东西,要是搁在前两年,200块都拿不下来。”于是一帮老姐妹纷纷点头:“可不是嘛!”可见,物价水平变化的概念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物价之所以这样令人关注,是因为物价的变动最直接影响到的就是百姓的钱包,它关系到人们生活负担的大小,生活水平的高低。如果物价上涨,那么要购买同样数量的消费品就必须支付更多的钱,我们的开支就增加了。尤其是食品、日常用品的涨价所造成的影响更为明显,谁都不可能不吃不喝,所以这部分的开支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它们的上涨无疑增大了我们的生活成本。
这类商品涨价的影响在较低收入的家庭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本来就在“生存”这个层面上挣扎着,收入的绝大多数都用在了赖以为生的生存资料上,对于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非常弱,涨价使他们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而中高收入的家庭固然可以从那些为享受生活的开支中节减下来,从而不会承受太大的压力,但是毕竟减少了更高层次的消费,生活质量就会下降。
说到这里,我们要涉及一个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曾经根据统计资料,总结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总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而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这个规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恩格尔系数就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
除食品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随着家庭收入的不断增加,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间之后,同样呈递减趋势。
根据这一定律所得出的结论,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09年的37%和43%,而美国自1980年以来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为16.45%,日本自1990年以来平均为24.12%。这说明我们的生活仍然没有达到富足的阶段。
尤其进入2010年以来,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已经达到39.76%,接近40%,幸福指数大幅降低。其中原因必然包括这段时间以来大批食品、日用品的集体涨价,还有教育、住房、医疗等也在大块大块地占用着我们的钱包,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些和食品一样也是人们的基本需求,是必要的生存条件,可想而知,这一系列狂潮一般的涨价,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低收入人群的影响更甚!看到这里,大概你已经热血沸腾地大声呼喊:“控制物价!降低物价!还我生活!”不错,物价上涨绝对是影响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于物价上涨这件事,我们必须理智地分析一下,我们在之前的章节中说过,物价是市场活动的直接体现,它的涨落不但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还受到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摆脱萧条开始增长的时候,必然会引起一定的物价上涨。那是因为随着经济的繁荣,居民对各种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引起产品的利润增大,从而拉动价格上涨,吸引更多的生产者加入进来。而另一方面,经济的繁荣也使居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这一系列情况都增加了对货币量的需求,货币的发行量增大。
这个过程是不是有点熟悉?是的,这就是我们上一章所提到的通货膨胀的表现。从之前我们所了解到的通货膨胀类型可以知道,上限在3%~5%之间的温和型通货膨胀并不会对经济造成破坏,在这个过程中,居民消费支出固然增加了,但是同时居民收入也在成比例地增加,在这种水涨船高的过程中,居民对于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也随之加强了,因此不会对生活水平造成太大的影响。
因此,物价上涨对于生活水平的影响程度,要取决于与此同时居民消费支出增加的幅度和居民对价格变动的承受能力两个主要方面。
另一方面,是不是一路走低的物价就一定会带给我们幸福的生活呢?
答案也不尽然。
诚然,大家都盼着物价能低点、再低点,尤其是眼下的房价。物价下降最直接的受益者肯定是我们这些老百姓,以前可望而不可及的高档商品很快就会“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我们尽早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同时,也让我们口袋里的钞票有了更强的购买能力,从而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能够安安心心地买到任何想要的东西,自然人心安定,社会的稳定也就不成问题,这样一来,生活水平自然不会低到哪里去。
另一方面,低物价必然降低产品成本,那么就有利于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可以占领更大的市场,减少外国货在我们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国富民强,自然民生问题迎刃而解。
但是——我们一定要强调这个“但是”——我们希望的物价降低,实际上应该是物价指数的下降,它是反映各个时期商品价格总水准变动情况的指数,是大部分商品的市场价格处于下降趋势的综合反映。也就是说,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各类商品都在慢慢地从刚上市时的昂贵,逐渐走向便宜,而不是说物价越低越好。物价长时间地、持续地走低,绝对水平下降,会对经济生活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首先,过低的价格会导致企业效益下滑,影响职工收入水平。物价走低,企业通常难以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一是因为员工的工资是必须按时足额支付的,二是由于需求不足会使部分生产能力闲置,三是固定成本不会因此降低,从而引起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甚至亏损。企业的效益不好,自然而会影响到员工的收入水平,收入下降的家庭自然要减少消费,这样发展下去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市场的活跃程度,造成经济发展变慢。
其次,过低的物价会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员增加。如果一个国家的物价长时间走低,市场就将处于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环境,产品相对过剩。而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有着选择的主动权,于是企业往往把价格竞争作为占领市场的主要手段。宁可少获得利润也不能让其他对手占领自己的市场,于是便竞相用更低的价格打动消费者,恶性循环之下导致价格总水平进一步下降,而消费者面对降价大潮,往往认为“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于是选择观望,其结果是市场需求更加萎缩。生产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企业面临经营困境,部分生产能力不得不闲置下来,很多岗位变得多余,失业人口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必然下降。
第三,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农村,农产品收购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农业收入的增减,物价过低会导致农民收入减少,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前一章的内容我们了解到“谷贱伤农”的情况,而中国部分地区少数蔬菜品种出现“卖难”的现象,在一些蔬菜产地,卷心菜、大白菜等的收购价格跌倒了一毛甚至几分钱一斤的地步,已然跌破农民种菜的成本价,这让部分菜农遭受惨痛的损失,甚至有人为此自杀,物价过低的后果是多么可怕啊!
不管经济风云如何变幻,物价始终伴随在我们左右,过高不行,过低同样不行,“站在天平的两端,一样的为难”,为了稳定物价,为了民生的安定,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均衡点,我们始终在探索和努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