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越领导者的智慧(精华版)
- 陈树文
- 4094字
- 2021-03-26 12:27:58
三、领导者的分权智慧
(一)分权的理论
分权是和集权相对的概念,是指组织为了达到通过分层来领导全局的目的,使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层次职位上分散,让下级层次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和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作出决策。
分权是一个组织系统向各机构部门之间进行管理职能、权利和义务的分工,是制度规定的权力分配。分权是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的一定程度的分散。分权也就是将整体领导活动加以分解,实行分而治之。分权不是放任,不是撒手不管,要“分而不散”。分而治之,是指领导者将权力根据现实工作的需要,或按一定的组织结构、组织形式分配到各管理层,对领导者来说,是一种“事不躬亲”的管理方式。“分而不散”,说明权力虽有所分配,但行事仍依托于领导者这一主心骨。分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管理的集中统一和组织的内部协调,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管理学家认为,有效的管理措施来源于管理重心的变化,建议从对过程的控制管理转向对结果的诱导与管理。领导和管理的职能不同,管理注重的是短期行为,主要是经济学上的效率原则,关注的是结果;领导注重的是长期行为,主要是系统论上的统筹全局原则,关注的是效能。分权是领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权是把整体领导活动的系统分为事前——事中——事后。分权的智慧是抓两头放中间,重心在事前和事后领导,而将事中的领导活动分权给下属部门或机构,寻求的是目标、手段、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二)分权的好处
社会分工的结果是职能的专业化和权力的分散,分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分权可以转换领导者角色。通过分权,领导者可以从职能管理者转变成为高层管理者。作为战略家,应更多关注组织目标、战略思想、信仰、价值追求,而将职能性工作、事务性工作分权给下属去做。
2.有利于分级决策。单位的规模越大,组织系统层级越多,上层领导与基层的距离越远,需要处理的事务越复杂,就越需要把更多的决策权分给熟悉情况的下属,这样就可以使决策明确化,增强决策的灵活性与及时性,有利于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使组织决策更加合理化。
3.有利于分层负责。在分权的条件下,各下层有自己应有权力的同时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既能解决下层“无权少做事”的问题,又促使下层在行使权力的同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有利于提高决策质量。分权后决策具有群体性的特点,各种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群体决策质量要优于个体决策。
5.分权是领导者走向成功的“分身术”。领导者受能力、知识、经验、精力等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能够实现有效领导的下级人数和组织机构是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领导幅度,领导就会顾此失彼,鞭长莫及,其领导效能就要大大降低。分权能减少组织层级,实现组织扁平化,可以使领导者长出“三头六臂”扩大领导幅度。分权不是没权了,分权是更有权了,这就是分权的智慧境界。
【案例链接1】
英国大出版家那茨可里夫生平所做的事业极多,如果换成别人,早已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他仍能从容不迫,应付自如。许多朋友对于他这样的才干觉得惊奇,他说:“我自己只担任指挥工作,一切机械式的事情都交给那些能够胜任的人。我深知要成就事业,最重要的是时时创新的计划、指挥得法和监督不懈。至于那些凡是助手能够办理妥帖的事情,我尽可不必动手。”
【案例链接2】
据《清史稿》记载:“三藩之乱”时,占据台湾的郑经也渡过了海峡,占领了泉、漳、温州等地。消息传来,康熙皇帝正率诸皇子在畅春园练射。闻报,康熙无动于衷,战报接二连三传来,台州也失陷了。皇子和大臣们都很急切的等待皇上降旨,可康熙仍一心射箭。回宫以后,康熙方说出一番道理:福建离京城千里之遥,消息传报费时,而且我不太了解情况,圣旨一下,前方督抚不遵旨不行,遵旨就难免误事,倒不如让他们自己相机行事。
(三)黑箱操作的分权智慧
黑箱操作——只管两头不管中间——是领导分权原理的要求,也是领导分权的智慧体现。
“黑箱”又叫闭盒,即技术上不能直接打开观察,或直接观察会破坏其内部结构,失去其本来面目的系统。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指出:所有的科学问题都可以作为闭盒,研究的唯一途径就是利用它的输入和输出。维纳后来又把“闭盒”称为“黑箱”,即不打开黑箱,而是利用外部观测,考察对象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来了解黑箱的特征和功能,猜测其内部构造和机理。就像中医一样将人体看作一个黑箱,不能把内脏打开来探病医病,但却可以在不干扰人体本身生理病理的情况下,只管输入和输出情况,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获取黑箱的输出信息(即症状、体征等病史资料)进行辩证分析,判断疾病的本质,得出诊断结果,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输入信息),将其输入到黑箱中,观察其输出反应,来推断诊断与治疗的正确与否,达到诊病和医病的目的。
黑箱方法是当代新的思维方法,是解决复杂系统的科学方法。黑箱操作,用于领导活动是指“只管两头,不管中间”的领导方法。“两头”指输入和输出,“中间”指执行部门或执行者。“只管两头”就是领导者只给执行部门输入决策指令和发动他们贯彻决策指令,并了解输出情况即执行结果;“不管中间”是说执行部门如何去执行及具体执行过程怎样,由于是执行部门之专责而非领导职责,所以领导者可以不管,领导者管了就属于管了不该管的事,就会发生越权和侵权行为。
黑箱分权智慧一方面要求“一把手”必须把精力放在正确决策和对执行结果与决策目标进行比较上,使执行操作部门成为黑箱;另一方面也要求领导者必须从外部,即通过输入和输出来影响、推动黑箱的运作。操作好黑箱,领导者就会走出“日理万机——劳而无功”的误区,走上“不问琐事——无为而治”的正确领导之路。
【案例链接】
邓小平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探索。”他主张“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反对“抽象的争论”,提倡“摸着石头过河”。可见,邓小平明确地指出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客体的认识还处于黑箱阶段。“试”、“闯”、“摸”是探索黑箱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有效方法。在认识和改造客体时,要从战略高度把注意力放在客体“输入”和“输出”及其动态过程中。从输入的角度,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心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等。从输出的角度,邓小平提出了将“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输出”结果的评价标准,认为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好坏都应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标准。抓住了这两头,把省市县作为黑箱,分权给他们自主运作,这样既保证了大系统的运行方向,避免系统运转的盲目性,又推动了该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使系统保持着永久的生机和活力。邓小平的领导方法既新又活,也实在,并且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解决了许多问题,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四)相互节制的分权智慧
领导者为了防止下属越权、擅权、专权,并不是将权力紧紧地抓在自己手中,而是分权力给不同的下属,但又不能让哪一个下属拥有绝对权力,特别是在某个要害部门,或某一个重要领域,为了防止出现一权独大、独揽的局面,就要建立一种既相容又排他,既独立又统一,既协调合作又互存戒心的一种“相互制约,相互节制”的权力运行机制,使各种分权之间保持平衡牵制的状态,这样就可以保持权力间的平衡状态,防止某个机关或某个人的独断专行,从而使领导者的统御力成倍增长。表面上看,这种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权力格局有可能使权力分散,降低效率,但实际上,它可以杜绝胡乱决策,避免错误决策;即使发生决策错误,牵制和制约机制也可以作为一种纠错机制而起作用。从长期看,在牵制和制约权力格局中能使权力循着合理合法的轨道行使,避免在非法的轨迹上浪费能量,从而保证组织职能实现,保证决策效率更高。中国古代,宰相权力很大,上听命于皇帝,下统领百官,为了防止宰相大权在手,野心膨胀,跟主公冲突或者叫板,甚至政变反叛,往往以多设副相来分散相权。在这种“合之则呼吸相通,分之则犬牙相制”的权力结构中,如果一个宰相想谋反,另外两个宰相反对,他就没法施行,如果两个宰相想谋反,另一个宰相不同意,也没法施行,除非所有的宰相副宰相全部起来谋反,然而这种可能性是极小的。这就相对地提高了权力发挥的能动作用和防止权力的破坏性。
西方的马基维利主义者有这样一个理论:一个稳固的领导集团,要有一个一号人物,众多的三号人物,不能够在一号人物和三号人物中间再有个二号人物。对于一号人物而言,维持权力的平衡最重要,不能够让一个党派独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对于下三号人物而言,制衡势力的存在,才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否则,自己就成为一号人物的威胁,等于是引火烧身。
【案例链接】
齐桓公依靠管仲治理国家,管仲是唯一的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力。有一天管仲外出,齐桓公召集群臣议事,要再给管仲增加一些权力。大臣们默不作声。齐桓公提议,同意给管仲增加权力的站在右边,不同意的站在左边。大多数人走到了右边,少数人走到左边,只有一个大臣原地未动。齐桓公问他:“为什么不作出选择?”他回答:“我没有明白大王的意思。”齐桓公说:“很简单啊,就是给管仲增加点权力。”大臣说:“问您两件事:第一,您跟管仲比,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是低还是高?”齐桓公回答:“管仲的威望不比我低。”这位大臣又问:“第二,您跟管仲比,谁的能力强?”齐桓公回答:“管仲的能力不比我差。”大臣说:“管仲的威望不比您低,管仲的能力不比您差,管仲已经有那么大的权力了,您还要增加他的权力,您是不是准备把您大王的位子也让出来呢?”
大臣的一句话震耳发聩,点醒了齐桓公这个梦中人,他马上收回了给管仲增加权力的成命,接着又增加了两名副宰相,把原来由管仲一个人管的国家大事分担由三个宰相共同管理。齐桓公安慰管仲说:“你管的事情太多,太劳累了,对身体健康很不利。有了两位副宰相就可以减少很多辛苦,有利于身体健康啊!”齐桓公的理由简单充分,权力就这样分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