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
- 杨凤池
- 22282字
- 2020-08-28 23:49:17
第一节 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的形成
随着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的兴起,许多新的文化含义和理念引入了心理咨询领域。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就是从这些新含义、新理念以及新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一、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形成的背景
(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咨询关系新理念
在心理咨询过程的每一个“此时此地”的实践中,咨询师和来访者咨询关系的建立和保持,皆处于变化之中。随着咨询进程的逐步展开,来访者的内心、咨
书书询师的状态以及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关系都会呈现出动态的变化。来访者由初期高度的期待到某种失落感,咨询师由信心满满到某些挫败感,伴随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的心理动力、内在体验的指向和变换,出现不同的咨询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下,咨询师需要迅速觉察双方的移情和反移情,进行假设-推论-验证-再假设,直至实现正确的个案概念化,使用恰当的咨询技术。来访者“散之在理”,咨询师“统之在道”,来访者由某种失落感经过领悟产生信任感,咨询师从挫败感产生顺畅感,起起伏伏、潮涨潮落。在各种感觉、情绪潜移默化的循环变换之中,内在的潜能被激发,新的生机逐渐显现。
(二)“小改变解决大问题”——咨询技术新观点
咨询师、来访者以及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关系的三个系统之间是一种动态的联系,其动力始终处于此消彼长的互动之中。经验不足的心理咨询师充满了工作热情,急切地想帮助对方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经常产生挫折感;有经验的咨询师比较淡定和节制,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效果逐步显现。所以,我们不妨尝试采用一种新的观点:在咨询全程的一个部分选择一个小的“点”影响来访者观察问题的视角,从小的改变出发,寻求新的解决策略,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在一次咨询会谈和一个咨询全程中多次重复,直至来访者呈现出全新的动力。
(三)“从自我到关系中的自我”——咨询背景新思考
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的文化背景是影响咨询效果和过程的重要因素,文化因素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考虑的因素。由于心理咨询起源于西方,其主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操作方法等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并曾经一度为我们的心理咨询师所努力效仿。其实,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重人情、讲面子,行中庸之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注重个人的修养和自制,在价值观上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具有明显的顺从、关系、集体和自制倾向,这些都与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崇尚自由、竞争、享乐的西方社会大相径庭。在中国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文化里,个体并非是社会心理的最小动力单元。所以,在心理咨询中,要实现“自我”向“关系中自我”的转变。
(四)“技术的土壤是传统文化”——咨询思想新结合
三十年来的临床心理学工作实践表明,对中国人的心理咨询需要采用一种更适合中国人心理特点的心理咨询模式,这种模式应该吸收了西方心理动力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内涵,融合了中国传统心理学和传统医学思想和理念,结合中国人的心理行为特点,着眼于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循环互动关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心理学相结合的精神。
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就是迅速确定来访者的焦点问题,收集资料加以分析、阐释和修通,并整合各种心理咨询技术使来访者获得矫正性情感体验,并促进来2访者出现行为改变的过程。
二、西方各种流派的心理咨询技术
现代心理咨询起源于西方,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被称为20世纪心理治疗与咨询的三大思潮。精神分析也称为心理动力学,是把潜意识的内容挖掘出来,使来访者了解自己症状的心理原因,通过领悟促进来访者的成长;行为主义则是通过改变强化条件来矫正来访者的某些问题行为,以达到消除或缓解来访者症状的目的;人本主义则是帮助来访者在受到尊重和积极关注的氛围中通过回忆、联想、思考、报告某些经验和感受来重新确认自我,由此发现解决自己问题的内在力量。
(一)心理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心理分析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来访者的异常行为表现和不适体验来源于早年生活的心灵创伤以及由此形成的压抑在潜意识里的矛盾冲突,所以精神分析倾向于把压抑在潜意识里的欲望,特别是创伤性的体验或情结挖掘出来,使之进入意识层面。来访者症状的存在或现在的困难是原发性获益或继发性获益的结果。分析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把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在被保护的咨询情境中重新面对创伤或情结,达到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动态的平衡和稳定。
第一阶段,分析阶段。主要目的是着眼于建立工作联盟,倾听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并了解来访者压抑的潜意识冲突。咨询师通过了解早期心理发展的经验、分析原始的心理材料,以动态的眼光去把握一个人的心理,探讨潜意识的深层精神材料,与意识到的心理资料配合起来对来访者做整体而透彻的理解。咨询师需要了解来访者过去的人际关系与情感上的困难或问题,利用其所发生的移情关系观察其使用何种防御机制来处理心理困难,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并深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感受和体会,理解其动态性心理问题。
第二阶段,解释阶段。咨询师在这个阶段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处理移情和反移情。咨询师要渐进性地向来访者进行解释。解释的内容来自分析工作中对症状或情结的了解。解释的目的是让来访者体会并领悟自己的心理困难与过去生活的关系,或者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情结的性质。咨询师给出解释时要充分考虑来访者的自我力量、解释的时机、阻抗的大小以及咨询关系的状况。解释的基本原理是:如果一个人理智上知道自己心理困境的真相,并且了解处理的途径,就会自己指导自己向适宜的方向改变,适当地处理困难。
第三阶段,修通阶段。在咨询师的支持下,引导来访者重新面对过去的创伤,透过对移情关系的理解正视过去的情结,促使从领悟到情感与行为的转变。在修通阶段,做好咨询工作的要领是:选择来访者容易做出的局部性改变,经由多次重复性的尝试,逐渐推动引发大的变化。咨询师可以通过讨论与分析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所发生的情感变化与冲突,引导来访者产生领悟。在纠正其过去的创伤体验与情感反应模式的过程中,经常不顺利,有时会遭遇抵抗,只有屡次尝试,才能不断进展,得到逐步的改善。这就是修通的过程。对于有严重心理创伤的来访者,可能有因受不了面对旧创伤而发生急性应激状态的危险,需要采取比较慎重的方式,不勉强来访者去做感到比较困难的事情。
第四阶段,结束阶段。结束阶段的任务是促进来访者人格的成熟。精神分析帮助人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有理性的人,可以靠自己的理性与智慧来指导自己,督促与管理自己的情感与行为。随着心理咨询的进展,来访者的理智思维与行为出现频率逐渐提高,可以逐渐面对自己内心的情结问题,并且可以经由启发与领悟去改善自己的心理,潜意识冲突已经修通,来访者已有能力处理分离并准备接受咨询的结束。
总之,精神分析师通过心理分析协助来访者处理心理困境,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的情感,促进来访者行为的改变、体验咨访关系的改善,经由领悟而促进自己的成熟。
(二)行为主义心理咨询——行为矫正
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心理学帮助方法称之为行为疗法。行为疗法就是通过设计某些特殊的治疗程序,进行学习和训练,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替代性行为。各种病态行为都是个体在其过去生活经历中通过条件反射、观察模仿等学习方式而获得的,是对环境适应不良的结果。改变行为的技术有系统脱敏法、冲击疗法、厌恶疗法等。
行为主义理论用于心理咨询的模式主要由以下四个阶段构成:
1.准备阶段 对目标行为进行观测,为行为分析和选择矫正方案提供依据。一方面要客观、具体地定义目标行为;另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记录方法,记录异常行为发生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
2.行为分析阶段 在行为主义心理咨询中,行为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行为分析,明确靶行为,以便能够有的放矢地帮助患者解决其主要问题,了解与问题相关的因素,选择有效的干预技术,测量和监察咨询过程。
3.行为矫正阶段 纠正或消除异常行为或建立新的适应性行为。咨询师与来访者通过协商制订咨询计划,选择合适的咨询方案和方法,实施咨询计划。
4.效果评估阶段 在行为矫正后,按照记录的资料进行评估,评估咨询的效果。
(三)人本主义取向的心理咨询——以人为中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又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罗杰斯的人性理论和自我理论认为,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源在于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的失调,所以咨询师应该以来访者这个人为中心。“以人为中心”要4求咨询师从来访者的视角出发,强调来访者的自我概念;每个个体本身就存在“机体智慧”来评价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同时,区分了两种自我概念,真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者的平衡和谐与否,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是来访者心理成长的三个条件。同时,良好的咨询关系对促进来访者的改变有重要作用,咨询师的个人人格和生活态度也对咨询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在使心理学实现“本土性契合”的大背景下,构建心理咨询的理论框架,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沃土之上。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中国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智慧一直深存于我们的血脉和脑髓中。对我国民众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影响较大的有儒、释、道三种主要文化思想,儒家讲究积极进取,道家推崇清静无为,而释家主张顿悟与超越。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已经包含了某些与现代心理咨询相暗合的观点。
(一)儒家思想
1.“仁”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的基本思想是爱人。儒家认为,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必须具备“仁爱”的态度,提倡“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才能与他人达到“共鸣”。只有能够深刻地体验他人内心的情绪情感的人,才能获得信任,建立稳定而协调的关系。
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的是情感问题,有的是亲子关系问题,也有职场烦恼以及各种离奇古怪的症状。每个来访者都觉得自己非常痛苦,很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也似乎十分艰难,非常神秘。但是,透过这些人们在表面上的差异,一层又一层地揭开伪装,我们看到的会是什么呢?
地球上有高山、森林,也有大海、盆地,它们看上去是那样的不同,但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打井,打到底出来的东西都一样。人也一样,男女老少、各有苦恼,在纷繁的现象背后,人到底在呼唤什么?就是一个字“爱”。实际上,人最需要的就是“爱”。
如果一个人吃得不好,营养不良,可能不会长得健壮高大。同样,如果没有爱,这个人就没有幸福和快乐。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亲人的爱是可以顺畅流动的,孩子可以开心地拉着爸爸妈妈撒欢或推着爸爸妈妈一起玩游戏,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就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可能很贫困,可能没有地位,可能没有权势和荣誉,但他们依然幸福快乐。从这个家庭出来的孩子无论遇到何种困难,身处何种逆境,都依然会乐观地、坚强地生活下去。
我们每个人都在以各种方式得到爱,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获取爱。由于渴望爱的需求组合的不同和优先级别的差异,就产生了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抑郁症,甚或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或者自恋性人格障碍等。具有“仁爱”之心的心理咨询师循着“爱”的轨迹观察来访者,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故事就容易理解了。
2.“和为贵”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礼之用,和为贵”是儒家思想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儒家认为,“礼”起源于调节人的欲望,礼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论语·尧日》中提出,“不知礼,无以立也”。只有在礼的调节下,才能达到人际的和谐与合作。孔子强调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行为合于“礼”的规范,达到人际的和谐与合作;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君子是能够保持自己的个性,也是能够与人和谐相处的。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不能强求一致。如果能正确处理和利用这种差异,在互补中更有益于共同利益的实现。在《论语·季氏》中还提到,“和无寡”,意思是,如果能够“和”,就不会是孤家寡人了。儒家的这一系列主张,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是有指导意义的,也是改善国人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
“礼之用”和心理咨询的基本设置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心理咨询的基本设置主要是时间、地点、收费以及预约与取消等方面的技术要求,设置界定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清晰的界限,有利于避免来访者突破界限的问题。心理咨询只能在咨询室中进行,咨询师和来访者是一种职业性的关系。咨询师不应该和来访者一起出去吃饭或者接受他们咨询之外的要求,也不应该成为来访者的朋友,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私人咨询机构,还是在高校针对大学生所做的咨询,都必须遵守这个规则。每次咨询时间的长短、咨询的频率以及取消或者打破约定的处理方法都是预先约定的,每次咨询的费用也是固定的。有的来访者的问题就表现在以各种方法突破这些设置,搅乱和咨询师的关系,这也是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所在,咨询师必须严格遵守咨询的设置,把握好和来访者的边界,以礼相待,开诚布公,这本身对来访者就有积极影响。
“和为贵”对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咨访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和谐融洽的咨访关系就是一种最基本的治疗要素。心理咨询师怎样做才真正会对来访者有帮助呢?咨询师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怎样去帮助来访者,而是怎么样做才能避免对来访者的伤害。来访者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伤痕累累,非常容易受到再次伤害。咨询之初,来访者对咨询师抱有特别理想化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的无心之语都会让来访者听到“弦外之音”。所以,咨询师首先要调整急于求成的心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避免造成新的伤害。来访者来到咨询室,因为心理苦恼而求助于咨询师,这个苦恼就是他从小到大跟别人打交道都受伤害。6心理咨询师与他建立了关系,互动时出言审慎,使得他获得了一个全新的体验——居然和一个陌生人和睦相处了一个小时,一点儿伤害也没有感觉到,这对来访者就已经是很好的帮助了。
3.“中庸”是心理平衡的重要依据 儒家所主张的中庸之道,就是反对“过”与“不及”,我们可以用这种观点来分析人类的情绪情感。喜、怒、哀、乐是人常见的情感,在情绪未爆发前,是无所偏倚的。发作适度,则各得其所,一切都能顺利地发展。从人类的心理状态来看,各种情绪变化,只要适度,对人的健康都是有益的。健康的情绪不仅可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能积极动员体内的抗病力量去战胜疾病。相反,极端的喜、怒、哀、乐都会对人的身体带来危害。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帮助来访者能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既不过分,也不太低,达到中和的境界。
例如:一位有洁癖的中年女士,她在五个孩子中排行老三,她一生努力勤奋才分得一点儿父爱。她非常爱她的父亲,也理解父亲的不容易,父亲去世后她就有了洁癖。经过心理分析后,咨询师发现她的洁癖症状是和潜意识里对父亲的强烈不满有关,她对此也表示认同。但是当心理咨询师让她对角色扮演中的“父亲”说几句话的时候,她却说:
“爸爸,我真的想让你好好地活着,我好好地孝顺你。”
这位女士显然压抑了强烈的愤怒和不满情绪,强大的超我和父亲去世的悲哀让她很难表达到自己的愤怒情绪。这时咨询师就需要引导她先表达愤怒。
咨询师:凭什么孝顺他呀!你的愤怒呢!他怎么能对你那么不好,难道他不是你的亲生父亲吗?你可以指责他。你作为一个孩子都能对父亲好,他这个父亲又是怎么当的!大声说,你觉得你这个父亲做得怎么样!
来访者:(哭着小声无力地说)你怎么能这样做父亲?
咨询师:你知道你是坏爸爸吗?我从小就觉得你很坏!你是坏爸爸!
来访者:(依然很小声,但语气更加坚定)我从小就觉得你很坏。
咨询师:大声说,我恨你!
来访者:我恨你,我恨你!你根本没负什么责任,而且对我外婆也不够好,在我外婆临终时你也不来看她,我觉得你就没有一个父亲对孩子应该有的爱。我外婆说你对上不孝,对老婆不忠,对女儿不爱,我也有同感。你虽然把我们养大,但我们没有感觉到父爱……
当这位女士表达了这些深埋在心底的真实情感后,她才能够整合在意识上对父亲的宽容和理解,达到情绪情感和认知上的中和境界,此后才有可能表达出对父亲的孝顺和爱。
4.扮演“适当角色”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儒家的思想里,很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要人和,除了要求每个人能发挥“仁”的精神以外,还要求每个人能扮演并执行各人在社会或家庭里该扮演的适当角色。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特别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的含义是,一个人在社会里或家庭里,要能随时随地随境扮演与执行适当的角色与职责,否则容易发生问题。从临床观察与家庭治疗的观点来看,许多人在家庭里,就是由于没有进入某种适当的人际角色,而发生家庭人际角色混乱的问题,间接地引来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上的困难。因此,提醒人人要扮演“适当角色”这样的观点是心理辅导中经常运用的。
例如:来访者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士,六岁的女儿去世。她非常伤心,工作也停了,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一位比她大六岁的女同事非常同情她,花了很多时间照顾她,希望她能够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但是这位失去女儿的妈妈在度过了半年之后依然不肯离开帮助她的女士,还要求那位女同事做自己的母亲,并在同事家里长住下去。这就遭到了那位女士及其丈夫的反对,他们建议她振作起来去找工作,重新开始生活,但她依然无法从悲痛和无助中走出来,于是前去咨询。
经过交谈,咨询师发现这位女士的角色定位一直存在问题。作为一个母亲,如果在女儿去世之后的短时间内,出现类似小孩子的依赖行为,可以看作正常的退行,属于创伤后应激反应;但是如果在女儿去世很长时间之后,这种依赖行为依然存在,那么这种行为的背后很可能存在深刻的内在原因,这个内在原因让她借退行来拒绝成长,回到幼儿时代。那么,她为什么找不是自己父母的人做父母呢?
实际上,这位女士的内在角色一直是由别人做父母的女儿角色。她小时候爸爸妈妈去世较早,她的哥哥姐姐在父母去世后也扮演了她父母的角色。后来自己结婚有了女儿,等到她自己的女儿稍微长大一些之后,她又成了自己女儿的女儿。而女儿去世之后,这位女士就要再找一个妈妈了。只有让这位女士弄清楚这些一直存在的内在角色问题,她才能真正成长起来,逐渐回到一个可以工作、可以独立生活的正常成年人的角色,即作为一个失去女儿的母亲,继续成熟地生活下去。
5.从“自己”推广到“他人”是成熟心理 儒家思想认为“推己及人”是个性成熟的标志,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或他人不愿意有的感觉、结果或待遇,不应该再强加或继续强加于他人。“不迁怒”的思想也是同理,不将对事件的愤怒强加于其他人,不将对自己或此人的不满在彼人那里表达以发泄情绪,这也是个体人格独立的体现。
从心理辅导的临床经验中,我们得知不少求助者的问题是性格问题,特别是心理幼稚,只会想到自己的欲望与要求,而不会也不能体会他人的需要与感觉,8即来访者“自我中心”的性格问题。
针对这样的来访者,咨询工作的焦点便是启发他们学习如何去体会他人,能发挥“同理心”或“共鸣感”,能站在他人的立场来了解并体会他人,包括自己的家人、配偶、同事或朋友。这样才能发展比较“成熟”的心理与性格。这跟西方基督教所提倡的“无私”与“利他”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在心理咨询上可运用的东方式的说法与观念。
共情是心理咨询师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来访者之所以不能理解别人,甚至不能理解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就是因为他(她)感觉到生活中从来没有人理解他(她)自己,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学习如何理解他人。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无论来访者说什么、做什么,咨询师首先应当站在他(她)的内心世界理解他(她)。所以,咨询师是来访者学习“同理心”或“共鸣感”的最佳榜样。
例如,一位心理咨询师接待了一个总是抱怨别人的来访者,为他做了十几次咨询,在咨询过程中,这个来访者也不断地埋怨咨询师,但心理咨询师始终如一地理解来访者,与他共情。终于有一次,来访者在咨询结束时突然回头对咨询师关心地说了一句:“请多喝点水,我注意到你噪子有点沙哑。”咨询师听了非常感动,尽管她不只这一次咨询中噪子有点沙哑。
总之,儒家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观点和理念,均可运用于指导心理咨询。譬如:有关教育方法主张启发对象的自觉性;要求处理问题从实际出发;提倡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既不怨天,又不尤人;在遇到困难时,不悲观失望,主张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培养成熟、愉快的能力,平静地接受各种结果。孔子与孟子都认为,快乐不能光靠物质利益和社会成就,而在于精神的满足和内心的平衡等等。这些对我们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在咨询室中,咨询师首先要做一个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有礼有节、慈悲智慧的理想客体,以人格感染人格,这本身对来访者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帮助。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的活动,当然,最先得到帮助的还是咨询师自己。
(二)道家智慧
1.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老子关于人生处世的主张,最具特色的是提倡“无为”,并“顺从自然”,主张人要掌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可以按照规律预测进程,预知结局,因势利导,游刃有余;不倒行逆施,不强迫蛮干,不拔苗助长,不急于求成;在危机面前,做好出现最坏情况的精神准备,寻求不坏的结局。留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最好的品质就像水那样,有利于万物而又不争高低,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因而接近于道。居住以在地面为善,心以安于低平为善,与人交往以采取仁的态度为善,言谈以守信为善,为政以清平为善,做事以量力而行为善,行动以合乎时宜为善。正因为什么也不争,所以也就不会担心有什么过失。
现代心理学重视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和心理与环境的内外一致,道家思想恰恰体现了自我的内在和谐与人我、物我的外在和谐对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下面案例中咨询师的做法就体现了这一智慧。
咨询背景:来访者有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表妹,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关系特别好,然而这个可爱的表妹如今却给她带来了无尽的苦恼。从来访者懂事开始,大人们就把她们俩在各方面进行比较,小的时候比学习,长大了比办事能力、表演活动等等。在她的记忆中,有一次小学考试得了199分,得到了家里所有人的夸奖,就在她还沉浸在喜悦中时,表妹带着200分的成绩来了,于是她夺走了所有人的目光,来访者立刻产生了一种由天上跌落到地下的感觉。工作后,这种比较仍在延续。来访者和表妹都曾在一个地方实习,大人们总会说表妹办事能力很强,又很会跟领导相处;数落来访者做事丢三落四,瞻前顾后,不如表妹。尽管来访者认为自己在处事上挺有主张,做事也挺有条理,但是久而久之,表妹逐渐演变成了她做事的一个标尺,无论做什么事情,她自己都会自然而然地跟表妹比,而且比较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是她不如表妹,于是变得特别没有信心、没有希望。来访者不愿继续这样生活在表妹的影子底下,带着这一愿望,她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咨询师:我问问你,如果现在你妈妈、表妹和周围的同学都夸你很优秀、人缘也好,你的那种困惑就解除了吗?
来访者:怎么说呢,会觉得稍微减少一点,但是我觉得在潜意识里还是会有一点比较,即使我表妹那么说,我觉得我还是不如她。因为长时间周围人对表妹和我的比较,现在我自己就会给自己下一个套,就觉得这事我做得不好,不如她。
咨询师:有那么一类人,无论每天做什么事情,学习也好,工作也好,总是以寻求到别人的表扬、赞许和鼓励为目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可能每天要做的事情跟他发自内心要干的事情之间就有一定的距离,这样一来他的烦扰、紧张和焦虑就增加了。比如说他要沏一杯茶,他自己爱喝的是花茶,但是他知道你爱喝苦丁茶,所以他就找苦丁茶来给你沏,自己也喝苦丁茶。那么这样一来,他心里就有一种不满,就是忙活了半天,大家都喝到了爱喝的茶,只有他喝的是不想喝的茶,这时候心里就烦了。这种感觉熟悉吗?
来访者:对,原来有的时候会有这种感觉。我想宁可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去,周围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可以重新彻彻底底做我想做的事情,不受周围任何人的束缚。
咨询师:我觉得你应该看到这一层,就是想办法不要以别人的鼓励和夸奖为自己行为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摆脱掉跟表妹之间的这种竞争夸奖的关系。
来访者:这种状态都已经好几年了,想摆脱掉好像有些困难。
咨询师:你也可以不改变,我完全尊重你的选择。你能不能现在就做一个决定,愿意改变,还是不愿意改变?
来访者:我愿意改变,我愿意做我自己,这是实话,只是不知道怎么样去做。
咨询师:那么我们有可能做些什么改变呢?
来访者:改变就是为自己活着吧,比较自由,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而不是总被谁压迫着,或者被我表妹的阴影笼罩着。
在这个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起初尝试通过假设的方式,来纠正来访者认知上的偏差,这种方式尽管得到来访者的呼应,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于是,咨询师又通过举例向来访者说明其思维和行为方式,以便来访者能更清晰形象地认识自己。在得到来访者的认可之后,咨询师把选择权交给来访者,趁热打铁,继续对其进行认知偏差的纠正。当来访者停滞不前的时候,咨询师不强迫蛮干,而是“跟着来访者走”,相信来访者是自己问题的专家,顺其自然并因势利导。
2.少思寡欲,知足知止《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意思是说:过度追求美丽的色彩,会使人眼睛变盲;过度追求动听的音乐,会使人耳朵变聋;过度追求鲜美的滋味,会使人口舌变木;纵情狩猎会使人心发狂;痴迷奇珍异宝,会使人行为出轨。
因此,既然圣人做事是为了生存而不是为了享乐,那就抛弃“礼”而采取“道”和“德”。《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说:治理天下合乎“道”,连战马都会被拉回来种田;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孕的母马都会被送上战场,以至产驹于野外。
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换句话说,我们要降低利己私心与过高的争权、争名,对人对己不作过高要求,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适可而止,知足常乐。许多人的心理困境来自于过度的欲望,老子的论述可以成为咨询师启发来访者的金钥匙。
3.知和处下,以柔胜刚 老子的重要思想之一便是以柔胜刚。这种“曲则全,枉则直”(参阅《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或者“柔弱胜刚强”(参阅《道德经》第三十六章)的思想,是很反常理的理论,却是“道”之精髓。老子说明:人活的时候是柔弱的,死了就变成僵硬的;万物草木活的时候又软又脆,死了就变成又枯又干。所以,僵硬属于死亡之族,柔弱属于生存之族。兵器如果僵直,就不是上等的;树木如果僵直,就会被砍斫。因此:“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许多人的心理困境来自于过分的强势,老子的观点可以让他们体会“弱”的妙处。
4.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老子主张,一个人要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或缺点,好去应对,并能好好地去主宰行为和规划生涯。这样就能战胜自己,这跟心理咨询有直接关系。每个人都需要自我成长,自我成长的主要任务就是认识自我,理解自我,让自我回归真实。当一个人能够认清自己内心的情结与压抑,并能恰当处理的时候,他的自我力量就会强大起来。
下面的案例就是对这一点很好的说明。
咨询背景:小钱是一个害怕谈论死亡、甚至害怕看到与死亡有关事物的女孩。这种感觉源于她上小学时经历的一件事:20年前的“五一”期间,姥姥去了,当时家里人为了让她准备考试,直到七月份考试结束才告诉她,这件事在她心里烙下印迹。因为小钱从小是姥姥带大的,至今小钱也不能面对、接受姥姥去世的事实。而十年后的另一事件使小钱深深地陷入死亡恐惧的漩涡中——2004年的一天她突然得知前男友被人砍伤致死……她经常回忆起男朋友过去像兄长一样照顾她的时刻,这使她对死亡的恐惧进一步加深。此后每当小钱看到电视上血腥或死亡场面时,精神都会高度紧张。小钱家住二楼,一楼有家商店,商店旁有家卖寿衣、花圈的小店。小钱为了回避寿衣店,每次绕道去较远的商店买东西。一天晚上,小钱着急买东西第一次走进那家店,出来时看到寿衣店,当时感到头晕、害怕,急忙跑回家,但是仍旧神情恍惚、内心恐惧。从那以后,小钱晚上经常失眠,以致白天上班无精打采,工作质量下降。为了摆脱死亡恐惧的笼罩,小钱选择心理咨询的帮助。经过前面的咨询,来访者已经开始面对现实,对死亡的恐惧大幅减轻。
咨询师:小钱,现在你对姥姥和男友的去世,和开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来访者:我觉得现在有点相信他们走了。自从我姥姥去世之后,这么多年我一直都不相信人会死这个现实,因为以前我觉得我没有看到过人死,所以我就觉得人不会死。
咨询师:那么恐惧的程度呢?
来访者:恐惧的程度没有那么强烈了。我觉得我可以接受他们死亡的事实。因为我觉得明明现实中已经死掉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却一直是没有死掉的人,所以我就觉得恐惧。
咨询师:有很多事情,就发生在我们一个可怕的预期当中。如果它真成为一个现实,而且我们能接受这个现实,恐惧度反而就降低了。而如果你仅仅想否定现实,反而会强化不好的感觉。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就是可以坦然面对一切发生在他眼前的现实。
来访者:哪怕是死亡。
咨询师:对。希望你在分离中学会成长,更好地生活。
来访者:好,谢谢您。
从上面对话的第二组对话可以看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来访者逐渐面对现实。从第三组对话可以看出,来访者能够确认使用回避、否认的防御机制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当来访者开始认识自我,了解自己内心的情结时,心理上就有了一定的成长。
(三)禅的真谛
在禅宗看来,人生有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执迷于世俗利益的层次,是最低的层次。二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摆脱了世俗利益的束缚,然而又被佛法束缚了起来,它虽然高于第一个层次,但还不是彻底的解脱。三是“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不仅克服了世俗利益的束缚,而且连佛法的拘束也已经摆脱,这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境界,只有这种境界才潇洒解脱,自由自在。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禅宗强调佛就在心中,涅磐就在生命过程之中,理想就在现实生活之中。把彼岸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把对未来生命的追求转换为内心反求。禅宗反对舍弃现实感性生活,歪曲自性去寻求超越,而是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超越意义,实现理想精神境界。“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就是提倡心灵沟通,会心体悟。从“青青翠竹,郁郁黄花”中发现禅意。
人的本性既然是自然的,也就是内在的,是内涵于人身的本质性存在,人的内在自性是生命的主体。人的现实感性生活是自性的外在作用和体现,人转化为佛是自性的发现,是由此而生的精神境界的显现。人的自性是内在的又是超越的,因为内在本性是清净、圆满、纯朴、觉悟的,是离开一切现象,有别于人的外部表现的。禅宗认为修禅成佛,就是见性成佛,就是向自己心性去体认,识得自性便成佛道,便是实现了超越,实现了成长。心理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抽离”困境的过程可以借用禅的公案故事,启发来访者超越自己。
(四)做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心理咨询师
在中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就必须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心理咨询师必须在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掌握西方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并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将两者结合应用,这样才会对来访者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力。中国文化影响下的华人骨子里有一种精神:内敛性强,外展性弱。这种精神跟心理咨询师需要做到的节制、保持中立、慎重应对等要求特别吻合。精神分析之所以在中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就在于精神分析跟中国文化内在暗合的东西特别多。
中国的武林高手在跟对手过招时,一般倾向于后发制人,在中国的武林大会上,基本上是谁先出招,谁就会成为失败者。最厉害的高手往往是这种人:他只是看着你,你就已经失败了。心理咨询也几乎是同样的情况,来访者刚到咨询室就开始讲自己的问题,说得纷繁凌乱,反反复复,让人完全理不清头绪,而且他们特别喜欢问咨询师这样的问题:我该怎么办?请您赶快给我个建议吧。此时咨询师一定要稳如泰山,坦然淡定,无论来访者说出怎样惊天动地、骇人听闻的事,都要岿然不动。但是咨询师要特别关注地倾听,充满关爱地看着来访者,要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感同身受地知道自己的苦处,也正在思考如何帮助你去解决。退一步讲,至少也要让来访者感觉到虽然自己说得那么乱,而咨询师却是那么清醒,那么关心自己,咨询师与以往遇到的那些一听自己说话就特别急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假如当来访者急切地想听到咨询师的意见,而咨询师还没有想好怎样做的时候,咨询师也要毫不慌乱。咨询师可以用真诚的态度这样表达:对不起,其实我也没想好怎么办,咱俩一块探讨,但是我想我们肯定有办法。心理咨询师提供的帮助有不同的层次,解决问题是其中一种帮助,大幅度地减轻来访者的痛苦也是一种帮助。有的时候虽然没有解决问题,但是理解来访者的一部分痛苦,帮助他疏导负面情绪同样也是一种帮助。
四、本土化的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
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概括来说,就是以来访者、咨询师为阴阳两个基点,从双方贯穿始终的互动关系的视角出发,寻找来访者问题的焦点,通过良好的咨访关系仔细收集资料,加以分析、阐释和修通,通过引导自发的心理动力矢量方向,并且整合各种心理学技术使来访者获得矫正性情感体验,使咨访双方的关系保持在朝向健康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动态平衡之中。
(一)基点为“阴”的来访者系统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从问题的自然呈现开始,新的改变就已经开始了。对于来访者而言,在一个安全的情境中开始了一次全新的人生之旅。重要的是,来访者的身边有了一个可信任、忠实的倾听者。
正如一个来访者的描述:
“当我来到咨询室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我看到我的咨询师正微笑着看着我,我感觉到我是安全的,这和我以前所处的环境完全不同。我知道你是可以信赖的,你不会伤害我,也不会纵容我,会最有效地帮助我。当你不回答我时,我知道你在看着我。当我真的需要帮助时,我知道你是在的。这就足够了。而且,告诉你真实的想法,我也不会受到过去经历过的熟悉的伤害。”
每个人的经历都如同一本书,有一个独特的故事,来访者也是如此。在这个系统里,来访者以他特有的方式,小心翼翼地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和稳定。症状的存在,本身就是来访者保持动态平衡的一种方式。咨询的进行,意味着原有的、来访者所固守的平衡被打破,能量的流动产生了变化。
一方面,来访者的精神能量可能趋向于积极的方向(阳),开始采用建设性的行为,以替代原有的不适行为;另一方面,来访者的精神能量也可能趋向于消极的方向(阴),产生阻抗,采取更严密的固守。与此同时,在一个受保护的场的影响下,来访者不断地与咨询师发生互动。从咨询动机来说,这是动力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存在能量的博弈,既相生,又相克。
从总的趋势来看,来访者系统的“阳性”会逐步增强,“阴性”会逐渐减弱。经过咨询师的分析解读,来访者对自我有了新的认知领悟,产生积极的变化。这些变化又会反馈到来访者系统中,影响来访者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而产生新的领悟,引发来访者从新的视角思考面临的问题,对自己的困惑产生更深的理解,对关系能够更好地接纳以及开始更深层次的自我观察。通过积极的、有效的调整,逐渐增加自我的力量,与此同时,咨询师的干预逐渐减少,来访者能够面对现实生活。
正如一位患者在咨询结束时所说的那样:“我就像卸掉了盔甲的人,卸掉了精神枷锁的人,心灵自由了,各个方面的触觉都变得敏锐起来。这种感觉,真好。”
(二)基点为“阳”的咨询师系统
咨询师是一个职业角色,有着特定的专业背景和价值取向,又是一个真实而自然的人。在咨询实践中,我们主张价值中立原则,并与来访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咨询师的影响始终是存在的。
从来访者进入咨询室开始,咨询师也开始了有意义的助人之旅。通过倾听、尊重、积极关注等方式和态度,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来访者发生变化的时候,关注“此时此地”的咨询师也会产生深刻的内心体验,比如出现突破咨询设置的冲动和移情、反移情等,都应该迅速觉察并理解其心理学意义。
一般情况下,咨询师会以专业的眼光分析来访者,并会随着来访者症状的改变,逐渐调整咨询方案,见证来访者的成长和改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咨询师是“系统之中”的重要人物。
咨询师系统的动力也随着来访者系统动力的改变而变化。咨询师通过鉴别诊断,选择合适的来访者,建立假设,进一步地证实或证伪,选择合适的时机和适宜的解决策略,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如果假设证伪,则需要再假设,再检验证实或证伪。
咨询中,咨询关系和咨询师掌握的理论技术固然很重要,不过咨询师“这个人”更加重要、更加关键。咨询师能带进咨询关系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就是他自己。许多来访者的问题和情绪都会引发咨询师自己的反应,这种反应又会影响到咨询的过程和效果。
咨询师一方面通过咨询实践为来访者提供帮助,会被来访者投射为带有某些重要意义的客体,对此,咨询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过度的卷入。另一方面,咨询师通过咨询,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促成自身的成长和完善。
(三)贯穿始终的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系统
在心理咨询开始阶段,咨询关系建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咨询效果,并影响咨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许多来访者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存在矛盾冲突,咨询关系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映射出来访者内心的变化。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的专业关系能够让来访者获得新的体验,这种体验会给来访者以极大的帮助。
一般情况下,咨询师都重视咨询关系的建立。在咨询初期,咨询师会非常仔细地关注每一个表现咨访双方特征的细节,努力让来访者理解与咨询师的真实互动关系。关系动力系统表现为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双方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关系动力系统存在两种反馈机制——正向反馈机制和负向反馈机制。正向反馈机制,是指咨询师与来访者能够把双方关系积极变化地反映给对方,面对问题,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使系统保持弹性和稳定性,促进咨访关系的良性互动;负向反馈机制是指咨询师与来访者采取逃避、放弃或挑战、拒绝的态度,对咨询关系的变化缺乏心理弹性的反应,致使非良性互动一直破坏性地进行下去。
(四)心理咨询的两个时间单位
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空距离明显缩短,运用现代化的信息交流手段可以远距离、即时性地交换大量信息,有助于人们快速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不能忍受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长时间和一个对象形式单一地进行交流。虽然这是来访者的心态,但是当几乎所有的来访者都要求加快咨询速度的时候,心理咨询师则需要调整心态和技术。
心理咨询进程涉及两个时间单位:即一次访谈和一个疗程。一次访谈就是一个咨询单元,整个咨询过程就是一个咨询疗程。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以咨访关系为主轴,在一次访谈中聚焦于一个问题为主要会谈单元,这就是第一个时间单位;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不断地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确立方案,实施干预,在咨访双方循环往复的互动中促进来访者的成长。从咨询开始到咨询结束全部会谈单元就是第二个时间单位。
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将整个咨询进程看成一个心理动力场效应的形成和作用过程,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咨询全程中,也贯穿在一次访谈的始终。现代心理咨询的疗程越来越短,对于每一个咨询单元,咨询师应当全神贯注地关注来访者,不断地自我觉察,并把咨访双方即时的互动状态和内在体验以恰当的方式反馈给对方,用所受过的一切训练、掌握的一切技术,努力让来访者有所觉察,有所收获。
来访者自然自发的表达也是对咨询进程的重要贡献,来访者在咨询师的作用下主动参与咨询进程,结合咨询师的反馈深入思考。通过咨访双方的共同努力,咨询师能更好地理解来访者,来访者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进而能更好地面对和处理自己的问题,使咨询在持续互动的状态下有效地进行。
(五)辨别心理动力的矢量方向
在物理学中,“矢量”的意思是既有强度又有方向的力,“矢量”还标志着一定空间位置关系。在以精神分析学为背景的心理动力学中,涉及心理动力的时候,通常是指一些比较原始的、本能的和缺乏理性的动力。而这里的“心理动力的矢量方向”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的坐标位置关系当中的个体,受到这个关系当中各种力量的综合作用而产生的一个心理动力的方向。
在考虑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就会周密地考察在这个个体周围所有可能作用于他的因素,而不仅仅单一地或片面地看到某一个方向。包括在使用干预技术的时候,我们也会综合使用各种干预技术使他的心理动力矢量方向调向正确的方向,始终指向健康的方向。
“矢量方向”给我们一种时间和空间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还需要和“瞬间”联系起来考虑。例如就是在此瞬间,来访者的心理动力矢量方向是指向东边的,下一个瞬间就可能指向西边。如果没有“瞬间”和“矢量”这两个概念,心理动力的方向就是始终如一的,这样才会有无休止的心理咨询。
“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模式”就是要力图打破这种无休止的咨询倾向。我们在这个瞬间把来访者调向健康的方向,而当下一个瞬间他的矢量方向改变的时候,我们继续把他调向健康的方向。心理咨询的过程就变成了在每一个瞬间都把来访者调向健康的方向,虽然来访者的矢量方向一直在变,但这个人朝向健康的方向和趋势是不变的。
我们可以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例进行比较。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出现了心理问题,肯定是早年情结的作用,肯定会有潜意识的原始动力的作用,比如一个人特别恋母,那么他就会不断地追求具有母亲特征的人,不管他在哪个地方,他的这个特点是不变的。可能这一点在整个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理论体系中,在解释人的一贯行为的时候是对的,而不考虑这个人处在什么时间和空间的瞬间。
但是在操作层面上,如果咨询师在某一个咨询单元中,或在某一对特定的咨访关系中,或在某一个咨询的瞬间,一直沿着这样的动力方向来思考问题,就有可能局限自己的思维,也有可能误导来访者的思维,使来访者忽略了意识和潜意识层面的互动,而不断地去理解咨询师所说的恋母,来访者很有可能会曲解很多内容,也很有可能会拒绝和阻抗。如果咨询师在每一个瞬间都把来访者调向积极的方向,而不是机械地使用那些解释恋母的词汇,就可能化解阻抗,推动咨询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例如:有个来访者说:我的女上司老是强迫性地支配我,高标准地要求我,老让我做我觉得做不到的事情,我做不到我自己还特内疚,然后我就忍着,忍到有一天受不了了,我就爆发了。
实际上,来访者的这段话可能就是恋母情结的一种体现,但是咨询师没有必要直接用“恋母”这个词表达,如果我们直接说“你是把她当成你母亲了”,他可能立即就会产生阻抗。觉察到此时此刻来访者的心理动力矢量方向,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此瞬间,你是谁,她是谁,她让你做什么像谁?由于我们在每一个瞬间都能把握住心理动力矢量方向,我们就可以找到符合此时此地来访者心理状态的语言,达到咨询效果。
(六)心理咨询师呈现的三种状态
在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互动大概有三种状态。第一种是咨询师处于被动状态,咨询师要尽量少说话、多倾听,还要收集资料和建立关系;第二种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平等互动的状态,此状态看上去双方有言语往复互动,但是咨询师需要继续收集资料做出评估,并根据评估跟来访者互动;第三种是咨询师采取主动的状态,这是咨询师开始使用干预技术的状态,并且在来访者发生改变的时候再次回到被动的位置直至结束。这三种状态应该交替使用,不应该固守某一种状态。一般说来,在咨询初始阶段主要采取被动状态,中期阶段主要采取平等互动的状态,干预阶段主要采取主动的状态,结束阶段主要采取被动状态。这三种状态中最常要采取的就是被动状态。
我们已知的不同的心理咨询理论观点对咨询师的状态要求各有侧重。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即使是解释,也不可以直接告诉来访者,而是当看到来访者对理解其潜意识里的内容有所准备时,才可以给出这个解释。咨询师总是跟着来访者的步伐前进,咨询师最重要的任务是“跟”,而不是“领”。人本主义取向的咨询师更多地给予来访者人文关怀,在咨询过程中时时以来访者为中心,处于被动的状态。行为主义取向的咨询师处于相对主动的状态,咨询师设计好程序然后有条不紊地进行咨询和训练。无论是系统脱敏法、满灌法还是示范法,咨询师始终是主动的。其他如格式塔、认知行为、心理剧和家庭塑造等学派,咨询师都处于相对主动的状态,即使时有被动,但也很快转入主动,或者平等互动比较多。
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除了在每一个咨询单元和整个咨询全程中有被动、平等互动和主动三个大致的状态之外,在每一个瞬间的咨访互动中,在沿着来访者的心理矢量方向去寻找和扭转方向的过程中,咨询师需要做到在应该被动时处于被动状态,在应该互动时进行互动,在应该主动时要转入主动状态,而主动状态也不能太长,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转入被动状态。
总之,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试图全面而又精微地表达来访者在与咨询师建立关系的开始到结束的具体技术过程:这个过程以来访者的主诉和抱怨式的体验和表达为开端,以咨询师的感受、觉察和技术运用作为反应,再次激发来访者呈现出由于咨询师技术运用产生的体验和表达,咨询师再次感受这些体验和表达,并以与之相应的技术再次应对,使来访者受到启发、领悟,并促进其成长。使用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的心理咨询师不过分要求来访者回忆和探索早期生活事件,而是通过聚焦于心理咨询室对话分析互动状态和对现场发生的故事进行解读,就可以帮助来访者成长。一个成熟的心理咨询师和不太成熟的心理咨询师的主要区别就是能否在这三种状态之间灵活转换,一个不太成熟的心理咨询师往往固守某一种状态,即使他意识到应该转换成其他状态,也不能确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转换成另一种状态。
五、把握心理动力的矢量方向的思维方式
如果要做到在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瞬间都把握住心理动力的矢量方向,而且通过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循环互动,始终把这一矢量方向调向从低级到高级的健康方向,咨询师就需要训练三种思维方式的交替使用过程: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具象思维。
(一)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从概念、判断到推理,运用逻辑和理性的语言来进行思考的过程。比如《精神分析引论》等理论性的著作,基本是用抽象思维创作的。咨询师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所使用的思维方式都属于抽象思维。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应当尽量少用抽象思维方式向来访者做出表达,尽量不要对来访者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做大量晦涩的理论解释。使用通俗形象的语言表达专业的思想是咨询师需要训练的基本功,也是咨询师必须掌握的一门语言技术。当然,咨询师在头脑中对个案进行概念化以及咨询结束后撰写案例报告时则应当主要使用抽象思维。
(二)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指使用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或具体的形象,或鲜活的场景,即表象来表达思想和进行思考的过程。但是,形象思维也是有一定逻辑的,这个逻辑潜藏在所有形象的背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等艺术产品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的创作过程。
在实际的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主要通过语言与来访者互动,此时使用的语言应当准确、鲜明、形象、生动,这样才能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这样就需要使用形象思维。例如,咨询师可以通过形象思维的语言表达对来访者内心情感体验的理解:
是不是有一次你忘了带伞,别人都走了,你还在门沿下等着,你特别渴望你父亲能来接你,这时你父亲到你们学校门口来接你了,伞很小,你爸爸都淋湿了,却把你保护得特别好,你特别感动……
这个时候,来访者可能就会哭,因为他的情感被调动,相关的理性防御已经减弱,他内在的真实的情感就会流露出来。
人们对于思维方式的划分是人为地把精神活动拆解开来的,目的在于分析和把握思维的特征与属性。这些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是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交替呈现的。实际上,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可能还不仅仅局限于这两种思维方式。在我们熟知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外,我们可能忽略掉了一种更加重要的思维方式——具象思维。
(三)具象思维
具象思维很难用语言讲清楚。概括地讲,是一个人用自己全部的通感,全部的热情和智慧,整个人沉溺于思维对象的状态。《文艺心理学》中有这样的描述:
一个画家在聚精会神地欣赏一棵古松,那棵古松对于他便成为一个独立的世界。在观赏的一刹那中,他忘却了这棵古松之外还另有一个世界。眼前的世界仿佛是一种梦境,……微尘对于他便是大千;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
以图1-1为例:看到这张图片的时候,请问你看到了什么?它是活的还是死的?
图1-1花
如果是这种回答:“我看到一张照片,照的是一朵花,红色的,属山茶花,秋冬季节可盛开……”这是抽象思维的表达。如果是这种回答:“这朵花很鲜艳,很芬芳,娇艳欲滴,美不胜收……”这是形象思维的表达。而且,按照这两种思维方式来回答者都会认为这花是死的,因为无论怎样它也只是一张照片而已,如果花是活的,它应该在自己开放的地方。
但是,如果我们看着它发呆,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感觉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攫住了,从而忘了时间,忘了空间,忘了自己,仿佛自己就成了这朵花,就绽开在这里,震颤着,涌动着,无思无欲,无始无终……那么这朵花就活了,因为我们全身心地沉浸于这朵花中,去体会它的感觉,把自己全部的生命赋予了它,它也就有了生命。
这就如同禅师说禅,他需要借助一些公案或事件,使用一些精彩的问答和互动来说禅。这样还是没有说出什么是禅,但是有心的人就会悟到什么是禅。运用具象思维时可能处于某种特殊思维状态,这种思维的结果口不能言传,但可以悟出来,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灵沟通,有着巨大而畅通的能量传递,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灵”状态。
很多初学的心理咨询师十分热衷于学习如何帮助来访者,也学习了非常多的技术,比如萨提亚、格式塔、行为疗法、心理剧、叙事法等等。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具象思维来体验来访者这个活生生的人,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心理咨询的工匠,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甚至南辕北辙,走错了方向。如果咨询师只会使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只使用理性和感性,就没有进入来访者的内心,对这个人没有“悟”的感觉。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心理动力矢量的感觉,然后对来访者做进一步帮助呢?
心理咨询师应该具有运用具象思维的能力,才能在每一个咨询单元的每一个瞬间辨别出来访者的心理动力的矢量方向。咨询师必须自己先有了来访者的感觉,才能似乎在使用他的口吻在说来访者的心声。来访者会感觉“咨询师非常了解我”。这样,咨询师就可以在每一个瞬间都指引来访者从低级向高级的健康状态前进。如果来访者说他非常饿,但心理动力指向的却是垃圾堆或者厕所,咨询师就要赶紧把他扭转到菜市场或者餐厅去。如果咨询师没有深入体验来访者的感觉,而只是生硬地、理智化地跟来访者对话,来访者是会不认同的。这就如同高级的催眠师并不是催眠别人,而是先催眠自己,才能带领着对方进入催眠状态。
把握了来访者的心理动力矢量方向,咨询师就会自然而灵活地运用各种心理咨询技术,如果来访者的心理动力矢量方向是指向家庭成员的,就可以使用萨提亚家庭塑造的方法;潜意识内容将要浮现的时候,可以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眼前的问题,可以使用焦点解决的方法;需要掌握新技能的时候,用行为疗法或角色扮演等等。只要来访者的心理动力矢量方向把握对了,相应的技术就自然会浮现于咨询师的脑际,按照脑中的蓝图就可以顺畅实施,而且效果显著。
如果在每一个咨询单元都能运用具象思维,那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帮助就非常大,因为这是两颗心在进行无意识的沟通,能量在两人之间畅通无阻,咨询师能够真正体验来访者的“阴”的能量状态,咨询师所表达的对来访者的理解,来访者就会非常地认同;而来访者感到真正被理解被接纳,也才能接收到咨询师“阳”的能量传递。这是一种很高境界的咨访关系,也许什么也不用说,什么也不用做,因为咨询师悟了来访者,来访者也就悟了自己。
那些名垂千古、价值连城的名画名作,无一不是倾注了作者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全部的生命来完成的。这些作品常常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都是珍惜生命、崇尚智慧和富有激情的。作为普通人,我们没有巨著问世,但是,并不等于我们没有具象思维的能力,通过练习拥有这样的能力并不困难。我们可以经常做这样的练习:看一幅画,不管是花草虫鱼,人物山水画,当我们看这幅画的时候,不应该置身世外去看,而应该想象自己就是这朵花,这条鱼,这个人,或者这座山。我们需要先把呼吸调节到最正常的状态,然后全身心地沉浸于它并体验它的感受。我们都来自自然,是自然之子,最后还要回到那个自然中,我们怎么可能感受不到它呢?能不能感受到自然只在于我们愿不愿意放下执着去感受它。如果这些自然之物都可以感受得到,那么,坐在我们面前的活生生的来访者是和我们一样的血肉之躯、精神灵物,如果我们把全部的生命和热情赋予了这个人,我们的血液中似乎正流淌着这个人的血,我们又怎能感受不到呢?
例如:一个年轻女子一坐下来就低着头,忧郁地做了这样的陈述:
我有一个男朋友,他挺好的,我们俩的感情也挺好的。我觉得他对我特别好,特别关心,特别照顾,特别包容。我一看他就有亲切感,于是我们俩很快就走到一起了。可是自从半年前我去过他家,看到他爸爸的第一眼开始,我突然产生了一种这才是我真正爱的人的感觉。我就觉得他们家特别温馨,他爸爸比男朋友对我更加细致,更加周到,更加温柔,给我夹菜,跟我谈心,对我特别好。
如果当她坐下来说这段话的时候,心理咨询师运用具象思维,此时此刻咨询师会感觉到自己就是这个女孩。这个女孩对这种父亲般的关爱和照顾非常渴求,从小到大,经过很多年都没有得到过。好不容易遇到了男友,这个男友对她特别关心,特别照顾,特别包容,看见他就有亲切感,于是就立刻爱上了他。然后见到男友的爸爸,他那种更加宽厚的长者的关爱更准确地填补了心中渴求的空白。假如咨询师这样深入到她的内心世界,就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真实的感受,也就能准确地把握她的心理动力矢量方向,并作出恰当的反应。
咨询师就可能会作出这样的反应:
这是不是你一直想要的感觉,你好像突然发现了,你一直渴望的东西,今天出现在你的眼前,或者,在你看见他爸爸的第一时间,他爸爸往你碗里夹菜的那一时刻,你突然得到了你一直渴望但没有能够得到的东西呢?
咨询师做出这种表达之后,这个女孩就会产生内心里被触摸到的感觉,好像精神上被按摩了一样,觉得咨询师特别理解她。因为咨询师通过具象思维体验了她的内心世界,把握了她在此瞬间的心理动力矢量方向,她从小离开了父亲,所以特别渴望这样的爱,也特别容易爱上具有更父爱特征的男性。但是,如果咨询师只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就立即会在脑子里跳出“恋父”二字,甚至可能会直接问她关于爸爸的事,这样做出的反应就会显得比较生硬,或者推进太快,就很容易引起阻抗。
因此,咨询师在做咨询时需要更多运用具象思维的思维方式。当然,咨询师也要适时从这种“沉溺”中走出来,以便对个案进行必要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对个案进行概念化的过程主要需要运用抽象思维,对来访者做出有关内容和情感的互动过程主要需要形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