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 姚敏杰 高长安
- 1394字
- 2020-08-29 07:39:23
3 “长安”名都城之始——汉长安城
“长安”作为都城之名肇始于西汉,原来,它是秦朝的一个乡聚名称。汉高祖六年(前201),高祖刘邦采纳娄敬(刘敬)的建议,将都城由洛阳迁至“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关中,决定建都城于渭河南岸、龙首原之北、秦都咸阳的旧址上,并定都城名称为“长安”,以祈望刘氏王朝“长治久安”。之后,一座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都城出现在世界都城史上,它就是赫赫有名的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大约位于今未央区汉城街道办事处、未央宫街道办事处、六村堡街道办事处一带)的演变主要分四个阶段:汉初的草创、武帝时的扩建、王莽时期的改制、东汉以后的衰败。其中,以汉武帝时期最为辉煌。汉长安城周长25700余米,面积34.39平方千米,相当于今天西安城内的3倍,人口约50万,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大城市。“西有罗马,东有长安”,当时只有西方的罗马城可与汉长安城相媲美。
长安城的平面形状很不规则,除东城墙笔直如线外,西、南、北三面城墙都有曲折,且缺西北角。究其原因,除地理环境因素外,还与先建宫殿、后筑城墙有关。长安城这种特殊的形状,被民间形象地称为“斗城”(以天上的南斗和北斗作喻)。长安城号称有“六宫一库十二城门,八街九陌东西九市一百六十余闾里”。
汉故长安城图(元·李好文《长安志图》)
“六宫”即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北宫、桂宫、明光宫。“一库”即武库,是汉朝中央政府的武器库。“十二城门”,长安城的东、南、西、北四城墙各有三个城门,共计十二城门。每座城门之下的道路平坦而笔直,可同时并行十二辆马车。“八街九陌”,由于汉长安城是一座不规则的城池,所以只有八个城门可以形成通向城里的大街,即东西向和南北向各四条街,即所谓的“八街”,是长安城的主干道。其中最长的街5500米,最短的仅850米,其余六条大街均超过3000米。大街宽度均为45~56米,每条大街又分为三道,以砖砌排水沟相隔。中道宽20米,专供皇帝行走,被称为“驰道”。而“九陌”,史书上则没有明确记载。“九市”位于长安城的横门附近,以横门大街为界,街西六市为“西市”,街东三市为“东市”,合为“东西九市”。“东市”在史籍中又被称为“长安市”“大市”,设于汉高祖六年(前201),面积为52.65万平方米。“西市”设于汉惠帝六年(前189),面积为24.75万平方米。“一百六十余闾里”,闾里为皇宫以外的民居之地,类似于今日的街巷。汉长安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宫城与郭城之分,各宫之间与民居、市场交错分布,是城郭合一的有机整体,这与秦都咸阳很相似。
汉长安城从建立到毁弃,先后做过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的都城。另外,更始帝刘玄、赤眉政权、东汉献帝、西晋愍帝亦曾以此为都,前后累计360余年。此后,“长安”作为都城名沿用了数百年,以致在唐以后,“长安”成了国都的代称。如李白《金陵》诗“晋朝南渡日,此地旧长安”称东晋、宋、齐、梁、陈都城金陵为长安,实即今江苏南京;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苏幕遮》中有一句“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称北宋都城汴京为“长安”。
汉初,统治者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这一政策为以后各代统治者所遵奉,长达两千年,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