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第3版)(列国志(新版))
- 利国 徐绍丽 张训常
- 20025字
- 2024-11-04 05:13:05
第二节 宗教与民俗
一 宗教与民间传统信仰
越南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在全国9151万人口(2012)中有80%人口的生活中包括宗教生活的内容,其中有2230万人是各种宗教的教徒,占人口总数的1/5。全国约有25000座寺庙和教堂。据2012年的最新统计数字,越南全国有32个宗教组织,有4所佛学院,32所中级佛学学校,100多所初级佛学学校;拥有6所天主教神学院,1所福音教的圣经神学院。目前,越南全国总计1177名佛教人士和教会人士先后当选为国会代表和各级人民委员会的成员。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奉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其《宪法》第70条规定:“公民享有信仰和宗教自由的权利,享有信仰与不信仰宗教的权利”“各种信仰与宗教场所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都不得侵犯信仰与宗教自由”。越南不存在宗教歧视和宗教冲突,各种宗教和平共处并携手进行合作。越南政府为宗教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满足宗教的各项需求,如允许开展宗教活动,保护和建设宗教场所,建立教会学校,鼓励信徒出国深造,允许出版宗教经文和印刷品,鼓励宗教人士进行国际交往以及参加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
(一)佛教
佛教是传入越南最早的宗教,已有2000年的历史,至于传入的途径,至今说法不一,究竟是海路还是陆路为先,学术界各抒己见。越南学者的最新观点认为:佛教实际上是通过两条途径,从印度通过海路先直接传入越南,为小乘佛教;通过陆路从中国传入越南,为大乘佛教;海路在先,陆路在后。但佛教再次自中国传入越南后,大乘佛教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公元前3世纪,由于越南当时的地域内盛产桂皮、胡椒和沉香等贵重香料以及象牙等印度人喜欢的物品,因此印度的商船就已经抵达越南沿海的一些地区进行交易。印度商人将摆有观世音和印度教毗湿奴、湿婆等神人塑像的供台也随船带来,以便日夜供奉。当时的占城国(现越南中部地区)佛教和印度教开始盛行,至今留下了大量具有鲜明印度宗教文化特征的遗物和遗址,如至今依然耸立在越南中部广大地区的数以百计的占婆古塔就是例证。又据越南《大南禅苑传灯录》记载:“交州一方道通天竺,佛法初来;江东未被,而赢楼又重创兴宝刹二十余座,度僧五百余人,译经一十五卷。”此处“赢楼”为交州首府,即今天越南北方北宁顺城的桑树地区。这证明佛教从海路由印度传入越南,后来又传至中国江南地区;交州是佛教从海路传入中国的中间站。
在释迦牟尼去世后的若干世纪,佛教分化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向北发展的大乘佛教称为北宗,传播路线为经陆路传入西藏,而后传入蒙古、中国、日本、朝鲜和越南;小乘佛教向南传播,称为南宗,从海路传入柬埔寨、老挝、泰国、交趾(今越南北部平原地区)、当时的占婆(今越南中部)等东南亚国家,因此最早从海路传入越南的佛教,包括占婆佛教,应为小乘佛教。
越南民间还称佛为“Butd”,该词起源于梵文“Buddha”(佛)一词,是印度小乘佛教最早传入越南的又一旁证。
大乘佛教形成晚于小乘。于公元前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后来传入越南。大乘佛教与此前传入的儒家思想和此后传入的道教,很快就取代先行传入的小乘佛教而占据了统治地位。
公元195年,东汉苍梧(今广西梧州)学者牟博,又称牟子,著有《理惑论》。牟博在书中广引佛、道、儒诸家观点,驳斥了当时中国和交州的道家和儒家学者轻薄佛教的论点,以弘扬佛学。从书中内容可看出,当时越南的儒家、道家学者人数众多,反映了当时儒学与佛教、中华文化与印度文化之间在交州地区融合和本地化过程中相互进行较量的状况。当时有一些佛学经典著作是在交州首次译成汉语书籍的,如《四十二章经》等,证明汉字佛学经典的一些基本观点在2世纪的交州就已经十分普及了。
据中越史籍记载,公元3世纪,有名康僧会者,祖籍康居,10岁随父母自天竺前来交州经商,后出家修行,他受天竺文化的深刻影响,又生长于交州儒学昌盛时期,因此通晓梵文与汉文,翻译了多部佛经。约在公元247~255年抵达建业(今南京),受到孙权的重视,经常请他进宫中讲经,并专为其建舍利寺。康僧会于公元280年圆寂。在同一时期,约于公元255~256年,印度东部僧人支疆梁前来交州弘扬佛法,他在交州翻译了许多经典,如禅宗的《法华三昧经》等,史籍记载其助手中有一位名为道清的越南法师。
公元3~4世纪,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之下,交州一带在受到道教、儒教文化影响的同时,又受到来自印度和中国中原地区佛教的深刻影响。前来交州的僧人,不管是来自印度还是中国,他们都通过饱含儒家观念的汉文汉字来传播和弘扬佛法,这是越南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贯穿于整个越南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之中。
公元5世纪,印度僧人依然往来交州不断。据阮朗的《越南佛教史论》一书记载,有名为达摩提婆的印度僧人前来交州讲授禅学的实用方法,以“正心、一意、兴善、灭恶”的观念来宣扬“佛在心中”的哲理。
公元6世纪,李贲起义建立万春国,在其仅7年的短暂统治期间修建了开国寺,即保存至今的河内镇国寺。在中国隋朝统治越南期间(581~618),“四法(法云、法雨、法雷、法电)寺”在越南北方的许多省份都可以见到,隋文帝曾经将舍利函送到交州置于桑寺的法云塔中,还分送给封州(今永富省)、长安(今宁平省)、爱州(今清化省)和欢州(今义安省)等地著名的寺庙供奉。在义安省南潭县红龙村一座建于隋唐时期的宝塔塔基考古发掘发现的舍利函证实,其时佛教已经在整个交州地区广泛传播。又据《禅苑集英》记载,印度僧人毗尼多流支于公元580年从中国湖南前来交州赢楼,先是在法云寺,后又在镇国寺(位于今河内)修行,并收留大批越南弟子。公元594年圆寂后,其倡导的禅宗由后世弟子相传了15代。
618~907年唐朝统治期间,佛教在中国进入极盛时期,此时交州首府已从赢楼迁至大罗(今河内),大罗也很快成为佛教中心。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禅宗以前所未有的强势直接传入越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中国的惠能第一禅派的弟子无言通禅师。820年无言通禅师前来交州,在位于今北宁扶董的建初寺修行,并创建了无言通观壁禅派,后传给了弟子交州人感诚禅师,在感诚禅师身后共相传18代,延续400余年,至逍遥禅师之后止。中国禅宗对越南的影响极为深刻,时至今日,在越南北方几乎所有的寺庙内,都供奉一位浓眉大胡子的佛祖,这位佛祖就是将禅宗传入中国的印度法师菩提达摩;同时还供奉一位身披袈裟坐姿的中国禅师,即无言通禅师。
在禅宗传入越南的同时,净土宗也同时从中国传入越南。至今,越南几乎每一个越族人不仅都拜佛,而且还都祭祖和供神,“南无阿弥陀佛”已成为百姓的口头禅,净土宗的观念已经深入民心,满足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理需求。此外,密宗在唐玄宗时期从中国的西藏,经云南沿澜沧江和红河传入越南,越南丁朝时期遗址,华闾的石柱上就刻有密宗的经文。中国唐朝佛教的兴盛时期,也正是交州佛教的兴盛时期,这个时期在越南出现了众多著名的高僧,如通晓梵文、汉文和马来文的云济法师、承登法师(曾前往中国直接师从自印度取回真经的玄奘,后又前往印度佛学院学习,圆寂于印度)、无碍上忍法师(通晓佛经,曾经多次受中国邀请前往长安讲经)等。
10世纪末,越南独立并建立了自主的封建国家,佛教更加得到发展并对社会的几乎所有领域,尤其是思想、道德、文学、建筑、雕刻、音乐,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法师开始担任国家的高官要职,直接参与国家事务,国家出现了“僧统”“国师”等要职,有权干预国家内外事务,成为统治者的得力助手。
11~14世纪,越南佛教兴盛。越南李朝皇帝推崇佛教,除继续许以佛教参与朝政外,皇帝、皇后以至王公大臣们都倾财力兴建寺庙。李太祖迁都升龙后即降旨拨库银2万贯在家乡天德府建寺6处和立功德碑。李太宗时期(1028~1054),共计建寺庙和道观150处,并于1041年在仙游山修建供皇帝研究佛学的寺院。1049年,又修建了著名的延佑寺,即今天的独柱寺(位于河内胡志明博物馆东门北侧)。李仁宗时期,灵仁太后先后共建寺庙100处。除京城外,李朝皇帝还在其他地区广建寺庙,著名寺庙有建于1099年的位于清化省安获山的报恩寺、建于1107年的位于宣光省占化的宝宁崇福寺。此外,佛教已经扩展到广大乡村,据《禅苑集英》记载,李神宗时期(1128~1138),有一位名为界空的法师,在一个乡的范围内曾重修了95座寺庙。到了陈朝时期,对佛教的崇拜有增无减,甚至多位皇帝放弃宝座出家念佛。陈朝太祖陈守度曾到安子山出家,后来的陈仁宗、陈英宗也都是佛教信徒,其中陈仁宗还是越南竹林禅派的创始人,其佛学高深,撰有《石室魅语》《禅心窍粹语录》《僧伽粹事》《大香海印诗集》等汉字佛学著作;陈英宗曾派人迎回中国元朝皇帝赠送的《大藏经》,并令刻板印刷多部以便普及。陈朝时期,佛教在民间更加普及,陈太宗登基后不久就颁旨:“国中凡有驿亭皆塑佛像。”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竹林禅派三祖中的第二祖法螺禅师,他主持新修了许多本宗派的寺庙和佛塔,如位于北江安勇的德螺寺。还主持扩建了位于北宁的报恩寺和位于广宁东潮的琼林寺等。他所度僧尼达1500人之众,这些僧尼又四处弘扬佛法和广建寺庙佛塔,使得佛教更加普及。据统计,法螺禅师一生共铸大小佛像1300尊,塑泥佛像100多尊,其中琼林寺中铸于1327年的弥勒佛铜像高达丈余。
15世纪后越南佛教开始衰败,1500年朝廷下令只许庶民信奉佛教,佛教地位一落千丈。越南佛教衰落大约经历了3个世纪(15~17世纪),佛教虽大不如兴盛时期,但依然绵延不绝。
17~19世纪,随着南北割据政权的出现,越南佛教也出现一些新的发展和演变。北方出现了一些新的教派;南方则出现了观禅派,在越南中部地区占有优势。19世纪初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阮朝建立,南方出现宝山奇香派,提倡无寺、无僧,思祖先、思国家、思三宝(佛、法、僧)和思人间的“四思”教义,在湄公河三角洲农民中流传。
越南禅宗分为灭喜禅派、无言通禅派、草堂禅派和竹林禅派。
灭喜禅派为毗尼多流支所创,又称南派。毗尼多流支为南天竺人,574年到中国,后承袭中国禅宗衣钵。580年到达交州传授禅学,宣扬“心印”“真如佛性天生不灭和众生同一真如本性”等思想。灭喜宗禅派存在于580~1216年,传19代,代代有名僧。
无言通禅派为中国唐代僧人无言通所创,又称观壁派。无言通为中国广东人,820年到交州北宁仙游县扶董乡寺传授禅学,创立该派,实行面壁禅观。他承受中国南宗禅学的法统,宣传佛无所不在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等观点,强调“西天此土,此土西天”,成佛不必心外别求。无言通禅派活动于820~1221年,历15代,是越南佛教的主要宗派。
草堂禅派为中国北宋云门宗僧人草堂所创,11世纪中叶草堂抵达占婆(现越南中部)弘扬佛学,提倡“禅静一致”,实行禅宗和净土宗相结合。该派存在于1009~1205年,传5代。
竹林禅派为陈仁宗所创,其所著《课虚录》为其派别基本观点,认为生、老、病、死为“四山”,求佛学禅,潜心修炼方能超苦海,渡迷津,越过四山,解脱轮回。
17世纪后,越南佛教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宗派,如从中国传入的曹洞派,还有水月派、拙公派、莲宗派、原韶禅派、观禅派和宝山奇香派等。
1858年,法国殖民者入侵越南,佛教一度衰败。后出于殖民统治的需要,法国殖民者成立了“振兴佛教”组织,越南爱国佛教徒乘机利用这一名义以多种形式开展抗法斗争。“越盟”阵线中出现了“救国佛教会”。在抗法时期,著名佛教界人士梅寿传将法国占领区的原“佛教研究会”改组为“越南佛学会”;同期,还出现了“越南僧伽协会”“中越僧伽协会”和“北越僧尼整顿协会”等佛教组织;这些组织后来统一合并成“越南佛教总会”。
1954年以后,在越南北方成立了“越南佛教统一协会”,在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依照越南联盟阵线(后来改名为越南祖国阵线)的纲领开展爱国运动。在越南南方,出现了许多或是联合或是对立的新的佛教派系。从1963年开始,越南南方佛教徒开始分为五类:①参加越南南方解放民族阵线和越南南方民族与民主力量联盟领导下的抗美斗争;②开展与美国及其伪政权的合法斗争;③反共的佛教势力;④不追随美国,但积蓄力量等待时机;⑤两耳不闻窗外事,纯粹只是修行。然而,大部分佛教徒是拥护民族独立与国家民主运动的。
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后,全国的所有佛教组织召开大会,一致同意成立统一的“越南佛教协会”(简称越南佛协),并制定了章程和活动纲领。大会选举了全国佛教徒的领导机构“验明委员会”和进行具体指导和组织落实“佛协”活动的“行政委员会”。越南佛协是“亚洲佛教会议”的正式成员。现在,佛教是越南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目前约有信徒1500万人,其中100万人是居住在南方的高棉族居民;全国注册的僧尼约3万人,高棉族僧尼就占1/3;全国庙宇约有12万座,高棉族寺庙就有440座。
佛教进入越南1000多年来,经过历史变革,形成具有越南特色的佛教,与最初相比无论从教义和信仰上,还是组织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受到来自印度和中国的影响,今天的越南佛教包括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而大乘佛教主要是禅宗、净土宗和密宗三大宗派的影响。佛教已经在越南广大人民的心灵中深深扎根,对人民的思想和道德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道教
道教约于公元2世纪东汉末年由中国传入越南。牟博《理惑论》是最早记载道教传入越南的史籍。书中记载:往交趾的中原学者中有位“神仙辟谷长生之术”者,“牟子常以五经难之,道家术士莫敢对焉”。输入越南的中国道教,据考最早是符录派道教。该派倡导鬼神崇拜,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消灾等。隋唐时期交州道教兴盛,当时交州有名观21所,道教已为当地人民所接受,成为当地主要宗教之一。10世纪中叶越南封建国家建立后,各个朝代的封建统治者在崇尚佛教的同时,或多或少都崇尚道教。如丁朝于971年定“僧道阶品”;李朝李太宗共建寺庙和道观150处;李高宗1195年“试三教弟子,凡中者赐及第出身,授以官职”。17世纪,清化人陈全创立“内道”,自称能降鬼除魔,信徒发展到10万人。陈全的3个儿子继承其业,称为“三圣”。内道也传入越南北方。19世纪初河内附近讲武乡每年有约5万信徒举行内道祭祀。越南的道教不仅崇拜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供奉关圣、城隍、妈祖(天后、天妃),而且创造出一批本地圣贤、仙翁。越南人还供奉“三府”,即天府、地府和水府。如河内西湖湖畔今天还有“西湖府”,每年都举行祭祀仪式,其中就有求仙和跳神的内容,农历初一、十五香火十分旺盛。越南人的信仰中道教的内容很多,但越南人本身对是否信奉道教的问题也说不清楚,但对驱鬼降妖、太上老君、南曹北斗却深信不疑。因此,越南道教教徒的具体数字无法确切统计。况且,越南民间信仰常常是释、道、儒不分,“三教合一”。在越南的寺庙中,常常是佛像、老子、孟子和孔子的神像同室供奉。最具典型的是位于河内市郊区慈廉县上吉村的州台寺,当地人又称之为“三教祠”,寺中供奉的神依次为雒龙君(越族的始祖父)、瓯姬(越族的始祖母)、释迦牟尼、观音、慈路(道行法师)、太上老君以及12尊金童玉女塑像。至今,越南全国各地书店和街头书摊,道教书籍随处可见,画有阴阳图的镜子、用于看风水的方位罗盘等用具,在河内市居民住宅的门窗上方,街道上和商店里随处可以看到。有关道教的观点和法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话题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可见道教的基本观点在越南全国已经深入人心。本地化了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已经水乳交融,在广大人民的信仰中很难分离。这种“三教同源”“三教合一”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三)天主教
据史籍《钦定越史通鉴纲目》一书记载,1533年罗马传教士前来越南北方今南定地区传教,但由于人生地不熟,又不懂当地语言,没有成功。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又有一些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传教士再次前来传教,他们采取了贿赂统治者的策略,边传教边用金钱行贿,最终发展了5万名教徒。此时的越南社会动荡,郑氏和阮氏两大集团纷争,地方官吏横行,民众痛苦不堪,不断举行起义。此时,儒家思想已不再是统治者的有效工具,佛教也正在走向衰败。西方传教士的到来,给当地居民的心灵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这些西方传教士具有丰富的传教经验,同时还贩卖一些从西方带来的新奇商品,并懂得运用当时还十分神秘的西药治病驱邪,因此颇具吸引力,很快就征服了当地的民心。
从17世纪末开始,尽管遭到西班牙、葡萄牙的强烈反对,但是最终还是在罗马教皇的强迫下,将在越南的传教权让给了法国传教士,法国传教士开始进入越南传教。法国传教士进入越南传教是拥有武装保护并与贸易同时进行的。当时的越南南北对峙的政权都极力拉拢法国传教士,利用传教士的势力增强自己的势力和打击对方的势力。法国传教士乘机渔翁得利,逐步取得了民心,发展了越来越多的教徒,到处修建教堂。其中著名的有河内大教堂、发艳大教堂等。
法国统治印支时期,天主教在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发展迅速。到1933年,越南天主教徒人数已经达到150万,占当时越南总人口的7%,天主教教区从2个发展到11个,其中1个教区开始由越南人担任传教士。天主教的势力不断膨胀,教主成为拥有很大社会势力的阶层,教区和教堂拥有大片的土地、农庄和商行。
然而在殖民主义统治下,教会内部自然也明显体现出浓郁的殖民色彩,法国牧师可以成为首席长老,而越南的牧师只能做到长老,教职始终不能达到法国人的地位。越南牧师遇见法国牧师时要毕恭毕敬地问候行礼,教会财产均掌握在法国人手中。1945年“八月革命”后,教会中分裂成对立的两派,一部分拥护爱国宗教活动,另一部分追随法国殖民统治者,反对由越南共产党领导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具有代表性的是北方河内附近的发艳教区和裴周教区的1万多名年轻教民由法国提供武器组成了教会武装,使得教区和教堂成为反对抗法斗争的反动堡垒。
1960年,即天主教传入越南400年之后,越南教会才得到罗马教会正式承认,分三大教区由越南大主教管辖。1975年越南全国统一后,越南天主教的大主教陈如奎赴罗马接受“红衣主教”的头衔,在越南成立了“越南主教会议”组织。
据统计,至1998年,越南天主教是仅次于佛教的越南全国第二大宗教,拥有信徒5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7%;全国共计2030个教区和5390座教堂。共有33位主教,其中有1位红衣主教和3位大主教;2100位牧师,7500位修士(其中6000位是女性)。
据越南公布的资料显示,越南天主教影响范围和信徒最为集中的地区为北方宁平省的裴周-发艳地区和南方同奈省的鹿井-边和地区,信徒人数为532.5万;全国有6003座教堂。
据越南政府宗教事务管理局2009年的统计数字,越南全国有天主教徒567.7086万人,教堂6000座。
(四)福音教
19世纪末,美国福音教“福音与传教联合总会”(CMA)组织中的几位牧师,先后来到越南中部的岘港购置住房和传教,发展了越南首批福音教信徒,其中包括黄重承(1922年成为越南第一位福音教牧师)。1918年,CMA在越南北祈建立了3个福音教分会,在中祈建立了6个分会,在南祈建立了5个分会。这些分会由“东法圣福音会”(MEI)领导。1927年,由黄重承牧师担任会长的“越南圣福音总联合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行政管理委员会。1932年,福音教在西原少数民族中传教。1933年,又出现了一个名为“服林福音基督教会”的组织开始活动。至1945年,越南全国已经拥有4万名福音教教徒;1954年增加到6万名教徒,80位牧师;教会总部设在河内。
福音教传入越南的几十年中,曾经3次被取缔。一次是在1915年,法国殖民统治者认为福音教是当时敌对国德国在越南的间谍,是为德国搜集情报服务的组织,因此下令关闭教堂,禁止福音教牧师的讲经活动。第二次是在1926年,法国殖民统治者再次打击福音教,关闭教堂和抓捕了许多牧师。第三次是在1943年,日本入侵越南,日本和法国统治者抓捕了一批CMA组织中的牧师,理由是怀疑他们是美国在越南的情报人员。
1954年《日内瓦协定》签订后,福音教的大部分牧师和教徒从北方跑到南方,福音教在河内的总部也撤走了。北方仅剩下约5000名教徒和十几位牧师,他们在河内皮行街又成立了一个“越南圣福音会”组织,后成为越南祖国阵线的成员。
在越南南方,从1955至1975年的20年中,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福音教得到很大发展。
截至1975年越南全国统一前,越南南方福音教共有28个组织,教徒人数约为25万,有800名牧师和其他神职官员,拥有约500座教堂。此时的“圣福音会”已经分裂成为许多组织,如“福音宣传会”“耶稣圣主会”“南越华侨基督教会”“基督传教”等。
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时,福音教中的外国人全部撤离越南,相当一部分越南教徒也移居国外,福音教的活动规模锐减,一些地区的活动完全停止。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出走的福音教人员又返回故地,恢复礼拜和祈祷活动;同时发展新教徒,在边远和偏僻地区重新修建教堂等建筑。截至1995年,西原地区福音教信徒数量猛增至相当于美国统治时期的3倍。20世纪末以来,在越南从南到北的许多城市,如胡志明市、大叻、芽庄、岘港、海防、南定、河内等地的知识分子中,福音教中的“五徇派”的倾向开始恢复,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居住区等都出现福音教的活动。
由于福音教属于温和教派,教义和礼拜仪式简洁,大众化色彩浓厚,易于与当地风俗融合,迎合当地居民心理。据此推测,福音教的活动和信徒人数在未来将呈上升趋势。
越南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越南福音教教徒主要分布在西原地区,此外河内的皮行街也有福音教教堂。越南北方设有福音教总会,约有教徒6000人,分布在10个省市;南方总会拥有信徒64991人,在81座教堂注册。
据越南政府宗教事务管理局2009年的统计数字,越南全国福音教教徒约为73万人,主要集中在西原和西北地区,并且是许多少数民族的主要信仰。
(五)伊斯兰教
信奉伊斯兰教的越南人主要是居住在越南中部和南部的占族人,他们居住在宁顺、平顺,潘朗以南的地区和南部平原的安江、同奈、西宁和胡志明市。除占族外还有一些其他民族信奉伊斯兰教的居民,总人口约6万人。
总体上看,越南伊斯兰教徒分为不同的两大部分:正宗派和非正宗派(又称旧派)。
非正宗派保留了较多传统的习惯和信仰,信仰中混杂有婆罗门教的内容,尤其是保留着明显的母系社会特征。他们将伊斯兰的信条与本民族的信仰内容相融合,视穆罕默德与他们崇拜的神女一样,同时有许多人又视安拉与穆罕默德为同一个人,认为他是占族的祖先。伊斯兰教教义也被当地的占族阿訇们根据需要进行了改动。礼拜活动以清真寺为单位举行,没有统一的地区教会组织,与世界伊斯兰教组织也没有任何联系。包括阿訇在内没有任何一个人懂得阿拉伯文字、语言和通晓《古兰经》,《古兰经》的内容被改编成了容易上口的押韵的经文,在做礼拜时吟诵。
正统伊斯兰信徒民间称之为“伊斯兰占人”,是300多年前移居柬埔寨,后又沿湄公河返回越南南方的安江、西宁、平龙和福龙的占人的后裔,今天他们居住在安江省的9个村庄、西宁省的3个乡和平龙、福龙的几个村庄之中,还有一部分人居住在胡志明市。这部分信徒宗教戒规繁缛森严,人人必须严格遵守;他们与世界伊斯兰教组织保持联系,每年都组织人前往麦加朝圣和选送子弟前往沙特阿拉伯学习。1968年,正统伊斯兰教中的领导人试图按照国外的方式改变国内伊斯兰教的礼拜形式,遭到非正统派的反对,两派出现摩擦并发生了流血冲突。后来两派和解,共同成立了“越南全体穆斯林协会”,但该组织存在时间不长就自动解体了。
伊斯兰教最早是由外来的马来人传入越南的,目前正统伊斯兰教信徒中仍有这些马来人的后裔,他们人数不是很多,并且已经被占人同化,但他们在宗教中的地位却很高。尽管如此,伊斯兰教最初影响的痕迹依然保留至今,朗诵《古兰经》时使用阿拉伯语,但是讲解时却要用马来语;阿訇和讲授经文的人中,大部分是马来人的后裔。各种最为基本的教义和最新的有关印刷品也都是从马来西亚进口的。
据越南政府宗教事务管理局2009年公布的统计数字,越南全国约有伊斯兰信徒7.5万人,主要分布于胡志明市、西宁和同奈两省地区。
(六)高台教
高台教是越南南方的本土宗教,是20世纪20年代越南南方民间信仰的产物。
1921年,吴文昭被委任为河仙省海岸外数十里的富国岛岛主、督抚使。据说,有一天他去参加降神会,有一神灵命他创立高台教,要他崇拜“通天眼”,必须吃斋3年。4年后他开始到西贡吸收教徒,他的一些亲朋好友就成了首批入高台教的人。1924年的圣诞之夜,督抚使吴文昭像往年一样召集亲朋好友聚会,吴文昭向大家讲述说,他刚刚见到“高台仙翁”,仙翁委托他和11位朋友成立一个新的宗教——玉皇上帝谢降高台仙翁大菩提摩诃提降道南方,简称“高台教”,朋友们都点头同意,于是12个人作为该教的发起人,大家取每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共同作了一首七言诗,作为成立新教的宣言。之后他们共同起草了一份成立新教的申请,每个人都签上自己的名字,呈交殖民政权审批。两年后,申请得到批准。1926年同样是在圣诞之夜,12位发起人在南方西宁省的慈林寺组织了高台教成立仪式,仪式上以对联的形式制定了高台教纲领:上联为“合入高台霸圣十方归正果”,下联为“天开皇道五支三教汇隆华”。
高台教之所以能在越南迅速扩展,主要原因是因为它是释、道、孔、耶稣四教的综合体。高台教除主张佛教的“慈悲”、老子倡导的“博爱”、儒家倡导的“平等”思想外,又主张“五支合一”,“五支”即“仁道”(孔子)、“神道”(姜子牙)、“圣道”(耶稣)、“仙道”(老子)、“佛道”(释迦牟尼)。
高台教的神台充分体现了上述思想。在神台的最高处画着一只大大的眼睛,称之为“通天眼”,象征着最高境界,光明清晰,像镜子一样明亮,可以看透蓝天中和混沌的大地上发生的一切事情。紧挨着通天眼下方的第二层,是一把宝剑和一把拂尘用的掸子,宝剑用以斩断俗根,掸子用以扫除污滓。再往下第三层,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的画像,象征“三教归源”。再向下第四层,是一些崇拜偶像的画像或照片,但并不固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由于崇拜观念不同这些人物的取舍也有所不同,因此人们可以看到的人物包括耶稣、关公、陈兴道(越南民族英雄)、诸葛亮、雨果……到了现代,又增加了列宁、胡志明、格瓦拉、毛泽东、孙中山、甘地等。
高台教的祭祀仪礼十分繁缛复杂,进香要进满五炷,象征佛教的“戒、定、慧、知、解”,另一种解释是象征道教的“金、木、水、火、土”。供品按照规定为酒、茶和鲜花,象征三宝:“精、气、神”。前往神台祭拜时要像封建时期的士大夫那样迈着四方步行走,但同时又要像天主教徒那样在胸前画十字。服装要求严格,信徒一律着白衣白裤,官职依照等级不同着不同颜色的服装,但官职服装的样式统一,均依照封建时期宫廷中大臣的服装样式定做。所念经文也是综合了佛、道、儒家、圣经等经典的内容,改编成上口押韵的经文格式诵读。每天按照卯、午、酉、子时举行4次仪式。每个月的朔日和望日举行两次较大的祭祀仪式。每年的农历一月初九、二月十五、四月初八、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十月十五和腊月十五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高台教依照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君主立宪制设置组织机构。最高的中央一级包括3台:八卦台、协天台、九重台。
1955~1975年越南南北方统一前的20年间,高台教还设立了“福善会”(负责福利和慈善事务)、“贤才处”(负责培养人才事务,即负责教育的机构)、“世道处”(负责宣传和传教事务),还有“城卫机”(负责安全保卫事务)、“保密机”(负责内部机要保密事务)、“宝房机”(负责监管贵重资产)等。除上述机构外,高台教还拥有自己的新闻机构、出版社、印刷厂、广播电台、医院、工厂和商业网点等。特别是1944~1975年南北统一之前的30年间,高台教拥有自己的军队,最高军衔为中将,教兵最多时达到八九万人。
随着高台教势力的不断扩大,内部逐渐出现争权夺势和分裂的局面,出现了许多派别,每个派别又成立了自己的教会,比较著名的有明理、明真、仙天、白衣、整道等。在抗法时期,一些派别合并成立了“高台12教派合一”组织,并成为越盟—联越阵线的成员,参加抗法斗争。1954年以后,越南南方的高台教又分裂成许多小的派别,其中一部分站到反对越共的势力一边;另外位于南方解放阵线控制区的一部分派别加入了反美的行列,如由高台教18个派别组成的“第一联交”和“第二联交”组织。
直至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前夕,高台教一直处于组织分裂和政治分化的局面。截至1975年年初,高台教仍然分裂为20个派别,注册信徒人数为240万,主要势力区域在南部西区的西宁省和南部另外几个省,小部分居住在最南端的朔庄、金瓯、迪石等地。
越南南北统一后,高台教中的一部分加入对立派组织反对新政权的领导,从事破坏和民族分裂活动。1979年,越南政府对高台教组织进行清理整顿,教会内部的政治组织和武装被解除,组织成立了唯一的圣会组织“三期普度圣台教会”,保留了“协天台”和“九重台”两个机构。协天台负责“保护高台教的真传教法”,九重台负责对信徒的教化和普度众生。20世纪80年代,高台教拥有200万名信徒,2004年越南公布的统计数字资料显示,高台教信徒为227.8万人,有5000名神职官员和500个基层组织单位。
据越南政府宗教事务管理局2009年的统计数字,越南全国约有81万人自认为是高台教信徒,主要集中在西宁省;此外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还有约3万海外越南人为高台教信徒。
(七)和好佛教
该教与高台教一样也是越南南方本土宗教,简称和好教。但与高台教不同的是它丝毫没有外来色彩,是完完全全的本土特产。和好教的出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居住在九龙江平原地区居民的思想、希望和素质水平以及生活方式。和好教的创始人名为黄富数(Huynh Phu So),生于1920年,出生在龙川(现安江)省新集县和好村一个小地主家庭。黄富数从小读书,但体弱多病,小学毕业后因病终止学业,求医治病,同时入段明宣法师为教主的秉山奇香教出家修行。病好后回到家中,逢人便说他在山上遇到神人,而且是佛祖治好了自己的病,神仙和佛祖共同托付他,要他弘扬救人度世之道。适逢其家乡新集发洪水,庄稼绝收,民众疾苦,人生了病也没有药医治。黄富数由于长期就医也懂得一些普通的医治和用药常识,开始用草药给人们治病,同时散发和宣讲自己编写的歌谣和历史名人的谶语,暗示如果大家按照他所说的去做,这个世界立即就会出现太平盛世和人人过上幸福生活。黄富数的鼓动言辞吸引了大批民众,并且一传十、十传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黄富数的鼓动正好迎合了当时南部平原西区大部分农民的心理,由此黄富数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四方的民众都来看病和聆听其讲道。1939年7月4日,黄富数宣布“开道”,和好教正式成立。黄富数自称佛的化身,下凡救度众生。当时正值南祈起义遭到失败,许多起义民众遭到法国殖民当局的血腥镇压,民众感到极度失望和恐惧,于是大批民众入教,整个南部西区入教的达到200万人。
和好教的教义源自佛教,但是大大简化了,通俗易懂,大意是大家要牢记父母、祖宗、国家、故乡和同胞、人类之情;三宝(佛、法、僧)给大家开通智慧、拯救众生脱离苦海,这一恩惠不能忘记。黄富数认为,和好教可以克服佛教最基本的弱点,就是佛教经书浩瀚如大海,谈吐高深抽象,信徒很难搞懂。而和好教带有普世性,与大众的根基相符合,可以迅速造就大批具有良知和功德的人;一旦成为佛界一员,就可以安乐修习成佛。
和好教不建寺庙和圣室,也不拜任何塑像和照片,供奉和行教都是在自己家中进行。家中的供台上仅仅摆放一块红布(称为“尘绸”),同时在屋门外的院子里摆放一张称之为通天的供桌。尘绸象征着“佛在心,心即佛”。供品只需要清水、香和鲜花。和好教没有教士、修士,不组织教会,在村庄中只设一些职位很低的负责人,主要承担一些佛事和尘事,平常与一般信徒一样在家中与妻子儿女共同生活。
和好教的教规对于农民来说也非常易记、易遵守。入教者入教时要宣誓终身信教。教规规定,信徒每个月都有6天或者10天吃素,其他开戒的日子里也不能食老鼠、猫、水牛等一些动物的肉。尽管没有教会的组织机构和固定的经文,但是当其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势力时,为首的人就会立即将之转化为政治和武装组织,并且要筹集金钱为之服务。1942年,日本占领者准备让其参与政治。在日本人的操纵下,黄富数聚集了一批政客和主张暴力活动者组成了一个参谋部准备组织武装。1945年3月开始,黄富数到处游说,鼓动年轻人按照日本大东亚共荣的军国主义思想武装起来,鼓吹亚洲人统治亚洲人。然而,到了8月,他又参加了总起义,担任南部行政抗战委员会委员,但是他还是保留独立的和好教的武装。1946年,他成立了越南民主社会党,简称民社党,自封领袖。从此,和好教成为一个党、教合一的双重组织。
1947年4月,黄富数逝世,死因不明。一些人乘机煽动和好教信徒闹事,反对越盟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许多地区发生了和好教信徒屠杀越盟干部的流血事件。法国殖民者也不失时机地向和好教提供大批武器弹药,和好教军队的将领控制了一些地区并阻止抗法运动。1955年,吴庭艳当局镇压和好教势力,和好教军事割据的为首者先后被吴庭艳消灭,军队被取缔。从1965年至1975年4月30日越南南北统一前,尽管武装被取缔,但是民社党中央成立了教会中央行政常务委员会,以下一直到村邑都建立了行政管理常设机构,每个村都有“读讲堂”供管理机构成员活动使用。但是到1975年年初,中央行政管理委员会一分为四,出现激烈的权势之争,并提出“反共、救国、护教、祭师祖”的口号。1975年5月初,几个委员会的成员或向军管会投降,或被抓,各委员会组织被解散,和好教成了一个劝善的宗教组织,致力于促进南部西区农村的团结和安定。
截至20世纪末,和好教信徒的总人数约200万。和好教中有一批人在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前跑到国外,他们在海外也建立了和好教教会组织,同时建立了海外民社党,提出“合作联尊”“复兴祖国”的口号。
越南2004年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和好教信徒人数约为123万,拥有115座教堂和108处讲经堂和会馆。
据越南政府宗教事务管理局2009年公布的统计数字,越南全国和好教教徒约为143万人,主要居住在南部平原的西部地区。
二 民俗与节日
(一)饮食
越南是一个农业国,主要出产大米。越族人的主食也是大米,也有一些杂粮,如玉米、甘薯等。城市里面食已经很普遍。越族人的日常副食品主要有鱼、肉、蛋、蔬菜和泡菜,主要调味品有鱼露、新鲜的小辣椒和柠檬汁混合后的作料、虾酱、酱油等。大米饭、白焯空心菜浇鱼露和一种用从稻田中捉来的铜钱大小的小螃蟹捣烂后做成的清汤是越族传统的家常饭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城市,如今鸡鸭鱼肉已经成为一般家庭的日常食品,只不过是在烹调方式上,越族人则更喜欢烧、烤、炸或白水煮熟后蘸着调好的作料吃,一般正餐还要有一盘洗干净的包括不同品种的味道刺激的新鲜什锦生菜叶。相当多的越南人喜欢吃狗肉,但一般是在每个月农历十五之后才能吃,烹饪方式多为白水煮或红烧。狗血灌肠颇受欢迎,食狗肉时一般要同时饮一种紫米酿成的烧酒,还吃一种烤得很脆的米粉面薄饼。
越南人一般吃粳米和糯米。越南人日常主食为粳米饭,一般不做白米粥,认为白米粥是病人才吃的;但是,早餐或晚餐偶尔也喝粥,一般是肉、菜粥,如鸡肉粥、牛肉粥、猪肝粥等。糯米用来蒸糯米饭,作为早餐。糯米饭一般有绿豆糯米饭、花生糯米饭、木鳖糯米饭等几种,食用时一般拌以芝麻胡椒盐,或再加上几片香肠或一撮肉松。婚宴或招待宾客时,一般要有木鳖糯米饭,越南人将木鳖饭看成佳肴。木鳖是一种热带生长的蔬菜,实际上是一种瓜,成熟时瓜皮外呈红色,带刺。人们用木鳖瓜汁来蒸糯米饭,蒸熟后颜色鲜红透亮,给人以喜庆的感觉,成为婚宴上必不可少的佳肴。此外,越南人还喜欢吃米粉做成的食品,如汤米粉、炒米粉等,特别是汤米粉,是从南到北都可以见到的大众化早餐。
粽子也是越南人日常饮食中具有特色的食品,过去只是在节日、婚礼等重大日子的餐桌上才能见到;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日常普通居民随时可以吃到的食品了。越南粽子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种,而最常见的是方形粽子。过去,越南方形粽子的个头很大,一个有五六斤重,一家三四口人一顿都吃不完。现在粽子的个头儿逐渐变小,一个仅一斤多重,甚至更小,仍是节日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食品,同时又是家庭祭祀供台上不可缺少的祭品。
越南人一般很少食用酱油,鱼露是烹饪时和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作料。越南鱼露分生、熟两种,制法各地不一。日晒时间越长的鱼露味道越鲜美。还有一种用虾、蟹加盐制成的鱼露,但并不多见。餐桌上常与鱼露搭配的还有青柠檬果和新鲜小辣椒。
越南人饮食清淡,每天离不开青菜和水果。越南盛产各种青菜和水果,价钱也较便宜。越南人买菜买肉喜欢新鲜,一般是在早市买好一天的蔬菜和鱼、肉等,每天早上5点钟,集市上就开始热闹起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冰箱已经走进城市中普通居民的家庭。尽管如此,越南人依然喜欢每天到集市上去购买新鲜的蔬菜和肉。
越南人喜好喝茶,而且喜欢喝浓茶。主要喝本地产的茶,最常饮用的是“太原茶”,这种茶冲出来后颜色是淡绿的,有一股浓浓的糯米香味,就连不太喜欢喝茶的人闻到这种香味后,也禁不住想品尝几口。越南人的饮茶方式与中国的工夫茶相似,茶壶茶杯很小,喝茶实际上是品茶。招待客人,饭前饭后都要喝茶。越南人抽烟的也很多,城市人喜抽纸烟,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的低收入者人群中,抽传统的“旱烟”依然十分普遍。
越南人自古以来有食槟榔的习俗,直到今天,农村和城市中一小部分人(主要是老年人)仍有食槟榔的嗜好。槟榔的食用方法是,把槟榔果切成小片,与一种叫作“芙蒌”的藤类植物的叶子,抹上白灰(或蚌灰)浆,还有一小片味道怪怪的橘红色的树皮同时放入嘴中咀嚼,但不能吞咽。这几样东西在口中通过咀嚼,加上唾液一混合,就立即变成血红色,吐出的残渣也是血红色的;味道微涩,使口腔感到发麻,带有一丝甜味和辣味,有刺激神经的作用,可使人兴奋,脸颊潮红,久食会有瘾。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食槟榔习俗的物质意义,已经逐渐被精神意义所代替,在城市和农村的年轻人中已经很少看到有人食槟榔了,槟榔果只是在定亲的聘礼中和家庭举行祭拜活动时才能见到。尽管如此,槟榔在越族居民的文化中,仍然是重要的和具有鲜明的特色。
(二)婚姻
越南现行婚姻法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法定结婚年龄为男20岁、女18岁。结婚必须履行结婚登记手续。越族传统的婚姻是媒妁之言,父母包办。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由恋爱结婚已经成为当今婚姻的主要形式。但是,男女双方事先依然要征求父母和家庭的意见。传统的婚俗或多或少得以保留,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民间传统婚姻习俗依然浓郁。越族传统的婚姻习俗一般包括:问名礼、订婚礼、婚礼三个步骤。按照越南现行婚姻法规定,与父母双方三代以内的亲戚间不得通婚。
问名礼 实际上是男方媒人到女方家庭提亲。1945年八月革命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如果家庭不送女孩去上学,女孩从出生一直到出嫁时,都没有取名字;女孩的名字不必登入家谱、村志,因此用不着急着给女孩起名。家庭中生了女孩,一般都是起一个非正式的小名用于称呼。在行问名礼准备出嫁前,家里老人或做父亲的才给女孩起一个正式名字,用来办理结婚手续。而到了婆家后,又要改随丈夫称呼;有了孩子(男孩)后又要随着孩子称呼;因此过去有不少妇女,活了一辈子到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大名叫什么,或者根本没有用过正式名字。实际上,问名礼主要并不是问名字,而是问岁数,以便确定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符,如果相克则不能结婚。
订婚礼 男女生辰八字测算相合,双方父母同意,便举行订婚礼。男方家庭给女方家庭送上一个包有红绸的大圆黑色漆盒,还有布匹、首饰、蜡烛、酒和肥猪等。媒人当着双方亲友的面签字写下婚约,并把它放在男方家供台上的祖宗牌位前。订婚之后,男方要向女方家送彩礼,常常是女方家规定彩礼的品种和数目,包括衣服、鞋帽、大米、鸡、猪、酒类、糕点、糖果、茶叶、首饰和现金等。同时,女方家还要提出婚礼宴席的规模等。有时,女方家庭经济困难,无法负担嫁女需向村寨交纳规定的财物和礼金,因此也都转嫁给男方家,完全由男方家负担。
婚礼 在男女双方家里分别举行,双方家庭在家中摆下宴席,聘请亲朋好友前来出席。女方酒宴在先,男方家庭要先组织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迎亲,将新娘接回男方家中后才开始婚宴。在迎亲之前,男方家庭要事先派新郎的姑姑、婶婶或姐姐前往新娘家通报迎亲的时间,以便女方家做好准备。迎亲的队伍到达女方家时,新娘新郎双双站在女方家祖先的牌位前,请祖先认可,保佑新人白头到老,美满幸福。最后,在离开娘家前,新娘新郎要行告别礼。女方父母坐在家正门的一侧,如果祖父祖母健在,也同时就座,但坐的凳子要略高一些。一对新人站在前辈面前,过去要拜两拜,现在要鞠躬,并说:“尊敬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大人,请允许我们前往男家,我们现在就要走了”。父母这时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纪念物品送给女儿女婿,送的物品可能是一支笔、一个小镜子、一本书,或是一块手绢、一把扇子等;富裕家庭可能送结婚首饰和现金等。母亲送给女儿的物品中一般都有一个布包,包内有一个发卡,或者7根缝衣针(按照传统,此为新婚之夜新娘必备之物,用法由母亲私下传授女儿,以防万一出现紧急情况时应急使用)。迎亲队伍回到男方家后,同样要祭拜男方家的祖先、拜父母和亲戚朋友,婚宴上要逐桌敬酒、敬烟。
以上为传统的婚俗,实际上其中大部分内容在当今时代已经逐渐改变,新的习俗逐渐代替了那些不合时宜的旧习俗。特别是在城市里,现代婚俗与传统婚俗比较已经大大简化,如问名礼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测算生辰八字依然是有的,目前程序一般为订婚和举行婚礼两部分;举行婚礼的程序和内容也已大大简化。然而在农村,特别是在边远地区,传统的婚俗依然保留。
(三)丧葬
越族人去世之后,按照传统实行木棺土葬,但有遗骨改葬的习俗。在正常死亡的情况下,有以下步骤。
沐浴 在准备给死者沐浴前,要准备如下物品:一把小刀、一块手巾、一把梳子、一把小勺、一把土、一锅加有香料的水和一锅热水。沐浴开始时,要用围布将四周围起来,家属跪地痛哭,前来帮办丧事的人也同时下跪,然后对死者表示告别说:“现在为您沐浴,以便除去世尘。”说完,死者家属和助手要趴在地上,然后站起来。如果死者是男性则由儿子,女性则由女儿负责沐浴。沐浴者用手巾沾着放有香料的水为死者擦脸擦身;用梳子为死者梳头;用线绳将头发束起;再用另一块手巾为死者擦手擦脚;用小刀为死者剪手指甲和脚趾甲;然后给死者穿好衣服。剪下的死者的指甲,手指甲在上,脚趾甲在下置于棺中。小刀、梳子和小勺以及用过的水都置于墓穴中随葬;之后将死者置于床上。
沐浴后和入棺前 将被子或席子盖在死者身上,将帐子放下来,在死者头前方处放一个小凳子,凳上放一碗米饭、一个鸡蛋,米饭上插有一双筷子,点上一炷香。有的地区还要在死者的肚子上放一把刀,以除鬼辟邪。
入口 按照传统习俗,要在死者口中放入米粒和钱币以防止恶鬼前来抢劫,让亡灵在漫漫长途中得到超脱。这一习俗现在在一些地区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给死者身上捆一个布口袋,布袋内放有米、钱币和一些死者生前常用的零星小物品。
一般人家事先准备一些搓净的糯米、擦亮的金属钱币,富裕家庭则用黄金和珍珠。行入口礼前,丧主和主持者都在死者面前下跪,由主持者读“入口词”,然后高声呼“一入口、二入口、三入口”,丧主将糯米、钱币按照右、左、中的顺序按照口令分3次送入死者口中,后将死者嘴巴合拢,盖上布巾。
入殓 死者子女分男左女右站在死者两边,主持者依次呼喊:“聚立”(靠近死者而立)、“举哀”(哭)、“跪”,主持者同时也跪下并口中念告别词:“吉时已到,请迎入棺。”然后将死者慢慢放入棺中,入殓后棺内的空隙之处都要用死者生前用过的衣物塞实,称为“补缺”;然后用布按照脚、右身、左身、头的先后顺序裹尸。特别忌讳的是,不能用活着的人穿过的衣裤“补缺”。裹尸的布,富裕家庭常用丝绸,一般人家用白布。完成后将棺材盖严上漆,置于堂屋正中。
行入殓后礼 在灵前设供台,称为“龙位”。前来凭吊的亲人、同事、好友,站在灵前一般要拜两拜。死者家人和后代还要守灵。
送葬 送葬队伍,棺材在前,死者家属按照亲疏远近列队排在棺材后面,死者长子排在最前面。棺材下穴后,所有送葬的人围着墓穴走一圈,每人向墓坑中撒一把土。坟墓堆好后,所有的人围坟而立,行终止礼,丧事至此完成。
(四)传统节日
越族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使用中国的历法,据说中国历法传入越南的年代为公元前2637年,即4600多年前就已经传入越南了。既然如此,自然越族的民间节日就完全与中国一样了。现在,越南同样也使用公历,越南的节日除了“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九二”国庆节、“二三”建党日等按公历过外,一般民族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都按农历过。此外,越南的城镇地区居民和基督教徒,还有过圣诞节的习俗。
1.春节
越族最为重视的民族传统节日是春节。春节期间,越族有合家团圆,贴春联、拜年的习俗。
送旧迎新 年底时家家打扫室内外卫生,清理旧物垃圾,整理家中的供台,洗衣服、剪头发,置办新衣等;嘱咐小孩在除夕夜不要啼哭,不要调皮和打架,不准说脏话和骂人;家人不准乱丢垃圾,不乱写乱画;父母长辈不能打骂惩罚子女,遇人要表现出喜庆的态度。遇见街坊邻居,即使年前经常见面,大年初一后的几天中再见面时,也要做出初次见面的样子,热情问候,互相拜年。
采绿 由于越南语中“绿”的汉越字音与“禄”谐音,因此除夕夜或大年初一有采绿的习俗,“采绿”就是在家庭的庭院中,或是到寺庙等处采一枝有新发嫩芽的树枝,采集的时间越早越好,回家后将采到的绿枝插到盛水的瓶中,预示着新的一年中家庭将会财源兴旺。
拜年 大年初一拜年,特别是第一个前来拜年的人很重要,因为人们认为他将会给家庭在新的一年带来影响,因此人们事先安排好自己喜欢的人,作为大年初一第一个前来拜年的人。拜年时最常说的话是祝贺身体好、长寿等;对那些在过去的一年中遇到不幸的人,要说一些诸如“破财消灾”“时来运转”等吉利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在一些农村地区,到别人家拜年,一定要喝一点酒和尝一点菜主人才高兴,否则就会认为在新的一年中给人家和自己本人都不会带来好运。
送压岁钱 大年初一,晚辈要向长辈拜年,包括长辈的亲戚朋友和邻里,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
庙会 春节期间在农村地区常常组织庙会,城市则组织花市。庙会上十分热闹,人们除了到庙里拜佛外,还组织一些民间娱乐活动,如下棋、打牌、荡秋千、放风筝、摔跤、斗鸟、斗鸡、斗水牛、斗蟋蟀、斗鱼、水木偶表演等,乡间气息浓郁。其中下“人棋”别具特色,棋为中国象棋,用人当“棋子”,在地上画上大棋盘,众人围观,并配有锣鼓乐器,场面十分热闹。
春节期间传统食品一般要有粽子。此外,春节期间,越族家庭还有几样必不可少的节日装饰品:含苞欲放的桃枝、果实累累的金橘盆景和一只盛有象征金、木、水、火、土五种水果的果盘。在农村,除了这些以外,有的家庭还要在院子里插一根高五六米的竹竿,顶端挂一个竹圈,竹圈上挂上一些诸如锡纸做的“金条”和鲤鱼造型,寓意鲤鱼变成龙,让灶王爷骑着到天庭去。以前过春节离不开鞭炮,但是现在越南全国已经禁放鞭炮,因此鞭炮已经退出节日舞台。写对联的习俗依然保留。春节期间,人们请懂汉字的先生用红纸书写对联,贴在家门口,或是供台两旁,增加节日气氛。近年来掌握汉字书法,能写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少,因此也逐渐出现了用越文拉丁字母书写的对联;尽管这样,人们还是更喜欢用汉字书写的对联。
2.端午节
端午节是仅次于春节的民间节日。清晨,要让小儿未起身即在床上吃水果、糯米酒酿、煮鸡蛋,把雄黄酒擦到小儿的头顶、胸部和肚脐处以除虫,称为“端午除虫”。成人除虫则喝化有“三神丹”的药酒,或吃糯米酒酿。小儿在床上除虫后,把手脚用水擦净,然后涂染指甲,并在脚腕和手腕上系上彩色线绳用以辟邪。女孩到了穿耳洞的年龄,也是在端午节这一天穿耳洞。由于是端午节,因此在正午12点即“午时”,家庭祭拜祖先,人们认为这一时辰是一年中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刻。端午节还有采药的习俗,采药也要在午时开始,因为人们认为这一时刻采摘的草药药效最好,尤其是对外感风寒和阴虚有特效。说是采药,实际上是家庭庭院中或周围生长的任何一种草本植物的叶子,只要采够100种就行,每种的数量多少不限。但是,人们凭着生活经验和医疗常识,一般不会采摘有毒的植物;而那些具有“祛风益气”功用的诸如益母、艾蒿、紫苏、竹叶、柚叶、蒲公英、荷叶、柠檬叶、甘蔗叶、葱、蒜、姜、茶等,人们往往大量采集。
3.中秋节
传统观念认为,中秋是夏秋之交,也是阳气和阴气的交接点。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代表阳气的夏季逝去,代表阴气的冬季开始来临,中秋之夜的月亮就是这种节气交换的标志。中秋之夜越族有点灯的习俗,中秋的花灯有各种造型,有五角星状的,有动物造型的,还有各种造型的走马灯。其中鲤鱼花灯是有来历的:传说以前有鲤鱼精专门在中秋之夜出来作怪,伤害走夜路的行人。后来,菩萨教人们点鲤鱼纸灯,吓跑了妖精,从此就有了中秋点灯的习俗。在北方农村,青年男女有在月光下以“军鼓调”对歌的习俗。人们过中秋节时制作各种月饼,还打着火把组织舞狮子和舞麒麟等民间娱乐活动。中秋节同时又是儿童的传统节日。中秋之夜,人们聚集在一起,享用各种小吃和酒水,聊天玩耍彻夜不眠;同时还向儿童讲述与月亮有关的民间传说故事,最著名的有玉兔的故事、金蟾的故事、阿贵的故事和月下老人的故事。其中阿贵的故事男女老幼人人皆知。故事说阿贵得了一株仙树,树叶能治百病,但由于妻子忘了阿贵的嘱咐在树下行不洁之事,药树从地下连根拔起飞向空中;适逢阿贵赶回,手抓住已在空中的树根,被一起带到了月宫之中。人们中秋之夜赏月时,常常指着月亮让小孩子看阿贵的影子。
4.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节。越南也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但在过去只是那些王公贵族和富裕人家才过的节日,平民百姓很少有人过这个节日。
5.双十节
农历十月初十,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农历节日。按照佛教的说法,农历十月初十称为“下元”节。这一天,天庭派遣三清神下凡,调查一年来人们做的所有好事和坏事,记录在册,并返回天庭向玉帝禀报。因此,人们在这一天要举行祭拜礼仪,避灾求福。同时,人们还要准备饭食祭拜家庭祖先。
6.政治节日
政治类节日一般都按公历过。
2月3日,越南共产党建党纪念日。
3月8日,国际妇女节。
4月30日,祖国统一日。
5月1日,国际劳动节。
6月1日,国际儿童节。
9月2日,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庆纪念日。
11月20日,教师节。
12月22日,越南人民军建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