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战时区域教育复杂化格局形成的综合动因

抗战前我国区域教育固然不是以公立为主的单一格局,因为从古代以来就有私立学校的存在与延续,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的批量来华又新增了教会学校。但在中国教育史上区域教育格局最为复杂的时期,莫过于抗日战争时期。抗战时期,由于日本的入侵,严重破坏了中国原有的社会生态环境,引发了中国政治、军事与文化等方面前所未有的变故,受其影响区域教育格局趋于复杂化。就学校教育而言,除了原有的私立教育、教会教育之外,以山西为例,又出现了日伪在沦陷区的奴化教育、阎锡山退守中的晋西教育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教育,由于各种教育的主办主体不同,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各不相同,同时三种教育之间进行着激烈的交锋与博弈,因此,当时的教育呈现出复杂、混乱与多变的特点。这种复杂与多变的教育格局的形成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动因的,究其原因有政治、军事与文化等多种因素。但最为关键的还是政治动因,著者试图运用美国政治社会学家丹尼斯·朗(Dennis H. Wrong)关于权力与权威的相关理论、约翰·纳什(John Nash)的非合作博弈理论、格若赫姆·罗珀(Graham Romp)的动态博弈和重复博弈理论,来分析抗战时期山西三种教育呈现的内在政治动因。三种教育的主办者均是为了在广大民众中获取自己的权力,只是日本侵略者运用的手段是强制性权威,阎锡山使用的是诱导性权威,而共产党采用的是合法性权威,因此革命根据地教育注定是要最终取胜的。另外,还要从地形地貌的多样化、民国早期的教育基础、日本入侵华北的动机、抗战初期的国共合作、阎锡山的“洪炉训练”、共产党倡导全民族抗战等方面,分析抗战时期山西复杂化教育格局形成的生态环境与综合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