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未来

无论企业有多大,风险总是如影随形。尤其对于精神高度警惕的华为来说,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不容忽视。

2010年4月,印度禁止进口华为产品;6月,欧盟对华为无线路由器发起反倾销调查;7月,华为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榜单,引起外国机构警觉,造成华为海外收购接连失败。海外市场的变动,让人隐隐不安。

要知道,彼时华为一半以上的营收来自海外2B(To Business,面向企业)业务,如果发生大动荡,后果不堪想象,华为必须找到抵御之策。既然某一面有危险,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反向行之,形成对冲效应。那么,与海外2B业务相反的道路即是,从海外走回国内,从2B走向2C(To Client,面向消费者),这恰好和终端业务的方向完全吻合。

内外环境和策略的变化,加速了终端业务的重造工程。

“我认为在终端上,我们创新不够,能力不够!”2010年12月3日,任正非召开“高级座谈会”,将自己近2年对终端的思考一一道出。会议最终定的主题为:做事要霸气,做人要谦卑,要遵循消费品的消费规律,敢于追求最大的增长和胜利。从问题出发,把控趋势,再到风险分析,以及内部战略,一应俱全。这场会议为迷茫中的终端,找到了对的方向(见图1-2)。任何时候,方向不能错,一旦错了,全盘皆输。

图1-2 会议后,华为终端在产品、市场、用户重心上的转变

任正非提醒华为高层和手机终端公司的骨干,华为要在手机终端领域做全球第一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的,这个时间可能是10年甚至更长,应准确地认清自己,做好阶段性的目标定位。同时,应大幅增加在手机终端上的研发和品牌投入,至少在预算和投入上胜过竞争对手。

这次会议的召开,就是要在华为公司确立一个共识,即在华为内部,终端公司与运营商管道业务、企业网并列成为公司三大核心业务,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终端的发展将对华为未来,以及盈利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业务执行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诸多不可预测的困难。当问题发生时,这一共识就会发挥作用,它能让组织找到更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互相推脱责任或对问题不闻不问。在这次会议上,任正非果断地打开了一道门,让终端看见了未来。

趋势:时装时代

如果回到2010年,当你看到iPhone 4带着巅峰的颜值问世,俘获了无数为之疯狂的粉丝时,你会想到什么?

任正非想到了时装,他断言:手机会时装化。两种看似毫无关联的行业,在任正非的比喻中变成了同类。现在看来,他说对了。

首先,时装是一种流行,变化迅速。今年流行红色,明年可能是绿色,后年可能是灰色。即便是走复古风,10年前的喇叭裤和现今的喇叭裤也肯定有很大不同。手机也是一样,今年流行金属机身,明年可能流行超窄边框,软硬件要素可以成为经典,但款式绝不能雷同。而且,时装并不仅仅意味着外表漂亮,也包括功能和性能,这是一个整体打造工程。

彼时,一台电视用10年的消费观正在成为历史,消费者的时尚意识已经觉醒,人们追求更潮、更新、更酷。诺基亚手机摔不坏的时代即将过去,iPhone极致创新的风潮已然来临。为了体验苹果的智能感觉,人们把用不坏的诺基亚放到了一边。这也许是很多人第一次“丢掉”了完好无损的手机。

其次,用户个性化特征显著。男人有男人的服装,女人有女人的时装,有的人喜欢裙子,有的人喜欢短裤,个人需求五花八门。对于手机的喜好也同理,不同年龄、性别、审美的人喜欢的手机是不同的。若想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就要生产多种款式,但每款的产量又很小。对于习惯于标准化批量生产的大公司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挑战。

任正非认为:“如果做法国时装品牌,就要在法国,有法国人参加;要做美国型的,就在美国做;要做多姿多彩的,要在拉丁美洲。产品规划部门要分散建在主要客户所在的地区。如果中国人包打天下,会一败涂地。我们要从依靠中国人打天下的时代,改为依靠网络对全球提供支持和支援,这样才可能胜利。产品设计一定要贴近客户,而不是闭门造车。”

无论是通信业务,还是终端业务,华为衡量成功的标准都只有一条——让客户认可。谁也不会白白为你付费,所以华为才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为他们创造价值,才有可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把钱给你。

过去,B端大客户毕竟数量有限,华为尚且能做到细致入微的一对一服务。如今,如果要为庞大的个人消费者群体提供一对一的服务,是否可行?如何实现?苹果通过ID注册,基本实现了一对一的用户管理。那么,华为该怎么做?

最后,依赖品牌价值。法国是时尚之都,那里的时装不仅材质好、品质高,而且设计精美,有文化积淀,也有美学理念,这些附加值,就是品牌的溢价能力。由此,品牌手机的价格可以是无品牌手机的n倍。

任正非留给参会高管们的问题是:在时装化的时代,我们怎么确定客户需求?我们怎么入口?解决这些问题,肯定需要改变。比如说,以前华为从不做品牌,也不做渠道,节省的成本费用就转化成了利润。但在消费者市场,节约品牌成本,并不会提高销量,更不会创造更高的利润。如何把握品牌、渠道、销量和利润之间的均衡,需要认真思考。

均衡思想,一直存在于华为内部。整个公司,或者说具体业务表现总会给人这样的感觉:说不出哪里好,但是整体感觉又不错。这样的感觉,也体现在随后的终端业务发展中。当你想到华为手机的时候,或许无法立马总结出它们到底有什么共同的鲜明特质,但你又不能否认,它是成功的。

人们总想学华为,却又找不到一两个特别突出的项目。实际上,与其学习华为的战略、文化、管理、经营,或者是产品、技术、服务、工具,倒不如研究一下华为是如何平衡各方关系,做到取舍有方的。很多时候,找到感觉比找到技巧更重要。

内部战略:“端管云”协同

在3G时代,华为差点因为快一步而早死。

1995—2001年,按照“高投入、高产出”的做法,华为在3G研发上投入了1/3的研发力量,终于攻克3G技术。但国内的3G牌照却迟迟不发,没有牌照,就没有市场,巨额的投资无法回本,压力可想而知。

10年后,任正非在一篇文章中写道:“2002年,公司差点崩溃了。IT泡沫破灭,公司内外矛盾交集,我却无力控制这个公司,有半年时间都在做噩梦,梦醒时常常哭。每天10多个小时以上地工作,仍然是一头雾水,衣服也是皱巴巴的,那真是一段内外矛盾交集的时期。”

少有人知的是,此时的任正非还在失去母亲的痛苦中煎熬。同一时期,华为的核心技术班子集体被挖走。海外市场上,思科起诉华为侵犯了其产品知识产权。外界满是唱衰华为的声音,人们不断“讨伐”任总豪赌3G研发的错误。不久之后,从未倒下过的任正非患上抑郁症,还因癌症动了两次手术……

2002年,华为在不得已之下,只好到欧洲开辟业务,和成熟的外国企业抢市场。那时候,华为做梦都想拿下一个订单,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只要听到任何地方有3G项目,任正非即便是在病中也会马上飞过去。

在最终结果没有出现之前,都有可能出现转机。怀着向死而生的决心,华为硬是撞开了海外市场。世界上优秀的企业,无一不是拥有强大的意志力。不够坚毅的组织,一定会被淘汰。而活下来的企业,必将经历更大的磨砺。

苹果iPhone问世时,华为刚理顺了内外部问题,撬开了海外3G业务的大门。任正非说苹果救了华为,是因为在2007年后,iPhone风靡全球,倒逼网络升级,从而让华为的3G通信业务大放异彩。

险些因超前而丧命的华为认识到,终端、管道和云这三种能力原来是唇齿相依的关系。3G业务的危机原因在于,超前地研究了技术,却差点没有等到应用市场的出现。如果应用市场一直不出现,企业可能会被拖累致死。在现代,只有那些敢于迎接正面市场营销挑战的企业,才更有可能建立起商业基础,占领高端市场,最终取得成功。

在华为的业务构架中,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者业务是为终端,运营商网络业务提供管道服务,企业解决方案以云能力为主。同时,前两大业务中也包含了云能力。如果终端的使用者要到达云,就一定会从管道走过。走的人越多,管道就要修得越宽,云上的信息也会越多。如果人们在终端和云之间频繁活动,就一定会拉动管道的拓展。

在功能机时代,人们很少联网,基本靠本地存储就能满足信息需求,所以在管道上走的人不多。到了智能机时代,终端的一切都需要联网到云。人们必须在管道上通行,他们想要开车,更想坐飞机,还想乘火箭,总之越快越好。这时,终端、管道和云之间的运转变得通畅。

任正非认为,华为将来会转变成很大的软件公司,但软件摸不着,就要靠手机终端把软件体现出来。消费者拿到手机一看,里面好多软件,这就成了。所以,终端公司在未来的网络中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要真正和运营商管道业务、企业网一起三分天下。

随着“端管云战略”的出台,手机终端公司在华为内部资源和支持不足的现象,将得到彻底改变。比如增加研发投入和人力投入,增强各部门联动。任正非直言:“我认为公司对终端市场的响应是不够的。比方说,2012年巴塞罗那展会,有人拿我们的手机,但接不进我们的云。在我们内部,有这么大的部门,怎么会连不通呢?我就觉得奇怪。要好好想想,我们的战略是什么,怎么才能胜利。”

可以说,确定端管云战略是任正非送给终端的一份大礼。作为管理者,他不会去研究产品设计方案,或者去做市场规划。他要做的,就是做好终端公司的顶层设计,拔高它的战略地位,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让终端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

一个新业务是否成功,与企业的资源分配密切相关。那些得到了足够资金、人力、流程支持的项目,成功率更高。一个连领导人都不看好的业务,最终必然失败。有了公司高层的战略支持,终端公司才有可能脱胎换骨,从一个角落里的不起眼的丑小鸭,变成翱翔天际的雄鹰。

风险:绝不倒在库存上

管理库存,是消费品行业的重要课题。库存管理有方的企业,比如沃尔玛,就能够享受低成本、高利润,手机行业也是如此。而且随着手机越来越时装化,产品变化迅速,如果库存管理失败,带来严重的积压,就会造成巨大浪费。

“库存可能会构成最终的死亡,可能一次或两次库存过大企业就死掉了。”任正非在2010年的“高级座谈会”上提出了手机市场的最大风险,也是最容易犯的错误,他提醒大家要去研究怎么缩短供应周期,怎么增强供应柔性,怎么做到积极响应。

有可能的情况是:产品销量低,但没有库存,那还不至于亏损太大;如果销量不佳,又产生了库存,那么离“死”也就不远了。所以,宁可要成长慢一些,也不要库存。对于终端来说,库存就是一种“赌注”,我们要用尽可能小的赌注,去博取尽可能多的利益。

华为是一个怕死的企业,华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活着。活下去,既是华为的最低战略,也是华为的最高战略。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优先考虑生死问题。华为唯一不能犯的错误,就是那些会让企业死掉的错误。也许很多人认为库存只是一个小问题,不足挂齿。但在任正非看来,这是最容易打死终端的问题,也是最有可能发生的致命性错误,必须提前预警,常记在心。

华为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公司,唯一的坚持就是活下来。有很多公司怀揣着拯救世界的梦想,高喊着华丽的口号,拥有着崇高的理想,然而没过多久,市场上就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身影。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它们一个接一个地夭折了。

反观华为,一路高喊的只有三个字:活下去!无论何时,这都是最紧急的问题。因为只有活下去,才见得到理想。那些轻视生存的企业,最终都会受到命运的惩罚。那些认为活下去很容易的企业,最终只会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过去。

1602年3月20日,荷兰东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成立。这是全球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公司。也就是说,现代企业生存也就400多年,现在最老的公司也就200年时间。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企业倒下去,也有无数的企业站起来。生命是脆弱的,能够基业长青的企业一定对生命足够敬畏。

任正非认为:“企业要一直活下去,不要死掉。一个人没本事也可以活到60岁,但企业如果没能力,可能连6天也活不下去。如果一个企业的发展能够符合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其生命可能达到600岁,甚至更长时间。”这段辩证的话,透露出华为对待生命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