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一封封举报信
- 绝版王朝 盗版君臣·曹操卷
- 婧婷
- 2999字
- 2018-11-05 15:37:18
蹇硕的叔父被打死后,皇帝身边的亲近宠臣都很忌恨曹操,但人家是正常执法他们也无奈。于是,这些人都一致建议皇帝把曹操赶出洛阳。
那么,被赶出了洛阳的曹操,去了哪里呢?又去干什么了呢?——他被贬到京城几百里之外的顿丘县(今河南清丰县西南)当县长去了。只是,顿丘县的县长没当多久,这位每日与竹简做伴的学问家,又“以能明古学,复征拜议郎”。议郎,是一个几品官儿呢?说白了相当于现在的一个顾问,在当时的工资是六百石。
这个薪水的确不多,不过曹操也不在乎这些,就是不要工资他爹曹嵩也能养得起他,他最在乎的是这份工作的性质和职责。有些官员视议郎为闲职,说这些人拿着俸禄不干事。而曹操却不,他不但不闲着,还借助这个闲职大干特干。
怎么干?专找皇上宠爱的大太监和朝廷三公说事,揭发他们种种罪行的信件一封接着一封出现在皇帝的桌案上。其实,曹操这样做,也不是没有缘由的,我们来看看发生在当时的一个故事。
一个叫司马直的人被任命为巨鹿太守,按说这是件好事。但是,对于司马直来说,这却是一场灾难。为什么?因为这是被卖官!果然委任状一到,朝廷毫不含蓄地向他伸手了。
朝廷:拿钱来!
司马直:我哪儿有钱?我是个清官!
朝廷:知道你生活困难,减免三百万,交吧。
司马直:我实在交不起,这个官我不做了行不?
朝廷:那不行,你不能辞官!
司马直没办法,只好在上任的路上自杀了。临终前写下一份遗书,痛斥朝廷卖官的行为。一个国家发展到这等地步,皇帝也确实该下课了。这样的事,这样的帝国制度,这样的公开买卖,就是找遍整个亚洲,又有几个呢?
不过司马直是白死了!因为他死了以后不但地球照样转,而且卖官现象更是变本加厉了。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史为证。我们来看看《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王沈《魏书》中的记载——
先是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阉官,反为所害。太祖上书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灵帝不能用。是后诏书敕三府:举奏州县政理无效,民为作谣言者免罢之。三公倾邪,皆希世见诏用,货赂并行,强者为怨,不见举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毁。太祖疾之。是岁以灾异博问得失,因此复上书切谏,说三公所举奏专回避贵戚之意。奏上,天子感悟,以示三府责让之,诸以谣言征者皆拜议郎。是后政教日乱,豪猾益炽,多所摧毁;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复献言。
在司马直之前,官职明码实价,价格昂贵,但所卖的多是低级闲差,而且收入归国库。尽管很多人知道卖官并不是正途,还是挤破头皮往里钻。
到东汉灵帝时,卖官行为更加猖狂。不仅各级官位均可买卖,而且,价格还因人浮动。如果买官者贫困,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朝廷还可以赊,等人就职后再加倍地偿还。
从司马直身上,我们看到了比这更严重的事实。司马直本来是不愿意做这个官的,可朝廷硬逼迫着卖给他。
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天下之大,却没有一个可以说理的地方。一两个清官的死,是引不起人民大众高度重视的,更别说朝廷了。再说,这事本来就是朝廷干的啊。要说理,也只有到阎王爷的鬼法庭里去说了。
别说别人了,曹操自己的亲生父亲曹嵩,这太尉的官职也是花钱买的。在东汉末年,他趁着朝中“花钱捐官制度”的东风,自己也花去万金“捐”了太尉一职。太尉的官职仅次于大将军,曹嵩由此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最高峰。人们常说“生子当如曹操,养子当如巨高(曹嵩字)”。这话看来说得的确够实在的。
曹腾是个有名的清廉之官,而养子曹嵩就不一样了。曹嵩因权导利,不仅使曹家富甲一方,也使曹家光宗耀祖,出了个太尉级的人物。曹家富了,曹操不愁吃穿了,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揭露贪官了……
太监的嚣张气焰,太监的敛财弄权,已经引起了朝中文武百官的无比愤怒。三公也是腐败到了极点,上下骂声一片。老百姓对三公的愤恨,不亚于对宦官的仇视。这一点,曹操也是知道的。
当上顾问之后,曹操就开始出手了,而且一次比一次狠,因为,没有轰动效应的事,曹操是不会干的。谁说顾问是闲职,拿着俸禄不干事?曹操偏偏要让这些凡夫俗子见识见识,看看这位身居闲职的人到底天天在忙些什么!
曹操是个立志要干一番事业的人,而且还要干得轰轰烈烈,当然流芳百世更好。所以,这个机会对于曹操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太及时了!
于是,曹操整日忙于上书朝廷,猛攻几个太监的淫威恶行。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总之,他要让当今皇上清醒过来,别日日沉睡在自我编织的美梦中,好好整治一下那些祸国殃民的太监。
令人失望的是——皇帝听不到。他身边的高级顾问多如牛毛,食禄仅六百石的曹操算啥呢?总之,曹操的“治国良方”总是被蔑视,但曹操依然不放弃。
要说曹操专挑太监的刺儿,总是和太监过不去,也并非如此。他是针对亡国的“细菌”和“病毒”!一旦这些病源被传染出去,那么,周围被感染的人群就是横向一大片,竖向一大串。有时候,它们甚至比社会的寄生虫繁殖得还快。
一户平民百姓家屋顶上的房梁被腐蚀,这问题还不算大,可一个国家的房梁被腐蚀,那问题就严重了。因为,这是皇家、国家的灭顶之灾!
后来,当曹操攻击太监的上书一次次石沉大海时,他又开始了一个更大的举动。那就是专挑大人物作对手,以“愤青”的姿态屡屡上书,指斥“三公”的腐败行径。
“三公”何许人也?如果说皇帝是山中的老虎,那么,他们就相当于老虎的屁股。这些人是动不得的。谁敢拿这些人开刀,绝对是吃了豹子胆了。
为什么?先看看这些人都是干什么的。
丞相:一国总理,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
御史大夫:总检察长,负责监察百官的;
太尉:三军司令,主持军事的。
这可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贵的三个官职,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哪一个都比曹操牛得多,曹操敢拿他们说事——够英雄!
好人不得好报,有才能的人能力却得不到施展,这天下倒成了恶人的了。曹操这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当然愤恨。他又拿有着太多猫腻的异常自然灾害来博问得失。于是,曹操再一次上书切谏,说三公的举奏有专门回避贵族、国戚之嫌疑。
曹操的这道奏章呈上后,天子有所感悟,于是就“以示三府责让之”“诸以谣言徵者皆拜议郎”,但此后的整个官场风气依旧是一天比一天恶化。
这个时候,曹操不仅仅是感觉到他在官场上混不下去了,而且他也很深刻地意识到,大汉王朝已江河日下。这个政权已经行将就木,他做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于是,他不再继续上书,不再建言献策。面对暗无天日的朝廷,他揭露不过来。而且,再这样下去,很可能会给自己招来横祸。
曹操把官场和朝廷都看透了,他不再盯着社会的黑暗面说事了,也不再提任何意见,不再担任任何官职。
其实,想想也是,一个食禄六百石的议郎,去找三公的差错,这不是“蚍蜉撼大树”吗?可是,曹操自有他的目的——依靠自己才干和学问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
在替国家和人民做事的同时,曹操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那就是他的名气又得以提高了几个指数。不过,他也不是纯粹地为炒作而去炒作。他只是巧妙地把广告学和政治学结合在一起灵活应用了一下。当然,靠骂大人物出名的名人太多了,如果说曹操没有一点这样的嫌疑,这似乎也说不过去。
曹操的这个举动说来是很有意思的,也是历史中一个很精彩的片段。只可惜,罗贯中没写进《三国演义》里,这实乃一大遗憾。后来,毛宗岗父子没把这一点补充进演义里,也很是让人惋惜。
大汉被三国分裂,实际上,那就是从太监专权和三公腐败开始的。尽管曹操这个小人物向朝廷揭发他们的信件一封接一封,但还是没能把这不正之风给扭转过来。也许,这不是皇帝一个人的错,的确是到了一个岁末——到了一个大人物与小人物转换角色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