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域降雨径流理论与方法
- 张文华 郭生练
- 629字
- 2020-06-25 22:05:24
第1章
理论基础
雨水降落到地面之后,经过一系列的物理过程,最终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径流[1,2]。
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在满足下垫面的下渗、凹地填洼和植物枝叶截留后,便沿着坡面向河网汇集,称之为坡面汇流。再由河网向河槽汇集,称之为河网汇流。最后由河槽向流域出口断面汇集,称之为河槽汇流。由于这一切运动都是在地表进行的,所以称之为地表径流。地表径流过程可以用一个微分方程组来表述。
凹地填洼和植物枝叶截留的雨水最终消耗于蒸散发。
渗入到土壤内的雨水,首先进入非饱和带(地下水水面以上,土壤含水量经常发生变化的土壤含水带,又称包气带)。在非饱和带内的水分,一部分停留在非饱和带,最终消耗于蒸散发;一部分进入饱水带(地下水水面以下至不透水层)形成地下径流。渗入到非饱和带中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可以用一个微分方程组来表述。
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图1.1及图1.2(实际的径流过程更为复杂,这里作了简化)。
图1.1 降雨径流过程示意图
P.降雨量;E.蒸散发量;J*.截留量;DT.填洼量;F.下渗量;Rb.地表径流量;Rx.浅层地下水径流量;Rs.深层地下水径流量
图1.2 降雨径流过程方框图
综上所述,在降雨径流形成过程中,非饱和带对降雨起着滞蓄和分配作用。当雨水降落在地面时就要进行一次时空分配,决定这次分配的是降雨强度和下渗能力(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渗入到土壤中的雨水,首先进入非饱和带,滞蓄在非饱和带的雨水又要进行一次分配,决定这次分配的是土壤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非饱和带土壤中所能保持水分的最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