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漆及其产业化开发研究
- 周光龙 彭经寿 郑小江
- 2576字
- 2020-06-25 22:25:08
第二节 古代的漆树栽培与管理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对生漆的认识不断深入,加工应用已蓬勃发展,使用范围和应用地区不断扩大,生漆的利用已不能局限于使用野生漆树资源,种植栽培技术也随之有较大的进步。
进入私有制的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人们开始经营漆林,西周时期还向漆林经营者征收高达25%的漆林税,并设有专门掌管其事的官吏。
到了封建社会(公元前476年—公元1911年),由于生漆的用途日益拓宽并且有厚利可图,国家也就非常重视漆林经营,官营和私营者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在汉代,拥有千亩漆林、千件漆器或千桶生漆的人每年可得近20万钱的利润,其财富可与千富侯相媲美。因此,汉代以后有些大地主、大官僚都热心经营漆林和生漆。到了明朝初年,政府在南京东郊建有规模巨大的漆园、桐园,种植漆树、桐树(油桐),用于建造海军战舰。
一、古人对漆树形态与分布的认识
(一)古人对漆树形态特征的认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漆树的形态特征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很多史籍中都比较准确地描述了漆树的形态特征。如《尔雅翼》中记有:“漆树高二三丈。叶如春樗,皮白而心黄。”《本草纲目》中记述:“漆树高二三丈余,皮白,叶似椿,花似槐,其子似牛李子,木心黄。”《农政全书》中记述:“漆树,高二三丈,身如柿,皮白,叶似椿,花似槐,子似牛李子,木心黄。”此外,《三农纪》、《王桢农书》、《群芳谱》和《花镜》等古籍中均有类似记载。也就是说,漆树有两三丈高;叶与椿树叶相似;花像中国槐,圆锥花序,腋生;果实像鼠李子;树皮灰白色;木材外白心黄,与桑木相似。这对漆树的各个部分作了形象而完整的描述,与我们今天所了解的漆树的形态特征十分接近。
(二)古人对漆树资源分布的认识
古代漆树在我国分布甚广。在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和战国时代(公元前481年—前221年)的经典史籍中已有较详细的记载。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记有:“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爱戈琴瑟。”说明早在西周时期,已将漆树和泡桐、梓树、楸树等视为同等重要,也是制造古琴的重要材料之一。
《禹贡》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作品,其中记有:“兖州,厥贡漆丝。”“豫州,厥贡漆。”根据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绘制的《禹贡》与《职方氏》九州合图,兖(音yǎn)州大致在今山东省西北部、河南省东南部及东北部;豫州大致在今河南省之大部、陕西省东南部、湖北省西北部、山东省西南部及安徽省西北部。
由此可见,上述地区在战国时期为我国生漆生产区,漆树的天然分布也比较集中。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漆的用途渐广和用量增加,对漆树的调查研究也随之深入,产漆地区不断扩大。秦、汉时期,巴蜀地区也成为生漆的重要产地。秦汉以后到明、清,扩大到华南、华东地区。
二、古代的漆树栽培技术
我国古代野生漆树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很广。随着生漆用途范围的扩大,人们为了利用和管理的方便,便由利用野生漆树资源转为人工抚育,进而转入人工栽培,在栽培技术的经营管理上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一)古人对漆树生长习性的认识
《诗经·唐风》中记载:“山有漆,隰有栗。”(隰,音xí,指低湿之处)。其意为:山坡上生长漆树,低湿之处生长栗树。《齐民要术》中记有:“漆宜沙石山坡。”上述史实说明,古代对漆树的生长习性有较详细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
(二)古代的漆树栽培技术
1.栽培时间
《本草纲目》记述:“漆树,人多种之,春分之前栽培,易成有利。”《农政全书》中记有:“春分前移栽。易成有利。亦云腊月种。”《王桢农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上述记载说明漆树春植较好,但也可冬植。古代常用春植,因为春天,尤其是早春,土壤解冻后,空气和土壤都比较湿润,气温也逐渐上升,很适合于苗木生长。我国现今也在春分之前开展大规模的漆树造林工作,但也不排除冬季造林。
2.栽培方法
我国古代就已认识到,凡根部萌蘖性好的树种,都可以根为繁殖母体,采根穗栽植于土中,使之萌芽长成独立植株。漆树是根萌性较强的树种,除了播种育苗造林外,自古盛行分根造林法,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埋根育苗。《齐民要术》等书中记载的:掘取根部,截取三寸(9cm)长的根穗,供栽植之用。并应栽植在沙质土壤的山坡。说明了漆树对土质的要求和埋根育苗时所取根段长度,都是非常合理的。至今,我国广大产漆地区还在沿用,而且是繁育漆树良种的主要方法。
三、古代的漆林管理技术
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是与林业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当人类进入熟食阶段,森林就为人类所利用。炎帝神农教民种植五谷,以木材制农具,开始进入农业时代。鉴于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上古帝舜时代就有护林官制——“虞人”的设置。到禹平洪水之后,区分九州,因地制宜,于是神州之林产始兴。远从禹的时代起,生漆就作为贡品献给封建帝王。如《禹贡》中记:“兖州、豫州贡漆,徐州贡桐。”说明我国很早就有特用经济林的经营了。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漆树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林木,并纳入林业管理规划中。战国时期对漆树林的经营是十分重视的。随着生漆使用范围的扩大,人工漆林的迅速发展,当时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对漆林的管理,专设有“漆园吏”的官职。如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庄周(庄子)曾被任命为掌管漆园的官吏,着就是证明。而且,从当时的税收制度上看,漆林税较其他税额均高,二十中抽五。正因为如此,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经营漆业的大商人。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白圭,周人也。……夫岁熟取,予之丝漆;……”汉代林业兴盛,制漆业发达,人工漆林发展迅速,国家也更为重视漆林的经营。《金石索》卷五金索印玺之属,有“常山漆园司马”、“漆园司马”两个汉印,证明“漆园司马”确是一个普通设立的官职,连遥远的常山(今湖南境内)都有专门管理漆园的司马。汉代地主大量营造漆林作为生财之道,从漆林经营中可以得到巨额收入。
以后历代均把漆树作为重要的经济植物,如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在其辋川的庄园就设有漆园。北宋末年,流落在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县)一个大漆园主方庚家做雇工的方腊,因对宋徽宗的《花石纲》深恶痛绝,他在漆园召集贫苦农民揭竿而起。这就是著名的“方腊起义,漆园誓师”。明代皇帝朱元璋于明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在南京东郊建立皇家漆园、桐园,用以制造海军战舰。自此,对漆林的管理也愈益重视,如《食货志》中记有:“竹木茶漆税十一。”至今在我国重点产漆区陕西省平利县胜利乡的牛王庙,还保留着清代对漆林管护的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