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护理学的发展史
护理学是在人类祖先自我防护本能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抗病害斗争逐渐发展起来的。100多年来,护理学经历了从简单的清洁卫生护理到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再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直至今天的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的发展历程,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成为医学科学中一门独立学科。
一、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护理的历史源远流长,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文明、科学进步密切相关。学习护理学的发展历史,有助于促进对护理学科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1.护理学的形成
1)人类早期的护理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经验,护理的形式主要是“自我护理”和“家庭护理”,由于当时人类对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常把疾病看成是灾难,是一种超自然力量所致,因而出现了巫师。医护照顾长期与宗教和迷信活动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早期的“宗教护理”,如用祷告、念咒、画符等方法驱除病痛的折磨。但也有人在施巫术及祈求神灵的同时,应用草药或砭石等一些治疗手段治疗疾病,于是,迷信、宗教和医药混合在一起,医巫不分。后来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一些人摒弃了祈祷和巫术,采用原始的医术,使医巫逐渐分开。在一些文明古国,如希腊、埃及、中国、印度、罗马开始运用止血、包扎、伤口缝合等方法处理伤痛和疾病,并有了关于疾病预防、公共卫生、内外科疾病治疗等医护活动的记载。公元初年(公元1~500年),基督教兴起,开始了教会1000多年对医护的影响。教徒们在传播宗教信仰、广建修道院的同时,还建立了许多救济院、医院、孤儿院、老人院等慈善机构。一些献身于宗教事业的妇女,在做教会工作的同时,还以人道主义精神参与对老弱病残者的护理,她们虽未受过专门训练,但工作认真,有献身精神,受到社会的赞誉和欢迎。综上所述,人类早期护理主要经历了自我护理时期、家庭护理时期及宗教护理时期。
2)中世纪的护理
护理的发展受到来自宗教和战争两个方面的影响。中世纪的欧洲,由于政治、经济、宗教的发展,各国先后建立了数以百计的医院,作为特定的慈善机构为孤儿、寡妇、老人、伤病者和穷人提供照顾。同时,由于12~13世纪欧洲基督教徒和穆斯林教徒为争夺圣城耶路撒冷,展开了长达200年的宗教战争,伤病员大量增加,而且麻风、伤寒、疟疾等传染病大肆流行,加上当时的医院设备简陋、床位不足,管理混乱,护理人员不足且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病人死亡率很高。此外,由于受宗教的束缚和影响,使有些医院在神职人员的控制下,命令病人靠祷告和斋戒来拯救灵魂,并不真正致力于提高医疗护理水平。因此,当时的护理工作多限于简单的生活照料。
3)文艺复兴时期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护理
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欧洲各国文学、艺术、科学包括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医学科学家。如1543年比利时医生维萨留斯(Vasalius)写了第一部人体解剖学书,1628年英国医生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发现了血液循环的原理。从此,近代医学开始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护理的发展却与医学的进步极不相称,护理停滞不前长达200多年之久,被称为护理史上的黑暗时期。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妇女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护理工作不再由充满爱心的神职人员来担任,而是由一些找不到其他工作的人承担,她们文化素养低,服务态度差,加上缺乏专业训练和工作经验,护理质量大大下降。另外,1517年发生的宗教革命使大多数修道院及教会医院被毁,修道士离开医院,导致病人无人照顾,教会支持的护理工作由此停顿。
4)现代护理的诞生
1836年,德国牧师西奥多·弗里德尔(Fliendner)在德国凯撒斯韦特(Kaiserswerth)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较为正规的护士训练班,南丁格尔1850年曾在此学习。现代护理学的诞生与发展主要是从南丁格尔时代开始的。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国际上称这一时期为南丁格尔时期,是护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现代护理学的开始,故南丁格尔被尊称为近代护理的创始人。
2.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自南丁格尔首创科学的护理专业以来,护理学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护理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发展成为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具有独特功能的学科。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1)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1860年至20世纪40年代)
此阶段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人们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对疾病的认识也十分局限,认为只有生物学因素才会引起疾病。一切医疗活动都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护理的重点是协助医生治疗疾病。护理的中心任务为治疗及护理住院病人,护士的主要工作场所在医院。
此期的护理特点是:①护理从属于医疗;②护士是医生的助手;③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执行医嘱和进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都把护理技术操作作为护理工作质量的关键,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较规范的疾病护理常规和护理技术操作常规;④护理只关心局部病症,忽视了人的整体性;⑤护理教育类同于高等医学课程,护理研究领域局限,束缚了护理专业的发展。
2)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
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开始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及生活方式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1948年WH0提出新的健康观,为护理研究提供了广阔的领域;美国护理界也展开了对新的护理定义的讨论,1948年以“如何开展护理教育及护理活动对社会最有益”为题,发表了布朗(Brown)的书面报告。这一报告是护理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报告中对护理如何适应人们的健康要求提出了许多建议,并在原有的护理定义中加入了健康人也是护理对象的新概念,指出在护理教育中应该增加一些人文及心理课程以进一步增强护士对人的全面理解及护理;1955年护理专家莉迪亚·海尔(L.Hall,美国)首次提出了“责任制护理”的概念。
此期的护理特点是:①医护相互合作;②护理人员应用科学的工作方法——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身、心、社会等全方位的连续的系统的整体护理;③强调护理是一门专业;④建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教育和护理临床实践的教育模式;⑤护士工作的场所还局限于医院内,其服务对象还以病人为主,尚未涉及群体保健和全民健康。
3)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
此阶段,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的医学模式是在1977年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恩格尔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在研究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要将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密切地结合起来考虑,这种新的医学模式被称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带动了护理模式的转变,要求护士在为人提供护理时应将服务对象视为一个具有生理及社会心理需要的整体,而不只是重视服务对象的生理或病理反应的局部。同年,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护理的工作场所由医院扩展到其他部门,实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工作范围由病人扩展到所有的人的所有生命阶段。同时由于护理学的飞速发展,护理教育的不断发展及完善,护理科研水平的提高,护理学已经由一门职业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专业,并重点强调了护理的独立性、科学性及高等护理教育的重要性,出现了许多研究护理现象的护理理论及护理概念模式。
此期的护理特点是:①护理学已发展成为现代科学体系中综合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性科学;②护士的服务对象已超出了病人或疾病,而扩展到了对所有人、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的护理;③护士的工作场所也相应地从医院扩大到了工厂、学校、家庭、社区、幼儿园、老人院或临终关怀医院等;④护理人员的工作方法仍以护理程序为主。
二、南丁格尔对现代护理学的贡献
弗罗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出生于英国名门,拥有富裕的家庭,受过高等教育,熟悉英、法、德、意等多国语言。她从小就立志从事救死扶伤的护理工作,在随家人到世界各国旅游时,她专注于参观、考察各地孤儿院、医院和慈善组织等。
南丁格尔一生致力于护理事业,功绩卓著,被誉为近代护理学的创始人。她将毕生奉献给护理事业,她对护理学的主要贡献概括如下:
1.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克服重重困难,前往战地救护伤员。半年后,使战地伤员病死率由50%下降到2.2%。被战士们称为“提灯女神”和“克里米亚天使”。克里米亚战场的护理实践,使南丁格尔更加深信护理是科学事业,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才能胜任护理工作。
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伦敦的圣托马斯医院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以传授科学的护理专业知识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为主,培养了一批新型护士,使护理由学徒式教导成为正式的学校教育,为现代护理教育奠定了基础。从1860年到1890年,学校共培养了1005名学生,她们遍布欧美各国,传播、弘扬南丁格尔精神,推行护理改革,创建护士学校,使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专门知识的护士队伍不断壮大,护理事业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国际上称这个时期为“南丁格尔时代”。
2.撰写著作指导护理工作
南丁格尔还提出了科学的护理理论,她一生撰写了大量的笔记、报告和论著。包括《护理札记》、《医院札记》、《健康护理与疾病护理》、《工人护理》、《农村护理保健》、《地段访视及家庭护理》等多部专著。其中《影响英军健康、效率与医院管理问题摘要》的报告被认为是当时医院管理最有价值的文献。《医院札记》和《护理札记》曾作为当时护士学校的教科书而广泛应用。在《医院札记》中,她阐述了自己对改革医院管理及建筑方面的构思、意见及建议。而《护理札记》被认为是护士必读的经典著作,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书中南丁格尔阐明了自己的护理思想及对护理的建议,如指出了环境、个人卫生、饮食对服务对象的影响。她的著作对今天的护理实践仍具有指导意义。
3.开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
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贡献,还在于她使护理走向科学的专业化轨道,使护理从医护合一的状态中成功地分离出来。她对护理专业及其理论的精辟论述,形成了护理学知识体系的雏形,奠定了近代护理理论基础,推动护理学向科学的专业化方向发展。
4.创立了整套护理制度
南丁格尔在这套制度中首先提出护理要采用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强调在设立医院时必须先确定相应的政策,使护理人员担负起护理病人的责任,并授予护士适当的权利,以充分发挥护士的潜能。在护理组织的设立上,要求每个医院必须设立护理部,强调“护理人员应由护理人员来管理”。此外,南丁格尔还制定了关于医院设备及环境管理方面的要求,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
另外,南丁格尔还开创了公共卫生护理和家庭护理。南丁格尔对家庭访视、环境卫生等方面均有论述,并支持护士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瑞士银行家邓南在她的影响下,于1864年在日内瓦成立国际红十字会,救治当时欧洲战场上的伤病士兵。
南丁格尔在护理学科的建立和护理专业形成的过程中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了永久纪念南丁格尔的功绩和贡献,在英国伦敦和意大利佛罗伦萨城都铸有她的铜像;1907年英国国王授予她最高国民荣誉勋章,这是英国妇女中第一位受此殊荣者;1912年国际护士会建立了南丁格尔国际护士基金会,设立奖学金奖励各国优秀护士进修学习之用,并将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同年国际红十字会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九届大会上正式确定设立南丁格尔奖章,作为各国优秀护士的最高荣誉奖,每两年颁发一次。中国红十字会从1983年第29届国际红十字大会起向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推荐南丁格尔奖人选,至2009年已有54位护士获此殊荣。
三、我国护理学的发展
1.中国传统医学与护理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早期的医学集医、药、护为一体,医护密不可分,其所强调的“三分治,七分养”就是对医疗和护理的关系所作的精辟概括,其中的“养”即指护理。在传统医学发展史和丰富的医学典籍及历代名医传记中,有许多关于护理理论和技术的记载,有些内容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如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强调了疾病与饮食调节,心理因素、环境和气候改变的关系。隋朝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凡衣服、巾、栉、枕、镜不宜与人同之”的预防、隔离观点。
2.中国近代护理
我国近代护理事业的兴起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由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外国人可自由出入中国。护理工作就是随着各国的军队、宗教和医学进入中国而开始的。那时各国的传教士到中国建教堂、办医院和学校,将西方的医疗和护理传入中国。
1835年,英国传教士巴克尔(Parker P)在广州开设了第一所西医医院,两年后即以短训班的方式培训护理人员。
1884年,美国妇女联合会派到中国的第一位护士麦克奇尼(Mckechnie E)在上海妇孺医院推行“南丁格尔”护理制度,并于1887年在上海开办了护士训练班。
1888年,美国人约翰逊(Johnson E)女士在福州医院开办了我国第一所护士学校。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外国传教士、医生、护士陆续来到中国,纷纷以教会的名义在各大城市开办医院,并就地办学校或训练班培养护士。因此,我国近代护理在很大程度上受西方护理的影响,当时的医院管理模式、护理概念、护理操作规程等均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
1900年以后,中国各大城市建立了许多教会医院并附设了护士学校,逐渐形成了我国护理专业队伍。
1909年,中国护理界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华护士会”在江西牯岭成立(1936年改为中华护士学会,1964年改为中华护理学会),学会的主要任务是制订和统一护士学校的课程,编译教材,办理全国护士学校的注册,组织毕业生会考,颁发执照。1920年护士会创刊《护士季报》,1922年国际护士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 ICN)正式接纳中国护士会,我国成为第十一个会员国。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和几所大学合办高等护士学校,学制4~5年,5年制的毕业生可获学士学位,是中国第一所具有本科水平的护士学校,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开端。1934年教育部成立护士教育专门委员会,将护理教育改为高级护士职业教育,学制为3~4年,护理教育遂被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直至1950年停办。
抗战期间,许多医护人员奔赴延安,在解放区设立了医院,护理工作受到党中央的关怀和重视。1931年在江西开办了“中央红色护士学校”。1941年在延安成立了“中华护士学会延安分会”。1941年和1942年的护士节,毛泽东先后为护士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和“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延安分会的成立推动了护理学术和护理质量的提高,促进了中国当代护理学的发展。至1949年,全国共建立护士学校183所,有护士32800人。
3.中国现代护理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护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国家卫生工作总方针指引下,我国护理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
1)护理教育体制日臻完善
(1)学历教育
A.中等护理教育。1950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将护理专业教育列为中级专业教育之一,成立了教材编写委员会以制定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编写统一教材,规定了护士学校的招生条件,使护理教育步入国家正规教育体系。
B.高等护理教育。1952年后我国取消了高等护理教育。1961年,北京第二医学院再次开办高等护理教育,并于1966年又停办。1966~1976年十年期间,护理教育形成断层,全国几乎所有的护士学校均被停办、解散或被迁往边远地区,校舍及各种教学仪器设备遭到破坏,护理教育基本停滞。直到1979年,中断的护校才陆续恢复招生。1980年,南京医学院率先开办高级护理专修班。1983年,教育部与卫生部联合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国高等医学院中增设护理专业及专修科,恢复了高等护理教育。同年,天津医学院率先在国内开设了五年制本科护理专业,使中断了30年的中国高等护理教育得以恢复。1984年,教育部和卫生部在天津召开了“全国护理专业教育座谈会”,决定在高等医学院校内设置学士学位护理专业,培养本科水平的高级护理人才。此后其他院校纷纷开设了四年制或五年制的本科护理专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100多所医学院校设立了本科护理专业,300多所院校设立了专科护理专业。
C.研究生教育。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护理系(现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开始招收护理硕士研究生。1994年,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国内多所大学与泰国清迈大学联合举办了护理研究生班,为中国各院校培养硕士毕业的护理人才123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有20多个护理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04年,协和医科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分别被批准为护理博士学位授予点,开始培养护理博士研究生。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护理学历教育体系。
(2)继续护理教育。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以后国家人事部又颁发了相应的文件,规定了继续教育的要求。1996年,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正式成立。1997年,卫生部继续教育委员会护理学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护理学继续教育正式纳入国家规范化的管理。我国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大专、本科成人教育使广大在职护士不仅有机会通过学习取得大专文凭,还可通过“专升本”的学习取得护理本科文凭,为在职护士拓宽了学习道路,并制定了护理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及学分授予办法,使护理继续教育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及标准化。
2)护理管理体制逐步规范
(1)建立健全护理管理系统。1982年国家卫生部医政司设立了护理处,负责全国的护理管理工作,制定有关政策法规。1986年卫生部召开了首届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会后公布了《关于加强护理工作领导,理顺管理体制的意见》,对各级医院护理部的设置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2)建立晋升考核制度。卫生部于1979年颁发了《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及晋升条例(试行)》,其中明确规定了护士的技术职称分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和主任护师五级。各省、市、自治区根据这一条例制定护士晋升考核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使护理人员具有完善的护士晋升考核制度。
(3)建立护士执业考试及注册制度。1993年,卫生部颁发了我国第一个关于护士执业和注册的部长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该办法的实施使中国有了完善的护士注册及考试制度。1995年6月25日举行了首次护士执业考试,考试合格者取得执业证书方可申请注册,使中国的护理管理逐步走上了标准化、法治化的管理轨道。2008年1月23日,国务院第20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护士条例》,该条例从护士的执业资格、权利义务、医疗机构的相关职责等多方面对护理工作进行了规定。
3)护理实践内容不断扩展
我国临床护理工作自1950年以来一直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实行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主要在医院工作,医护分工明确,护士是医生的助手。1980年后,医学模式的转变加上国外护理概念和理论的引入,护理人员积极探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同时护理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科护理。随着高新科技在医学领域的运用和临床分科的日益细化,护理在显微外科、重症监护、介入治疗、器官移植、心电监护以及多脏器衰竭等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等专科护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护理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2)社区护理。开展社区护理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家庭人口减少、慢性病患者人数增多以及减少医疗费用等的重要举措,是现代护理发展的趋势之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临终关怀、老年护理、家庭护理、日间病房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迅速发展。
(3)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实现WHO“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全球性目标的基本措施和途径,也是现代护理发展呈现的趋势之一。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病人,还要面向家庭和社区人群。通过健康教育帮助人们改变健康观念,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使人们维持或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4)护理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开展护理研究生教育后,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的护理人才走上临床、教育和管理等岗位,使护理科研有了较快的发展,对护理学科体系的完善以及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随着护理科研水平的提高,各种护理论著、教材相继出版,且日益增多;护士撰写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显著提高,其中一部分已被美国的IM医学索引及CD-ROM光盘数据库收录;护理期刊的种类也由《中华护理杂志》1种增至20余种,且栏目多样、内容丰富。
5)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增多
1977年以来,中华护理学会和各地分会先后恢复学术活动,并且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和各护理专科委员会,并多次召开了护理学术交流会,举办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班、研讨班等。1980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华护理学会及各地分会逐步开展了与国际护理界的学术交流。1985年全国护理中心在北京成立,进一步取得了WHO对我国护理学科发展的支持,架起了中国护理与国际护理交流沟通的桥梁。通过国际交流,开阔了视野,缩短了我国护理与国外护理之间的差距,提高了我国护理质量和教育水平,也给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