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早期勘查工作

据古籍记载,布拉马普特拉河发源于西藏喜马拉雅山脉,被称作梵王之子河。因此,布拉马普特拉河是一条雄性十足的河流。但当时多认为,来自东方的支流鲁希特河是该河的干流河道。因此,在阿萨姆邦一些地区,也把布拉马普特拉河叫成鲁希特河或鲁希特雅(Lohitya)河。

直到20世纪上半叶,布拉马普特拉河河道才得到全面勘查。技术人员多次试图确定河流的实际走向,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韦德(Wade)于1927年写了第一本有关阿萨姆邦境内河流的地理书,他也认为鲁希特河是布拉马普特拉河的干流。英国探险家后来认为,迪汉河是布拉马普特拉河的干流河道。

19世纪初叶,一些英国官员试图查勘迪汉河上游河段,但都以失败告终。伍德索普(Woodthorpe)上校和哈曼(Harman)上尉也进行了多次尝试,都没有成功。但哈曼上尉于1880年在萨地亚(Sadiya)附近测到了迪汉河、迪邦河和鲁希特河的流量。1870—1880年,三位梵学家(俗称和尚)纳恩·辛格(Nain Singh)、内姆·辛格(Nem Singh)和基森·辛格(Kishen Singh)弄清了雅鲁藏布江在西藏日喀则和加拉村之间的河道情况。哈曼上尉派出的探险者金都(Kinthup)于1884年取得的勘察成果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原因是他是文盲。尼达姆(Needham)上尉于1886年对迪汉河上游河段的勘察能够消除大多数人的疑虑,即雅鲁藏布江流入印度后叫迪汉河。大约在1913年,贝利(Bailey)和马塞德(Marshead)上尉率队从萨地亚往上游出发确定了迪汉河的河道。但是,华德(Ward)上尉和考达(Cawdar)爵士于1924年才确立了上游河段的河道。后来,潘拿瓦南达大师(Swami Pranavananda)于1937年7月查勘到了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源头,并在其所著《冈仁波齐·玛旁雍错》(Kailas Manasarowar)一书中做了描述。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对布拉马普特拉河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印度境内的水系,尤其是对阿萨姆峡谷内的水系情况多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