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行为主义的“机械行为理论”

行为主义对行为的界定和麦独孤对行为的解释有很多不同,在行为主义者们看来,行为所代表的是克分子现象和分子现象存在的差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克分子和分子现象是两个完全陌生的概念,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几个例子进行了解。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克分子行为,在学校,学生会去听课,教师会去讲课;飞行员会控制飞机;球迷们观看足球比赛非常兴奋等等。这一系列行为和事件,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且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在他人看来,这些都是行为,也是行为主义者们所说的克分子行为。

至于分子行为,它与克分子行为存在着很大差异,举例来说:当分子行为开始的时候,兴奋的感觉会在动物的感觉器官中产生。随后,这种兴奋会经由神经纤维,到达神经中枢,接着从神经中枢开始传到新的神经中。最后,出现肌肉收缩或者分泌腺体,而这也意味着分子行为的终结。

除了这方面的研究者,我相信世界上几乎99%的人都对这种分子行为一无所知,但是几乎所有人都会知道克分子行为。另一方面,对于生理学家或了解生理学知识的人来说,克分子行为始终都是基于神经冲动下的肌肉收缩所引起的肢体运动。

这样一来,对克分子行为的解读就有了一种生理学的界定,即它是一种刺激现象,这种行为的产生根源在于大量的生理活动和生理过程表现于外部的结果。而且这一系列生理过程都属于原始事件,因果连续序列就是由这些原始事件产生的,单凭这一点,它就可以形成一门相对完整的科学题材。

对于行为主义来说,克分子行为很简单,甚至要比问题本身更为简单,所以问题的解决办法还要根据分子的行为来提供参考。同样,心理学体系的完成在他们看来也只包括分子数据,克分子的数据被完全忽视甚至消除。

在这里,我们来了解一下行为主义的两个方面:第一,它将克分子分解为分子,换句话说,在心理学行为问题的研究上,它把现实归结为部分,却不会关注和认同构成这些部分的整体;第二,因为第一方面的存在,致使心理学一直受制于道德科学的批判而无法独立。

在行为主义的理论当中,分子系统没有任何位置让含义和意义容身,无论是莎士比亚创作《哈姆雷特》,还是贝多芬弹奏第九交响曲,抑或凯撒大帝率军渡过卢比孔河,这一切都是刺激-反应情境下的结果,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划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图式当中。

既然如此,让我们将兴趣始终保持在一件事情之上的东西是什么?如果它也是刺激-行为的序列,我们为什么难以用同等的兴趣去对待其他事物呢,例如赌盘上的数据。对此,行为主义可能会给予这样的解释:刺激-反应的情境序列,于大多数人而言就是如此,有些人就是会对贝多芬做出积极反应,对统计数字做出消极反应。

面对这样的回答,我想历史学家一定会陷入对心理学深深的绝望当中,他们一定会认为不管心理学是什么,它都没有任何实用性。而行为主义者的这种观点只能加深历史学家的论断,让他们不断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很显然,对任何人来说,这样的现状都不尽如人意,而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对这两种彼此对立的科学有所帮助,缓解它们的矛盾,防止知识的瓦解呢?在我看来,若想让心理学成为真正的行为科学,就需要给贝多芬、莎士比亚和凯撒大帝等人的行为一个真正的位置。他们的行为同行为的特殊性一样,应该受到公正的待遇和平等的评价。

这也预示了,如果依照行为主义的行为理论让心理学以分子行为开始,再以分子行为结束,那么这样的目的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我们还是要用克分子行为来取代这种理论,而克分子行为体系也能为分子行为提供真正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