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要重视全面深化改革的知识供给侧改革

在当下的中国,供给侧改革富有自我革新的深刻意蕴,对于理解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来说,极有启发意义,因为全面深化改革注重顶层设计,做好顶层设计需要足够的高质量知识供给,否则设计就成为无源之水。面对改革面临的深水区、硬骨头、厚藩篱,既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忘改革初心,又要有理有据的科学研判,形成合理可行的路线图。显然,这不是拍胸脯、拍脑门能做到的,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工具。

知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是经过验证并被人们相信的信息。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知识的供给不同于观念传承,通过灌输、教化、阐释就能实现,也不同于理论普及,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就能完成。知识必须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有效的分享,通过实践加以验证和发展。

我曾经与几个在决策部门工作的朋友聊到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困难,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在多个改革领域中,原则性要求还没有转变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的方案是对改革原则的同义反复,有的即使制订了实施方案,也有“前度刘郎今又来”的感觉,不过是将若干年前的旧方案重新包装一下,并没有汲取之前的经验和教训,有的方案虽然有“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崭新效果,但忽视了政策的连续性,产生了诸多的副作用,有的方案因为面临的是新问题,难以从旧知识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而在地方层面,有悖常识、简单重复、断裂式“创新”等问题也经常出现在改革方案设计中。

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系统性的,但知识供给的改革不足是重要原因。就全面深化改革来说,知识供给就是为各领域具体改革决策和执行提供所需的系统知识、实践经验以及专业化信息保障等。其中三个方面的知识尤其重要。首先是各领域的政策发展史。通过梳理、总结、分析这些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增强政策制订和实施者的历史意识,了解这些政策制订中的具体考量、执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代际更替、人员流动造成的认识断裂和政策断层。其次是各国相关的政策实践经验。全面深化改革也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我们在越来越多领域面临发达国家曾经遇到过的类似问题,了解这些问题的成因,学习他人解决措施,有助于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实现更高质量的现代化。最后是各政策领域相关的基础数据信息。当代政策的复杂性在于政策对象的变动和政策之间的相关性。收集、整理、分析和共享基础数据信息,有利于提高政策制定的针对性、适应性,特别是打破政策部门之间的隔阂,增强政策之间的协调性。

客观地说,中国的政策领域并不缺乏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各级政策制定者也在努力利用相关知识,改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但是还存在着知识碎片化、不系统,不受重视,应用不当等问题,限制了相关领域、不同层级改革政策的质量和效果。知识供给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着力。就当下而言,有三个着力点值得重视。

首先,应该从战略高度认识知识供给的意义,因为诸多领域的深化改革已经超出了对价值的争论、对原则的选择,进入对改革方案的具体筹划和执行层次,需要政策机制、政策手段、政策方法等方面的专业性知识供给,以提高政策的精细化和系统性。如果不认识到这点,就会使诸多领域的具体政策流于原则性,缺少针对性,被搁置空转,最终损耗了决策者的公信力。

其次,要重视对中国各领域改革史和政策典型案例的研究。正在发展中的智库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相对独立的位置,系统分析各领域改革的发展史,深入解剖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既能为各领域改革的深入明确起点,也能为改革方案的设计和选择提供历史借鉴。

最后,要加快各领域基础数据的整合与开放。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建立政策对象的基础数据库,提高各领域改革的针对性和前瞻性。逐步开放相关数据,鼓励社会力量利用这些数据开展研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前期研究、方案选择以及评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