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亮岛人”想说什么

两个古人类遗骸的发现对“亮岛”地区以及台湾海峡,甚至整个东南区域来说都意义重大。

福建人都非常熟悉的考古遗址是昙石山。2001年8月27日,在昙石山文化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后,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对该遗址特别指出:“你们要发掘好,整理好,保护好昙石山文化遗址,这是留给后人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让后人不要忘记闽族祖先是如何发明、创造和生活的。”李国庆编《历程·纪念专刊福建昙石山遗址发现60周年》,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2014,第4页。昙石山的考古遗址前面有一句话为“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

昙石山遗址是距今5000年到4500年遗迹的考古现场,位于福州闽侯荆溪镇恒心村闽江畔,是一座高出江面20米的长形山冈。这个文化遗址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几乎是由当时人们丢弃的蛤蜊壳、贝壳、螺壳堆积起来的,有的地方厚3米左右。1954年以来,经过八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千余件,其中发现深厚的蛤蜊壳层,大量的石器、石锛、石刀、石镰、骨器、陶器、蚌器和陶网坠,以及猪、狗、牛、鹿等兽骨,由此可以推断在5000年前的闽江下游及入海口地区,两岸丛林处气候温和湿润,大片的浅海滩涂上鳞甲水族繁生,先民们在闽江下游两岸临水合群而居,其社会活动以渔猎为主。昙石山文化遗址代表着闽族先民的生活方式主要是滨海生活方式。昙石山遗址被当作新石器时期闽江流域,即福建人非常重要的文明发源地、文明火种的所在地。

如今在距闽江口不远的“亮岛”,却采集到了距今8000多年的遗址。这无疑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人类活动现场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从距今5000年到距今8000多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因此,“亮岛”遗址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于大陆5000年的文明史起了巨大的颠覆作用,它提醒我们,中国人类的文明在中华大地的分布还并没有被完全搞清楚。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定义、接受的教育体系,将随着人类考古的新发现、人类考古技术的进步进行必要的部分修正。

和“亮岛人”同时期的内陆也有多处的考古发现,但是都还没有检测出比较完整的DNA序列。目前在中国大陆新石器时期的遗址里,对新石器时期的古人类已经检测出DNA序列的是良渚遗址中的马桥人。地处今天浙江的良渚遗址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活动遗址,遗址上的人骨里已经被提取出距今5000年的人类的DNA序列。主持马桥遗址人类DNA测试的复旦大学人类基因研究室的李辉教授认为,良渚人跟“亮岛2号”之间有很深的亲缘关系。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既然“亮岛人”跟今天的台湾少数民族和散落在大洋上的南岛语族有很深的母系血缘关系,而良渚遗址的马桥人跟“亮岛2号”也同样拥有亲缘关系,那么中国东南沿海的原始人类,即原住民跟台湾少数民族,以及今天散落在广大太平洋、印度洋上的南岛语族之间是否也存在某种关联呢?除了浙江的良渚遗址外,近十几年在福建沿海的海岸线上,类似的新石器时期人类遗址已经发掘了好几处,比如平潭的壳丘头遗址。壳丘头文化遗址于1965年首次在福建平潭县平原乡南垅村壳丘头被发现并发掘,经测定其年代距今为5890~7450年,与福建金门富国墩、台湾大皇坑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同属一个类型。遗址出土的打制石器有砍砸、刮削器;磨制石器有小型梯形石锛,还有穿孔石斧、石刀等;骨器有凿、匕、镞等;陶器则以手制夹砂陶为主,有釜、罐、豆、盘、碗、壶等,以及大量贝壳和兽骨,这些证明其社会经济以渔猎为主。

在以整个台湾海峡西岸为中心的东南沿海海岸线上,新石器时期古人类的生活方式是非常多的,这对中国人原来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形成了考问。特别是对于福建人来说,很多福建人至今不认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福建人,绝大部分认为自己是从中原迁来的。今天的考古学现场表明今天的福建人就是从古代的“闽”这个族群延续下来的海洋族群。

同时,与内陆的距今5000年到距今8000年这段时期的文明形态相比,内陆地区并没有发现对应时期的人类DNA序列,因此,从人类活动现场的鲜活度来看,中国东南沿海人类活动的活力与密集度与同时期的中国内陆相比并不差。这对中国人过去所认知的中华文明——只是从黄河中上游的中心发源、向中国其他区域扩散的传统理论形成了挑战。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内陆的文明,它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辉煌;也要重视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中国东南沿海,也是整个欧亚大陆海岸线上的海洋族群所创造的人类文明。今天我们发现、理解、接受来到现代人视野里的“亮岛人”展示给我们的DNA序列,可以认定它不仅是一种人类体质上的遗存,而且具有文明、文化传递的意义。

“亮岛人”来了,隔着8000多年的时间,隔着浅浅的一湾水,“亮岛人”想向我们今天的海洋族群后裔说些什么呢?

可以猜想在新石器刚刚开始的时期,“亮岛”是福建海岸线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亮岛人”的体质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的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亮岛1号”和“亮岛2号”的体质特征跟今天的人类相比有非常明显的海洋族群特征,骨骼都特别粗壮,这是营养和各种微量元素非常丰富的饮食条件培育出来的人种的结构,“亮岛1号”身高165cm左右,“亮岛2号”身高172cm左右,骨骼都非常强壮。“亮岛1号”跟“亮岛2号”似乎不是同一个族群,因为“亮岛1号”采取屈肢葬,“亮岛2号”采取仰身向上的埋葬法。在人类的文明里,下葬的习俗是比较稳定的识别族群的方式,不管是屈肢葬还是仰身葬,这两个族群给我们传递的信息就是,他们当时骨骼强健,身体健康。那我们可以想象,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整个中国东南沿海的生产方式、人民生活状态跟内陆中原,跟黄河中上游,跟红山文明、北京人、河姆渡人是一样的。我们的祖先在那时,不管内陆还是沿海,甚至在岛屿上,都是非常强健的族群,但是后来在漫长文明的发展中,中国东南沿海族群的声音和文化符号在整个民族的文化谱系里越来越小,以至于到了明清时期,进入整个海禁状况的时候,微弱的中国东南沿海的声音,还以反面教材的形象被写入我们自己的汉语典籍中。

“亮岛人”以单个的人体遗骸的素材被提取出母系血缘系统的DNA,这在科学史上是一个奇迹。为什么这么说呢?近十多年来,台湾的台南科技园也有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这个发现的年代跟昙石山相近(距今4500~5000年),有两千多具人骨遗骸,迄今为止都还没能够提取出DNA数据。但是“亮岛人”这两个单体,却能够提取出我们祖先的DNA序列,这难道仅仅是科学上的奇迹吗?陈仲玉先生在挖掘“亮岛人”的时候就采取了考古学上绝无仅有的一个行为,所有进入考古现场的人都穿上了防护服,防止今天人类的任何体液甚至灰尘对祖先有任何的干扰和污染,是陈仲玉先生的虔诚和科学态度,保证了我们的祖先能够跨过这么长的时间,把他们的文化密码留给我们,让我们今天有机会能够重新去聆听祖先想说的话。

福建人对自己的本土文化不认同,有非常深的文化自卑感,总说自己的祖先来自中原,虽然他们不知道来自中原何处。但是,在文化上、体制上认可了祖先来自中原的观念,头脑中的知识体系是在内陆区域培养出来的农耕文化体系,把真正属于自己DNA里的海洋族群信号减弱再减弱。有的时候,当福建族群里的人敌不过基因里的海洋天性时,外省人也批评福建人“偷渡”现象很严重、福建的华侨很多、福建很多人“走私”等,用蔑视与不理解来评论以福建为中心的中国东南沿海海洋族群。

在传统农耕文化体系之下,海洋文化的开放、多元的的确确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很难找到自己的序列,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要建设海洋强国,如果我们没有海洋的基因,没有走出去的文化诉求,我们的海洋强国在哪呢?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诉求能实现吗?东南沿海海洋族群的后裔应该有文化自觉,担当起今天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理论的提供者和实践的策划者,因为从“亮岛人”时代开始就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海洋资源和文化。几千年来所积累下来的海洋生活形态、对海洋的认知及文化传统,仍保留在世界各地的人脉网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