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
- 彭文生
- 756字
- 2020-08-29 05:03:38
五 人口结构和通货膨胀
人口红利阶段的经济呈现“过剩型”经济的特征,一方面,经济的生产能力增长较快(劳动年龄人口增加,加上高投资扩张产能),另一方面,消费需求增长相对较慢(生产者超过消费者),商品的供应相对于消费需求充足。这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有什么影响呢?如第一章所述,通胀的变动和总需求压力紧密相关,但通胀对总需求压力的敏感度在不同的经济环境里可能有差别。在生产能力显著超过本身消费的经济中,价格上升对供给的拉动作用的效率较高,总体的物价上升压力较小。这并不是说人口红利阶段没有通胀问题,通胀本质上是一个货币现象,但“过剩型”的经济意味着物价上升对货币条件变化的敏感度(弹性系数)比短缺型经济的情况下低。换句话说,经济在受到供给/需求的冲击后,导致的物价上升的动能的持续性较低,货币政策控制通胀的效率较高。
到了人口红利发生拐点以后,生产者/消费者比例开始下降,从边际上讲,供给能力“过剩”的程度下降,通胀是不是很快变成一个大的问题呢?有两个因素在相对长的时期内制约总体的物价上升动能。第一,生产者/消费者比例见顶回落,但生产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超过消费者人数。第二,人口红利阶段高投资带来的产能扩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支持了经济的供给能力。
这里面有一个相对价格调整的问题,人口红利阶段,尤其是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劳动力供应充足,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使得工资的上升幅度较慢。人口红利见顶回落,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幅减少之后,劳动力供应趋紧,工资增长速度相对于其他价格加快。这种情况主要是相对价格调整,劳动力供给紧张导致工资上升比其他价格快,支持了消费需求,但同时挤压企业利润,抑制投资需求,消费品价格相对投资品价格上升较快,但这是否导致总体的通胀水平上升还要看当时的货币条件,我们将在第六章详细讨论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