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之所以选择归隐而不是出仕,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体弱多病,不堪为官任职的重负;侍奉寡母,忠孝难以两全;屡试落第,进入不了朝廷用人的体制;等等。这里主要从白沙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和其心学的基本特征两个层面加以分析,以期深化相关认识。

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可视为白沙决意归隐的根本原因。

明成化二年(1466),也就是白沙经过十年静悟终成自得之学后的次年,他有过一次“复游太学”的重要经历。在此次“壮游”中,白沙一方面尽享大自然的美好和自我得道的快乐,另一方面,他对京师所呈现的社会境况印象极差。他这样写道:“出而观乎通达,浮埃之濛濛,游气之冥冥,俗物之茫茫,人心之胶胶,曾不足以献其一哂,而况于权炉大炽,势波滔天,宾客庆集,车马骈阗!得志者扬扬,骄人于白日;失志者戚戚,伺夜而乞怜。若此者,吾哀其为人也。”《湖山雅趣赋》,载《陈献章集》(上),孙通海点校,第275页。在白沙眼里,世间异常混浊纷扰,官场无不在争权夺势、追名逐利,将此作为人的生活,真是哀莫大焉。这种观感,无疑极大地拉开了白沙与出仕选择的距离。

在白沙所写的以“洗世”为主旨的诗中,他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表达得更有力度。诗曰:“大流无此奇,偶值银河倾。愿回银河流,免与世浊并。一洗日月光,再洗天地清。何止天地清,万世无甲兵。” 《诗教解》释之曰:“以比人能反天地之性使之长清,则与日月合明,天地合德,而万民不争矣。”(明)湛若水:《白沙子古诗教解·湖西八景,为罗一峰题·大流垂玉》, 《陈献章集》(下),孙通海点校,第719页。世之所以要洗,原因就在于太浊,日月因之而不光,天地因之而不清,甲兵因之而祸人。这在大力针砭社会黑暗的同时,也描绘了一种理想的愿景。同样的心境,还可见于白沙另写的《梦作洗心诗》: “一洗天地长,政教还先王。再洗日月光,长令照四方。洗之又日新,百世终堂堂。”(明)湛若水:《白沙子古诗教解·梦作洗心诗》, 《陈献章集》(下),孙通海点校,第744页。这里期待的洗心,显然不是指一般之人,而是直指位居高位的统治者,因为政教等,都与他们直接相关;只有他们的心被洗净了,重大的改观才会出现。这尽管尚为“梦”语,亦不妨视为觉悟的先声。

既然社会现实如此,出仕当然不合其时。对此因果关系,白沙毫不掩饰:“仕者必期通,隐者必期高。麋鹿或可群,肉食安可饕?……浮云驰白日,黍稷生蓬蒿。饭蔬食饮水,曲肱谢游邀。汶上去不顾,陋巷贫绝交。……”《诗教解》释之曰:“浮云驰白日,比正人为群邪所蔽。黍稷、美种为蓬蒿所荒,比君子为小人所惑也。……既非有道之世,所以宁曲肱饮水而不出游。且欲如汶上之不顾,陋巷之绝交,……先生之不出,盖非果也,无其时耳。”(明)湛若水:《白沙子古诗教解·漫题·其二》, 《陈献章集》(下),孙通海点校,第735~736页。所谓“无其时”,就是不具备施展个人才华的朝政和社会条件,“群邪”横行,“小人”当道,有为者出仕势必难行其志,归隐才是最好的选择。

白沙乐于归隐,还有深层的思想原因,这就是受其心学基本价值取向的影响。

白沙心学的价值取向内涵丰富,就其与“出处”观关联紧密者而言,就在于心学在社会与自然、物质与精神、随俗与超脱、改造与顺应、合群与独行等之间,往往更偏重于后者,立足点的不平衡表现得极为明显。

比如,主张安天命。《拨闷》一诗写道:“久病在床,展转莫舒。我欲观化,有握其枢。人有善愿,天必从之。……动厥惟时,匪亟匪徐。鱼跃鸢飞,乃见真机。天岂不知?天偶遗之。吾将尤谁,我聊在之,……”人的身不由己,实为天机左右,“盖天普万物而无心,偶忘之耳。故我当安天命,而作此诗以拨闷,盖归乎正矣”。(明)湛若水:《白沙子古诗教解·拨闷》, 《陈献章集》(下),孙通海点校,第705~706页。安天命还表现为安于贫贱,如《牌山樵唱》所云:“日夕楼上饮,瞻望南山阿。樵夫睨林木,会意岂在多?白云满山径,负薪行复歌。人生异出处,贫贱奈尔何?”此诗之意在于:“彼樵夫于白云之中,负薪行歌,盖以贫贱自处而乐之者也。因叹人生出处分各有异,若能素位而行,各得所乐,如此,樵夫则虽贫贱将奈尔何哉?”(明)湛若水:《白沙子古诗教解·牌山樵唱》, 《陈献章集》(下),孙通海点校,第749页。

又如,崇尚古人的忘形无拘、遗世神游。“挽蓑欲何为,新月出东岭。独速舞不休,凌乱何由整。旷哉漆园吏,自形还自影”,漆园吏即庄子,“因托寓庄周之旷达,形影相对,叹无与俦者也”。(明)湛若水:《白沙子古诗教解·藤蓑·其三》, 《陈献章集》(下),孙通海点校,第728页。在诗中又以鲁仲连自况:“海上有一士,来往不知年。或就胥靡饮,或投上方眠。游处各有徒,孰谓世情然?饮酒不在醉,弄琴本无弦。借问子为谁,得非鲁仲连?”此诗通篇写鲁仲连,“其自寓之意深矣”。(明)湛若水:《白沙子古诗教解·秋兴·其三》, 《陈献章集》(下),孙通海点校,第755、756页。

再如,对人世和人生有飘如“浮烟”之感。《赠针灸杨飞》一诗,就充满了这种感慨:“昔吾见尔翁,卖药金陵市。手持一寸针,针落病者起。……京中多异客,飞盖若流水。一峰挟一囊,有药能医世。时当引疾去,东西各飘逝。岁月忽复多,囊括针亦废。君来还见予,俯仰相悲喜。……金陵多旧游,存殁宁复记?人生若浮烟,为君语如是。”诗人“叹人生如浮烟之聚散不常,所以感而作此诗也”。(明)湛若水:《白沙子古诗教解·赠针灸杨飞》, 《陈献章集》(下),孙通海点校,第767~768页。

这些取向,可作多种层面和角度的评价。其最为核心的一点,便是白沙将个体精神的独立自由看得极重,置于其他一切得失之上,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力使其扩充至最大的程度。受此影响,白沙就难免对出仕多有抵制甚至抗拒,不愿被其捆住手脚,锁闭心灵。

白沙的隐退,并不等于消极的遁世无为。他以与出仕不同的方式关注着社会,思考着人生,虽无青史留名的政绩,却有别开生面的学术开拓,为后人留下了白沙心学这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