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儒之道:清代学者关于儒家之道的探寻、论辩与践行
- 张昭军
- 744字
- 2020-08-29 06:27:39
序章 清代学者关于儒家之道的探寻
——以学派的裂变为线索
清代儒学如同历史上儒学各派的大汇演,汉学、宋学,古文经学、今文经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竞相登场。各学派间关系错综复杂,其中尤以汉学与宋学的关系引人瞩目。尽管有学者主张清代只有“清学”,但落诸操作层面,离开“汉学”、“宋学”等范畴实难说清“清学”。按刘师培的说法,古无汉学之名,汉学之名始于清代。“武进臧琳闭门穷经,研覃奥义,根究故训,是为汉学之始。”清初学者臧琳首先把自己的经学研究定名为“汉学”。清中叶以后,“汉学”、“宋学”的说法相当流行。
儒学各派在清代的登场,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是“文艺复兴”。它是清儒在既对现实政治不满,又受社会危机所迫下被动选择的结果,是拿不出救世良策下的无奈之举。清儒研究的是“圣人之学”,着意的是现实,核心是对“道”的探讨。此“道”是“圣贤之道”,也是现实道路。长期以来,学界比较多地从知识(knowledge, academic)层面来理解和考察清代学术。本章则拟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重点探讨清代各学派在儒家之道方面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韩愈《原道》说:“由是而之焉之谓道。”“道”兼体用,有学有术。把“学”与“术”结合起来分析清儒之道,可以看到,清代学派的分化和增多并不意味着每转益进,而是途穷后的回顾,属于被动选择。面对层出不穷的社会危机,清儒拿不出良策,只好返身向后,向古人古书寻求答案。清初黜阳明学而尊朱子学,清中期宋学衰而汉学兴,清晚期于汉于宋皆不厝意,而出现今文经学和汉宋调和论。各学派虽然在研治古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根本上说,并没有将儒家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也没能为现实社会找到一条可行之路。清代各学派向古学中求索“圣贤之道”,屡试屡败,充分暴露了儒家文化的弱点,说明儒家文化存在严重的局限性。